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种情况考虑是宫颈机能不全,可以一边保胎,一边考虑做宫颈环扎术,绝对卧床休息,一般情况是可以保到35周左右的,这个时候新生儿是可以存活的。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22周胎儿能存活吗
有的孕妈妈怀孕的时候因为怀相不好,或者因为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宝宝早产,正常宝宝足月要到40周左右的,怀孕到22周的时候,宝宝各个功能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22周胎儿能存活吗?要是生了宝宝能存活吗?一起来看看吧。
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胎儿出生能不能存活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心肺功能的发育程度。医学上一般认为22周前出生的早产儿不能存活,原则上24周之前通常以流产处置。而24周至28周之间在出生的早产儿由于肺功能仍然发育不全,需要依靠呼吸机来维持呼吸。28周后出生早产儿通常具备良好呼吸能力,因而一般会存活。
怀孕22周能不能生很难说,这个完全取决于胎儿各器官的发育程度,一般来说只要没有重大缺陷,现有的医疗技术22周早产的胎儿是有很大可能性活下来的。这种6个多月出生的小孩,如果体重小于0.5公斤存活的几率不超过20%,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存活率会高一些,但一般不超过30%。
现在科技比较发达,而且现在孕妇所摄入的营养普遍都比较好,所以早产儿的存活率也大大提高。
有资料统计,在现代医学技术支持之下妊娠期长度与存活率之间关系大致为:23周17%,24周39%,25周50%,26周80%,27周90%,28~31周90-95%,32~33周95%,34+周存活率与足月宝宝几乎一样。
在怀孕以后,不仅是为了自己要做好保养工作,也是为了日后有健康宝宝的出生,在怀孕以后,准妈妈一定要注意不能做剧烈运动,不能喝酒抽烟,不能长期熬夜,更不能在辐射强烈的环境下生活,这些都有可能引起早产,不仅自身伤害大,同时宝宝的存活率也会明显降低。
怀孕22周时胎儿还在迅速生长期,胎脑的发育有时会比脑中导水管系统快,脑内产生的 脑脊液 量明显大于导水管系统的循环能力时,会轻微脑积水,但是这种轻微脑积水会随着脑内导水管系统的发育完善而逐渐消失,而且10mm也在正常范围,不必过度担心。明显的脑积水时,往往表现为一侧或全部脑内充满液体,液体通常在10mm以上。建议你们不要过度紧张,一个月后复查,如果积液量逐渐减少,说明是生理性的脑积水,无需担心。
胎儿出现各种状况的时候孕妈们不要太过忧虑,毕竟母体的心情也时刻影响这胎儿的发育情况,及时询问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将危险降到最低。保持冷静,才能临危不乱, 不会因为慌乱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人就是在困难中成熟的,愿各位孕妈身体安康。
24周早产儿存活几率
24周早产儿存活几率
24周早产儿存活几率,一般怀孕到了后期的时候,人们都担心会不会早产,早产儿带来的危害性很大,会影响胎儿的成长和发育,早产儿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么24周早产儿存活几率是多少呢?
24周早产儿存活率非常低,迄今为止没有明确统计24周早产儿的存活率,28-31周之间的早产儿存活率为90%-95%,而32-33周的早产儿存活率是高达95%左右,34周的早产儿存活率相当于足月。
早产儿的存活率与孕周、产妇身体情况、医疗水平等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可见,24周早产儿的存活率应该低于28周-31周的早产儿,24周早产儿存活率低的原因包括24周早产儿的身体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和24周早产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后遗症。
1、24周早产儿的身体器官尚未发育完全:24周早产儿由于孕周不足,身体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很难支持生存,往往会出现呼吸窘迫、神经系统障碍、心脏功能受损,严重影响生存质量,即使有外部医疗设备的辅助,也很难存活;
2、24周早产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后遗症:24周早产儿由于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全,很大可能会出现呼吸道窘迫综合征、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化、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导致小儿出生后脑瘫、运动功能障碍、视听功能障碍等,甚至可能因为后遗症死亡。
早产儿如何界定?
1、国内界定
在国内,孕37周之前出生的婴儿定性为早产儿。孕22周,胎儿心脏能发挥基本功能;孕24周胎儿肺部基本完成,4周后才能发挥功能。通常会认定孕22-24周的胎儿存活几率低,孕24周属于存活极限。
2、国际惯例
国际上认为孕23周之前出生的新生儿为早产,需要特殊的护理。如果父母坚持留下来,且体重大于1斤,医生进行治疗。多半会认定孕23周为早产儿的存活极限妊娠长度。
早产儿存活率是多少?
专家强调,孕23周或低于孕23周的早产儿存活几率仅占两成,而高达九成的早产儿会出现并发症,如失去视力、听力、大脑异常等。他们出生一个月后,有九成婴儿会生存下来,约有百分之五的婴儿会深陷并发症。
35周早产成活率是多少
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头围在33cm以下。其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儿为差者,应给予早产儿特殊护理。35周早产儿存活率高吗?早产儿是否能存活,与孕周有关外,还与早产儿的抵抗力有关。孕35周早产儿,孕周不算太少,只要进行合理的治疗,存活的机会很大的。
护理早产儿的方法如下
1、初生的早产儿入室后应先安静4小时,头侧向一边,使口内黏液向外流,以后每2~3小时轻换体位1次。
2、每4小时测体温1次,每日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不应超过1℃。如已稳定在36~37℃间3次以上,可改为每日上午时及下午时各测1次。若体温高于37℃或低于36℃,仍需每4小时测1次。
3、氧的使用以有呼吸困难或青紫、情况欠佳者为限,勿以氧吸入当作常规。一般给氧数小时后青紫消失、呼吸正常时便可停止。如体重1000g以下的早产儿,可持续1昼夜。持续给氧最好不超过3天。禁忌放氧过度、浓度过高,时间过长,以免损伤婴儿的眼及肺。哺喂时容易发绀的婴儿,可于哺喂前后给予数分钟氧吸入。
35周早产成活率是多少?35周早产的存活率还是挺高的,只要准妈妈细心的照顾,然后多看育儿书,按照科学的方法来护理宝宝,那宝宝也是能够健康的成长。所以作为准妈妈一定不要太担心了,保持好的心态,这样对宝宝和自己的身体都会有好处。
一、多少周出生算“早产儿”?
早产儿是指出生胎龄<37周的新生儿。
低危早产儿:胎龄≥34周且出生体重≥2000g,无早期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生后早期体重增长良好的早产儿。
高危早产儿: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小于2000g,存在早期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生后早期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等任何一种异常情况的早产儿。
通常情况下,早产儿与足月儿有明显的差别,出生时的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其各脏器的成熟度越差。
二、什么情况下,早产宝宝要住院?
由于早产儿的各系统、脏器发育都还不成熟,功能不健全,无法像足月宝宝那样很快的适应外界环境,而且很容易发生一些威胁生命的严重问题。
一般来说,出生体重小于2500g或胎龄
1。体重低
早产宝宝出生时的体重往往低于足月宝宝。低于2500g称为低体重儿,其中1000-1499g之间称为极低出生体重儿,<1000g称为超低出生体重儿。
新生儿体重过低是很危险的,这样的宝宝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糖原和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大,保温调节能力差。而且,早产儿呼吸、免疫、代谢等各项身体功能都比较弱,特别容易感染疾病,死亡率比正常体重的新生儿要高得多。
因此,出生体重
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我们知道,宝宝在出生前氧气和营养都从妈妈的血液中获得,不需要自己呼吸,肺也是未张开状态。而出生后,宝宝需要立即开始呼吸,由肺完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才能生存。
而孕晚期是胎儿肺发育的关键时期,早产宝宝的肺发育尚不成熟,肺泡内缺乏一种使肺泡张开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出生后肺无法正常呼吸,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直接威胁到宝宝的生命。而且,宝宝出生时的胎龄越小,呼吸中枢发育越不完善,发生原发性呼吸暂停的几率越高。因此,早产儿生后可能需要医生及时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和咖啡因治疗。
3。感染
正常的足月新生儿虽然免疫系统发育还不成熟,但出生前会通过胎盘从妈妈体内获得很多免疫球蛋白,以抵御各种病原体。
而早产儿由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不成熟,缺乏来自母体的抗体,IgG含量少,容易发生各种感染性疾病,甚至败血症/脓毒症。
早产儿皮肤也不成熟,角质层薄,皮肤屏障功能差;消化道黏膜发育不完善,免疫和防御功能也差,这些都让早产宝宝容易发生感染并至感染扩散。
有很多家长抱怨,为什么宝宝住院不让家长多多探视呢?
关键就在这里:新生儿病房都是层流病房,空气都经过净化消毒,所有医护人员进入病房之前必须洗手消毒,宝宝使用的各种医疗器械、用品也要消毒,最大限度降低感染的风险。这就是爸爸妈妈们不能够频繁探视宝宝的原因之一。
4。黄疸
很多人都听说过“十个宝宝九个黄”。
绝大部分的新生儿都会出现黄疸,但早产儿的黄疸,往往会比足月儿出现得更早、更严重,容易引起胆红素脑病,也不容易消退,需要特别警惕。医生会根据早产宝宝的胎龄,体重,生后的日龄等判断早产儿的黄疸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是否需要进行光疗。
一般来说,当宝宝体重≥2000g,生命体征稳定,可以经口足量喂养,体重持续增长,室温下能维持正常体温,疾病已愈或可进行家庭序贯治疗时,就可以出院回家了。
早产24周胎儿存活成功率
早产24周胎儿存活成功率
早产24周胎儿存活成功率,女性怀孕都会感到非常高兴,孩子的出生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无比幸福的,但是早产儿的出现确实令很多妈妈感到担忧,下面为大家分享早产24周胎儿存活成功率。
在怀孕前,做好备孕的工作非常重要,所以现在早产儿的存活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据统计,在现代先进医疗技术的支持下,早产儿24周生存率为39%,34周以上早产儿生存率为39%。存活率几乎与足月婴儿相同。所以具体的早产儿24周可以存活,根据宝宝自身的情况而定。
早产儿是指的在孕28~32周出生的胎儿,早产儿出生后会在医院的育婴室会由专人照顾后有存活的机会,因此存活的几率也会更大一些。但也有一定的条件,如胎儿各个部位的器官发育达到正常的标准才可以。同时在早产儿的宝宝出生后,家长一定要依靠着医生的专业指导进行照顾。
怀孕生宝宝很重要,所以每位孕妇都要在备孕时调理好身体,另外怀孕时还要做好定期的体验工作,做到优生优育,这样才能更好避免宝宝发生早产,也可以让孕妇与家长更放心,安心迎接健康宝宝的出生。
怎么预防早产
1、定期检查
妈妈们只要确定已经怀孕,就要开始定期去做检查,从而及时诊断出可能的早产迹象,如子宫颈张开、多胎妊娠、子宫肌瘤、子宫畸形等等。只有早发现,才能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早产的发生,才能保证宝宝的健康。
2、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据医生说明,孕妇站立的时候,胎儿的重量几乎都压在子宫颈上,因此,妈妈们要避免长时间的站立。孕妇在孕晚期最好不要长途旅游,避免路途劳累,最好不要到人多拥挤的地方,以免碰到腹部,不要长时间站立或下蹲,走路上下台阶时也要稳步走。如果工作需要长时间的站立,也需要暂时的更换工作岗位,避免对子宫颈口过度的压迫。
3、及时治疗感染
如果孕妇们患有感染疾病的话,应该尽早到往医院治疗,才能控制感染体,减少早产的可能性。
4、拥有良好的'心态
孕妇一旦发现产兆,先放松心情(如深呼吸、听音乐)、卧床观察与休息(最好左侧卧)、补充水分,或打电话到医院询问,不能过分紧张。
5、注重自身的健康
孕妇们一旦知道自己怀孕,就应该知道自己身上背负着两条生命,要格外的珍惜。因此,在饮食上,休息上都应该更加注意。
世界上最早出生并存活的婴儿是21周零5天。两个早产儿保持了这个记录。令人惊讶的是,第一个记录保持者是在1987年出生的,当时早产儿的医疗护理是一个非常新的领域。但是,这远早于公认的生存胎龄。通常,早产儿最早能存活的时间是怀孕22周左右。一般情况下为24周。22周时,有0-10%的存活率;24周的存活率是40-70%。
早产儿的存活率的至少50%由胎龄决定。这意味着如果有良好的医疗条件,早产儿存活的几率很大。
各个胎龄的早产儿的存活率是多少
对于个体早产儿和他们的生存有很多变量。早产的原因,先天条件、产前护理等会影响早产儿的结局。
目前数据显示,每个妊娠期早产儿的比率如下:
婴儿最早什么时候能出生并健康
24周出生的婴儿存活率很高,但他们的健康状况如何呢? 早产儿的健康状况涉及到许多变量;这些因素都会对早产儿的短期和长期健康产生影响。
如果婴儿是由于感染或先天性健康问题而提前出生的,与那些没有感染或健康问题的婴儿相比,他们更有可能面临并发症。
产前护理和治疗也起作用。如果一条件名妇女在34周前有早产的明显风险,及时到医院检查,医生会对胎儿进行了保护治疗。
最后,每个早产儿都是不同的个体,早产儿的存活取决于胎龄,医疗护理,以后的健康状况取决于医疗是否及时,医疗条件和家庭的护理以及喂养。因此,家里有早产儿的父母也要掌握早产儿的护理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早产的方法
1、治疗生殖道感染
患有生殖道感染疾病时,应该及时请医生诊治。
2、避免劳累和外来刺激
孕晚期最好不长途旅行,避免路途颠簸劳累;不要到人多拥挤的地方去,以免碰到腹部;走路,特别是上、下台阶时,一定要注意一步一步地走稳;不要长时间持续站立或下蹲;在孕晚期,须禁止性生活。
3、保持良好生活状态
怀孕期间,孕妇要注意改善生活环境,减轻劳动强度,增加休息时间;孕妇心理压力越大,早产发生率越高,特别是紧张、焦虑和抑郁与早产关系密切。因此,孕妇要保持心境平和,消除紧张情绪,避免不良精神刺激;要摄取合理的充分的营养,孕晚期应多卧床休息,并采取左侧卧位,减少宫腔内向宫颈口的压力。
4、关注自己的健康
如果孕妇患有心脏病、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双胞胎或多胎妊娠、前置胎盘、羊水过多症等情况的孕妇,定要遵医嘱,积极做好自己孕期的保健工作,及时发现异常,并尽早就医。
5、警惕子宫颈松弛
前次妊娠因子宫颈松弛而早产者,于孕16~20周(在前次早产孕周之前)施行子宫颈环扎术。
6、防止羊水过多
一听说羊水过少,准妈妈都会担心,怕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怕超期妊娠、更怕胎儿畸形。但是羊水过多,容易导致子宫张力过大,也容易早产。
除了妊娠糖尿病、中度贫血以及爱吃甜食、不爱活动的准妈妈可能羊水过多外,胎儿神经管缺陷以及有溶血问题的准妈妈,也容易发生这一问题,所以除了定期围产保健外,一旦准妈妈感觉呼吸困难、乏力、心慌时,要及早到医院做B超查羊水多少。
在排除胎儿畸形等问题后,一旦准妈妈羊水过多,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多卧床休息以外,必要时可以在妊娠中晚期时采取抽羊水治疗,减少羊水量,以免造成准妈妈长期呼吸不适,甚至引起胎儿宫内缺氧、早产等。
7、32周后禁性生活、防便秘
妊娠早、中及晚期的前几周,健康的准妈妈可以进行性生活,但到达32周后,切记禁止性生活。胡孟彩说,这既是为了防止感染妇科炎症,也是避免腹压过大或刺激太强引起宫缩,进而引发早产。
除此以外,准妈妈特别是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双胎、多胎等早产高危人群更要注意以下方面:
(1)营养全面,多喝牛奶,吃动物肝脏等,必要时补充铁、钙等制剂,防止铁、铜等微量元素缺乏引起早产。
(2)避免剧烈活动,特别是要少做弯腰等会增加腹部压力的动作。
(3)防止便秘,喝蜂蜜水,吃膳食纤维丰富的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免排便困难诱发早产。
(4)左侧卧位,避免宫缩。
如果确实有早产情况的话,医生就会使用药物停止分娩,可以让胎宝宝在子宫内有更长的时间发育。现代医学已经能够帮助胎宝宝平均在妈妈肚子里多待上数日。这段时间可以用来促进未出生宝宝肺部的发育成熟。如果胎宝宝已经开始分娩而且不能停止的话,医生就会马上准备好让准妈妈顺利进行分娩。
孩子早产几个月能存活
孩子早产几个月能存活
孩子早产几个月能存活,37周之前出生的新生儿就属于是早产儿,这时候是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呵护的,调整好新生儿的作息才能更好的成长,下面为大家分享孩子早产几个月能存活。
早产儿存活率的现状
由于现在科技比较发达,而且现在孕妇所摄入的营养普遍都比较好,所以早产儿的存活率也大大提高。有资料统计,在现代医学技术支持之下妊娠期长度与存活率之间关系大致为:23周17% ,24周39%, 25周50% ,26周80% ,27周90% ,28~31周90-95% ,32~33周95% ,34+周存活率与足月宝宝几乎一样。
据资料记载,世界上最早出生并存活的早产儿是21周+5天,出生在加拿大。所以说,基于胎儿发育的基础上,胎儿的存活是一个概率问题,是否能够活下来还需要靠现在发达的医学科技。
就医学上来说,存活率与以下因素相关:胎龄或早产儿在**内的周数、婴儿出生时的体重和健康并发症的数目和范围,根据胎龄和出生体重,早产儿被划分为轻度早产儿、中度早产儿和极端早产儿三大类。
轻度早产儿指胎龄足 33 至 36 周和/或体重为 1.5 到 2.5 千克的婴儿。
中度早产儿指胎龄足 28 至 32 周,体重为 1 到 2.5 千克的婴儿。
极端早产儿指胎龄不足 28 周或者体重轻于 1 千克的婴儿。
轻度早产儿存活率大于中度早产儿,极端早产儿的存活率最低。这就形成直观理解:除非早产之外因素引发其他并发症,否则婴儿在的时间越长,器官发育越成熟,从而更好地准备外界生存。
早产一般在28个孕周,即7个妊娠月的婴儿是可以存活的。
一般来说,新生儿越接近于足月,器官的功能越成熟,存活率就越高,越早产存活率就越低。早产是指在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间分娩。但目前28周以上的宝宝存活率已经很高了,有些医疗技术先进的医院甚至是可以救治24、25周的早产儿,建议有早产风险的产妇要定期产检、及早进行早产风险评估,之后再根据医生建议提前进行相关治疗,争取降低早产风险,提高胎儿存活率。
28周早产儿的存活率是多少
一般足月孩子是在孕40周左右出生,28周的早产儿相对来说各系统的发育成熟度以及各脏器的功能都比较差,孕周太小,孩子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比较多。具体情况要根据孩子的发育、状态、吃奶及大小便等综合分析。现在医学也比较发达,不要担心。孩子放置在保温箱,做好与医生的密切配合,积极给孩子进行治疗,孩子应该能健康成长的。
在发生早产的情况下,胎儿的预后与其妊娠周数有相当的关系:
23周大的早产儿存活率只有8﹪以下。
25周大的早产儿约有50~60﹪的存活率。
26~28周早产的存活率可达85﹪。
29周以上出生的胎儿存活率可超过90﹪。
存活率还是很大的,一般七个月在特定的环境下存活率是很大的。26~28周早产的存活率可达85﹪。但是早产儿容易有一些疾病,如呼吸窘迫、窒息、肺部发育不全、开放性动脉导管、坏死性肠炎、颅内出血、神经系统异常、眼球晶状体后纤维化增生、视力不良、新生儿败血症及死亡。
主要的原因在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未完成,器官功能及免疫力均不良。除去先天异常者,早产所造成的死亡占了新生儿死亡的75﹪。
早产的后果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你去网上查阅早产儿相关的资料时会发现,中国的早产率大约为8%左右,除了死亡率比较高以外,还有很多和早产儿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例如脑瘫,发育迟缓,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等。
其实,早产并没有那么可怕,这些严重的并发症或后遗症主要是和孕周相关,孕周越早出生体重越小,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越高。
真正导致最大危害的还是占早产比例较小的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出生<1500g),特别是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出生体重<1000g)。
以美国为例,1997年美国统计<2500g早产儿的发生率为7.5%,其中<1500g的早产儿只占1.4%,但其死亡率占新生儿死亡率的50%,占残疾儿的50%。
澳大利亚统计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分别为5.0%、1.1%和0.5%,分别占围产儿死亡率的56%、45%和35%。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VLBWI和ELBWI的存活率还会继续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天价的医疗费用和早产儿的严重后遗症。所以,究竟哪些早产儿需要抢救,哪些早产儿不得不放弃抢救而只进行安慰性护理,一直都有争论。这里既有医疗水平的问题,也有经济条件的问题,现在考虑越来越多的还有伦理原则。
抢救或放弃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依据是什么?
早产儿是否能够存活,以及存活后是否会发生后遗症,主要取决于出生时的孕周和出生时的体重。即使是孕周和出生体重相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早产儿的存活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在妊娠22周时,不管出生体重多大,欧洲婴儿的预计存活率为2%~3%。在妊娠24周以后,在孕周相同的情况下,出生体重不一样婴儿的存活率会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在24周时,出生体重为250~499g时,存活率为9%(7%~13%),而在出生体重为1000~1249g时,存活率为21%(16%~28%)。
在妊娠28周时,出生体重为500~749g(低于第10百份位数)的婴儿存活率为63%(56%~70%),出生体重为1250~1499g的婴儿存活率为90%(87%~92%)。在妊娠32周时,出生体重为750~999g婴儿的存活率为80%(70%~88%),出生体重为1500~2499g的婴儿存活率为98%(97%~99%)。
不过请注意,以上所提到的数据是来自于欧洲的资料,不能简单地在中国引用。中国国内关于不同孕周和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存活率的研究大多数是小样本,单中心的报道,不同地区和机构所报道的存活率和伤残率会有明显的差异,除了医疗水平的差异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就是医务人员和患儿的家长对早产儿抢救所持的态度。对于孕周比较早,出生体重比较低的早产儿,许多医务人员和患儿家长会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往往会导致放弃抢救。
由患儿家长决定自动出院。自动出院早产儿的结局大多数是不可避免的死亡,这些死亡有时会被统计在医疗机构的早产儿结局的资料中,但是多数不会被统计在内。这会严重影响统计数据的可靠性,也就导致我们的数据无法进行有效真实的比较,更无法和国外的数据进行对比。
面对抢救或放弃抢救的难题时,医患双方应该怎么办?
对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特别是VLBWI和ELBWI的处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有不同的方案。有研究者对15篇不同国家和组织的关于ELBWI处理方面的指南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这些指南来自加拿大、美国、德国、新加坡、法国、英国、瑞士、荷兰、澳大利亚、西班牙以及一些国际性的学术组织,其结论可以供大家参考。
对于孕周太小的早产儿,所有指南的看法比较一致:孕周≤22周时,新生儿无存活希望,不处理。妊娠22~22+6周被认为是人类存活的.边界,不推荐积极处理,除非是安慰性护理。
对于妊娠25~25+6周,所有指南的看法也比较一致:分娩前使用糖皮质激素促进胎肺成熟,必要时行剖宫产分娩胎儿,对所有新生儿进行积极抢救,除非是有致命的畸形。
从这些指南来看,23~24周是所谓的“灰色区域”,处理建议是根据“个体情况”和“父母的愿望”决定是否进行积极抢救。在一些国家,“灰色区域”会延伸至25~25+6周。
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在一般医院,只有孕周达到30~32周,出生体重达到1000~1500g时,新生儿的存活才能比较有保证。“灰色区域”一般在28~30周之间,低于28周时多数医务人员和患儿父母基本上会选择放弃抢救。在中国广大欠发达地区,“灰色区域”会延伸至30~32周,即使孕周达到30~32周、出生体重达到1000~1500g,也不一定都会选择积极抢救。
对于处于“灰色区域”的早产儿,究竟是积极抢救还是放弃治疗,需要患儿父母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理性的选择。但是,这需要有一个前提。
就是医务人员能够提供自己医疗机构的相应出生孕周和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存活率、伤残率以及可能的医疗费用。但是大多数的医疗机构往往无法准确地提供以上的数据,虽然可以参考国内文献上所介绍的数据,但是这些小样本、单中心的数据一来不一定准确,二来不一定适合本医疗机构。
所以,现在可以非常容易地回答本文题目中所提出的问题:早产,多早是太早?没有标准答案!上海的答案不适用于广西,医院的答案不适用于一、二级医院。
所以,比较理性的做法是每家医疗机构都要制订自己的处理原则。首先是查找国内外文献并将这些资料与自己机构的不同孕周早产儿存活率和伤残率的资料进行对比,让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甚至患者参与讨论,根据当地的实际医疗状况制订自己的指南,在实践中使用指南并根据医务人员和早产儿家长的反馈对指南进行修订和完善。
PS:为了让大家有个初步印象,把一妇婴近两年早产儿存活率的情况分享如下:
25周:46.15%,
26周:62.5%,
27周:78.57%,
28周:88.24%,
29周:88.10%,
30周:100.00%,
31周:97.30%,
32周:96.03%,
33周:100.00%。
数据会因为统计的年份或月份的不同而改变,特别是28周之前的数据。由于在25周之前患儿家长选择放弃抢救的比例比较高,所以患儿的数量比较少,存活率的数据也会有比较大的波动。由于不同机构的成功率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看我们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