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宝宝药敏症状

2023-09-30 来源:画鸵萌宠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了解婴儿药物过敏反应症状:。1. 皮肤症状:可能出现皮肤起红斑、风团、斑丘疹、水疱等,伴有皮肤瘙痒。2. 呼吸系统症状:气短、咳嗽、呼吸困难、喘息、气管痉挛等。3. 心血管系统症状:表现为血压急剧下降、胸闷、气短等。4. 消化系统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有时还有黄疸、腹部不适、皮肤瘙痒等症状。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观察

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观察

  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观察。孩子是妈妈们的心尖,新生儿抵抗力非常低,难免会出现一些症状,妈妈们需要清楚的认知,这样才不会手忙脚乱。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观察。

  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观察1

   发热

  1、了解母乳量及喂水量是否足够,入量不足者应加喂糖水并酌情补液,观察体温是否下降。

  2、检查室温、暖箱温度或暖水袋温度是否太高,适当调整后,观察体温是否下降。

  3、检查有无感染病灶,针对病情给予抗生素治疗。

   呕吐

  1、呕吐物为羊水或粘稠血性粘液者,一般停喂母乳1-2次,即可治愈,酌情输液。

  2、喂养不当引起的呕吐,需调节喂乳方法、体位、乳量和时间。

  3、喂奶后即吐,应考虑贲门松弛,在奶后注意抬高上半身,轻轻拍背,排出胃内空气。

  4、经上述处理仍不好转者,应检查有无消化道畸形,如食道闭锁、幽门肥大、小肠狭窄或闭锁及胎粪性腹膜炎等,应与小儿内、外科医师共同处理。

   尿布疹

  1、选用柔软的尿布,勤更换。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涂抹10%鞣酸软膏。

  2、皮肤出现红斑者,涂油后暴露干燥即可。

  3、皮肤出现水泡、糜烂或脓疮者,用抗生素软膏涂抹,并用红外线灯照射。

   皮肤感染(脓疱疮及皮下坏疽)

  1、隔离患儿。

  2、停止沐浴,只擦洗面及臀部,感染局部皮肤用75%乙醇擦拭后涂抗生素软膏。

  3、成熟脓疱用针刺破涂1%甲紫溶液;皮下坏疽有波动者,切开引流。

  4、脓液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5、根据病情选用细菌敏感的抗生素。

   发绀

  1、青紫仅限于四肢末端、耳轮、鼻尖等体温较低部位的周围性发绀,保暖后即可改善。

  2、全身性发绀伴有呼吸困难者,应考虑有羊水吸入,奶或呕吐物呛入,并立即用吸管将其吸出,并给氧。疑有肺炎者给予抗生素治疗。

  3、未成熟儿出现全身性发绀,怀疑肺不张及呼吸窘迫综合征者,应正压给氧,并进一步明确诊断。

  4、手术产儿出现发绀并呼吸困难或抽搐等,应考虑有颅内出血并作相应处理。

  5、全身性发绀并有心脏阳性体征者,应进一步除外先天性心脏畸形、膈疝或气管食管瘘等,与有关科室共同诊治。

   黄疸

  1、生理性黄疸,多在生后2-4d出现,约1周后消失。

  2、低体重儿、窒息儿、母婴血型不合者以及其他容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新生儿,应及早在产后严密观察黄疸发展情况,并监测血清胆红素,酌情予以光疗。

  3、生后24h内出现的黄疸,首先考虑母婴血型不合所致新生儿溶血病,应查血型及Rh因子,明确诊断及时治疗。若为Rh因子不合,须立即换血治疗。

  4、母乳喂养者奶量不足所致的黄疸,应酌情加奶。黄疸较重,黄疸指数超过204μmol/L(12mg/L),应予光疗及消黄灵注射液。

  5、生理性黄疸不退或退而复现,并有低热、呕吐、腹胀、肝脾肿大、大便淡黄或带血者,应考虑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或胆道阻塞及感染,应与儿科医师共同处理。

   惊厥

   1、了解分娩史,检查有无颅内出血、肺炎、败血症,核黄疸,低血钙或低血糖等,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2、注意惊厥发生时间,全身性或局部抽搐,呕吐物性状,呼吸困难程度,肝脾是否肿大等。

   3、检验血常规、出血、凝血时间。必要时查血糖、血钙,摄胸片,作腰椎穿刺,检查压力与脑脊液。

   4、首先行抗惊厥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药物治疗:①苯巴的比妥钠10-20mg/kg肌内或静脉注射。以后3-7mg/(kg·d)维持。②安定0.1-0.3mg/(kg·次),静脉慢推,黄疸时禁用。③水合氯醛50mg/(kg·次),口服或灌肠。

   5、病因不明确者

  (1)20%葡萄糖液10-15ml静注,抽搐停止者,可能为低血糖症所致。

  (2)10%葡萄糖酸钙2ml/(kg/次)加10%葡萄糖液等量缓慢静注,如能止惊,说明有低血钙症。

  (3)2%-3%硫酸镁2-6ml/kg缓慢静推,若能止惊,则为低血镁症。

  (4)维生素B650mg静注后止惊,说明维生素B6缺乏症。

  (5)用20%甘露醇0.25-0.5g/kg,静推,或地塞的米松0.15-0.25mg/kg,静推,改善脑缺氧所致脑水肿。

   6、抗惊厥同时明确病因,并予治疗。

   7、加强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体温、呼吸、心率的变化,注意神志变化及早期轻微抽动或呼吸暂停。注意面色、瞳孔大小及囟门情况。

  (2)保持呼吸道通畅与吸氧。

  (3)为防止呕吐物吸入气道内,必要时行鼻饲或输液,维持入量。

  (4)严格执行药名与剂量的'核对,防止误用。

  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观察2

   新生儿鼻塞症状有哪些

  1、感冒鼻塞症状:鼻塞流鼻涕,鼻翼两侧有点红,有的宝宝还伴有发热症状。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还没有完善,鼻黏膜嫩弱,呼吸道抵御能力查,比较容易感冒。感冒后鼻黏膜发生水肿引起宝宝鼻塞。

  2、急性鼻窦炎鼻塞症状:除了有鼻塞、流脓鼻涕、张口呼吸等鼻部主要症状外,有些宝宝还有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烦躁不安等症状。宝宝反复得上呼吸道感染会导致鼻窦黏膜充血肿胀,分泌物边多,阻塞而引起急性鼻窦炎。

  4、鼻痂阻塞引起鼻塞症状:因为鼻腔通道比较狭窄,宝宝如果鼻子有鼻痂会阻塞狭窄的鼻道。鼻黏膜每天都会分泌少量分泌物,因为宝宝小不会清理自已的鼻子,家长没有及时给宝宝清除鼻腔里的分泌物,会使分泌物慢慢积累,干燥变硬而就形成鼻痂堵住鼻子。

  5、异物堵塞症状:大部分的宝宝为一侧鼻腔堵塞,通气不畅;如果继发感染,黏液逐渐变为脓性;如果异物停留的时间过长,会使鼻黏膜糜烂,长出肉芽,会有臭味。

  6、过敏性鼻炎鼻塞症状:宝宝鼻塞很明显,同事喷嚏也多,常常流鼻涕。过敏性鼻炎有2种,即季节性和常年性。

  最后,如有出现新生儿鼻塞时,父母应该根据患儿症状,判断好鼻塞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进行适当的处理。

  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观察3

   新生儿腹泻症状和对策

   1、生理稀便

  不同喂养方式的大便性状也存在明显区别,当宝宝出现大便次数多及稀便等“腹泻”表现时,可能还无法断定宝宝得了“腹泻”。如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可以多达7~8次,甚至10~12次,大便通常较稀薄,如果宝宝精神好,吃奶好,体重增长正常,就不必担心。当然,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如每天大便5次以上,或大便中出现像鼻涕状的黏液,或含大量的水分,应及时找专家检查治疗。

  症状: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次数较多、较稀、色黄。宝宝精神好,吃奶正常,体重增长正常。

  对策:合理喂养,加强护理,注意宝宝的精神、胃口、体重变化,一般无须特别处理。若怀疑是真腹泻,应考虑以下原因,或及时进行专家治疗。

   2、喂养不当

  给新生儿喂食的奶粉过浓、奶粉不适合、奶粉中加糖、奶液过凉或过早添加米糊等淀粉类食物,都容易导致新生儿积食,从而引起宝宝腹泻。

  症状:腹泻,大便含泡沫,带有酸味或腐烂,有时混有消化不良的颗粒物及黏液。常伴有呕吐、哭闹。

  对策:纠正不科学的喂养方法。若症状不能改善,应到医院接受治疗。

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家长该警惕哪些情况?

婴幼儿时期约7%的发热是由泌尿系统感染引起。宝宝出现高烧时,很多家长会想到幼儿急疹、感冒等常见情况,但有一个引起孩子发热的原因却常常被忽略,如果这种情况被误诊,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可能会严重损害孩子的健康,那就是——泌尿系统感染。

1什么是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又称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在泌尿系统中生长繁殖、侵犯尿路粘膜或组织引起的炎症,一般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

据统计,婴幼儿时期约7%的发热是由于泌尿系统感染引起,是最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尿道较短的女宝宝和3月龄以下未进行包皮环切的的男宝宝,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2为什么泌尿系统感染易被误诊?

出现尿路感染时,往往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但对于无法准确表达不适的婴幼儿,往往只有发热一个症状,或者合并烦躁或嗜睡、呕吐、哭闹、奶量下降等没有特异性的表现,所以经常会被忽略和误诊。

一些大医院的儿科门诊就诊人数多,就诊压力大,很多由于发热而就诊的孩子还没有见到医生就统一安排了验血检查,当验血结果出现细菌感染的提示时,医生往往在没有确认感染部位的情况下就给予了抗生素治疗,发热好转后即停药。

这种不明原因发热、对抗生素治疗有效的情况,很有可能是未经明确诊断的泌尿系感染。虽然这一次的感染好转了,但是不规范的用药和随访,很有可能会造成孩子的病情反复,甚至遗留一些后遗症,影响宝宝的健康。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婴幼儿不明原因的发热情况。

3宝宝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时,该怎么做?

■ 如果是3个月以下的宝宝,出现发热时应该立即就医,考虑住院检查治疗。

■ 如果是3个月到3岁的宝宝,体温超过38℃、发热持续的时间大于24小时,就建议及时就医,目的是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以确定感染部位。

在感染灶不明确的情况下,应该及时化验尿常规,以排除尿路感染。

如果没有发现明确的感染部位,验尿结果也是正常的,而宝宝使用退热药后精神状态、饮食、呼吸等一般情况都好,可以在家按病毒性发热进行护理和监护。如果发热超过3~5天没有消退的趋势,或者孩子出现了新的让您担心的症状,如不明原因哭闹、呕吐或腹泻、尿量减少、精神烦躁或萎靡等,需要及时复诊评估,寻找和治疗发热的病因。

■ 如果孩子的年龄在3岁以上,但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谨慎起见,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时也建议完善尿常规检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

尤其是有憋尿习惯或便秘问题的儿童,这些情况可能会影响排尿本身对尿路的自然“冲洗“和保护作用,更要引起警惕。

4需要验尿时,如何留尿?

当怀疑泌尿系统感染时,最理想的情况是留取导尿或清洁中段尿的尿样标本进行化验。但导尿需要把尿管逆行插入膀胱,属于有创性的检查。而没有经过如厕训练的婴幼儿往往又难以配合主动排尿,所以可以采用先清洁外阴、然后粘贴尿袋的方式帮助宝宝留尿。

如果尿常规提示尿袋标本的白细胞酯酶和/或亚盐阳性,则需要进一步留取清洁的尿标本以进行尿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确定致病菌的种类,为药物治疗提供指导。

5如何护理和治疗泌尿系统感染?

确诊泌尿系统感染后,需要尽快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杀灭导致感染的细菌。

绝大多数3月龄以上、退烧后精神状态尚好、没有频繁呕吐、免疫功能正常的孩子,都可以首先选择口服抗生素治疗,最好选择头孢地尼、头孢克肟等第三代头孢菌素;根据孩子的体重计算,给予足量的药物。

用药的初期,需要密切的监护和随访孩子的症状变化。绝大多数孩子的临床症状可以在用药后1~2天内好转。但在退烧、复查尿常规正常后,仍需要坚持用药、完成抗感染治疗的疗程,以巩固治疗效果,避免病情反复。

但是,如果孩子口服抗生素2-3天后仍然持续发热不退,或无法配合口服药物,就需要及时复诊,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可能需要住院,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诊断泌尿系感染时,需要及时就医的情况:口服抗生素48~72小时后仍有发热;孩子不能配合口服抗生素;出现皮疹;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或青紫;精神萎靡、昏昏欲睡或烦躁不安、难以安抚(即使体温正常也是这样);拒绝喝水或频繁呕吐,尿量小于平时一半(或超过6小时没有小便);孩子出现其他任何让您担心的症状。

护理上,应该注意按需使用退热药缓解孩子的不适,并鼓励孩子多摄入水分,勤排尿。

有些孩子可能会由于口服抗生素出现轻度腹泻的症状,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注意摄入足量的液体,并在排便后及时更换尿不湿,保证会阴区的干燥和清洁。

6还需要做其他检查吗?

一部分泌尿系感染的儿童可能合并存在后尿道瓣膜、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尿路结构异常的基础,而未经及时诊治或反复发作的泌尿系感染,也可能造成肾脏瘢痕形成。所以,如果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好,或者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发作,除了尿常规之外,还需要进行泌尿系统的影像学检查,如泌尿系B超、膀胱尿道造影、肾脏核素显像等,以评估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美国儿科学会则建议,对于2岁以下初发的泌尿系感染,都常规进行B超检查。另外,为了避免肾脏急性炎症造成假阳性结果,如果抗感染的治疗效果好,建议在急性期过后再进行泌尿系B超检查。

一旦出现肾脏瘢痕形成或输尿管扩张,那么定期监测血压、肾功能和体格发育情况也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情况需要在儿童肾脏内科进行长期随访和治疗。

7如何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绝大多数泌尿系统感染由细菌引起,而其中又以来自粪便的大肠杆菌最为常见。细菌主要的入侵方式是从尿道口进入,逆着尿路 “逆流而上”,感染膀胱、输尿管、肾脏等部位。这种感染途径叫做“上行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要注意在便溺后及时更换宝宝的尿不湿,并从前向后用流动的水擦拭清洁,避免粪便污染尿道口。建议不穿开裆裤,以避免来自外界环境的污染。

绝大多数尿路感染在及时诊断和治疗后都可以得到痊愈。但如果不及时医治,这种情况可能会反复发生,甚至遗留输尿管扩张、肾脏瘢痕等永久后遗症,这些情况可能导致成年后的肾性高血压和肾功能衰竭。

为了宝宝的健康,请父母一定要提高对泌尿系统感染的认知,警惕宝宝不明原因发热的情况,及时验尿排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