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识别大小,多少,讲两个大小差异明显的实物放在一起,告诉宝宝哪个大哪个小,让他自己用手去摸去拿,让他把大的拿出来。把实物分成数量差异较大的两堆,让宝宝认哪堆多,哪堆少。
5.涂鸦,画直线,画画。在这样的过程中宝宝学会了拿笔画画,有利于开启智力。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幼儿园18-22个月早教活动方案
一、室内运动
1、不倒翁
目的:引导宝宝在左右推力中保持平衡,发展宝宝动作的协调性、平衡性。
准备:
玩法: 1、家长推宝宝的双手,向前向后推宝宝,引导宝宝保持平衡。
2、让宝宝靠墙站,妈妈向左向右推宝宝,引导宝宝保持平衡。
3、儿歌:不倒翁,翁不到,推一推,摇一摇,推呀摇呀推不倒。
2、捕鱼儿:
两位家长面对面地站着,两手相握成鱼网状,请宝宝当小鱼儿。让宝宝在鱼网周围自由自在地跑动。家长一边说儿歌一边准备网鱼:“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才捞鱼。”让宝宝尽量躲开鱼网。抓住了:如果宝宝给鱼网网住了,家长问宝宝:你是大鱼还是小鱼?如果宝宝回答:“大鱼”,家长就说:“把它送到鱼市上吧。”如果宝宝回答是“小鱼”,就说:“把它送回水里去吧。”然后放开宝宝,重新开始游戏。
可获得的经验: 激发宝宝运动的兴趣。 提高宝宝的反应能力。增强宝宝身体的灵。
温馨提示:家长在玩此游戏的时候,可以让宝宝从鱼网下逃几次,激发宝宝游戏的兴趣。 家长应根据宝宝身体的情况,掌握宝宝的活动量。
附:儿歌:《捕鱼儿》 一网不捞鱼, 二网不捞鱼, 三网才捞鱼。
3、爬的游戏: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爬行动作已经非常熟练,并喜欢爬高;家长可以准备干净的楼梯,让孩子练习爬上楼梯、爬下楼梯;从地上爬着上床,练习双腿的力量;可以仰卧在床上做各种姿势,让孩子爬过你的身体。玩耍的同时,既锻炼了孩子的平衡能力,又促进了亲子交流。这时,应特别注意安全。
二、亲子活动方案:彩球弹起来了
适用年龄:19~22个月
活动目标:锻炼幼儿动作的协调性
活动准备:为每个家庭提供一只吹塑球。
活动过程:
一、 向家长介绍活动的价值
19~22个月的婴幼儿对共同游戏开始产生兴趣,他们喜欢玩有挑战性的游戏。此游戏对婴幼儿的协调能力和视觉灵敏度是一个挑战,在活动进行中也能培养婴幼儿的合作意识。
二、向家长介绍活动的内容
1、指导人员示范:两人分别推彩球,让幼儿和家长之间推动球。
2、家长与幼儿一起拍动彩球。家长也可以边动边说:彩球弹得低、彩球弹得高。语言与球弹起的高度相吻合。
注意事项:
1、 幼儿必须在球落下时注视看,还必须与家长同时提起毛毯
2、 开始时轻轻颠球,以免太高。
建议:在家中可以用气球让幼儿玩这个游戏。
三、集体韵律操
目的:鼓励宝宝在的引导下
四、生活要求
1、鼓励宝宝自己扶着楼梯的扶手上下楼梯。
2、请家长把宝宝的袖管卷起来,让宝宝尝试自己洗手。
附儿歌:伸出两只手;用水冲一冲;
抹点洗手液;手心搓一搓,
手背搓一搓;打开水龙头;
再来冲一冲;我的小手真干净。
18个月宝宝早教方法
1、让宝宝初步感知物体的软和硬,锻炼幼儿的方向感;培养幼儿的耐力及坚强的品质,发展宝宝的辨别能力培养宝宝良好的阅读习惯
2、培养宝宝的节奏和乐感,培养宝宝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增强手部精细动作的训练,培养宝宝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提高交往能力。
3、培养宝宝能跟随音乐做动作的能力。锻炼宝宝手部控制能力培养反应能力。刺激宝宝触觉,发展宝宝钻、爬动作的灵活性。
18个月宝宝如何进行早教
们经常会听到家长反映自己家的宝宝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排斥了,不融入群里了,这些都是家长早教失败的结果,其实,宝宝18个月大,就已经要掌握很多技能。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18个月宝宝早教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18个宝宝正是各项能力突飞猛进的时候,尤其是语言能力。新手父母一般都没什么经验,凭着自己的感觉去教孩子。虽没什么坏处,但若是白白错过宝宝学习的关键期就得不偿失了。因此,下面提出几个正确的早教方法,希望能帮助父母更好的教育宝宝。
当父母们第一次听到宝宝叫自己“妈妈”或是“爸爸”时,那稚嫩而清晰的声音往往令父母激动的无以伦比!事实上,1至2岁是宝宝语言能力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的大好时期。大多数宝宝会在第12个月和第14个月之间会第一次开口说话,学会叫“妈妈”和“爸爸”。宝宝对各种各样的色彩鲜明的婴儿画册感兴趣的时期大概是15个月到18个月大,喜欢听父母跟他讲解。他们最喜欢的还是玩各种语言游戏。例如,“妈妈在哪儿?”他就用小手指向妈妈,嘴里重复着“妈妈”;“你的鼻子在哪里?”他就摸摸他的鼻子,嘴里咕哝着“鼻子”。
父母可以让宝宝玩些过家家之类的游戏,通过玩耍,宝宝会逐渐建立起关于、父女、兄弟姐妹之类的社会关系的概念,并模仿大人的行为方式。给宝宝一只芭比娃娃,鼓励宝宝在自己的社会圈子里试验和体会各种角色,让他来做爸爸、妈妈,给娃娃穿衣、做饭、玩耍等等,他一定会觉得很好玩,也能更快地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父母还可以给宝宝玩识图游戏,让宝宝认识更多的事物,例如轮船、飞机、汽车、房子、小动物、植物、大海等等各种事物,拓展视野。没事时也可以带宝宝去公园玩一玩,荡荡秋千,坐坐小火车等等。
此外,也可以给他读寓言故事,这时候的宝宝已经能够理解其中的一些人物和简单的情节。
总结:游戏和父母都是是宝宝的最好的老师。因此,父母不妨一有时间就同宝宝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吧!不仅能拉近亲子关系,还能让宝宝在快乐的游戏中学的更多,也学的更快。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宝宝语言能力会突飞猛进,父母们要多多引导宝宝说话,莫要错过宝宝学习的大好时机。
观察能力:
①识别大小。选择大小差别显著的同类物品来练习,如大苹果与小苹果,大皮球与小皮球等。
②识别形状。教小儿识别简单的几何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可用实物形状来描述,如圆皮球、三角板、方积木等。
③识别颜色。从基本的颜色红、黄、蓝、绿进行识别。告诉孩子气球是红色的、毛衣是的、叶子是绿色的。
记忆力的训练:
①实物记忆练习。让小儿根据记忆寻找所需要的玩具,如先让小儿看一个小球,然后把它收起来再让孩子在其他的玩具中找这种小球。
②强化记忆练习。父母可以选择一些形象直观,与小儿本人关系较为密切的东西和他感兴趣的事物来训练他的记忆。可教小儿自己的名字、身体的主要部位,间隔一段时间,情景再重复。
动作能力的训练:
①继续训练小儿行走的能力和行走的稳定性,以促进运动的协调性和躯体的平衡能力。可和小儿一起拖拉玩具车,教小儿拉着小车向前走、侧着走、倒退走等。准备一个较大的皮球,将球滚到小孩子脚边,教他抬脚踢球。
②发展小儿走、蹲、弯腰动作。将玩具散放在各处,要求小儿收捡玩具交给或放在固定的地方。
③训练小儿手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如教小儿学习画画、搭积木、用塑料绳将有孔玩具串起来、取物装物。
言语能力的训练:
利用各种机会丰富孩子的语言词汇,并简单说明物体的用途与关系,扩大小儿的认识范围,促进语言的理解与表达。给小儿看图片、幼儿书籍、带小儿到外面玩,教小儿认识物体的名称,对着图片或实物,询问小儿图片或实物的名称及用途“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
引导小儿回答,小儿回答正确时亲亲他,以示鼓励。此时,小儿已开始喜欢听大人讲故事了,父母给孩子讲故事时,开始要讲得慢而简短,发音清晰,富于表情,可根据故事的情节伴以动作,来增加小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孩子爱听讲过的故事,可多重复几次,还可将小儿目睹或经历的事情,编成故事。
社交和生活能力的训练:
①教育孩子礼貌待人。家里来客人要教小儿打招呼、问好,接受别人的东西要说谢谢,客人走时挥手说再见。鼓励小儿取糖果、水果招待客人,把玩具分给家里来的小朋友玩等等。
②睡眠。除夜间睡眠外,白天可睡眠2次,每次1~2小时。不要用威胁、恐吓等手段,小儿睡眠,也不要给小儿讲述恐怖的故事,以免小儿害怕而拒绝一个人入睡。临睡前清洗脸、手、脚、**,排好尿,换上宽松保暖的睡衣,会使小儿感到舒适,易于入睡,这不但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也便于孩子建立睡眠条件放射。
③饮食。断奶后,每日喂养的次数约4~5次,可安排在早、中、晚餐时间和白天睡眠醒来的时间。养成定时进食,定位进餐的习惯,鼓励小儿自己动手吃东西。培养饭前便后洗手习惯。
④训练小儿在日常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培养小儿的生活能力。教导小儿试着脱鞋、脱袜子,排完大小便试着提裤子,外出时自己戴帽、脱帽,爸爸妈妈下班进门可让孩子帮助拿拖鞋给爸妈换鞋,给孩子洗手时,教小儿主动将手伸到水里,玩完玩具后帮忙收拾起来等等。
心智培养不能生硬灌输
数千年来人们也总把教育与“传道、授业、解惑”连在一起,认为教育就是上课,是大人讲、孩子听的说教和灌输。不少家庭陷入了早期教育的误区:
例如重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活动,忽视同龄人的游戏、自由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融合;重智力开发,忽视性格培养;重知识传授,轻心理发育;单纯把希望寄托在幼儿园和学校,忽视家庭早教的极端重要性;只顾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广泛兴趣的培养;一味的“血缘爱”、“溺爱”、“赏识”而毫不懂得“教育爱”和“双向爱”,还有人误以为早期教育是小学课程的下放和提前……这样就把早期教育的“经”念歪了。
5岁以下儿童不宜学钢琴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学钢琴越早越好。但专家建议,5岁以下的幼儿最好不要安排正式学习钢琴。
因为此时的孩子骨骼、关节还未完全发育,骨关节、韧带和骨节囊都较松弛,过早练习钢琴或练习时间过长、用力过猛,都会影响这些部位的发育,严重都还可能使骨骺受损。而骨骺会直接关系到骨骼的生长,手指骨关节骨骺受损以后,可能导致手指长短、粗细发生变化,严重者握拳都会困难。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由于注意力不能十分集中,在练琴时会不自觉地扭曲身体,可能会造成脊柱侧弯、双肩高低不平衡、左右不对称的情况。
着装影响孩子一生
着装是一种综合艺术,线条、色彩、结构等对儿童的行为、心理有很大影响。着装也可以说是对儿童早期审美教育的一种物化行为,这种教育和引导从儿童的视觉渴望那一刻开始,伴随孩子一生。
3岁—5岁的孩子,对色彩的认识逐渐成熟,这是培养儿童对色彩感受、形状认知变化、衣物贴身感受的时期。所以父母有针对性地进行着装教育非常必要。不全体,也不美观的着装,对孩子审美观的形成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