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3~4岁幼儿年龄发展特点
3~4岁幼儿年龄发展特点
3~4岁幼儿年龄发展特点,随着二胎的放开,越来越多的人就成为了爸爸和妈妈,但是很多的年轻父母的育儿经验还不是很丰富的,但其实孩子的成长大多会遵循一定的规律。以下分享3~4岁幼儿年龄发展特点。
3-4岁的幼儿属于学龄前期幼儿,此时的体格生长发育速度已经相对减慢,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而智能发育比较迅速,与同龄幼儿和社会事物有了广泛接触,知识面能够得以扩大,自理能力和初步社交能力能够得到锻炼。3-4岁幼儿年龄特点及敏感期主要包括:
一、年龄特点
1、智能发展快:3-4岁年龄期间的幼儿,处于智能发展较快的时期,此时期有利于进行学前教育。但如果教育方式过于偏执,幼儿也可能会在此阶段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建议以游戏中学习、培养思维和创造力、想象力为主;
2、活动范围大:处于3-4岁年龄的幼儿活动范围有效扩大,且可能会喜爱玩耍,如游戏、姿势变化、活动方式等改变。因此应注意定期体检,预防疾病。可在每6-12个月内进行体检,注意筛查缺铁性贫血,做好眼保健、口腔保健等,但需要预防溺水、外伤、误服药物、食物中毒等意外伤害;
3、形成个人性格:3-4岁的幼儿还可在该年龄阶段形成个人性格,因此应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注意道德和正确的思想教育,有助于形成正能量的个人性格;
4、情绪支配行为:3-4岁年龄期间幼儿的情绪可能支配行为,通常不能通过理性控制,当幼儿出现情绪失控时,家长要保证耐心教导;
5、喜爱模仿:3-4岁年龄期间幼儿可能会喜爱模仿其他人,如见到其他幼儿所拥有的玩具等,可能也想要拥有,在此期间家长应避免一味顺从,适当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教育幼儿可积极与他人交换玩具等;
6、行动性思维:幼儿可能需要依靠感受、视觉、动作等综合思维,如计算某样物品的个数时,可能需要手指指着才能数清等。
二、敏感期
3-4岁幼儿通常处于语言敏感期,语言的发育与大脑、咽喉部肌肉的正常发育及听觉完善有关。3-4岁年龄的幼儿通常可指认许多物品名、说出2-3个字组成的短句,或讲述简单的情节故事等,此阶段建议家长与幼儿多进行沟通、交流。
一、3~4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幼儿3岁以后,在生活和活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进入了幼儿园这个新的环境,这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个重大的变化,3岁是他们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幼儿才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过起了集体生活。对幼儿来讲,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如何使幼儿更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其中最关键因素是师生之间建立感情。因为这一时期幼儿突出的.特点是情绪性强。
1、 行为受情绪支配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对3~4岁的幼儿作用更大。他们的行动常常受情绪的支配,而不像那样受理智支配。
3岁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多方面。
2、 爱模仿
3岁幼儿的性差,模仿性很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家长不要因孩子想要什么就满足他的要求。要因势利导,还可以教育孩子和别的孩子交换玩具玩,既能使孩子玩到他喜欢的玩具,也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3、 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
依靠动作和视觉进行思维,是3岁前孩子的典型特点。3岁幼儿仍保留着这个特点。例如让他们说穿手中小汽车的个数,他们只会用手指点着小汽车才能数,而不能心理默数。
二、4~5岁幼儿发展的特点
4、5岁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加上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显得非常活跃好动。
1、 爱玩、会玩
幼儿都喜欢游戏。但3岁幼儿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5、6岁幼儿虽然爱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
2、 活泼好动
正常的幼儿都是活泼好动的,他们总是手脚不停地变化姿势和活动方式。如果要求他们安静地坐一会,很快就会有倦意的表现,如果此时让他们自由活动,一个个立即又生龙活虎一般。
活泼好动的特点在4、5岁幼儿身上表现的特别突出,甚至表现为顽皮、淘气。
3、 思维具体形象
4、5岁儿童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
三、 5~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1、 好学、好问、好探究
2、 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5、6岁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的萌芽。
3、 个性初步开始形成
5、6岁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3到4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1、认识依靠行动。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能想好了再做。
2、生活范围扩大。
幼儿3岁以后,在生活和活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环境——幼儿园。
3、爱模仿。
3—4岁的幼儿模仿性很强,对的依赖性也很大。幼儿还常常模仿老师,对老师说话的声调、坐的姿势等都会模仿。所以,老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通过模仿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的。由于3~4岁的孩子爱模仿,所以,在这个年龄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非常重要,它们常常是在幼儿的模仿下形成和巩固下来的。
4、情绪作用大。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3~4岁的幼儿情绪作用更大,他们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哭闹。这时期幼儿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很容易受周围人情绪的感染。
3~4岁幼儿发展特点
3~4岁幼儿发展特点
3~4岁幼儿发展特点,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父母们来说,要了解幼儿发展特点这样才能及时更好的教育孩子,看看3~4岁幼儿发展特点。
一、生长发育
孩子在两岁之前,一般都长得胖胖的,到了3~4岁以后,渐渐变瘦。在儿科门诊,常常看到一些家长带着3~4岁或者5~6岁的孩子,以“瘦”为主诉,要求医生全面检查。检查后,当医生说孩子没什么病时,家长往往带着疑惑的神情,继续追问:“没什么病,为什么这么瘦呢?”孩子长不胖,原因多种多样,除了与体质、营养、饮食、睡眠、疾病、运动量、遗传等因素有关外,这个年龄的孩子普遍比小时候瘦。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身体发育速度比婴幼儿期要缓慢得多。
3~6岁的孩子,平均每年身高增长5~6厘米,而他们的体重每年只增加1.5~2公斤。此外,这个年龄的孩子脑功能发育越来越完善,活动量越来越大,除了吃饭、睡觉外,几乎没有多少闲着的时候,体内的热量消耗相对增多,所以身体开始变瘦,皮下脂肪减少。由此可见,这个年龄的孩子不会象小时候那么胖,一般是正常的,只要生长发育正常,就不必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要知道孩子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可以从孩子的身高、体重、胸围、头围等几个方面来判断。体重反映孩子的营养状况,体重可以用公式“体重(公斤)=年龄×2+8”来计算,例如:3岁孩子的体重为14公斤,6岁为20公斤,孩子体重较这一标准多于或少于在10%以内可视为正常,若低于标准体重15%以上,一般应视为体重低,可能因营养不良或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若高于标准体重20%以上,可诊断为肥胖儿。
身高和出牙数,可反映孩子骨骼生长发育情况。这个年龄孩子的身高可用公式“身高(厘米)=年龄×5+80”来计算。身高低于正常标准30%为异常,可能由于佝偻病、营养不良、软骨发育不全、呆小病、垂体侏儒症、糖尿病等所致。正常的孩子在3岁以前20颗乳牙全部出齐,6岁时出1颗恒牙,即“六龄齿”,并开始换牙。胸围可反映孩子、胸背肌肉和肺脏的发育情况,这个年龄孩子的胸围可用公式“胸围(厘米)=头围+周岁数”来计算。孩子头围的大小一般与脑发育有关,3~6岁的男孩一般头围在49.1~50.8厘米,女孩为48.1~50厘米之间。头围过小,可能为先天小头畸形;头围过大,有可能为脑积水。
二、动作发育
1、大动作发展:
3~4岁的孩子可以地到处行走,能跑、能跳,能在攀蹬架上爬上爬下,从高处跳下时能保持身体平衡,会跳高、跳远,会投飞镖,能闭眼转圈。在日常生活中,会自己洗脸、洗手、穿脱简单的衣服、鞋袜。
2、精细动作发展:
由于脑功能及小肌肉的发育日趋完善,3~4岁的孩子可以做精细的动作,如折纸、剪贴,会画简单的花草树木和人象,会写简单的字。
4~5岁的孩子可以画比较完善的小人,有头、身、及四肢,能画出圆形的、三角形的和正方形的东西,如太阳、苹果等。
三、语言发育
孩子的语言发育是先从口语开始的`,3岁时能说出自己的名字、性别、年龄、家庭主要成员的姓名。能听明白几百个字音的含义,并可以用这些字音来组成几个简单的句子,如“我要喝水”,“我要尿尿”,“我要睡觉”,“我要小汽车”等。能认得几种颜色,能识别一部分动物画片,说出几种玩具的名称,能分清多少、大小、上下,能知道1、2、3的含义,能唱几首儿歌或背几首短的歌谣。
到4岁时说话能力明显提高,可以简单地向父母叙述自己所做的事,语法也比较正确,句子也比较完整。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要求、意愿和见闻。可以背诵5~10首简短的诗歌(包括古诗),唱较多的儿歌。能说几句简单的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阿姨好”、“再见”、“谢谢”。可以指着自己身上的感觉器官,说出名称和用途,能知道几种家用电器、家具和餐具的名称和用途,还可以学大人讲简短的故事。
3-4岁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
(一)感知范围扩展
随着中枢神经的发展和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展,3-4岁幼儿已经发展了各种基本的感知觉。他们已经能够分辨红、黄、蓝、绿等常见颜色;能辨认上下前后方位,掌握圆形、方形、三角形;能较准确地辨别各种声音;能通过手接触更多的物体,从而知道物体的凉热、软硬等特征;能分辨物体的大小和远近;能区分白天和黑夜。
但是这个年龄段幼儿的观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碰到什么就观察什么,顺序紊乱,前后重复,也多遗漏。他们通常只能观察到事物的粗略轮廓,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观察的随意性水平较低,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转移观察的目标。观察受情绪影响较大。
(二)记忆具有无意性、暂时性、情绪性
3-4岁幼儿还未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因此有意识记较弱,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他们的记忆还很难服从于某一有目的的活动,而更多地服从于对象的外部特征。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满足幼儿个体需要的事物,容易被幼儿自然而然地记住。
3-4岁幼儿的再认和再现能力弱,记忆内容在其头脑中保留时间较短
3-4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记忆活动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而出现差异。幼儿心情愉快则记忆效果良好,心情沮丧则有可能什么都记不住。
(三)无意想象占主导
3-4岁幼儿会玩想象性游戏,但此时孩子的想象简单,是无意的、自发的。其想象主题多变不能按一定目的下去,容易从一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不能把想象的事物跟现实的事物清楚地区分开来,因此常被人家误认为是说谎。幼儿的言谈中常常有虚构的部分,对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往往加以夸大。幼儿以想象为满足,想象常常并不指向于某一预定的目的,而是以想象过程本身为满足,故富有幻想的性质。
(四)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
3-4岁幼儿的思维仍然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质。其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幼儿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幼儿自身的动作。只要让他们的活动对象和动作一转移,他们的思维也就会随之转移。
3-4岁幼儿能对事物做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关系。但由于直觉行动思维缺乏词的中介,因此它具有狭隘性(思维的范围)、表面性(思维的内容)和情境性(思维持续的时间)的特点,还不可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和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3-4岁幼儿往往认为事物的概念和规则是固定的、单一的、不变的。由于认知局限,有时会表现出执拗甚至违抗。
3~4岁幼儿发展特点
记忆力增强
3岁儿童的智力发育很快。就记忆力而言.读书给孩子听时,只要多读几遍,孩子就能完全记住,一旦中间说错了一点点就会给你指出来。唱歌也如此,学得好,记得牢,教几遍以后就能唱。
就这样,3岁儿童不但能记住那些具体的、自己体验到的事物,而且还能记住那些听来的、自己说过的抽象的事物。这就是3岁儿童在记忆力方面的一大特征。
对周围事物发生兴趣
3岁儿童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关心,兴趣很浓。 “这是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等等,对所有事物都要刨根究底地问个没完。这是由于孩子对这些事物怀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就努力观察、学习、询问和尽力想理解。可以说,智能的发达与否在于兴趣如何。3岁儿童时期正是对什么都有极浓厚的兴趣的时期。因此,大人应该尽一切力量培养孩子的这种兴趣,这对孩子的智力发育非常重要。
能区别事物的差异
3岁的孩子能区别白天和晚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圆圈和三角等。比如把画的和剪的圆形、三角形给孩子看,十之能辨认出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从这里可看出孩子已具备了从许多东西中区别不同物体的能力。至于上和下、前和后等的区别,早已不成问题了。
鉴于以上特点,建议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一时机,多陪孩子说话,一起唱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玩智力玩具等,发展孩子驾驭语言的能力,为了他(她)们的“口齿伶俐”,为了孩子以后能流利的读课文、背诗歌;每天只需付出15-20分钟即可,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要比日后去纠正一个不良习惯容易得多。
3-4岁孩子的语言发展特点
3-4岁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极为迅速。他们变得特别爱说话,即使一个人玩的时候也会自言自语地边说边玩,跟小朋友或大人在一起时,话就更多。
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讲,他们接触到的任何对象都是有生命的,天上的星星、月亮,地上的花草、树木,公园里的动物、秋千等,都可以成为他们交谈的对象。例如,他们会对地上爬的蚂蚁说“小蚂蚁,你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吗”;会指着玩具锅里的石头对洋娃娃说“这是鸡蛋,再煮一会你就可以吃了”,这就是幼儿心理最突出的特点。
3~6岁幼儿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3~6岁幼儿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3~6岁幼儿的发展特点与教育,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是我们关注的,孩子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表现,这是孩子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道路,下面为大家分享3~6岁幼儿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动作发展快:3-4岁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动作发展是其重要标志。他们的身体和手的动作日益发展,能够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他们特别好动。如能双脚灵活交替上下楼梯,能在跑时躲避他人等。能够熟练地用勺吃饭,涂涂画画,能够穿脱简单的衣裤等。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条件参与户外活动,发展大肌肉动作。提供各种工具和材料发展精细动作。鼓励、支持、放手,引导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认识靠行动: 3-4岁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先做再想,或边做边说,他不会想好了再做。幼儿的认识活动需要亲身参与,在看、听、说、触摸、摆弄等多种感官的作用下提升对事物的感受、了解,从而认识。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开阔幼儿的视野,理解和接纳他们的思维方式。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动手、动眼、动嘴、动脑、触摸等。
情绪作用大: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是无意性的。他们对亲人有强烈的依恋,一旦离开常常伴有哭闹、不安等情绪,也常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哭闹。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如果能用有趣的、新异的事物吸引他们,能够分散或转移注意力。幼儿在家依恋父母,到园所后也会依恋一个。3-4岁幼儿期的许多活动都是“情绪化”的,他们的行动常常受情绪的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需要给予幼儿关爱、陪伴、安抚。群体活动、有趣的游戏能够引发积极的情绪。
爱摸仿: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不自觉地模仿父母和老师。随着交往范围的增加,模仿同伴、他人、媒体等。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在模仿中他们喜欢重复,在重复中增加了解、认识和理解,在重复中不断积累认知的经验,在重复中不断熟悉、熟练掌握某些技能和方法,从而树立自信。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要提供安全、优良的教育环境,以身作则,耐心引导。尽量少的接触电子产品。
常把假想当真实:3-4岁幼儿常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使想象有夸张性的表现,有时想象与现实混淆。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中,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种情况会使误认为幼儿在“说谎”。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要接纳、理解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引导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事物、判断简单的是非,是有效的教育方式。应避免一味地说教。
常把动物或物体当:3-4岁幼儿有泛灵论的思想,人们认为什么都是有生命的。他们常常把动物和物体当,甚至和娃娃、桌椅板凳等说话,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体现,同时他们也以拟人化的活动形式理解和参与活动。
满足爱模仿的心理需求。他们喜欢听故事,自己也常常生活在童话世界之中。对家庭教育的启示:用拟人化的口吻、方式引导幼儿行为,运用故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行为、阅读等习惯。
一、内部价值观的自我构建
1、三岁以前,孩子需要健康的心里营养让他足够相信这个世界和自己的亲人;
2、三岁到六岁,在健康心理的基础上他们要形成自己处事的态度和方法,形成初步的社会规则或价值观;
3、因为他们是孩子,他们比我们更容易难过、无所适从。
因此,当发现孩子在做错某件事的时候不要先急着批评她,或者孩子在某件事上犹豫不决的时候不要先急着催她、不耐烦地吼他,请先冷静地想一下或和他谈一下,找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为他指明方向。
二、追求完美和秩序敏感期
1、对一件事情要怎么做或者一个东西应该怎么放,放在哪里有强烈的支配;
2、即便很小的事,在受到他人干扰和打乱的时候会十分不安,会哭闹;
那么,在孩子因为这样的情绪或者不满而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是道歉,是尊重,而不是毫不在乎,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这样将来我们的孩子才懂得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才懂得和不同的人保持不同的安全距离,才懂得对不喜欢或者不如意说NO,才懂得排泄不健康的情绪。
三、自我审美的构建
1、突然很在乎自己要穿什么,自己选衣服而且经常摆弄,要求妈妈买和小朋友一样的衣服,就算天气冷也要坚持穿得帅气漂亮;
2、会观察、评价别人穿什么(丑、好看等);
4、故意走得趾高气昂要别人关注他,夸他,小女孩表现得明显一些。
这是培养孩子自信和自我欣赏最重要的时期。很多成年人,崇拜一到发型要和他一样,衣服要和他一样,甚至走路姿势、面部表情都要和他一样,就是因为幼儿时期的自我审美没有建构好。因此这一阶段要及时引导孩子学会欣赏自己,发自内心而不是靠物质等保障建立自信,以后他才会从容的欣赏别人,才不会嫉妒、盲目地崇拜和模仿。
四、婚姻敏感期
1、当他们开始喜欢当爸爸或者当妈妈,会用心地照顾自己的“孩子”,一个布娃娃或者一个小动物的是时候,说明孩子进入了婚姻敏感期;
2、他们会一起商量谁当爸爸谁当妈妈,这个家什么事情谁做主等;
3、渐渐会延伸出真实的想法,比如要和某某结婚,有固定的喜欢的对象或要好的同伴,会有占有欲,开始有恋父或者恋母情节。
这个阶段,家庭里每个人的角色和各成员间的关系会对孩子以后的婚姻、情感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每天都在争吵的家庭,即便有爸爸有妈妈,孩子的心理也会受到创伤。所以如果不可避免成为单亲家庭,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去否定另一半,不要排斥孩子和另一半相处。在和睦的家庭里,在保证夫妻正常恩爱关系的同时也应理解孩子的恋父的情节或恋母情节。
五、性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正常的心理发展,到这个年龄,不可避免会对自己和异性不一样的地方产生好奇,对自己身体的一些部位开始探索。
不搞性神秘,平和的心态和正确的引导,是3-6岁幼儿性启蒙的重点。当孩子迷茫的时候我们还在遮遮掩掩,那么他们就会更迷茫,迷茫到以后就会变本加厉的找回来,过早发生性关系并且不懂得自我保护。所以,对待幼儿任何性探索行为和疑惑,有问必答,科学引导,不粗暴打断,不羞辱谩骂,还可以借助一些书籍绘本带着孩子去了解,就像了解我们的身体其他部分一样。
3-6岁是一个很复杂的年龄阶段,孩子出现这些情况的时间可能不相同。但如果这些都没出现,也不要庆幸,因为一些人为的原因(家庭的变故,养育者的过多干预和掌控等)让孩子的心理发展滞后或者停止,并不是好消息。希望大家多去和孩子互动,多观察孩子,多陪伴孩子,到让孩子接触大自然,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是是最好的。
0-3 岁婴幼儿特点:0-3岁这个阶段是自出生以后个人的体格、神经和心理发育最迅速的黄金期。一般婴幼儿,在3岁以前脑力发育速度最快,大部分新生儿脑重为350余克,12个月后脑重已经将近的五分之三,24个月时约占的四分之三,到36个月时,婴儿脑重已几乎一般。
人的学习能力和习惯的一半是在3岁之前习得。能有效弱化因家庭、情感、资源的缺失和不足产生的不利影响,而且通过认识和思考,逐渐表达上千个文字。脑科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实证科学分析也证实,3岁前这段时间是婴幼儿促进智力发育、语言习得、情感认知的关键期。
3-6岁幼儿特点:3-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萌芽以后逐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已经经历过了第一个黄金期,幼儿的智力、意识、精神、态度都明显得到了提高。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拥有了一定的行为习惯,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形成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幼儿有了一定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共同玩耍、帮助与合作。
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认为儿童的心智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发展的关键在于0-3岁这段时间里面的经历。幼儿三年是其心理发展最快的阶段,指特定的技能或行为经验,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在环境刺激最容易获得形成,假如错过了这个时间段亦或没有合适时机的刺激,那么便很难获得或者难以达到最高的水平。
而蒙台梭利认为0-3岁年龄阶段的心智是属于无意识的吸收性,3-6岁年龄阶段的心智则是有意识的吸收性。其实这反映出人类发展的阶段点,在3岁之前婴幼儿语言发展未完全,无法良好表达自身真是想法,需要借助分析来帮助婴幼儿完成他的意愿。而3-6岁幼儿语言发展略有成熟,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形成,能够简单表达自我需求,这个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述的学前教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