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绪与社交能力可达水平: 1、多带宝宝外出,教宝宝认识环境。 2、鼓励宝宝广交朋友,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具体做法 1、教宝宝认识环境。继续培养宝宝认识居住的环境,先让他认识家门,再让他熟悉能通向家门的几条道路,逐渐会认门认路,能顺利找到家。 认识附近的副食店、百货店、医院以及父母常去的地方,再顺利的回家。会认路牌、门牌,记住家地址及门牌号码,能到隔壁小商店购小物品; 带宝宝外出有困难(如问路问事)时鼓励宝宝去问警察叔叔或路人。 刚接触早教的家长可能不会给宝宝做早教,推荐到“早教学堂”公众号获取0-6岁家庭早教课,我们群的宝妈们都是在那学习的。 2、鼓励宝宝广交朋友。鼓励宝宝与小朋友交往,选择小朋友团结友爱的童话故事讲给他听,告诉他不打人、不咬人、不哭闹是好宝宝,让他知道和小朋友一起玩时,如何做个听话的好宝宝。
二、自理能力可达水平: 继续加强宝宝的自理能力。如脱衣裤、鞋袜、穿裤、整理玩具等能力。 教宝宝学会穿鞋袜。家长要教宝宝会穿无跟袜,将袜子套到脚上,但不会拉正后跟。 宝宝会将鞋穿到脚上,但分不清左右,需要家长提醒。要鼓励宝宝自己穿鞋袜,家长可以提醒他学习分辨左右,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怎样培养两岁半的宝宝社交能力呢?
1、为孩子创造接触外界的条件
作为父母应当多带孩子接触外界,给他们提供更多能够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同时不断的鼓励孩子和其他人交朋友。从两岁左右开始,孩子们之间会开始有互动,孩子会越来越喜欢跟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家长应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带领孩子去熟人家做客,让孩子与同龄的伙伴一起游戏。也可以请小伙伴到自己家里做客,家长可在家里提供游戏场所和道具,组织小朋友们一起游戏和活动。
2、培养孩子懂礼貌的社交礼仪
懂礼貌的孩子更容易被小伙伴接纳,家长们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些社交礼仪,帮助孩子更快速地融入到小伙伴中去。比如,当孩子为我们端来一杯水的时候我们也对孩子说一句谢谢;带孩子外出遇到邻居朋友,主动教孩子跟大家打招呼;送孩子去幼儿园见到老师和同学互相问个好;当孩子不小心撞到别人时要及时说句"对不起";当别的小伙伴做得好时给予鼓掌和赞美等等。
3、懂得接纳孩子的特性
在刚开始的阶段,孩子会不懂得分享和合作,家长们要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不要强迫孩子去分享,只要假以时日地进行引导,孩子会慢慢接受。在群体活动中,有的孩子属于主意多喜欢表达善于主导的领导型,而有些孩子可能属于安静地旁观型或顺从的配合型。无论孩子属于哪种类型,家长都不要用的观点来评价好坏,接纳孩子的特性会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融入群体。
4、协助孩子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小问题
孩子在融入集体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冷遇排斥,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应该及时发现并给予安慰和支持。不要太过急于带孩子离开或再次把孩子推回到群体中,要给孩子一个缓冲。家长可以在了解问题之后帮助孩子寻找事情的根源,引导孩子自己面对及解决眼前的问题。
5、尊重孩子选择朋友的权利
有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可能会有意无意地为孩子选择朋友,孩子的自由交往。虽然家长用心良苦,但这样做代替了孩子的思维,而且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不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朋友,在孩童时期的孩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与"坏",家长只需要多多注意孩子的状态,不需要帮他们抉择要去交往的朋友人选。
儿童社交发育的4个阶段
总会有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不爱参与集体活动,孩子是没有融入幼儿园,还是不喜欢集体活动呢?有可能都不是,在这,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社交发育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独自玩耍
年龄:1岁前
阶段特点:
1岁之前的孩子喜欢自娱自乐,一个人盯着某个东西可以看很久,玩自己的小手也能玩得很欢快。他们愿意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但对其他宝宝却视而不见。
其实,孩子独自玩耍的时间,是在不断的自我确认,这是“我的”小手、“我的”玩具、“我的”妈妈,这是对世界的认知,开始慢慢知道了哪些是“我的”,是安全的。
引导建议:顺其自然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社交是没什么需求的,所以不必给予他们太多“社交”压力。强迫他们和其他孩子玩,可能会摧毁孩子刚刚建立起来的关于“我的”安全感。
第二阶段:平行玩耍
年龄:1-2岁
阶段特点:
这个时候的孩子慢慢开始察觉到其他孩子了,原意和年龄接近的呆在一起,但他们之间不会有什么交流和互动,各玩各的,但是孩子此时已经意识到周围有同伴的存在,会听和观察小伙伴。
引导建议:最佳社交启蒙期,给孩子创造接触同龄人的机会
这个阶段是孩子早期社交能力的萌芽期,只要注意两件事就好:
第1件事:给孩子创造与同龄伙伴接触的机会,给他们找个“发小”:
在之间的联系中,可以为孩子寻找到年龄相仿、性格相投的固定玩伴,平时可以约好固定的时间、地点,让小伙伴一起玩耍;
第2件事:要恰当处理孩子之间的“纷争”:
这个阶段孩子的意识仍处于“我的”状态,所以会出现抢玩具及因此动手的行为。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有过绪,这个时候可以充当“裁判员”,引导宝宝们轮流玩耍,帮助他们建立秩序,在游戏中让宝宝学会“等待”、“分享”。
第三阶段:联合玩耍宝宝年龄:2-3岁
阶段特点: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互相模仿,比如,一个孩子玩滑梯,其余很多的同龄孩子也会跟着玩;一个孩子做饭,其他同龄孩子也跟着做饭。他们会开始互动,比如简单的交流、交换玩具,但还是以自己玩自己的为主,缺少共同的目标和兴趣。
引导建议:鼓励孩子自己拓展社交圈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完全适应周围有同龄孩子的存在,可以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的社交圈,自己解决社交遇到的冲突。这个时候,要记住 两个原则:
一:孩子玩耍时,大人尽量少干预
安全的前提下,不干涉孩子和哪些玩伴玩耍,玩什么内容,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二:不干预孩子们的“矛盾”,不直接定义“对与错”
孩子和小伙伴发生争执时,如事态不严重,可以在一旁静静观察,看看他们是如何沟通和处理矛盾的,这个时候更容易观察出孩子在社交关系中的模式。也许孩子可以自己解决好相互之间的纷争。
如感觉需要介入,先听宝宝的想法感受。不要有个人情绪和对错评判,而是引导孩子应持有的态度和方式。
第四阶段:合作玩耍宝宝
年龄:4-6岁
阶段特点:
一般4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明显的社交需求,有好朋友了,社交行为更;也开始有“团队”概念,会一起为完成某个目标而玩耍,同时,他们开始在社交中面对更多的“矛盾关系”。
引导建议:培养孩子主动沟通、耐心聆听的习惯
这个阶段的孩子一般会有自己比较固定的玩伴,会组成一个个小团队一起玩耍,其中会有协同,也有矛盾,这个时候可以培养孩子主动沟通和耐心聆听的习惯。可以通过如下方式:
一:在家庭分工中锻炼
比如在家一起完成一件事情,可以由来分工,孩子配合完成,锻炼孩子倾听和配合的能力;下一次,让孩子来分工,配合完成,锻炼孩子领导和表达的能力;
二:在孩子与朋友的相处中锻炼
无论是孩子自己挑选“好朋友”,想取悦小伙伴,还是与小伙伴出现了矛盾,都不要过多干预,在他们需要帮助时给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主动与小伙伴沟通,自己化解矛盾。
由此可见,四岁之前的孩子如果不热衷团体活动和社交互动是正常的。如果家长带四岁以下的孩子参与各种活动,不要急于让他们马上加入,或许他们只想在外围观察,只加入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
了解了儿童社交发展阶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陪伴孩子,无论在哪个社交阶段的孩子,都需要尊重、鼓励和爱, 然后适时引导就可以了。
——大美 张玲
27个月幼儿情绪的社交能力的训练有哪些?
1.训练幼儿会安静片刻。幼儿生性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