1.培养幼儿的饮食自理能力。通过给幼儿提供自助餐服务,让他们学会自己夹菜、倒饮料等,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选择和判断能力。在餐前餐后,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做一些简单的清洁工作,如擦桌子、抹嘴等,培养幼儿的饭后文明习惯。
2.洗手是幼儿培养自理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幼儿必须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洗手,特别是在饭前饭后、上厕所后等需要洗手的场合。在中班期间,幼儿教师可以给幼儿讲解洗手的重要性,并引导幼儿正确地洗手,包括用水湿润双手、取适量肥皂搓揉双手、冲洗双手等。通过反复的引导和实践,幼儿会逐渐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班自理能力培养内容有哪些
中班自理能力培养内容如下:
孩子入园前首先要有能力喂饱自己,即自己吃饭的能力。自己上厕所。自己穿服的能力。与人简单沟通的能力。
首先,我们应该从园内环境创设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激发他们自我服务的愿望。从小班起,老师可以在帮助幼儿上厕所、就餐、睡前穿时,有意识地提醒幼儿自己去做。
进入中班大班后,可以根据本班情况在老师提醒和鼓励下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做,同时帮老师收拾玩具、桌、椅。在游戏、就餐、午睡后,老师可以为幼儿创设自我服务的环境,轮流让他们给花浇水、管理图书、午睡后学习叠被子等等,鼓励幼儿之间相互帮助,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
其次,我们要从创设物质环境入手,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操作工具。如:在家庭模仿活动区中,可为幼儿提供床、被子、床单、衣服等模具,让幼儿在活动时练习叠被子、整理床单等,用模型鞋练习系鞋带等等。教师还可以收集和编唱儿歌等多方面构思,极力为幼儿创设最真实的自我服务的空间,为调动幼儿学习自理的积极性保驾护航。
中班自理能力有哪些中班自理能力介绍
1、在吃饭时,教育孩子专心吃,不要东张西望,更不要端着饭碗站着或走来走去地吃,要有规矩。另外,还要引导孩子不要挑食,撒在饭桌上的饭菜要自己收拾。
2、教育孩子养成便后洗手的好习惯。要让孩子记牢,便后必须洗手,不可忘记。女孩则要养成小便后用卫生纸的习惯。外出或上幼儿园以前,要让孩子去厕所排便。在游玩或干活以前养成解手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
3、让孩子养成睡觉以前刷牙、排便、自己换睡衣的习惯。
4、教育孩子脱下来的衣服应该放整齐,不可乱丢、乱扔。其次是要知道冷热,冷了要自己能加衣服,热了就要脱掉些。
5、要让孩子能独自漱口、刷牙、洗脸。所以,每次外出回家、饭前、便后、玩耍以后等,都要记住不厌其烦地让孩子洗手。有时孩子只顾着玩,脏衣服穿在身上很长时间也不知道换,这时候就要提醒孩子赶紧更换衣服。要使孩子体会到身上衣服干净就会舒服,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
6、孩子在洗澡时,引导他们凡小手够得到的地方都自己洗,而且要洗干净,不要马虎行事,要定时给孩子修剪指甲和理发,使孩子自己感到头发长了或指甲长了不舒服,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包括:穿衣服,穿袜子,穿鞋子,叠被子,洗面,刷牙,吃饭,喝水,上厕所,睡觉。婴儿期是从出生到12个月末的这一年龄阶段。幼儿期一般指是一周岁到三周岁的阶段。儿童期一般指3-12周岁。这个期间又分为学龄前期和学龄期。
1、生活自理能力:进食
从自扶奶瓶起,经过手拿饼干、手拿奶瓶、小勺喂食、小勺吃饭、自己喝汤、学用筷子、自己夹菜、用碗吃饭、不洒饭粒,直至吃完饭能摆好碗筷等。
2、生活自理能力:睡眠
从大人抱着睡,经过拍着睡、自己睡觉,直到建立起准时睡按时起,不要拍、不要摇、不讲故事、不唱催眠曲、自然入睡、睡时安静等好习惯。
3、生活自理能力:大小便
从无控制的大小便,到开始把小便、把大便、准时大便、白天能控制小便、能完全控制大小便,直到夜间不尿床等。
4、生活自理能力:穿、、裤、鞋、袜、帽
从1岁以内开始能配合穿衣、穿裤起,到自己能脱帽、戴帽、脱鞋、脱袜、穿鞋、穿袜,至穿衣、穿裤、、脱裤,直至睡觉前能将脱下的鞋整齐地放在床下,将脱去的衣、裤、袜折好并整齐地放在固定的地方。
5、生活自理能力:洗脸、刷牙、洗脚
从能配合大人进行洗手、洗脸、洗脚、洗澡到自己能用肥皂洗手、用牙刷刷牙、自己洗脸、洗脚,以及在大人的帮助下能自己洗澡等。
6、生活自理能力:收拾和存放玩具
每次玩完玩具后,养成能把玩具收拾起来,并分类和整齐地放在玩具柜内的好习惯。看完图书也要及时整理放进书柜。
7、生活自理能力:清理和摆放衣物
自己的衣物、茶杯、用具等都能清理后整齐地放在固定地方。
8、生活自理能力:配合大人做简单家务
4~6岁儿童在大人的指导下,能够学会拿筷子、擦桌子、摆碗等,也能听从大人的要求,帮助拿些物品。
9、学习自理能力:心态上能独自承受各种压力(针对8岁以上的孩子)
自理能力,代表着孩子在行为上的,同时,也会因为做事而承担责任,做的事情多了,承担的责任就多了,承受压力的能力也会随着变强;
10、学习自理能力:思考,理解(针对8岁以上的孩子)
当孩子学会自理能力后,往往会经常一个人思考怎么处理问题,怎么解决问题,这对孩子的思考和理解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因此,一个孩子拥有合格的自理能力,一定是会思考,理解能力强的孩子。
如何进行指导中班幼儿如厕
如厕环节是幼儿园与幼儿在家的共通环节,但由于盥洗室环境、人数、指导方式的不同,难免会使幼儿产生紧张、不适应的情感。所以在如厕环节中不仅仅要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习惯,更应为幼儿营造宽松的如厕氛围,成为让家长放心幼儿在园的理由。那么,在如厕环节中,教师应该做好哪些工作呢?
1、如厕前的准备
1)如厕时间,合理安排。
(1)根据一日作息安排,如厕时间为点心前、运动后、自由活动、午餐前、睡觉前、起床后、离园前。
(2)如厕时间要有弹性,尊重一些幼儿的自身习惯,教师要懂得察言观色,避免一些幼儿因为紧张而不敢提出如厕要求。
(3)小班幼儿刚入园时,因为对一日生活时间还未习惯,教师要在每次如厕提醒幼儿,并在其他时间充分地尊重幼儿的如厕需要,不给幼儿造成紧张、恐惧的心理。中班幼儿已对幼儿园生活相对适应,教师要鼓励幼儿合理安排如厕时间,做到不影响其他活动。大班幼儿应更关注幼小衔接,彰显自由活动、课间十分钟等时间段,让幼儿自主、有效地安排如厕时间。
(4)注重平日引导幼儿了解大小便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培养幼儿有需要就及时如厕的习惯。
2)安全环境,保驾护航。
(1)如厕前要保持盥洗室地面干燥,以免幼儿滑倒,发现问题应与保育员时刻沟通,中大班可以让值日生事先检查。
(2)地面贴有排队指示标记,以免人多造成拥挤。(如小脚印等,教师可根据班级特色进行创设)
3)环境支持,洁净如厕。
(1)教师可以创设环境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如厕方法。(如在便池两边贴有小脚印帮助幼儿正确站位、在弟弟便池中贴有荷叶让幼儿小便时为其浇浇水,做到专注如厕)
(2)便纸箱要设置于幼儿蹲下蹲下后右手边的适中位置,便于幼儿拿取自如,并保持便纸充足。小班可提供较柔软的纸巾,中班可提供事先已对折的便纸,以免便纸过薄擦不干净,减少幼儿学习使用便纸的困难,大班可以提供整张便纸,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4)丰富文化,温馨如厕
小班如厕可着重营造温馨的如厕氛围,减少幼儿如厕时的紧张感,如通过一些幼儿熟悉的卡通形象、动物造型对盥洗室进行布置,在墙壁上、挡板上贴一些暗示图片,在台盆或窗台上放一些盆栽、小饰品等,让幼儿感到亲近、放松(装饰品要注重安全性,防止玻璃制品、尖角出现)。
中大班幼儿则可在如厕时加强男女标志文化的渲染,让幼儿了解男女分开如厕,与实际生活接轨。
2、如厕时的组织
1)要求明确,有序如厕
(1)在盥洗前应对幼儿提出相应要求,如排队、盥洗室内不奔跑、使用便纸、便前便后洗手等,可以为常规上的也可以是这段时间班级着重加强的问题。
(2)中大班教师可请值日生提前进入盥洗室协助做好维持如厕秩序、冲刷厕所、清理地面以及检查便后洗手等工作。
(3)为避免盥洗室发生拥挤,教师应分批组织幼儿进入盥洗室。
2)明确站位,分工合作。
班级两位教师以及保育员需要明确各自的站位以及职责,分工合作,组织幼儿有序如厕。
(1)带班教师:需站在盥洗室和教室当中,保证每个孩子都在视线范围内,及时关注幼儿盥洗室遇到的问题,维持幼儿盥洗的有序开展。
(2)配班教师:需站教师中间位置,组织剩余幼儿的有序活动。
(3)保育员:需站在盥洗室内,及时帮助有需要的幼儿。及时清理盥洗室,保持地面干燥、整洁、无异味。全日为幼儿提供好充足的清洁用具。(便纸、毛巾等)
3)如厕顺序,要求明确。
女孩大小便流程:
①便前用肥皂把手洗干净。
②站在便池前两腿分开站稳。
③抓住裤腰,将裤子脱至靠近膝盖的地方。
④慢慢蹲下,蹲稳排便。
⑤便后用手纸轻轻将尿液擦拭干净(擦大便时要从前往后擦)。
⑥抓住裤腰,用力向上提裤子。先提里面的内裤、衬裤,再提外面的裤子,最后将裤子的两侧、前面和后面整理平整。
⑦冲干净厕所。
⑧便后洗干净手。
男孩小便流程:
①便前用肥皂把手洗干净。
②站在便池前两腿分开站稳。
③抓住裤腰,用力脱至胯部。
④手扶,对准便池中心位置小便。
⑤抓住裤腰,用力向上提裤子。先提里面的内裤、衬裤,再提外面的裤子,最后将裤子的两侧、前面和后面整理平整。
⑥冲干净厕所。
⑦便后洗干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