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宝宝分离焦虑黏人 三大原因缓解须知
孩子从出生开始,对于照顾者会有许多依赖心,而且时间愈长愈明显,一旦照顾者离开自己身边,或者对其他的小孩好一点,孩子就会开始哭闹或者情绪失控。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改善呢?一起来了解详细内容。
婴幼儿到了将近一岁大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症,他会开始非常黏照护者,不愿意照护者离开视线,通常过了这阶段就会慢慢。
除了分离焦虑症之外,很多时候,宝宝变得黏人都是因为想睡觉,这迹象是从小就可能会发生的,妈妈应该都可以很容易发现。
宝宝不舒服生病的时候,也很容易变得黏人,这是因为他想要爸妈的安抚和慰藉,来消除一些身体上的不舒服,这也是宝宝黏人很常见的原因。
延伸阅读: 孩子分离焦虑症原因及改善
孩子从出生开始,对于照顾者会有许多依赖心。照护者就如同安全的堡垒,因此若到了一个较不熟稔的空间,请照护者要先陪伴着宝宝,好让小孩感觉到安全以后,会慢慢想要自己离开而到外头探索环境。
依附关系为小孩和照护者之间良好的互动过程,当宝宝感到焦虑受挫或不适时,便会想要依附照护者。尝试几回后,如果宝宝发觉照护者总能给予良善回应,便会心生安全感,会更有信心面对不安。
延伸阅读:舒缓孩子焦虑家长耐心引导
照护者与旁人对于宝宝的负面话语,只会使小孩觉得更焦虑,且仰赖照护者的心态与时间会更多,甚至也会让宝宝更不愿离开去摸索环境,因为孩子会觉得环境满是威胁,也更不喜欢这些旁人。
照护者要离开宝宝出外时,务必要与小孩说再见。许多长者皆都会说别和宝宝说再见,只要偷偷离开便不哭了,但其实这只是暂时的状况,待宝宝孩子发现之后,只会更加焦虑,也会哭得更凄惨。温馨提醒:这会导致小孩对于照护者产生不信任,如此的安全依附关系便会遭受破坏,造成不良效果,而且甚至会变得更黏人。
家长可多带宝宝外出晒晒阳光,除了可激发正向思绪发展,也可使宝宝能多加观察这个环境与世界,以及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那么孩子将会更快适应不同的人事物,能协助宝宝的适应能力。
宝宝分离焦虑症的表现有哪些?
分离焦虑是幼儿时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当宝宝与父母亲或主要照顾者分开时,容易出现焦虑的情绪表现,一旦处理不当,将对宝宝日后的人际互动与生活适应造成恶劣影响。因此,父母亲应掌握正确的态度与方法,陪伴宝宝一起走过分离焦虑。
1岁至1岁半是高发期
所谓“分离焦虑”,就是指孩子离开父母或亲密的照顾者时所出现的负面情绪,比如紧张不安、沮丧、闷闷不乐,或者特别黏人、爱哭、固执,希望照顾者能留在身边。
一般来说,宝宝的分离焦虑在6~8个月时出现,通常在1岁至1岁半时会比较严重,这与宝宝的表达能力增强、探索范围扩大、分离机会增加有关。不过,随着宝宝对父母的存在有安全感、对环境和自我状态的掌握越来越有信心,分离焦虑的状况就会逐渐改善。
11项技巧应对分离焦虑
1.确信分离环境的安全性
如果要安排宝宝独睡,必须先确认睡眠的环境是否安全、安适。如果要将宝宝托给保姆或托育中心来照顾,也应该先确认替代照顾者不要超过2人以上,而且能经常陪伴在宝宝身旁,另外托育环境的安全也不容忽视。
2.让宝宝觉得安心才离开
在必须和宝宝分离的情况下,最好给宝宝一点适应的时间,建议父母先陪伴宝宝,直到他比较放松后再离开。当然,如果能预先让宝宝有心理准备就更好的,如果能早早建立起“预告”与“预先熟悉新事物”的习惯,就能让宝宝在未来的生活历程中更为顺利。
3.记得和宝宝说“再见”
父母要记得在分开时与宝宝说“再见”,这对宝宝来说是很重要的承诺,也是对大人产生信心的基石。即使已经处在焦虑的分离情绪中,也要记得跟宝宝说“再见”,因为这是与宝宝建立信任的好机会,千万不要偷偷或强硬地与宝宝分开。
4.慎选临时照顾者
如果父母要外出一段时间,务必要将宝宝托育给自己和宝宝都信任、都熟悉的临时照顾者,这对于减轻分离焦虑非常重要。
5.带上喜欢的物品
有些宝宝独爱他自己的玩具,有些宝宝则更依恋自己的小被子。因此,在宝宝与父母短暂分离的时候,不妨让宝宝带着这些能为他带来安定、信任感的物品或玩具,可让宝宝舒服许多。
6.带上主要照顾者的物品
除了宝宝自己喜爱的物品之外,还可让他带上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几样东西,如钥匙、梳子、包,让宝宝对父母亲存在和归来更有信心。
7.预告回来的时间
父母应该将自己的时间安排说给宝宝听,让宝宝了解父母亲还会再回到他的身边。
8.尽可能遵守承诺
父母要尽可能遵守自己对宝宝的承诺,即使真的无法施行,也应该及时让宝宝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免加重宝宝的分离焦虑。
9.阅读教育
平时可和宝宝一起阅读与分离焦虑有关的故事,让宝宝在阅读过程中增进对分离的了解和处理方式。
10.玩游戏
对于年龄较大、已经学习行走的宝宝,父母可和他玩或藏东西的游戏,有助于让宝宝建立物体恒存的概念,明白东西不见了还可以找到、父母离开还会再回来。
11.玩闹钟游戏
运用游戏让宝宝适应分离,可以用闹钟计时,从1分钟开始,慢慢拉长与宝宝分开的时间,让宝宝逐渐适应分离的情境。
什么是分离焦虑?应该如何应对?
随着宝宝的不断成长,家长对宝宝的陪伴可能会因为工作等等原因逐渐减少,这时候可能出现分离焦虑,下面我就讲讲到底什么是分离焦虑,它出现的话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小孩的分离焦虑一般会分为三个阶段,随着他们心智、身体等的成长,焦虑一般会慢慢减弱,而且根据每个小孩的性格,焦虑的表现也会稍有不同,一般会出现的阶段为:1、反抗阶段;2、失望阶段;3、超脱阶段。
反抗阶段——这一阶段,孩子的表现最为激烈,他们会大哭大闹,还伴有肢体冲突,总之使用尽力全力反对家长离开自己;
失望阶段——比起反抗阶段,这一阶段开始变得稍微冷静一下,大哭大闹的情况明显减弱,但是对于身边的人或事反应迟钝,并且不想搭理;
超脱阶段——这时候小孩已经非常平静了,而且基本可以正常的活动,但是看到亲近的人,又会流露出悲伤的神色。
小孩一般在饥饿、困倦或者生病的时候情绪会比较敏感,如果在这一时间家长必须要外出离开小孩子的话,可能会引起小孩比较严重的分离焦虑,所以家长朋友们最好避免在这些时间段离开,最好安排在小孩心情好,不困倦不饥饿的时候外出。
家长在离开小孩子的时候,尽量低调,不要搞出太大的动静,可以先找一些其他的人和事情帮助转移小孩的注意力,然后同孩子告别后迅速离开,不要磨磨蹭蹭,以免小孩又开始感到不安和不快,导致分离焦虑的发生。
为了避免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分别感到不适,其实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短暂分离的练习,比如可以告知小孩要离开一下,然后到其他房间,过几分钟之后再回来,慢慢的,小孩可以适应分离带来不适。
上面提到在离开时减小动静,但是并不是说不打招呼就离开,家长朋友们要记住,在离开小孩的时候一定要告知,比如带小孩去幼儿园等,可以多花一些时间配小孩在新环境中适应一下,离开的时候帮助缓和孩子的情绪,并约定好时间一定会回来。
家长在和孩子分开的时候,千万不要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态与表情,这样会给孩子一些心理上的暗示,孩子其实是很敏感的,当他们察觉到了,便会利用家长情绪的弱点闹脾气,所以在分开的时候,决绝一点更好。
孩子的分离焦虑主要是因为缺乏安全感造成的,所以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学会建立和巩固孩子的安全感,让他们可以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不同的环境,只有从日常的生活中做好心理建设,才能让小孩更加平缓的渡过分离焦虑期。
宝宝现在有分离焦虑,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宝宝现在有分离焦虑,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1.儿童分离性焦虑症是指儿童对依恋对象的分离感到过度焦虑。是儿童期常见的情绪障碍,多发生在幼儿期,尤其是3~5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熟悉环境,缓解自己。如果宝宝没有熟悉的大人陪伴,往往会拒绝睡觉,晚上经常做噩梦。亲人离开时,宝宝会反复出现头痛、呕吐、恶心、胃痛等症状。内向的宝宝安全感低,性差。当与亲密的被抚养人分离时,宝宝会感到不安全,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将导致严重的分离焦虑。通常这种宝宝不懂得交新朋友,很难分散注意力,分离焦虑会持续很长时间。
2.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他们可能有不规律的作息时间,通常他们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但是开学的时候,家长要告诉孩子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尽量帮助孩子调整作息时间和生活中的一些坏习惯。妈妈送宝宝去幼儿园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注那些已经上学的宝宝,告诉他们上学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妈妈可以告诉孩子们,虽然我不能和你一起去上学,但是你放学的时候我可以去接你。回家后,爸爸妈妈可以问宝宝关于幼儿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通过与孩子的互动,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3.为了宝宝健康成长,为了贴心的照顾者更容易照顾宝宝。相信妈妈们都想知道宝宝为什么会有分离焦虑。了解导致宝宝分离焦虑的因素,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宝宝分离焦虑。一家人离开,宝宝不知道如何应对,表现出哭闹、烦躁等。这也是焦虑症和宝宝分离的重要原因。细心的家长会发现,有些从小家庭长大的孩子,中间隔着焦虑症。因为他们每天只和父母在一起,日常接触的人少,很少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会导致宝宝的社交少,容易被陌生人认出,对父母的依恋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