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3岁宝宝缺乏安全感症状
每一位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但是对于一些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外界的一起都是比较陌生的,同时也比较好奇也会显的恐惧,通常都希望在父母的身边,否则很容易缺乏安全感。那么,3岁宝宝缺乏安全感症状有哪些呢?
1、睡觉时要抓着被子或抱着东西,很多孩子和爸妈已经分床睡了,自己睡觉时总喜欢抓着被子的一角或者抱着玩偶才能入睡。其实,这说明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睡觉时一定要找个安抚物,来获取心中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2、总是吃手或咬指甲,孩子一岁半之前喜欢吃手是正常的,因为这个阶段正是孩子的口欲期。但是如果孩子到了两三岁左右,还是喜欢吃手或咬指甲,这可能就说明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需要吃手或咬指甲来宣泄自己内心的不安。
3、睡觉时一定要开着灯,身边很多朋友晚上睡觉一定要开灯,说不开灯没有安全感。同样的孩子也是如此。一般孩子到了3—5岁都会和爸妈分开睡,不管孩子是单独睡一张床还是自己睡一间屋,如果他总是要开着灯才能睡,就说明孩子很没有安全感。家长要知道开灯睡觉对孩子是有危害的,妈妈一定要多安抚孩子,让孩子尽早改掉开灯睡觉的习惯。如果孩子三岁左右,有以上动作,说明内心缺乏安全感了,家长不要大意了,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内心发育。
1.和谐的家庭氛围。如果孩子经常处于不安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就会感到恐惧。因为孩子们对大人的争吵为力,他们只能躲在角落里独自承受,或者把这种情绪累积在心里。在长大后,内心就会扭曲价值观。因此,有一个健康和谐环境,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条件。
2.陪伴。由于工作需要,许多父母现在通常把孩子交给家里的保姆或老人照顾。孩子们很少有机会见到他们的父母,这个时候孩子很难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安全感自然不可能建立或培养。因此想要让孩子有安全感,就需要长期陪伴,这是非常重要的。
3.找到没有安全感的原因。环境灾害或是自然因素可能会使孩子感到不安,如地震还有闪电等。这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对大自然感到恐慌,或是因为吵闹、突如其来的恐惧等,可能成为孩子不安的根源。父母可以寻求心理医生或其他音乐或艺术疗法的帮助,这样效果会比较好。
三岁的女儿缺乏安全感怎么办?
女儿年龄小胆小,遇事就会害怕,这个时候可以抱住她,轻轻她的头和小手,让她先放松下来,在慢慢和她说话,转移注意力。刚开始需要点耐心和时间,不要着急慢慢来。
3岁宝宝缺乏安全感怎么办
小孩子是极为敏感的,有些时候宝宝缺乏安全感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例如环境、家庭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的会造成宝宝的安全感缺失,因此在宝宝不安时,妈妈要尽可能的多陪宝宝。那么,3岁宝宝缺乏安全感怎么办,还有2岁宝宝缺乏安全感是怎么回事?
有很多的成年人会因为外界的一些影响经常会感觉到没有安全感,内心就会产生波动。其实不仅仅是成年人会感觉到没有安全感,其实小孩子有时候也是会感觉缺乏安全感的。那么,三岁宝宝缺乏安全感怎么办呢?
对于小孩子来讲,安全感就是对人、对世界的最基本的信任。如果3岁的宝宝没有安全感,那么家长可以试着给宝宝多一些身体的接触,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多抱抱孩子。另外也可以给宝宝多一些抚触、手拉手、亲吻等。
在宝宝经常活动的地方需要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这样就可以磕碰的风险。家长也不会经常喊出“不要碰”、“不要动”等这类的否定性语言,让宝宝认为到处充满危险。不要经常吓孩子,如“妈妈不要你了”、“大灰狼来了”等等。这些语言对于宝宝来讲不仅是一种伤害,同样也会让宝宝缺乏安全感。
家长在平时一定要注意观察宝宝的状态,如果宝宝平时不和陌生人交往,对陌生的环境和人感觉到害怕并且对新事物不好奇,那么可能就是缺乏安全感了。应该要引起重视,宝宝如果长期缺乏安全感,对成长是件不利的事。此时应该和孩子逐渐现在也是分离的关系,要和孩子进行沟通,告诉孩子家人在什么时候会出现,或者是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让孩子能够认识到和主要依恋关系,对象之间的这种分离的情绪,所以说也要学会去安慰,共情孩子通过不断的训练,增强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而逐渐缓解分离焦虑。
安全感对于每个孩子都是必须的,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波动会比较大,有些还会出现自闭的情况,甚至还会造成性格孤僻,承受挫折的能力弱等人格倾向,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那么,2岁宝宝缺乏安全感是怎么回事?安全感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求。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稳定,性格坚定平和,遇事不会惊慌失措,能较好地融入与同学的交往关系,能现实、理智地处理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则表现为情绪波动大、胆小怕事、社会回避、自闭、性格孤僻、承受挫折的能力弱等人格倾向。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人的安全感,与生命早期和“母体”的关系密切相关,也与幼年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关爱和保护有关。
原因一:缺乏交流和信任----孩子总是有个愿望,是能够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总是在一起,有很多的快乐的时光,但是,很多时刻,孩子的这个小小心愿也没办法达成。父母总是有做不完的工作,这个愿望就遥不可及了。父母有的时候总是担心孩子会不会因为一件小事变得失去了信心,不能克服种种的挑战,担心孩子会误入歧途,总是不相信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信任感,没有了安全感。所以,父母要相信孩子,给孩子快乐的时光。
原因二:所定目标太遥远----如果父母总是过分的操劳孩子的事情,会对孩子造成不成比例的压力,如果父母给孩子定的目标太过遥远,那么孩子就会受到无谓的压力,让他们无法承受,进而孩子就没有了安全感。
原因三:教育方式有问题-----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的父母总是太过宽待孩子,认为和孩子是好朋友,反而是父母的教育没有了分寸,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这时,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很好欺负,变得无法无天,反而更没有了安全感。所以说,父母应该适当的给孩子一些威严,让他们变得更有责任感。
原因四:父母情绪的影响-----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如果父母因“个性因素”或婚姻关系冲突,导致情绪不稳定,或者焦虑、烦躁、恐惧等负性情绪太多,会直接导致孩子的安全感缺乏。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孩子在面对父母的不良情绪和家庭矛盾时,都有强烈的无助感和恐惧。因此,父母应尽力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以便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平和的家庭情感空间。
原因五:家庭的经济状况-----心理学研究证实,孩子的安全感还与他所感受到的家庭经济状况有的联系。也就是说,安全感与家庭经济状况方面的“暗示”有关。在一些家庭,尽管实际的经济状况较差,但在孩子面前,父母很少显示或不显示对经济的焦虑、压力或担忧,孩子便有良好的安全感。反之,即使一些实际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如果父母总是习惯于在孩子面前夸张地显示关于经济状况的焦虑,同样会给孩子强烈的“不安全”暗示,以致影响孩子以后的安全感。
原因六:早期的成长经历-----孩子在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得到母亲稳定而有规律的照顾,决定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这种基于对母体的信任所发展出来的安全感,会直接影响人的一生。所以,母亲应尽可能有规律地悉心照料孩子。简单地将孩子交给别人喂养、过早分离,都是一种极其草率的做法。
3岁前没建立好安全感,孩子会变成怎样?
三岁多的孩子,面临着快要进入幼儿园,与父母分离,这时候发现没有安全感,是因为孩子缺乏心理营养,这是美国著名萨提亚大师林文采博士首次提出心理营养的概念。她说如同一颗种子的成长,需要阳光、空气、水,人类生命之花的绽放,也需要心理营养。
如果缺乏心理营养,孩子就会没有安全感,那么要怎么做呢?
1、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尽量情绪稳定,孩子可以通过你的感官知道你的情绪,当孩子被无条件接纳时会获得价值感,心理营养需要持续不断的补足。
记得有一次,同事家的孩子连续一礼拜儿子到12点还不肯睡觉,大晚上拿着剪刀剪线头,不小心把同事的腿给戳到了,疼痛加上疲惫不堪的睡意,一向讲道理的同事对着儿子一通大吼,第一次做出这样的举动,儿子惊恐的看着她,瞬间同事又后悔了。
所以妈妈的情绪一定要尽量稳定。
2、爸妈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很多问题少年,去了解他们的家庭,很多都是父母长期吵架,家庭关系很紧张,导致孩子对家庭很恐惧,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全感。
3、允许孩子做任何他们能够为自己负责的事情。
不要过度指责孩子,在能接受的范围内放手,她才敢什么都去尝试,否则一直都是畏畏缩缩的。
尤其是爸爸妈妈在家里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夫妻俩的争吵会导致孩子心中形成扭曲的直接导火线。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留下心里创伤。因此,要想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爸爸妈妈一起多陪陪孩子,与孩子沟通,找出孩子不安的原因。在沟通时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可通过具体的行为给予孩子有效的安慰,建立信任,慢慢打开心门。让孩子放心内心的恐慌和紧张。通过生活中和家人相处帮孩子找到自信。这个过程中不能着急,得耐心等待!多拥抱、赞美、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