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2到3岁幼儿语言发展特点
2到3岁幼儿语言发展特点
2到3岁幼儿语言发展特点,2到3岁的孩子正处于基本掌握口语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学习词汇的积极性很高,几乎每天都能掌握新的词语,以下2到3岁幼儿语言发展特点。
2--3岁儿童语言发展特点之一:喜欢说“不”
这其实也是小班幼儿渴望的表现,他们希望自己能做一件事,不希望干预。在与老师的对话中常常会听见孩子说:“不要,不行的语言”
2--3岁儿童语言发展特点之二:喜欢重复说别人说过的话
这其实也是孩子的语言发展方式之一,在重复句子的过程中,加深幼儿对某些词汇的印象。
2--3岁儿童语言发展特点之三:汇量比较少,语言受电视,影响较大
现在的小班幼儿能完整哼流行歌曲已经不奇怪了,本身是因为这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特别强,语言发展较快。在我班有几名幼儿化的语言特别的重,特别是模仿常人说话的语气。>>推荐阅读宝宝学说话的先决条件有哪些
2--3岁儿童语言发展特点之四:听不懂的反话
可能由于习惯,有时喜欢说反话。但是和孩子说话时,他们是不会理解这么复杂的语言的。
0-3幼儿语言的发展特点
1、婴幼儿言语发展的初期阶段(0~1):在哭叫声中发声,面对面的言语交际—15~30公分,视听结合;能辨别语音、语调和音色的变化,能发出一连串近似词的音节,出现“语音玩弄”现象和“小儿语”;开始模仿别人的发音,出现第一个特定指代意义的单词。
2、婴幼儿言语发展的正式阶段(1~2岁):言语理解能力发展较快,言语表达能力发展较慢,出现语言沉默期;出现“词语爆炸”,双词句快速增长,大量否定句,重叠、省略、替代心理新现象,自我意识萌芽,语言否定,但不等于实际,具有一定的交往需求,但不主动。
3、基本掌握言语阶段(2~3岁):多词句和简单句,发生疑问句高峰,产生句子的整合、接尾、重复现象,与人交往的意图明显加强;增加,但无对应的关联词,语言功能不断丰富和准备。
如何引导宝宝学会说话
1、父母和孩子说话时,应该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急急躁躁的对孩子讲话,这样会让孩子产生烦感,反而不喜欢和家长说话了。当我们着急时,尽量不要教育孩子 。
2、家长想引导孩子好好说话,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调和表情,孩子都是懂事的,他们能看出你的心情和表情,所以父母应该做好榜样,不要在孩子面前显示出不成熟的一面了。
3、如果家里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宝贝,在让他们说话时,家长要注意 要亲自对每个孩子说话,而且要具体。不要忽略每一个孩子,因为孩子们的自尊心都是很强的,一旦伤害了某个孩子,很长时间都无法挽回。
宝宝每个阶段都有他们的语言发展特点,当然,也有对应的最佳学习语言的时间。宝爸宝妈们要了解好相关的资料,在适当的时候,慢慢引导宝宝开口说话,从一开始的单音节开始,到会说一个完整的句子,这期间,宝爸宝妈们要耐心地教宝宝。
0-3岁婴幼儿如何科学照顾
守则1:平日大餐应让素菜唱主角
平日餐桌上的主打菜,常常是鸡、鸭、鱼、蛋、肉、蟹、虾等,这些都是以动物蛋白和脂肪为主的荤菜。营养专家指出,过多地吃荤菜不仅会陡然增加宝宝的胃肠及肾脏的负担,而且增加血脂水平,从小埋下动脉硬化的隐患。
守则2:酸碱性食物要注意合理搭配
平日里人们餐餐免不了进食大鱼大肉,而这些几乎都是酸性食物。营养专家指出,健康人体的血液必须保持微碱性状态,如果进食过多的酸性食物,血液就会呈酸性,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而且,还会摄入过多能量高并营养丰富的食物,使宝宝体内积热,引发出各种感染性疾病。俗语说,过补易上火,就是这个道理。
守则3:饮食上不能以副食代替主食
平日的餐桌上菜肴丰盛,每样菜肴宝宝吃上几口就饱了,经常吃不下多少主食。有些妈咪索性就让宝宝以副食代替主食,她们还以为这样更有营养。其实,这种做法很不科学。
营养专家指出,副食中多是动物性蛋白食物和蔬菜水果,吃多了容易损伤宝宝的脾胃,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而且,蔬菜水果所提供的营养主要是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糖类含量并不高,与主食有很大差别,互相不可代替。不然,容易造成宝宝对营养素摄取不均衡,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宝宝添加辅食的原则:
原则是使宝宝顺利过渡,不致引起消化功能紊乱。注意从少到多,由稀至稠,从细到粗,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不能同时加添几种,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
1~4个月,菜汤、水果汁;5~6个月,米糊、稀粥、蛋黄、菜泥、豆腐;7~9个月,粥、面糊、鱼、肝泥、肉末、饼干、馒头片、窝窝头、熟土豆、芋头等;10~12个月,粥、软饭、豆制品、碎菜、碎肉、带馅食品等。
2到3岁幼儿语言特点
一、2--3岁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2岁到3岁是孩子口语发展的最佳年龄,这时期是孩子掌握最基本语言的阶段,孩子学话既容易又迅速。尤其对听和说有高度积极性。若是能抓住这个最佳年龄时期进行口语教育,满3岁时孩子就会表现出伶牙俐齿、能说会道,为以后语言的继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时期孩子语言发展的特点是,孩子仍以简单句为主,但复合句的比例迅速增加,是由两个简单句组合起来的。短句逐渐减少,长句明显增多,一般为6~10个词一句的句子,有的孩子甚至说话时会出现16个词以上的句子。词汇量大增,满3岁时可达10000个词以上,几乎是1岁半以前的4~5倍。能使用各种基本类型的句子,语句中的词类仍以名词和动词占多数,而形容词、副词、代词的比例在增加,对抽象的连接词和数词还不能很好地掌握。由于孩子接触的事物日渐增多,滋生了好奇心,驱使孩子提出各种问题。
由于发音器官发育逐渐成熟,孩子在发音方面的困难,也日渐减少,只有需要舌头参与的音(舌尖、舌面、舌根等音),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尤以舌尖音突出。
这一年当中,是孩子词汇量迅速增长的时期,可由掌握300个词,猛增到1000个词左右。对词义的理解也日益接近用词的含义。词的概括性程度明显提高,对有些词(如树、花等)已能理解为代表一类事物的词。
二、本班幼儿语言发展特点分析:
1. 喜欢说“不”
这其实也是小班幼儿渴望的表现,他们希望自己能做一件事,不希望干预。在与老师的对话中常常会听见孩子说:“不要,不行的语言”
2.汇量比较少,语言受电视,影响较大。
现在的小班幼儿能完整哼流行歌曲已经不奇怪了,本身是因为这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特别强,语言发展较快。在我班有几名幼儿化的语言特别的重,特别是模仿常人说话的语气。
3.喜欢重复说别人说过的话
这其实也是孩子的语言发展方式之一,在重复句子的过程中,加深幼儿对某些词汇的印象。
4.听不懂的反话
可能由于习惯,有时喜欢说反话。但是和孩子说话时,他们是不会理解这么复杂的语言的。
当然还有其他特点,思考过后,我们觉得和小班孩子交流时应注意:
1.学会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说话。尽量避免化的语言出现。与幼儿交流的语言要直白,具体。
2.不要过分孩子重复说话,不同场合不同处理办法。
简述0到3岁幼儿语言发展特点
简述0到3岁幼儿语言发展特点
简述0到3岁幼儿语言发展特点,由于遗传、营养、教育等因素的影响,0~3岁幼儿的语言发展有个体差异性,表现为语言发展的速度不同、特点不同,而且就其本身而言,语言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性。下面我给大家简述0到3岁幼儿语言发展特点。
语音发展的特点
1、前言语感知能力的发展
前语言阶段,感知语音的能力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基础。最近的研究表明,汉语儿童前言语阶段的感知能力分成三种水平层次:
(1)辨音水平(0—4个月):学会分辨言语声音和其他声音的区别,获得辨别不同话语声音的感知能力。大约两个月后,开始比较清楚地感知“语音学”意义上的单纯的语音,能感知由发声位置和方法变化造成的语音差别。
(2)辨调水平(4—10个月):能注意一句话或一段话的语调,从整块语音的不同高音、音长变化中体会所感知的话语声音的社会性意义,并且给予相应的具有社会**往作用的反馈。
(3)辨义水平(10—18个月):能将人们说话时语音表征和语义表征联系起来,去分辨一定语音的语义内容。开始学习通过对声、韵、调的整体感知来接受语言,为正式使用语言与人交往作好“理解在先”的准备。
2、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
前语言发音是指婴儿正式说话前的各种语音发声,类似于说话之前的语音操练。
这个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单音发声阶段(0—4个月):会哭叫,还会调节哭叫的音长、音量和音高,用不同的哭声表示不同的意思和需求。
(2)音节发声阶段(4—10个月):发音有了明显的指向性,对的社会作出反应;另一方面发音中出现了许多辅音和元音的组合,从单音节过渡到重叠多音节。
(3)前词语发声阶段(10—18个月):能发出一连串变化不同的辅音加元音的音节,发音有语言的感觉。
(4)特殊的“小儿语”发音阶段(1—1岁半):有明显的旋律和抑扬顿挫的音调变化。说话呈现特殊的“小儿语”式发音,常常表现出省略、替代、重叠等特殊的策略。
一、语音的发展
语音是口头语言的物质载体,是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语言意义的声音。
在儿童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一般把从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的这一时期(0—1岁)划为前言语阶段;从儿童(2--3岁)开始进入正式的学说话阶段,到讲出第一批有真正意义的概括性的词的时期,划为言语发生阶段,标志着儿童开始发生言语,又称为言语发生阶段;2—3岁是儿童基本掌握口语阶段,这一阶段将持续到入学前。
语音发生发展阶段
1、非自控音阶段(出生—20天):发音器官为语音的发生做好最基本的物质准备。
2、咕咕出声阶段(21天—5个月):声音听辨能力有较大发展,有大量的“玩弄”声音的现象,有了最初的语音模仿和“对话”意识。
3、呀呀学语阶段(6个月—1岁左右):连续发音的节奏感加强,发音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出现许多类似语言的语调。这阶段显著的特征是婴儿模仿发音的能力大大提高。
4、学说话阶段(1岁—1岁半):连续音节和类似词的音节增多,能说出一些单词,无意义的音节减少,这是一个由无意的音节过渡发展大词音的过渡阶段。
5、积极言语发展阶段(1岁半—3岁):开始由单词句、双词句向完整句发展,集中的无意义的发音现象消失,发音和发出的词和句子整合在一起。但由于发音器官发育未成熟,会出现许多语音“错误”。
二、词汇的.发展
一般而言,学前儿童只掌握基本的口语词汇,他们对词汇的掌握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范围的扩大,以及对词义理解的确切和加深等方面。
特点:
1、从9个月开始真正理解语言。
2、1岁至1岁半阶段:头脑中关于词和具体事物情景的联系越来越多,能理解更多的词和简单的句子。理解和使用新词常出现词义泛化、词义窄化、词义特化现象。
3、1岁半至2岁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儿童掌握词汇的第一个关键时期。词汇量的迅速增加,出现“词语爆炸现象”。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能摆脱具体情境制约理解词语。
4、2岁至2岁半阶段:词汇迅速增长,对语言的理解力迅速增加,词的泛化、窄化和特化现象明显减少,对词义的理解日益加深,词的概括程度进一步提高。求知欲强烈,对新词感兴趣。
三、语法的发展
特点:
1、单词句阶段:是指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一般出现在1岁—1岁半。单词句所用的词不是单独和某种对象想联系,而是和某种情境相联系。
2、双词句阶段:是由二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由三个词组成,一般出现于1岁半到2岁。
3、能运用多种简单句,出现复合句:2岁以后,简单句增加。有时也出现复合句,但数量少,比例小。
4、句中含词量增加: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说话所用的句子有延伸趋势,句中含词量增加。
5、疑问句增多:2岁左右,婴儿开始使用疑问句,并呈迅速增长趋势。
6、接尾策略:接尾策略是指婴儿不管实际情况,只选用问句末尾的一些词作答,主要发生在1岁半至2岁半,3岁左右这种语言现象消失。
7、抽象句子规则,进行系统整合:把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纳入原有的语言框架,力图用原有的规则去解释、同化,即对句子规则进行系统整合。
8、说话不流畅,表达常有“破句现象”:说多词句的句子时,常有说话不流畅,结结巴巴的现象。对3岁孩子而言,这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0到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0到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0到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现在的爸爸妈妈早早的就给宝宝报了各种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0—3岁是婴儿生理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阶段,下面看看0到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语音是口头语言的物质载体,是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语言意义的声音。
在儿童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一般把从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的这一时期(0—1岁)划为前言语阶段;从儿童(2--3岁)开始进入正式的学说话阶段,到讲出第一批有真正意义的概括性的词的时期,划为言语发生阶段,标志着儿童开始发生言语,又称为言语发生阶段;2—3岁是儿童基本掌握口语阶段,这一阶段将持续到入学前。
语音发生发展阶段
1、非自控音阶段(出生—20天):发音器官为语音的发生做好最基本的物质准备。
2、咕咕出声阶段(21天—5个月):声音听辨能力有较大发展,有大量的“玩弄”声音的现象,有了最初的语音模仿和“对话”意识。
3、呀呀学语阶段(6个月—1岁左右):连续发音的节奏感加强,发音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出现许多类似语言的语调。这阶段显著的特征是婴儿模仿发音的能力大大提高。
4、学说话阶段(1岁—1岁半):连续音节和类似词的音节增多,能说出一些单词,无意义的音节减少,这是一个由无意的音节过渡发展大词音的过渡阶段。
5、积极言语发展阶段(1岁半—3岁):开始由单词句、双词句向完整句发展,集中的无意义的发音现象消失,发音和发出的词和句子整合在一起。但由于发音器官发育未成熟,会出现许多语音“错误”。
语音发展的特点
1、前言语感知能力的发展
前语言阶段,感知语音的能力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基础。最近的研究表明,汉语儿童前言语阶段的感知能力分成三种水平层次:
(1)辨音水平(0—4个月):学会分辨言语声音和其他声音的区别,获得辨别不同话语声音的感知能力。大约两个月后,开始比较清楚地感知“语音学”意义上的单纯的语音,能感知由发声位置和方法变化造成的语音差别。
(2)辨调水平(4—10个月):能注意一句话或一段话的语调,从整块语音的不同高音、音长变化中体会所感知的话语声音的社会性意义,并且给予相应的具有社会**往作用的反馈。
(3)辨义水平(10—18个月):能将人们说话时语音表征和语义表征联系起来,去分辨一定语音的语义内容。开始学习通过对声、韵、调的整体感知来接受语言,为正式使用语言与人交往作好“理解在先”的准备
2、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
前语言发音是指婴儿正式说话前的各种语音发声,类似于说话之前的语音操练。
这个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单音发声阶段(0—4个月):会哭叫,还会调节哭叫的音长、音量和音高,用不同的哭声表示不同的意思和需求。
(2)音节发声阶段(4—10个月):发音有了明显的指向性,对的社会作出反应;另一方面发音中出现了许多辅音和元音的组合,从单音节过渡到重叠多音节。
(3)前词语发声阶段(10—18个月):能发出一连串变化不同的辅音加元音的音节,发音有语言的感觉。
(4)特殊的“小儿语”发音阶段(1—1岁半):有明显的旋律和抑扬顿挫的音调变化。说话呈现特殊的“小儿语”式发音,常常表现出省略、替代、重叠等特殊的策略。
3、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1)产生交际倾向(0—4个月):逐渐产生交际的倾向和兴趣。约两个月时,会用表情、动作或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交际倾向。
(2)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对的话语逗弄给予语音应答,还出现与轮流“说”的倾向,前语言交际已有明显的“社会性”成分。
(3)扩展交际功能(10—18个月):能够通过一定语音和动作表情的组合,使语音产生具体的语言意义。这个时期的婴儿有坚持表达个人意愿的情况,开始创造相对固定的“交际信号”,能较好地理解语言的交际功能,能借助前语言发音和体态行为与人交往,发展起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
4、发音紧缩现象
1周岁以后,婴儿出现发音紧缩现象,在前言语阶段能发出的有的或没有的语音都不能发出,无意义的连续音节大大减少,往往用动作和手势示意,独处时也停止了自发发音活动,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沉默时期。
5、2—3岁儿童语音发展的特点
从1岁半开始,儿童发音器官逐渐成熟,语音逐渐稳定和规范,发不出的语音逐渐减少儿童集中的无意义发音现象已经消失。
0到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特点1
早期婴儿神经反射分为原始反射和姿势反应。1—3岁的幼儿出现的往往是直觉行动思维,这是思维的初级形式。思维过程是以词汇作为媒介来进行的, 借助于某种形式的语言完成,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活动。
幼儿在1—2岁时会产生想象的萌芽,但是孩子4岁前的想象力还是很零散的。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通过后天学习与强化形成条件反射,才有利于适应自然,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儿童行为培养的重要方法。我就是根据这个知识,在孩子处于这个年龄段的时候, 有针对性地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培养了她很多良好的生活习惯。
新生儿对光和温度的反应很敏感。2—3个月的婴儿对人脸和活动的物体感兴趣。3—4个月的婴儿开始能够辨别色彩,对明亮、鲜艳的色彩,特别是红、黄、绿感兴趣。1岁儿童可以出现10—15秒的随意注意。新奇、鲜艳的刺激可以使2—3岁的儿童集中10—20分钟的注意力。在这里要提出心理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再认和再现。
再认是当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仍然能够确认出来的能力。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取决于以下条件:
(1)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
(2)眼前事物与头脑中过去事物的相似程度。
(3)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比如,我们教孩子认字,需要经常不断地重复让他看到,这就是提高再认能力。我们读书就是再认能力的体现,里面学过的字,再看到还可以认识。
再现就是回忆,把过去曾经经历而当前并非作用于我们的事物,在头脑中将其映象自行呈现出来的记忆过程。 一般这种能力的发育要比再认迟缓一些。背诵就是再现能力,比如孩子不识字,但是她照样可以按照家长教的儿歌背出来。
认识字和能背诵是两个概念,我们读报纸时不经过刻意地反复背,看一遍是背不下来的,但是我们拿到报纸就可以读,这就是再认和再现的本质区别。
再认是用眼,再现是用脑。在犯罪学里面,辨别罪犯靠再认能力,比如,找几个人过来问见没见过。而描述当天发生的情况靠再现能力,比如描述那天下雪,当时自己站在什么地方,看到了周围有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等等。
这个阶段的孩子记忆力是短暂的,一般来说1岁的孩子对人或物的再认能力大约只维持数天,2岁时可达数周,3岁时延长到数月。所以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带着孩子见自己的朋友,孩子开始认生,等熟悉以后便高兴起来,但是过一段时间,再带着孩子去见这个朋友,孩子又会用警惕、害怕的眼神看着这个他曾经认识的长辈。很多妈妈还会和孩子说:“你怎么不认识了?这就是你见过的某某阿姨呀。”如果大家知道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记忆特点,就不会奇怪孩子的这个反应了。
很多家长因为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希望孩子从小眼界开阔,所以孩子1岁左右时就带去迪士尼,或者出国旅游,以为带着孩子去这些地方会增长孩子的见识。其实如果家长了解孩子智力发育的过程,就会知道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徒劳的。带1岁左右的孩子去迪士尼,他的记忆力也就几天,隔一周再带他去,他还会觉得新奇,跟没有去过一样。所以带这么大的孩子出门,经常在家周围逛,也可以给孩子新鲜感。因为孩子还没有长期记忆,在孩子眼里,迪士尼和楼下街心公园的区别并不大。
所以根据孩子这个时期的记忆特点,带他们出国旅游的意义并不大。因为他们的记忆能力只能维持数周或数月,根本无法达到开眼界的目的。我记得女儿3岁的时候,在三峡工程开始施工之前我们带她去三峡,本来想要带孩子看看这里最后的美丽风景,因为以后再也看不到了,结果她现在完全不记得三峡什么样子了。
这个阶段的婴幼儿需要睡在一个温度舒适的环境中,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热。适宜的温度为20—22摄氏度,湿度最好保持在55%—60%。有些家长经常对孩子过度保温,夏天室内温度超过22摄氏度也会以怕孩子着凉的名义不开空调,而且还给孩子包裹得很严,造成孩子烦躁哭闹、睡觉不安、食欲下降,甚至因为过度受热而诱发很多疾病。在冬季给孩子穿得过多容易造成“婴儿捂热综合征”,医学上也叫“婴儿蒙被缺氧综合征”。其症状包括:发烧、大汗、脱水、抽搐昏迷,乃至呼吸循环衰竭,是一种婴儿冬季常见病。
因此,儿科专家呼吁,在寒冷的季节,特别是现在很多家庭生活条件良好,冬天屋子里有暖气的情况下,切忌把婴儿包裹得过紧、过严、过厚,更不能无地在婴儿被褥周围加热水袋等散热物,切忌给婴儿蒙被睡眠或用棉被堵塞其口鼻,以防影响呼吸,也不要把新生儿置于母亲腋下睡眠,或让婴儿含着乳-头睡觉,提倡母婴分被睡眠。
1—2岁的宝宝身体快速增长,开始具备最基本的大肌肉运动能力,能站能走之后,宝宝的生活范围扩大,大脑迅速发育,开始产生探索世界的愿望。这个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生活习惯养成、认知学习启蒙的重要阶段,应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不管孩子是否能听懂,家长都要用正确的语法、发音与孩子说话并鼓励孩子模仿。可以让他听儿童歌曲,给他讲故事,让他用蜡笔画画,也可以让他认识字卡片,跟他做一些简单的游戏。
这个阶段的儿童因为语言能力常常不足以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直观的肢体表达用得更多。 语言发育落后的孩子由于不容易被他人理解,经常会表现得脾气暴躁。很多人反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交往时容易出现肢体碰撞,比如在儿童娱乐场所,4岁以下的孩子一起玩儿,因为孩子之间无法交流,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就会采取推拉甚至拍打其他孩子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所以我建议家长针对喜欢动手打人的孩子,在家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理解能力,这也是培养孩子智力发育的一个很重要的训练。如果大家回忆自己小学时候的经历会发现,班里喜欢动手打人的学生,一般学习能力都不突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不是很强。这也是因为他们小时候, 家长忽视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因此根据以上这些医学心理学知识,针对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明确了0—3岁的孩子最主要的培养目标,就是条件反射的训练和良好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的建立。
0~3岁宝宝成长关键期
婴幼儿的早期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重视,特别是智力开发和早期教育。在这种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的年代中,谁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从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来看,生后的最初几年是儿童身体、心理、情感和社会等方面充分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期,而0~3岁是大脑发展的黄金期。现代研究表明,出生后3天的婴儿,能将视线集中在母亲的脸上,半岁的婴儿能够形成初步的概念,1岁以后的婴儿开始具有推理能力和语言能力,2~3岁是发展语言的最佳期。
可以说,0~3岁是运动、语言等能力发展最快的敏感期,所以家长根据其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神经心理发育特点,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或者敏感期,为孩子不断创造每个阶段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环境刺激,让孩子生理、心理和行为产生相互作用,刺激孩子的全面发展,让早期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每个孩子的敏感期出现的时间并不相同,家长要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当观察到孩子的某项敏感期出现时,应尽力为孩子准备一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
一、动作发育的关键期
运动和动作发育可促进体格发育、扩大活动范围、发展观察力、增加与人的交往,有助于培养小儿生活能力及活泼、勇敢、坚毅等优良品质。0~3岁是宝宝运动发育的敏感期,宝宝出生从仰卧位到能走会跑,从伸手取物到能灵活运用双手均是在3岁前完成的,
宝宝抬头的敏感期是2~3个月,坐的敏感期是6~7个月,走路的敏感期是1岁左右。1岁以后动作发育更为迅速,手脚的协调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而手的动作发展如伸手取物的的动作敏感期是5个月左右,手的精细动作的敏感期是1.5岁―3岁。根据其特点宜重点培养粗动作和手及手指的精细动作。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生后2个月即可训练抬头、俯卧、撑胸的动作。3个月时,帮助小儿由仰卧转为侧卧,完成翻身动作,训练主动改变体位、姿势的能力,为爬行做准备。5个月开始可扶小儿学坐,但时间不要太长,避免脊柱弯曲,4~5个月,训练其抓握胸前的玩具;6~10个月可训练用手指取小物体,创造可爬行的环境。
6个月开始可以训练扶站;8~9个月可学扶走;10个月后应训练从扶站至迈步的能力,并逐步过度到行走。1岁半后,在走稳的基础上,训练小儿上、下楼梯、跑、跳和攀登的能力,练习两脚交替独站,使双肢力量均衡,教小儿蹦跳,还可让小儿练习从台阶跳下和跳远,促进大肌肉的发育。带小儿到户外、公园和草地上进行游戏,跑步等促进其活动能力的发展。
可通过学画画、搭积木、用塑料绳串有孔玩具、学习用筷子来取东西、折纸等训练小儿手精细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还可通过游戏、手工和做力所能及的事,促进手的稳定性和协调性的发育。
二、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语言发展能促进人与人的交往,是孩子学习的基础,也是智力发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呀呀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语言能力分为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能力,3岁以前是口头语言的敏感期,0―1岁是前期语言时期,孩子从喜欢听到能听懂;1―3岁是语言期,其中1―2岁的孩子能用只言片语表达自己的意思;2岁以后孩子进入语言的爆发期.
家长要给孩子提供适当的语音和语言感知环境,让婴儿充分感知语言,经常与婴儿进行语言交流,婴儿自发“baba”、“mama”等语言时,应及时给予应答或微笑,使婴儿逐渐理解这些语言和特定人物的关系。2~3个月时,母亲可利用哺乳和小儿亲切“交谈”。
开始学说话,便应主动教其正确的发音,使婴儿能积极模仿的语言。通过日常接触的人和物,引导其将物、事物、动作等联系起来进行表达。适合婴儿的语言刺激有广播、小故事、儿歌、亲切的语言交流等,这些都能引起婴儿感知语言的兴趣。
小儿从语言理解阶段开始,日后的言语积极性高涨。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内容逐渐丰富,言语交际的机会也日益增多。主要培养和加深其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利用不同的场合创造言语交流的机会,教日常语,启发小儿说话;教小儿认识周围的人和物,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要多和小儿讲普通话,发音要正确,口齿要清楚,语句要连贯完整。
鼓励小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在模仿语言时应及时纠正错误发音,使其吐字清楚,用词正确,发音准确,语句连贯完整。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音词到多音词,不断丰富小儿的语言词汇量。随着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可进一步教小儿念短句和儿歌;复述一些简单的童话故事,并根据要求做出相应的动作。
三、行为习惯的关键期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会变成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对于孩子将来的人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0~3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孩子模仿能力的敏感期,也是孩子出现第一个逆反心理的时期.因此需在本性形成的起始点上就为其提供适时、适量的条件,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起到表率作用.
培养良好的睡眠、饮食、卫生等习惯和爱劳动,关心他人的品德;训练穿服、鞋袜、解纽扣和鞋带等自理生活的能力。鼓励小儿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其遇到困难时,教育着不要马上伸手相助,应鼓励其进行尝试,小儿经尝试获得成功后,对将来智能发展和学习的意志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向小儿传授多方面的社会性知识、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社会交往技能,为小儿提供练习有关社交行为和技能的场所。
让小儿一起做角色扮演游戏,使小儿在游戏中懂得遵守一定规则,相互合作,团结友爱,通过这种游戏培养小儿建立与同龄伙伴的关系。多带小儿接触社会,教会小儿有礼貌地称呼周围的人。
培养小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感,如教育小儿爱护玩具,有礼貌、不乱扔果皮、主动收拾玩具、公园的花不能摘、不随地大小便等。要尊重小儿,不要当面评论其缺点,如果犯了错误,要教育其认识错误并勇于纠正,在其做出努力后及时表扬和鼓励。应及时表扬小儿好的行为,批评和纠正不良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