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两岁宝宝到了自我意识敏感期,家长要如何进行引导和处理?
宝宝到了自我意识敏感期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耐心的引导,不要因为孩子的“叛逆”而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相反要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敏感期,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度过这段敏感时期。
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在1岁半至三岁的时候,这段时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敏感期,这个时候宝宝大约会在两岁左右的时候出现一些不顺从和执拗的行为,也就是大人所说的叛逆,其实这就是自我意识敏感期最明显的表现。
其实敏感期在孩子一到两岁的时候就已经发展了,但最明显的时候还是在2至3岁的时候表现出了这个过程,孩子会逐步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会跟家长说“不”、“不要”,甚至还会打人,咬人等不良的行为。因此对于这段敏感期不熟悉的家长,反而会认为这个时期的宝宝会变得不懂事,其实家长只要了解这个敏感期,就会发现这只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必然成长的经历。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孩子长得跟桌子一样高的时候,麻烦就开始了”,指的就是孩子两岁左右会迎来人生中的第一个叛逆期,也就是自我意识敏感期。这个时候,孩子意识到了“我”的存在,所以就想听爸爸妈妈的安排和指挥,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当孩子想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是又没有能力表达出完整的意思,只能通过哭闹和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
这个时候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跟上,因为家长没有准确地理解孩子的意思,没有及时地作出回应,孩子就会发脾气,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但是孩子不知道这些是什么情绪,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哭闹和发脾气,于是用孩子最直接的发泄方式。
对于两岁孩子左右会经常将不要挂在嘴边,这个时候孩子是在练习拒绝,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有自主权,那么孩子在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家长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放手并不代表无论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要去满足孩子,家长可以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比如说穿什么衣服,用什么颜色的蜡笔,想吃什么饭菜,这些都可以去寻求孩子的意见。
在满足孩子的同时,家长还要改变提问的方式,比如可以问孩子“你要不要戴口罩”?那么孩子有可能就会回答不要,这时家长要改变提问的方式,可以改成“宝宝是想自己戴口罩,还是妈妈帮你带?”这样的提问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意愿受到了尊重,而家长也会得到想要的答案。
家长要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可以用语言充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意愿,这样孩子就不会带着情绪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做得心应手的事情,比如说让孩子自己把玩具收拾好,垃圾扔到垃圾桶里面,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满足感,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
要帮助孩子识别和处理情绪,可以通过绘本书籍和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并引导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说生气的时候不可以打人,可以用语言说出来,或者是用运动的方式把情绪发泄出来。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在哭闹的时候是孩子在表达自己内心需求的时候,家长不要对孩子发火,反而还会让孩子的负面情绪激发出来。
家长要尊重接受孩子的情绪,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可以跟孩子产生共情,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其实是受到家长的理解和尊重的,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不要讲大道理,而是拥抱和理解孩子,在孩子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再耐心的进行引导。
什么是婴幼儿自我意识敏感期?孩子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家长该怎么做?
宝宝的自我意识,从1岁~1岁半前后开始萌牙;宝宝2岁~2岁半时,宝宝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进入高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普遍都比较难带。但是这没办法,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就是这样子,我们家长得顺应宝宝的发育规律才行,并且要有对策地对宝宝加以引导。
不急于对宝宝纠错宝宝出生之后大脑发育仍然处于优先地位,那么这样必然就会出现宝宝大动作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与宝宝智力发育的“不配套”或者不同步。直白一点来说:就是宝宝大脑思路很清楚,但是动作不协调或者用语言又表达不完整,宝宝就会发脾气或者故意捣蛋。
对于刚学习自主吃饭的宝宝,家长一是尽可能将食物做到方便宝宝使用餐具,二是不要过分强调宝宝吃饭的规则和细节。允许宝宝犯错,不急于纠正宝宝的错误,等到宝宝大动作发展进步了,这些问题就能迎刅而解。否则宝宝开始耍赖哭闹,或者直接把桌上的食物打掉,那么结局就更难收拾,对吧?
语言交流故缘要紧,但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试图与宝宝长篇大论地讲大道理,宝宝真的听不懂。家长的行动,比你讲一百句话更加管用。当宝宝不愿意分享的时候,你可以对宝宝先给予,也就是先让宝宝满足。比如说宝宝有3颗糖,让宝宝分享出来1颗这样很困难对吧?当妈妈再给宝宝1颗糖,现在宝宝有4颗糖,宝宝就愿意分享出来一颗给爸爸。
这种看似简单的游戏,不但能训练宝宝的数感提高宝宝对数字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宝宝与人分享的意愿。
让宝宝做“选择题”会容易得多当宝宝无理取闹时,父母切勿这样回应:“你到底想干嘛?你到底想要什么?”如果宝宝说了,你又满足不了他,那就不要这样说,可以直接把你能接受的结果告诉他,让他从其中选一个,比如“你要红色小汽车还是蓝色小汽车?你今天只能买一个。”“先抱再自己走,还是先自己走然后再妈妈抱?”
心理学家认为,当宝宝自己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他们会最大限度内化自己的行为,并且对自己的选择赋予更多的责任,这样行动力也更强。此外,让宝宝做选择题不但可以先稳住情绪激动的宝宝,还能缓和下当时的混乱状况,又达到我们的目的,而宝宝还会得意地以为是自己的主意。
结语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经历自我意识敏感期,这是很正常的,爸爸妈妈更应该做的就是,遵循孩子的正常发展规律,在合适的时候轻轻地推他们一把,这就足够了。
10、自我意识敏感期
自我意识的敏感期是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孩子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内心是不是强大,都源于自我意识的形成。
孩子一般会在一岁半到三岁之间开始出现自我意识敏感期,根据个性差异或早或晚。自我意识的表现一开始:就是孩子开始喜欢说我,我的,这个衣服我的,这个玩具,我的,连妈妈也是我的,别的小朋友稍微亲近一点都不行了。在这段时间,孩子表现的特别地,用一些家长的话说,就是自私,在外面玩儿,自己的玩具不玩了,也不允许别的小朋友玩。
有家长会非常担心哦,我的孩子很自私哦,不懂得与别人分享,什么都不跟小朋友一起分享哦。在这里假设一下,你的朋友带孩子来你家里玩,小朋友看中你家孩子的玩具,然后你的孩子又不给他玩,你会怎么做呢?有些家长可能会说,儿子你要礼貌啊,你是客人啊,你要给他玩啊。如果孩子就是不给,怎么办,你是哥哥啊,她是妹妹啊,你一定要让给他玩啊。实在不行,抢过来,给妹妹玩,因为这个是妈妈买的,连你都是我生的。孩子刚刚形成自我概念,有个自我圈,这个是我的,如果只有几个孩子是这种表现,是个性行为,但是这个年龄段那么多孩子表现都是这样,就不是偶然的,说明这是孩子的成长规律。孩子在形成自我圈,如果孩子的自我圈经常被糟蹋的,将来是一个讨好型的人,没有主见的,人云亦云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形成一种信念系统,就是我是不重要的,我是不值得拥有的,所以这样的孩子是没有自我价值的。告诉各位,面子不重要,孩子才重要,你要捍卫你孩子一生成长,孩子的一生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时候你要跟你的孩子商量啊,能不能把玩具借给妹妹玩一会儿啊,玩十分钟可不可以啊?玩过之后还会还给你,你一定要他知道,这个还是他的,他如果愿意借就借,如果不肯借千万不要去抢啊,因为这个东西就是他自己的,要让他值得拥有。那你觉得别人会怎么看我啊?你可以和你的朋友解释,我的孩子现在是自我概念的形成期,我不能伤到孩子,你能不能理解,能理解就更好。如果不理解,就说,那我也没办法,我爱孩子胜过爱你,实在不理解,你可以和我一起学习,学习了你就明白了。
所以有一段时间呢,我的孩子什么都说是我的,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什么都加一个我的,我就不停和孩子说,是的。孩子这个时候是自我意识刚刚形成,刚刚知道你和我是不一样的。孩子只有明白了“我的”,才会明白“你的”和“他的”;只有知道保护自己的所有权,才会尊重他人的所有权;只有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才会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和他人分享。
所以三岁以前的孩子你不要急于教他分享,因为他不懂,他还在学习什么是我的,当一个孩子他都不懂什么是我的时候,他就永远学不会什么是你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允许孩子通过物品的占有来划分领地,知道我的存在。这个敏感期非常重要,孩子在这个时候,我的东西,别人就都不能动。因为这个世界,是以物质的形态存在的,也就是你与我最大的差别是物质,我可以触摸到你,所以我和你的区别,也是先有物质的划分的,所以我们说道德的界限、心理的界限,都是无形看不见的,但是儿童认识世界,一定先是有形的,可以触摸的。所以儿童是怎么区分我和你是有区别的呢,那就是从这个是我的东西,不是你的东西,这就是人类私有财产的开始,他对自己的东西非常在乎,你要帮助儿童度过这个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可以帮助儿童长大以后,看到别人的东西,不会产生念头,没有贪念,他从小就知道那是别人的不是我的。你怎么确定孩子这种做人的心态,就是这个是他的,不能送给别人,这与自私无关。所以你看到很多孩子,已经很大了,别人的玩具给他玩了就拿不回去,不懂得这个是别人的,不是我的,就是这个敏感期干涉太多,没有让他顺利渡过.。
自我意识的第二个敏感期你们感触最深了,宝宝洗澡去,不,宝宝吃饭去,不,宝宝穿衣服,不!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孩子已经不像以前一样,大人说什么点点头答应,而是什么都用不来回应。有没有这样的阶段,说任何事情他都说不。这个阶段的孩子,就进入自我意识的第二个阶段,他要证明我和你是有差别的,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孩子说不的时候,很多家长就说这个孩子太倔了,太任性了,还有一些就说,我跟你说什么你都说不,你说不我也说不,看你厉害还是我厉害,有这样的爸爸吗,有这样的妈妈吗?也有的,如果这样有什么结果呢,就是家里两头牛,一直斗,从头斗到尾,斗一辈子,有没有见过母女两个一辈子水火不容的。
所以孩子在自我意识的敏感期,需要引导和尊重。有没有非常冷,孩子呢非要穿裙子,怎么办呢?无论你怎么说,她就是要穿裙子。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小方法,孩子喜欢做选择题,不喜欢做填空题,你要让他做选择题,他一定要穿裙子,你说好的,一定要穿裙子,妈妈答应你,你看看你是穿这个厚一点的裤袜呢,还是这个蓝色的裤袜呢?她袜子穿上就不会冷了是吧?把注意力转移,让他做选择题。比如孩子让他洗澡,他就不洗,说什么道理都没用,有没有这种时候?你去做完很多家务,回来他还是不肯洗,火一下就上来了,对不对?那怎么办呢?直接抱住他,抱到浴室就问,宝贝你今天是用沐浴露洗澡,还是用香香的肥皂洗澡?了解吗?孩子的注意力就马上就这个上面,不在洗澡上面了。
这个阶段妈妈最头痛的问题,就是会打人,主动“打人”的一方孩子的妈妈尤其头疼,这个时候孩子的打很多时候,就是在表示一个不同,不行,不可以的意思,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时候孩子还不懂得恶意去攻击别人,所以不要妄加评论。如果孩子一兴奋一激动就会动手打人,那请家长多关注孩子,及时去制止孩子,去转移孩子的小手,这是一个笨办法,但是可以减少孩子打人。第二请不要去谴责孩子,更不要以暴制暴,平时也要留意跟孩子一起做游戏的时候,不要去拍孩子,打一下孩子,会让孩子误以为这个是玩耍开玩笑的方式。第三最重要的,就是示范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做法,比如打招呼我们只要挥挥小手就可以了。多示范正确的做法,让孩子学会表达,孩子就慢慢知道如何正确去做了。
自我意识敏感期,又是每一个生命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我们的孩子开始真正想要了解自我,会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看自己,确定自己了解自己,所以,如果我们不懂孩子,我们的孩子都处在这些偏差的自我意识中,他打你了你不喜欢我了,我还要打你,我为了获得自我的焦点,获得自我的满足,会收到别人对他厌恶的评价,他会收到不喜欢的参照。他会用打人咬人进行自我确认,是不是太糟糕了。自我太重要了,是生命建立的过程,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还有一条通道,让我们的孩子做好自己,进行自我表达自我服务自我确定,通过这个让我们的孩子在你和他的世界当中获得关注。说白一点,我们不要再让我们的孩子用打人咬人的负面行为建立自我了,让我们的孩子见人打招呼,而且会的很多,自己穿鞋子,穿衣服,而且表达自己的思想,熟练表达自己的语言,这样的孩子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孩子是什么样子?这个时期该如何帮助孩子?
当一个孩子出生时,他没有自我。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他的自我意识逐渐建立起来。当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进入了自我意识的敏感期。不要谴责你孩子的行为。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孩子非常有自我意识,经常表现得像一只小刺猬。他或她不能被触碰,不能被分享,不能占有。这不是我的,但我想要它。
当孩子有这些行为时,母亲不要谴责他的行为,不要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没有标签。了解孩子的情绪。处于这种自我意识时期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发脾气变得不合理:当有人偷了他的玩具时,他会不惜一切代价把它取回,甚至采取极端措施,比如咬他。
最让家长头疼的是孩子的意识敏感期,此时,孩子似乎变得非常偏执,尤其是在面对一件事痴迷时,家长想要改变似乎非常困难。如果你不想这种“执念”恶化,父母需要积极的指导,帮助孩子成功地度过意识的敏感期。自主意识敏感期是指儿童对的指导不太接受,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和体验,在探索中反复验证,用自己的意志感说“不”。如果有什么不符合孩子的想法,他们会哭泣并反击。孩子的行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儿童的自主意识敏感期一般会在2岁以后开始,尤其是在3岁左右。
自我意识敏感期是儿童所有敏感性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是儿童未来人格建构的最早映射。两岁左右,孩子们开始意识到他们与世界是分离的,自主意识开始悄然萌芽。一个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的内心世界是否强大,取决于自主意识敏感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