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数1:说明打招呼的理由 宝宝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会与人交往。所以,妈妈可以借助讲故事、看图画书和在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孩子:熟人间打招呼是一种礼仪,表示一个人懂礼貌、有修养,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它能使我们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而且,打招呼之后,问候的和被问候的人都能感到愉快。
招数2:了解宝宝的想法 教子的前提是“知子”。妈妈不妨先问问孩子是怎么想的,然后告诉他具体怎么做,比如让孩子说说在见到的人中喜欢谁,引导其在下一次见面时主动问候这位叔叔阿姨或爷爷奶奶。如果孩子能迈出这可喜的第一步,接下来拓展到一次向两个人问好、逐渐适应问候更多的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要真诚地做个表率,以自己的热情感染孩子。 如果出现孩子不愿招呼人的局面,以转移话题的方式代替指令性的语言,引导宝宝开口说些他感兴趣的事,才是妈妈明智的做法,因为反复的提醒和批评可能使大家都面临更为严重的尴尬境地,还容易强化孩子的这个行为。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小班不爱打招呼教育随笔
孩子见面打招呼最基本的礼貌,就跟随我一起看看老师们的教育随笔吧。
小班不爱打招呼教育随笔【第一篇】:孩子见人不打招呼咋办
孩子见了人不愿打招呼,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因为羞怯;二是不懂得见了人要打招呼是礼貌行为;三是可能受过人为的惊吓,不愿意和人打招呼。纠正这一现象方法如下:
1、三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性别、辨别年龄的能力,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
他们知道满脸皱纹、有白发的老人是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年龄相仿的人是叔叔阿姨。这时,的教育方法要得当,不要对孩子过分保护,尤其是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面前,要鼓励孩子懂礼貌、敢讲话,坚持要孩子招乎人,并告诉他招呼人才是懂礼貌的好孩子。
2、不能因为孩子不愿招呼人而不带孩子外出。外出时应尽量携孩子,让孩子和一起参与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并且鼓励孩子接触陌生的环境。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良好的礼貌行为习惯,而且要做好孩子的表率,遇到熟人或孩子不认识的人主动有礼貌地打招呼,然后再向孩子简单介绍,让孩子主动地招呼人。
3、当孩子不愿招呼人时,不要说“这孩子不懂礼貌”,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尴尬的局面,而应该慢慢引导,因为孩子需要较多的尝试和时间来适应新的事物,新的环境。应该对他表示关怀、爱护,并且陪同他寻找方法,主动开口招呼人。如爸爸带孩子上街,遇到一位孩子爸爸熟悉的同事,爸爸可对孩子说:“想想看,他叫什么叔叔,你应该对他说什么呢?”
4、对于胆小羞怯的孩子要多加关心,还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来帮助适应他人与环境,如事先将可能见到的生人的相貌、特点告诉孩子,并了解孩子心中的忧虑、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些咨询,让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5、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应试着去发掘孩子的天赋,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面前,让孩子自己判断该怎么招呼陌生的人。当孩子获得成功的经验时,自信心自然会增强。
小班不爱打招呼教育随笔【第二篇】:教育随笔
幼儿园小班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是幼儿期培养文明礼仪的关键点。小班幼儿已能用简单的言语与、同伴交往,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但刚进入小班的孩子,从小家庭走向了大集体,还不会基本的交往和沟通,对集体生活还不太适应,处于紧张、害怕、陌生的情绪中,与人主动打招呼的意识更为薄弱。
怎样让孩子快乐主动与人打招呼呢?针对小班幼儿可塑性强,易受情景、环境感染的特点,笔者通过多次实践,总结出一些策略。
不同的环境创设,刺激孩子行为主动性。
在孩子入学初期,我们运用动作辅助法,当孩子打招呼说“早”时,教师伴有动作;双手合在腹前,一鞠躬,回应孩子,帮助孩子学着主动地问好。同时可用运用图示提醒法,在教室门口、晨间牌下张贴孩子问好的图片,创设礼貌的环境,孩子一看就明白。再者可运用评比栏竞赛法激励孩子主动打招呼,争当礼仪小标兵,看谁的红星多。在不同的环境刺激下,孩子的主动性得到激发。
不同的教育行为,提高孩子行为合理性。
A方法传授:我们通过分析主动打招呼的内容,扩充孩子招呼的话,如:早上好,我回来了,再见,你好美,谢谢,不客气等,让孩子面对不同的情景作出不同的招呼。
b儿歌促动:学习一些儿歌,来激发、引导孩子行为。如《学好样》、《礼貌歌》、《小兔有礼貌》等,参加文明礼仪诗歌朗诵会,让孩子自信地用语言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c个别跟踪指导:针对家庭调查及教师的观察,选定主动打招呼比较弱的孩子,进行重点指导,让孩子在个体成长中融入集体,从而提高了整体的主动性。
D礼仪宝贝评选。结合幼儿园礼仪小标兵的选定,班级中还随时选定礼仪宝贝,作为主动打招呼的奖励和鼓励,孩子们争做礼仪宝贝的热情高涨,打招呼主动性大大提高。
不同场景的锻炼,巩固孩子的行为习惯。考虑到平时的打招呼单一,场所固定,我们增设了班级礼仪岗,让孩子学着专门的接待,并以此促动其他孩子更主动。还安排去各班流动,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体验不同场景的打招呼。在幼儿园门口坚持礼仪岗,面对全园的孩子老师去尝试。与此同时,还与家庭配合,进行家庭情景的运用,礼仪在家在园一个样。
实践证明,这些不同的教育策略使幼儿与人打招呼的主动性在自由状态下得到提高,特别是一些个性张扬、发展较好的幼儿,他们能在不知不觉中把交往合作也一并用上。
小班不爱打招呼教育随笔【第三篇】:鼓励教育效果好
秉禄是个虎头虎脑、白白胖胖的小男孩,今年九月刚转入我班的,老师、小朋友都很喜欢他。
早上入园时,他会牵着妈妈的手,主动跟老师打招呼:“老师你好”,当然他也会得到老师的赞赏:“秉禄真棒”。
上课了,秉禄会端端正正的坐在小椅子上,然后问老师:“老师,你看我棒不棒”,同样他会得到老师的夸奖“秉禄真棒”。
但是这天这个棒小孩却遇到了难题,因为他感冒了,妈妈把他中午吃的药带到了幼儿园。
午饭后,我喂他吃药,但是好话说了一大筐,他却总是闭着嘴巴一个劲的摇头,这时,不知哪个孩子喊了一句“秉禄加油”,于是大家一齐喊着“秉禄加油!秉禄加油!”,小伙伴们的加油声让秉禄的抵触情绪产生了动摇,我趁机说“秉禄是个棒小孩,不怕苦、很勇敢对吗”,“对”说完秉禄张大嘴巴一口将药水喝光了,还不忘问我“老师我棒不棒”,同样我用鼓励的的语气对她说“秉禄真棒”。
一句“秉禄真棒”,让我想了很多,孩子是需要鼓励的,作为老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对孩子的夸奖,多夸夸我们的孩子吧!因为他们要健康快乐的成长。
小班不爱打招呼教育随笔【第四篇】:教育随笔
开学快一个月了,宝贝们对我已经很熟悉了,见到我也会主动问好了。可是我发现最近几天我们班的小怡小朋友,在早上来园的时候不会和我主动问好,甚至有时候我主动问好她也只是笑笑而已,然后就走开了。
在一天上午来园时,小朋友都知道问老师好,只有小怡从我身边走过去,头也不抬。我很纳闷,为什么会这样?是我哪里做的不够好吗?难道她不喜欢我吗?
课间的时候,小朋友们在玩玩具,看图书。我悄悄的来到小怡身旁,她正在专心的玩,我看她玩得正起劲,不忍心打扰她,就在一旁看,看了一会儿,她好像觉得有些不对劲,一抬头看见了我,她冲我嘿嘿一笑,我也一笑,笑的那样真诚、无邪。于是我问:“小怡,你为什么那么高兴?”小怡说:“因为老师你在看我呀!”我一愣,原来孩子的要求那么简单。我接着问:“小怡,你为什么早上来的时候不向我问好呢?”小怡支支吾吾说:“因为老师说我了。”我又愣住了,心想什么时候批评过她吗,后来一想,原来是一天中午小怡担任值日生的时候没有把碗分发到位,我对她大声说话了。原来这孩子生我气了,所以最近都不和我打招呼呢。于是我马上就跟她说:“小怡,老师想起来了,是不是那次吃饭的时候老师批评你碗的数量没拿对了?”小怡说:“那次我拿对的,但是另外一起拿碗的小朋友以为多拿了一只,他又去放好了!”原来是这样的,看来是我错怪她了,于是我马上和小怡说:“是老师错怪你了,现在老师跟你道歉,你不要生气了可以吗?”小怡听到这句话一愣,然后很开心的笑了笑说:“恩,老师我不生气啦!”我摸摸她头对她说:“那么,我们成为好朋友了,以后有这样冤枉了你的事要告诉老师,因为老师不知道以为是你拿错了碗呢!以后每天早上来幼儿园都要跟老师打招呼,做个有礼貌的好宝宝,好吗!”小怡点了点头继续玩游戏。
小怡是比较内向的孩子,有时她不敢站出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导致了发生我冤枉她的事情。从小怡的事情中发现,有时教师随口的一句话、或是大声的的说幼儿,对幼儿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而我们老师对于这件事可能老早就忘了,但我们的宝贝们却可都记住了。这件事情告诫我以后对于小怡这样的幼儿要有耐心、要让幼儿先来说说事情发生的缘由,而不应该武断的去判断事情,以后要做一名细心、耐性的教师。
小班不爱打招呼教育随笔【第五篇】:教育随笔
我主班的时候还像往常一样在门口迎接孩子,小朋友陆陆续续来到幼儿园。小雨已经来到了教室里,曦曦也是来的比较早的小朋友,今天她穿了一条非常时尚的牛仔裙,脚上穿了一双别致的小靴子,真的是很漂亮,“老师早!”
“曦曦早!哇,曦曦今天好漂亮啊!今天的裙子是刚买的吧?”
“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是新的呢!”曦曦高兴的向我介绍着自己漂亮的裙子,我轻轻的摸摸她的头,请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胡老师早,我今天擦了香香,你来闻闻!”“悠悠早!”我在悠悠的笑脸上亲了一下,悠悠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一个个的打招呼中我无意间看到小雨正用羡慕的眼神望着我们,默默地趴在桌子上,也不和我说话,看上去特别的沮丧,在接下来的一整天里,小雨的情绪都不是很高涨。
小雨的妈妈、爸爸都在为生计不停的忙碌着,每天早上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从无例外,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当所有的
小朋友都接走后,剩下几个孩子,哭泣的不是她,而她却在安慰别人。
小雨是一个性特别强的孩子。在学本领时,她不是特别出彩的孩子,可是,却不别人多了一份执着;生活自理上虽然不能和能力特别强的幼儿比较,可是样样都要自己来,不要老师帮忙。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忙,哪怕自己衣服的扣子没有扣好,也要帮别的小朋友拉下袖子。
那么乖的一个孩子为什么和我就不亲近呢?的确,每次来到教室时,她都会不小心的碰一下我的手,因为早上需要收拾东西,所以没有在意,从来没有抱过她。可通过家长和我的沟通使我意识是自己的粗心让孩子觉得我不喜欢她、只喜欢别的小朋友。
课间时,我把小雨叫到了我的旁边,主动的抱起了她,而且还亲了她的小脸蛋,也许是有点意外吧,小雨显得很害羞,但清晰可见的是嘴角扬起的笑脸,突然觉得自己的心里特别的温暖,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那时,我想从此以后去拥抱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感觉老师是爱她的!
这些小事,让我觉得孩子受到了伤害,我决定从今天起当孩子的妈妈,让我抱着他们陪他们度过快乐而短暂的幼儿园生活。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小班不爱打招呼教育随笔》,感谢大家的浏览。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您在下方进行评论哦~
专家解析:最让爸妈头疼的教育问题终于有正解了
案例一:被强迫的交往
女儿桐桐2岁时,我总是特别热情地拉着她跟小朋友打招呼。可桐桐偏偏不爱说话,急性子的我就替她说,不想玩游戏我就替她参加,桐桐总是默默地跟在后面。后来,我发现桐桐一个人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自己玩什么,而且特别在乎别人是否把她当朋友。上幼儿园之后,她经常说不想去幼儿园,因为没有好朋友。我开始意识到,我强迫孩子交往已经给她带来了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我再也不强迫桐桐了,开始带她出去慢慢引导她自己玩。我的转变也带来了孩子的转变,她变得越来越自信,跟小朋友打招呼也很自然,朋友逐渐多起来。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到: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个性,他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父母只要适宜呵护就好,而不是去干涉甚至包办他的人生。
专家点评: 孩子各有不同,教育没有统一标准,更不可能从书本中找到适合每个孩子的方法。家长与其抱着书本焦虑,不如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有尊重了孩子,孩子才会获得安全自信,自然而然地学会交往。
案例二:为什么不给爷爷奶奶吃?
侄子有什么好东西总愿意和我分享,老爸对此“颇有微词”:“什么东西都要给姑姑吃,爷爷奶奶要尝尝都不给,这孩子白疼了。”其实,侄子原来是很大方的,有好吃的都愿意和爷爷奶奶分享。但爷爷奶奶却经常逗他:“好吃的也给爷爷奶奶分点啊!”孩子的手马上递了过去,他们赶紧又说:“爷爷奶奶不吃,你自己吃吧!”几次之后,孩子就不再当回事儿了。而当侄子与我分享时,我会道谢并真的与他分吃,还夸他的东西好吃,侄子也乐得与我分享。老爸甚至还责怪我说:“大人怎么还吃孩子的东西!”
专家点评: 孩子的心是单纯而美好的,他会把世界的每个要求都当真。作为,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这份单纯和美好,而不是为了好玩或者表示亲昵逗弄孩子。生活中很多对待孩子看似搞笑的无意之举,背后却是对孩子深深的不尊重,爱孩子,就请将他作为一个平等的人。
案例三:当孩子不和人打招呼时<strong
女儿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嘴很甜,喜欢叫人,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金口难开了,见人不是低头不语就是装作没看见。我忍不住催她:“乖,快问叔叔阿姨好!”她没反应。我有些难为情,再催,还是不叫,我就急了,说:“宝贝,不叫人可不礼貌啊”、“没有礼貌的孩子是没有人喜欢的”等等。几次三番之后,收效还是不大,孩子似乎一直无动于衷。有一天我实在生气,终于采用了冷暴力的方式对待她。在一次孩子不与人打招呼的时候,我快步往前走把她晾在了身后。孩子马上紧张地追上来,我生气地说:“我不喜欢没礼貌的孩子。”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好像很委屈的样子。</strong
专家点评: 紧张害羞也好,谨慎小心也好,不打招呼的背后,一定有孩子没有表达出来的感受。家长不要急于批评,也不要当众指责,更不要强迫他,要尊重孩子有不打招呼的权利。可以给孩子一个台阶,比如说:“我知道你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有时你是在心里叫人了(打招呼了),如果下次你能说出来就更好。”也可以引导孩子用表情、动作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打招呼。
案例四:事情没做好孩子烦躁哭闹的时候
我以前总爱表扬壮壮:“你真聪明!”但后来我发现,如果壮壮做不好一件事,他就会特别烦躁,哭闹。前段时间,我给他买了一辆新款滑行车,他刚开始并不会滑,就很生气,索性不滑了。后来我看到一篇文章《“表扬孩子”与“鼓励孩子”的差别震惊你!》,我知道了表扬和鼓励对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常被表扬聪明的壮壮,在遇到挫折时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怕别人说自己不够聪明。明白了这些,后来我就再也不表扬他聪明了,而是多描述和鼓励他的努力,比如:“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为你骄傲!加油!”
专家点评: 孩子对自我的认可过度依赖外在的评价,孩子会认为事情没做好是自己不够好。欣赏这位家长积极的学习,发现了鼓励和表扬的不同。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应集中于他所做的事情而不是个性品质(如聪明)上,在孩子做得不够好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说:“这件事虽然你没做好,但你是好的!”
案例五:孩子生气又不讲话的时候
糖果是一位3岁4个月的小朋友,她有着这个年龄段所有小朋友拥有的情绪状态,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语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常常不知道如何控制突如其来的怪情绪。于是,最爱宝贝的妈妈左思右想,有了一个好主意。
“砰”门被猛地打开,糖果怒气冲冲地闯了进来……
妈妈说:“宝贝,妈妈看得出你现在很生气,你想说说怎么了吗?”
“不,就不,我不要。”
妈妈伸开双臂:“过来,妈妈抱抱!”糖果躲进妈妈的怀里。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抱着糖果轻轻拍着这位发脾气的小姑娘。
妈妈左思右想,有了一个好主意……妈妈带着糖果来到书房,准备好纸和绘画笔,开始创作一个属于糖果自己的“情绪脸谱图”。
糖果很认真地在纸上涂色,妈妈在糖果身边创作图谱。妈妈说:“你可以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把这张脸谱贴起来,当你有情绪的时候可以来到这里冷静一下,也可以告诉妈妈你选择哪一张脸谱。如果你愿意可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发脾气、伤害自己、损坏东西都是不好的。”
“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这个地方只属于糖果自己。”
糖果说:“就叫冷静太空吧!”有了自己的“冷静太空”,糖果似乎不再那么生气,她告诉了妈妈她是怎样摔倒并弄脏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熊“布布”。
专家点评: 我们感受到了糖果妈妈那浓浓的爱意、深深的理解和满满的智慧。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妈妈没有指责和制止,而是用亲切的询问和拥抱,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绪是被重视、被接纳、被理解的,进而使情绪得以宣泄、安抚和转化。更可贵的是,妈妈通过脸谱图的建立,帮助孩子在表达情绪的过程中,学习识别、接纳自己的不同情绪。研究发现,当孩子的情绪被正确识别和表达后,孩子的情绪强度就会下降20-40%!
案例六:告诉孩子“关心”是相互的
两岁的豆豆无意间打到我的眼睛,他愣了一下没事似地就跑到一边玩了。我却难以平静了。平时如果我不小心磕碰了孩子,我会向他道歉,但是我磕碰了却总对孩子说没事,妈妈不疼,孩子会不会觉得妈妈是不会疼的,是不需要关心的呢?
于是,我拉着他的手认真地说:”妈妈眼睛很疼,你如果帮我揉揉,我会很舒服。”豆豆认真听完,帮我揉揉,问:“还疼吗?”我笑着说:“好多了,谢谢你!”孩子的眼睛瞬间亮了,露出兴奋的笑容,原来当关心别人的时候,孩子也是快乐的。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我一直认为母爱是无私、不求回报的,但却忽略了让孩子学会爱。应该让孩子知道“爱”是相互的,妈妈也需要孩子的关心。
专家点评: 父母对孩子的爱,一直被认为是应该的,习以为常的,却很少能够理性地想到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需要付出爱。这里没有强迫,只有一句简单的描述:“你如果帮我揉揉,我会很舒服。”,将孩子关注自我的目光引向关注他人的感受,同理共情是心中有爱的开始。辛苦付出的同时,请别忘了跟孩子说:“妈妈也会疼!”
案例七:当孩子输不起时
每天晚上我和孩子他爸都会陪孩子一起玩游戏,搭积木、拼图,有时还会用竞赛的方式,因为这样孩子更有积极性,同时也能培养他的竞争意识。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故意示弱,让孩子赢,藉此让他更自信,也更有胆量。每次赢了,他都特别有成就感。
可是有一次,孩子和爸爸玩滚球游戏,孩子赢了两次,后来再玩的时候,爸爸没让着他,结果他输了。输一次情绪不对了,输两次就没耐心了,输到第三次的时候就开始发脾气大哭起来。这时我才意识到孩子早已习惯了胜利,对失败竟然无法承受。可是,现实生活中怎么可能一直保持不败呢?
是不是我的爱有了偏差,带给孩子的并不完全是积极乐观的性格?
专家点评: 虚假的胜利,并不能真正带来自信的成果。专注于兴趣探索,在游戏过程中忍受挫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才是真正的成就感。
案例八:对抗“粗口”记
儿子一向懂礼貌,可有一次他要买玩具我没同意,他甩出一句脏话“X!”我生气地质问他跟谁学的,他就是不说,我只好努力控制情绪,转移了话题。
回家后,和儿子一起吃红薯,他有礼貌地说:“谢谢妈妈给我吃红薯。”我抓住这个时机,首先肯定他是个讲礼貌的孩子,然后跟他交流了不能说脏话的原因。谁知儿子却理直气壮地说:“可是爸爸和爷爷都讲,妈妈也没有生气啊。”我这才意识到儿子讲粗口的根源,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
我请他当家里的“文明用语监督员”,发现谁讲粗口就制止。此后,儿子果然不再讲粗口了。在他的监督下,爷爷和爸爸也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我庆幸自己没有粗暴地呵斥、生硬地处罚,而是用疏而不堵、柔而不躁的方式,建筑了一条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彩虹桥。
专家点评: 小孩子说脏话,常常是出于好玩、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家长及时控制情绪,巧妙地运用转移话题、及时肯定、阐明原因、沟通感受、赋予责任感等正面疏导的方法,将“对抗”变为了一种“引导”。更可贵的是,倾听了孩子的心声,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家长与孩子在平等相处同进步。
案例九:孩子自私独占不爱分享的时候
小豹子是个刚满两岁半的男孩,家里的独苗苗,这是一个很平常的晚饭时间,晚餐中有一盘非常美味的卤肉。
妈妈:“小豹子,这么好吃的东西,给大家尝尝啊。”
小豹子看了看地下和桌子上说:不行,现在不能给爸爸妈妈吃。
妈妈:“为什么呢?”
小豹子:“地上和桌子上都没有掉啊,掉在地上的才给爸爸妈妈吃,盘子里的给宝宝吃。“
听完这场对话,全家人的内心都震颤了一下,空气顿时也凝固了。只有小豹子像往常一样欢喜地吃着。
专家点评: 很感动和欣赏这位家长的反思,他实际上也是在邀请所有的家长反思。孩子“独占”盘子里的美食,家长吃掉在桌子下的,显然,在孩子眼里,家长这样爱我是应该的。很多家长有时爱孩子爱到失去了自己。心理上人格的成熟,需要家长去示范“我爱你,同时我也爱自己!”“孩子你很重要,而我自己也很重要!”这样孩子才会学到完整和成熟的爱!
案例十:爱说“我不会”的孩子
在我们班级里有一个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会不假思索地说“我不会”,而后就等待老师解决。穿袜子,“我不会”;扣衣扣,“我不会”;吃饭,他把头扭向一边,还是“我不会”;小朋友活动时他坐在那里不参加,问他还是“我不会”;今年开学,我让每个小朋友说说过年都做什么了,有的说和爸爸放鞭炮了,有的说吃饺子了,还有的说看烟花、看灯展了,最后一个让他说,还是那句“我不会”。
通过了解发现,孩子这种过度依赖、不自信的表现,主要就是因为他所有的事情都被家长代劳了,只要说“我想要”“我不会”就能得到满足。
专家点评: 这是一个被家长剥夺了成长能力的孩子!家长的代劳导致孩子只要说“我不会”就能满足需求。这其实反映了孩子“症状获益”的心理,即一个行为症状的出现如果总能获得好处,那么这个行为症状就会一直出现!要让孩子改变“我不会”的状态,家长必须要改变,要放手让孩子多做,有时也可以用一些引导词:“孩子如果你会了,你会……(描述一个孩子学会了以后会怎么样的一个画面)”“孩子你是以前不会,现在学了(做了)就会!
孩子见人不爱打招呼,家长该如何正确教育呢?
家长需要用乐观的心态去引导孩子开口说话,同时也要关注孩子为何不愿意与人交流。
孩子的性格跟后天的养成有很大关系,他不愿意跟别人打招呼,可能是因为之前有受到不公的对待。他跟别人打招呼的时候,可能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他就认为反正别人都不理会,那就没有必要跟人打招呼。还有就是孩子的性格比较孤僻,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家长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去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
一、家长需要以乐观的态度去引导孩子。
很多孩子不爱说话,是因为他们在跟交流时候,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这个时候,家长需要用很乐观的心态去引导孩子。例如,遇到熟人,要跟孩子开玩笑的说,这是什么什么叔叔,我们叫了他,他就会很高兴,会跟你做朋友。然后跟着孩子一起叫叔叔,这样孩子慢慢就懂得这是礼貌的行为。
二、家长要以身作则,日常生活中,要礼貌待人。
有些孩子,性格本来就是比较内向的,他不知道该如何去跟人交流,看到熟人也只会躲着。所以,父母带孩子出去的时候,要鼓励孩子勇敢的去跟人打招呼。父母自己首先也要做到礼貌待人,无论是遇到谁,都要很有礼貌的先开口跟人打招呼,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被感染,从而变得礼貌,走到哪里遇到熟人都能够主动打招呼。
三、家长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感觉到非常的困难,不知道从何下手。其实,父母首先要跟孩子做朋友,以朋友的身份去了解他内心的想法,从而才能够更好去给孩子好的教育。如果能够很清楚知道孩子为何不跟人打招呼,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开,对症下药就可以了。
孩子不喜欢与别人打招呼,这是什么原因呢?家长该如何培养他社交能力?
原因:并不认识另一方。当路人或是是并不太熟的人和孩子打招呼的情况下,孩子心里会不由自主的回绝。这也是一种防范意识的情绪,那样孩子要十分高的警惕心理状态。而且假如是由于这种缘故不愿意打招呼,那麼也可以根据非常好的正确引导更改这个情况。
小孩子在所难免对社交媒体造成害怕不太喜欢的情绪,因此在应对打招呼这样的事情时,当然也就由于害怕而回绝打招呼。孩子并没有打招呼的意识。这一点很有可能是由于孩子自小并没有遭受要跟他人打招呼的文化教育,也是有可能是孩子情绪很兴奋,忽视了打招呼这一件事情。
培养他社交能力的方法:重视孩子的交朋友,实际上有很多父母针对孩子人际沟通能力塑造最非常容易犯的失误便是过多的干预,有一些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逐渐干预孩子的交友范畴,干预孩子对好朋友的挑选。要了解每一个孩子生下来全是有不一样个性的,而且在这个全过程里会和不一样的人创建友情。假如父母在一开始的过程中就阻拦孩子开展任意的挑选,那麼孩子也难以赶去开展表述情感。假如孩子连对自身的一个自信心也没有,那麼孩子就难以有一个与人相处的水平的。
要给孩子适度的提醒,在人际沟通的历程中就算是一个成年人,也会碰到一些矛盾,也会受气。假如说孩子不清楚怎么处理得话,自然就应当得出合理的提醒和提议。那样的话孩子就学好哪一些方法是合理的,哪一些方法是不行的。就例如应当告知孩子,在两人发生分歧的情况下先要平静下来,随后去想一下问题在哪儿要勇于认错。那样孩子在发生分歧的过程中就不可能选用暴力行为对策,而且要对孩子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的不太好的方式立即的劝阻,这个时候才会防止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做出大的问题。
激励孩子去体现自身,孩子表述自身,塑造自信心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关键辅助方法。由于与人相处的历程中也是一个互相发表意见,而且结合建议的全过程。让孩子学会尊重和聆听别人的建议,而且胆大去表述自己的建议,那麼也可以塑造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