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宝宝流鼻血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孩子流鼻血时要用手捏住孩子一侧鼻翼处,向鼻中隔区域进行按压,按压的同时让孩子轻轻低头。
孩子鼻出血大多数都发生在鼻中隔前下方区域,按压动作可以按压住鼻出血好发部位,有利于解决鼻出血的问题。低头还可以防止血液流入口腔,以免产生误吸。
建议按压的时间在5~10分钟以上,大多数可以止血。如果按压后还不止血,需要到医院找医生进行处理。宝宝流鼻血如果量比较少,可以先观察,不用特殊处理,如果量比较大要进行如下的处理:
一、要让宝宝坐起,如果宝宝小,要把宝宝抱起呈直立位,此时要适当的前倾;
二、宝宝流鼻血不能头向后仰,否则容易流到咽部,刺激咽部产生呕吐的症状,而且向后流鼻血不知道流血的量,不好处理;
三、宝宝前倾以后要按压两侧鼻翼,哪侧流鼻血按压哪侧,能够有止血的作用;
四、如果宝宝流鼻血的量比较大,可以用无菌的棉球来压迫鼻腔,能够有止血的作用。如果宝宝鼻腔出血量比较大,需要到医院耳鼻喉科进行处理,可以用肾上腺素棉球压迫局部进行止血。
宝宝流鼻血要积极的寻找原因,给予对因治疗,如过敏性鼻炎或者是血小板减少、血液病等,都有可能导致流鼻血。
宝宝流鼻血的处理方法
1、首先家长要保持镇定,不要紧张或哭泣,冷静处理,才能安抚被出血惊吓的小孩。
2、让宝宝的头部保持正常直立或稍微向前倾的姿势,不可仰头。如此才可以使已经流出的血液顺利地排出鼻孔外,以避免鼻血留在鼻腔内干扰到呼吸。
3、接着用手直接捏住宝宝出血侧的鼻翼上方(鼻子柔软处),压迫5~10分钟左右,直至不会出血为止。(另一侧未流血的鼻孔不必压迫,可维持正常呼吸。)
4、期间可以冰敷鼻根及鼻头5~10分钟,以帮助鼻子血管收缩,达到止血的效果。
5、待血止住后,可以带宝宝至耳鼻喉科查明出血的位置及原因。因为若小朋友出血的位置是在鼻腔的后处,较不易处理,需查明原因以防止下回再度出血。
1、用拇指、食指紧捏孩子的双侧鼻翼,压迫鼻中隔前部,让孩子张口呼吸。爸妈用自己的拇指食指紧捏两侧鼻翼约10—20分钟(如果确定哪个鼻孔流血也可以直接压迫出血的鼻孔)。很多爸妈首先想到用纸巾堵塞,其实纸巾压力通常不够,不能达到止血的效果,而且纸巾未经消毒,容易诱发感染。在压迫鼻翼的同时,取坐位,头稍向前下倾,以便把嘴里的血吐出来。而不是像很多爸妈那样,让孩子抬起头。因为当孩子抬高头时,血液会被不由地咽下去,刺激胃肠引起恶心、呕吐等,特别是出血量大时,还会发生误吸的可能。
2、用冷水敷孩子的额头、鼻部。少量滴血时,爸妈可用冰袋或湿毛巾冷敷前额及颈部,或用冷水及冰水漱口,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
3、用干净的脱脂棉或软手纸等堵入孩子鼻腔,压迫止血。出血停止后要观察1小时以上再轻轻取出堵塞物。
4、囟门已闭合的大些的孩子,可按压其上星穴帮助止血。上星穴位于头部正中线入前发际后1寸处。注意:此处的1寸,等于孩子自己的拇指宽度,而不是市尺的1寸。
5、如果采取上述措施后,鼻出血还是止不住,或者孩子的出血量大,并伴有脸色苍白、出冷汗、心率加快等,则应该及时送院。另外,如果孩子反复流鼻血,也要到医院检查,看看是否存在鼻炎、鼻腔异物、鼻腔鼻咽肿瘤或血液病等。
6、如果孩子经常鼻出血,又未发现有全身性疾病,可给孩子采些刺菜“煮水喝。刺菜”的中药名称为小蓟,入药是全草。
宝宝流鼻血吃些什么
饮食要适度,不要过热(防止血管扩张,引起出血)。可食用稀粥、肉饼、肉丸子、肉冻、鱼冻等。肝做的食品更是有益,它可以促进造血功能。含有维生素C、B族以及钙的食品也很必要。柠檬、绿茶、核桃、白菜对流鼻血病人都有好处。
易发生鼻出血的孩子,还可选用以下中药食疗方,以促进痊愈和巩固疗效:
1、鲫鱼石膏煲豆腐:鲫鱼1条约150克,豆腐200克,生石膏30克;将鱼宰好洗净后,与豆腐、石膏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煲1小时,以盐调味即可食用;幼儿可只饮汤不吃渣,以防鱼骨哽喉。有清肺热、降胃火、止鼻血的功效。
2、生地二根饮:鲜生地、鲜白茅根各30克,鲜芦根50克,水煎服,每日1剂,代茶饮,连用7—10天,能清热凉血、止血。
3、鲜藕汁饮:鲜藕300克洗净,磨烂挤汁约50—100毫升;每次50毫升,用少量白糖调匀、炖滚后服。可清热解暑,凉血止血。
4、黄花菜瘦肉汤:黄花菜30克(干品,浸泡洗净),瘦猪肉100克,蜜枣2枚,同入锅内,加水适量慢火1小时,以盐调味后食用。有清热平肝、润燥、止鼻血之效。
5、阿胶炖瘦肉:阿胶6克,瘦肉30克(切片),同放碗内,加适量开水,加盖隔水炖1小时,入少许食盐调味食用。有滋阴养血、止鼻血功能。
孩子流鼻血不能吃什么
1、辛辣食物
如大葱、辣椒、胡椒、芥末、酒、咖喱等辛辣食物,属性为阳,助长火热。
2、油炸食物
如炸鸡腿、炸薯条、炸丸子、炖猪肉等,这些食物因为能产生较高的热量,使人活力充沛,但过度食肉会使血液酸化,体内的新陈代谢迟缓,也是火气的来源。多吃可以阻滞气机,郁积生热化火。
3、热性水果
如荔枝,中医认为,荔枝属于温性湿腻的食物,多吃易“上火”和消化不良,可导致便秘、牙龈肿痛、面部痤疮、口腔溃疡以及食欲下降、腹痛腹泻等,所以虚火偏旺及湿热体质的宝宝不宜食用。此外,芒果、花生、巧克力等食物也很容易引起火气。
4、中药补品
如人参、鸡精、甲鱼等。中医专家表示:儿童本身就是阳性体质,再服用补品导致内热丛生,出现流鼻血、口舌生疮。
5、某些肉类
如羊肉性温热,常吃容易上火,狗肉也同样如此。
6、过多的冷饮冰品
火气大的`宝宝食用过多的冰品,很容易导致体内的冷热失调,这种情况对于胃上火的宝宝尤其常见。
春季天干物燥,身体器官容易缺水,如果不及时的补充的话就可能导致流鼻血,特别是体弱的人和10岁以下的孩子。民间有出鼻血时抬头止血的土办法,其实这种做法并不科学,而且有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家长们应该警惕这一误区。
一、流鼻血时仰头。
血液可能会顺着鼻道流到咽喉部,当出血凶猛时,容易呛入气管及肺内,造成呼吸道梗阻引起窒息死亡;如果鼻血吞咽进入胃内,就会刺激胃肠黏膜,产生胃部不适乃至呕吐。
二、孩子流鼻血时应该怎么止血呢?
1、要让孩子保持稍稍前倾的姿势
然后采用局部压迫来止血,哪侧鼻孔出血就用大拇指压住哪侧鼻根5分钟~10分钟。同时拿湿凉毛巾或冰袋冷敷前额,这是利用末梢血管遇冷收缩达到止血目的,但此时应卧床休息,不要活动,防止因为活动造成再次出血。然后再到医院去查明鼻子出血到底是局部原因还是全身性原因,是哪一科的疾病,对症下药,以免贻误病情。
2、给鼻子补水
首先要注意调节室内空气湿度,可在室内多喷洒些凉水或使用空气加湿器,如果感到鼻子干燥不舒服,可用毛巾或棉花蘸温开水轻擦一下,也可以用开水的蒸汽熏一熏。其次,就是合理调配日常饮食,饮食应多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喝温开水,既能补充体内水分,又湿润鼻腔,使血管壁的弹性增强,就不容易破裂出血了。
一、要强调下几个一直被我们使用却一点也不科学的方法
× 仰头止鼻血
这样会使鼻腔内已经流出的血液流到咽喉部,无法达到止血效果。甚至有可能使儿童呼吸困难,或吞入大量血液,刺激胃壁引致呕吐且带血液。出血量大时,还容易吸呛入气管及肺内,堵住呼吸气流造成危险。
× 平躺止血
孩子流鼻血时,有些父母会让孩子平躺休息一会儿,但这种方法一样不合理,原因则跟仰头止血一样。
× 纸巾堵住鼻子
一定不少人常这样干,但这种方法并没帮助,因为压力不够或部位不对,不能止血,血反而越流越多。
二、孩子流鼻血的正确反应是
√ 尽快稳定情绪
如果宝宝过分惊恐,可使体内分泌出某些应激物质如肾上腺素等,反而使出血加剧。
√ 按压出血侧鼻翼根部
让宝宝坐着,头部稍微前倾,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孩子鼻子硬骨和软骨的交界处(大约在鼻侧正),往往10分钟后就能止血。
√ 血流不止时尽快就医
做完前两个步骤,如果仍无法止血,再重复上面步骤一次。若出血一直持续,就要尽快就医,请专业医生诊断出血原因。
小精灵温馨提示:
天气会变得愈加干燥,妈妈可以在家里用保湿器加湿空气,或是在宝宝的鼻腔内擦一些保湿软膏。另外,让宝宝少抠鼻子,保持家庭整洁,减少周围环境的过敏原都是预防宝宝流鼻血的有效措施。
幼儿流鼻血处理方法
小婴儿成熟的节奏,往往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乐符号,如鼻音。秋冬天气干燥,小孩鼻孔粘膜又很脆弱,血管丰富而敏感,当身体缺水时,小孩的鼻孔粘膜会干燥,小血管破裂,就会流鼻血。其实婴儿流鼻血一般不容易有挺大的问题,家长千万不要为流很多血而感到惊慌失措。如果按照正确的处理方法来进行解决,就可以轻轻松松地止血。
space
婴儿流鼻血怎么办
步骤1:使婴儿头部保持前伸
小婴儿头向前倾斜30度左右,不宜将头仰起。这样才能让早已排出的血液顺畅地流出鼻腔外,防止流鼻血留在鼻孔内,影响呼吸。
ps:以前出鼻血时,很多人都是规定小孩的头向后仰,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小婴儿鼻塞时,头向后仰,血液将经后鼻腔注入口内,小婴儿吞咽血后,会刺激消化道,引起恶心想吐,呕吐。
space
步骤二:捏紧出血侧的鼻尖上缘
接着立刻使劲捏着小婴儿流了血的鼻尖(鼻尖软软的),被压上15分钟左右,直到不易流血为止,但是要保证小婴儿一切正常的张口自然吸气。这种方法叫做“鼻按活血法”。
步骤3:用冰块儿敷在脖子后面/额头上
在此期间,用冰块儿对小婴儿的额头(前额)和后颈进行冰敷,以帮助鼻头血管收缩,达到活血的实际效果。这种方法被称为冰敷活血法,又被称为“冷刺激活血法”。
步骤四:用干净的药棉塞住鼻孔
如果受压活血化瘀失败,能加充活血,即用干净药棉塞住婴儿鼻孔,压住出血的血管,达到活血目地。但是要注意,塞药棉时不可过分粗暴,以免损伤小婴儿柔软的鼻腔粘膜。
space
温暖警铃
在用手指按压宝宝鼻15分钟后,还是流鼻血,或者用药棉填塞宝宝鼻腔,流鼻涕很厉害,不能止住。然后提醒一下,鼻血的发生部位比较靠后,或者是很大的血管破裂引起的鼻血,或者是有全身因素(如凝血障碍等),都无法控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带小婴儿去医院门诊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