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缺乏安全感的宝宝要怎样培养呢
缺乏安全感的宝宝要怎样培养呢
缺乏安全感的宝宝要怎样培养呢,宝宝的教育过程中,是有很多因素的构成的,所以对于宝宝的安全感也是其中的一种,宝宝安全感来自很多因素,以下分享缺乏安全感的宝宝要怎样培养呢。
孩子内向胆小的行为和先天的气质类型、后天的经历有关。如果孩子曾受到过威胁,被老被其他小朋友抢玩具,加之先天的气质,会使胆小的的行为更加严重,慢慢会形成孩子胆小、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胆小的孩子平时表现为安静、温和、腼腆、忍让、谨慎、软弱,不会主动提出要求,这其中的成分很多来自于先天的遗传。针对这类型的孩子培养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父母平时要耐心对待孩子,不要对他太过严格、有过高的要求 ,面对孩子不敢见陌生人、害怕的行为等,家长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这些表现不能做出强烈的反应。
2、在平时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多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比如,鼓励孩子去触摸某样东西,并描述其积极的一面,然后和孩子一起开心。少说不要害怕这类的话语。或“你这么胆小别人会笑话你的”等之类的语言,这样会使使孩子在心理上总处于软弱或被动的位置。
3、多让孩子和性格开朗、身体健康、和孩子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玩耍,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又能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使得他在接触他人的过程中慢慢变得大胆、自信起来。
4、多培养孩子的性 多让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不要过多包办他,出门前和孩子商量好要自己走,并及时表扬孩子行走的行为。父母及时肯定他做事的性和勇敢,这对孩子的探索行为是一个正面的推动。
5、不要过多责怪或在别人面前数落孩子,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父母要用正确引导方法,腼腆、胆小的孩子也会慢慢变得勇敢、开朗的性格。
6、和孩子一起感受快乐 平时多给给孩子讲讲笑话和幽默故事,参与孩子的游戏,带孩子出去玩等,多给孩子创造交流和表达的机会。最开始时不要有太嘈杂和人多的环境,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压力,这时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耐心,常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
胆小的孩子只要父母注重其性格的培养,不会一直是胆小内向的孩子,长期坚持以上几种方法,孩子会慢慢变得开朗起来,即使没有先天性格开朗的孩子那样,但这也是孩子的一种进步,父母应该感到庆幸,并继续鼓励孩子。
“爱”怎么会造成孩子没有安全感呢?这是因为心理不成熟的我们,会将自己的“爱”及“珍重”通过表情和语言一览无余地表现在孩子面前。孩子稍微磕拌一下,就会哎哟大叫;孩子被其他孩子推一下,就会噢地惊呼;尤其是那些保姆和老人,因为是给别人照看宝贝,心理非常有压力,为了告诉自己、也告诉宝贝的父母,就会将这种一惊一乍的行为表现得更为夸张。
我们的孩子正处在“吸收性心智期”,他们要从环境中的人那里获得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如果跟他在一起的人这样小心翼翼,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这就是没有安全感的根源。
这样的孩子一步都不能离开那个使他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人。如果父母、老人和保姆同时在带这个孩子,而保姆最具这种特征的话,孩子遇到不舒服和危险时,就会去找保姆而不去找自己的父母。在孩子“吸收性心智期”,我们最好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吸收没有任何内在建构的人的精神状态而形成孩子自己的精神状态。
看看布丁妈妈是如何诠释的吧,作为妈妈的你是否有同样的经历呢?
我们这样对待过布丁吗?
有过。一岁三个月的布丁随地小便,完事后,刚想拍拍走人,熟料一脚踩上,一打滑,哐当,了个腿朝天,头朝下,布丁爷爷快速跑过来,义愤填膺状,狠狠踹了两脚地板,抱着布丁颠了又颠,哄了又哄。某日,布丁在床上跳舞,旋转着到了床沿处,正自我陶醉状,我见状惊恐万分“啊.。。声扑过去抱住布丁,颤颤悠悠地说“妈呀,幸亏没掉下去”,布丁莫名其妙,其实人家完全能把握好度,知道啥时候该用华丽的转身,完全不用担心坠下舞台。还有,布丁曾被KFC的门卡过一次手,我当时一个人带着布丁在KFC门口,看到布丁的手硬生生的被挤进去,我有种万念俱灰的感觉,在布丁的手拿出来后,我惊慌失措的一边安抚布丁,一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用颤抖的声音一遍遍喊老公的名字。布丁无大碍,但我六神无主、高度紧张的'样子,吓坏了她,布丁紧紧搂着我不敢松开。
都是源于爱,源于对布丁无微不至的呵护,才希望布丁生活的空间里全是安全的东西,即使发生了不安全,也要从感情上淋漓尽致的把担心把心疼表现出来。
但更多时候,我们对布丁有些不在乎。刚会爬的布丁,喜欢向茶几底下冲刺,茶几的高度正好是她爬行时抬头达到的高度,我曾用手护住茶几边缘,防止她磕到碰到。她姥爷禁止我这样做,说“她碰到一回后,就知道低头出入了。”果不其然,布丁在被撞过几次后,能准确得把握好低头抬头的频率,顺利通过茶几底部。布丁现在知道开水,发光的灯泡,冒热气的粥都是热的,她不会轻易的去动,我们没有强制性制止她不许动,这些都是她自己靠触摸和观察摸索出的经验。
我们生活的环境不是绝对安全的,我们对孩子的保护也有限度。在我们能力范围内,为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余下的只有让她自己去体会去经历,给她足够的爱心支持,适当的放手,她才能体验到什么是安全感。“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他支持,不需要的时候给予他自由”
还有种说法是,有安全感的孩子能正视分离。这点我赞同。分离时孩子的哭闹和平时的粘人是孩子表达感情的相似方式。布丁一直能正视分离,在她很小的时候,我就会告诉她,妈妈离开,要去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她都能欣然接受。布丁从小是奶奶带大的,在奶奶出门或回家的时候,只要给布丁说明,布丁就会摆摆手说再见,因为她知道我们是爱她的,是说话算话的,会准时回来,所以她放心让我们出去。
布丁是个不粘人的小孩,我很欣赏这个小孩通情达理的做派。
当宝宝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往往会有哪些表现?
安全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基石,是人格完善不可或缺的部分。
首先,家长必须要学会分辨孩子到底是不是真的缺乏安全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表现让自己误以为他缺乏安全感。
6-9个月,极其害怕与陌生人的接触,排斥来自陌生人的触碰,一见到陌生人就哭。
15-19个月,非常依赖妈妈或者爸爸的陪伴,只要爸爸妈妈不在自己的视线中就会痛哭不止,不肯睡觉。
2岁,没有爸爸妈妈陪,就不主动争取。在与外界的交际,或者需要他自己主动争取一些东西的时候,孩子会要求爸爸妈妈陪在身边。一旦爸爸妈妈不在,就会变得畏手畏脚,不敢主动。
3岁,不愿意去幼儿园,哭着喊着要回家。
那么这些症状的出现一定代表着孩子缺乏安全感了吗?
实际不然,这些症状的出现只是因为孩子在成长阶段对自己认知以及外界认知的不断变化。
这是一个探索新阶段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结果。比如:宝宝一见到陌生人就会大哭不止、排斥、恐惧。
只是因为孩子的认知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之前的时间里,宝宝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爸爸妈妈,对于陌生人的认知寥寥无几,所以到了必须要去接触陌生人的这个阶段,难免会发生许多的不适应。
这样的行为是因为他正在逐渐建立自我保护意识的体现,所以这个症状在宝宝一岁后基本上都会消失。
再说对于爸爸妈妈过分的依赖,是因为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
所以他们将爸爸妈妈当作是一个安全性的象征,只要自己的父母在身边,他们就认为是安全的,他们感到安心,也更加愿意去争取。
所以宝妈们在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要着急,慢慢地去引导,然后观察这些症状在孩子之后有没有得到缓解或者消失。
根据约翰鲍勃的依附理论,即孩子一生下来就会本能地依赖母亲,以此来保护自己、生存下来。
他会有自己去跟外面进行交流的一套,并学习用更有效的方式参与社会关系。
从上文中可以得知安全感的来源,其实是孩子与父母形成的依恋关系。
著名的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在鲍勃的依附理论上,进行了“陌生人情景实验”。
实验中,由母亲带婴儿进入实验场所(陌生环境),实验中不会去打扰母亲和孩子的相处。到一定时间就让母亲离开,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待上一段时间。等过一段时间再让母亲回来,然后观察孩子对于母亲回来的反应。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观察者一直在记录宝宝的反应,并根据宝宝的反应界定了亲子关系的三种关系。即:安全性关系,矛盾-焦虑型关系,回避型关系。
这三种关系主要由母亲与孩子的亲疏关系来决定。
实验发现,当母亲对于孩子越尽心尽责,孩子对于母亲的反馈以及处理陌生环境的态度,就会越积极开朗。
那么,家长只需要观察父母离开一段时间之后孩子的反应,就可以大致知道自己和宝宝处于哪一种关系中,然后去分析孩子的安全感问题。
安全型:这类宝宝因为父母的关心、负责,安全感非常的足。
这类的孩子会非常乐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矛盾-焦虑型:这类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因为父母态度变动大,时冷时热,让孩子在这段关系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
这一类的孩子特别害怕陌生的环境,接触陌生的人,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回避型:这类孩子由于父母的冷漠,导致他们对父母并没有太多的依赖,甚至已经有了排斥,厌恶的情绪。
这类孩子不仅不会跟父母表达自己的喜怒,喜欢隐藏自己,也不会去渴望父母的安慰。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十分冷漠,所以他们不敢去表达自己,害怕自己得不到回应会失落,干脆同样用冷漠来伪装自己,给自己带上了厚厚的盔甲。
安全感其实并不能用什么东西去衡量,但是安全感在孩子的成长中却又不可或缺。
对于孩子来说,安全感是一扇无形的玻璃。
虽然这块玻璃看不见摸不着,但只要有这块玻璃在,他们就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成长路上的挫折。
因为他们有这个意识,无论自己碰到什么样的狂风暴雨,只要头顶的玻璃足够结实,就完全伤不了他。
相反,丧失了这块玻璃的孩子,他们在本应该亲密无间的关系中,受到了冷落和伤害,以至于他们在面对其他人的时候已经丧失了信心,
变得畏手畏脚,甚至封闭自己,不愿意和他们交流。
安全感,从某一方面上来说,其实是家长给予孩子的信心。
这份信心支持着他们交到人生中的第一个朋友,鼓励他们完生中的第一次演讲,以及往后的许多许多事情。
从上述实验中其实并不难发现,孩子的安全感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精准的分辨家长的其他行为,是不是对他的关爱。
即便爸爸妈妈给孩子吃再昂贵的奶粉,穿再贵的婴儿服,孩子也并不明白这些东西所承载的分量。
昂贵的奢侈品和便宜的地摊货,在孩子眼里是完全无差别的,唯一能让孩子直观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就是孩子分辨不出穿的衣服有多昂贵,但是却可以感受到爸爸妈妈换衣服时候的温柔和耐心。
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即便是在襁褓中的宝宝对于情绪的感知也是非常敏感的,他能精准地捕捉到父母的情绪是高兴还是愤怒,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学会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是非常必要的。
大家都知道,照顾宝宝是非常辛苦的事情,经常日夜颠倒,睡着睡着就被孩子的哭声惊醒更是家常便饭。
很多新手父母由于不能及时适应生活中的巨大改变,因此经常会变得烦躁,抑郁甚至是歇斯底里。
甚至会有父母把这种负面情绪毫无保留地在孩子面前呈现。
也许父母自己本身觉得并没有什么,但实际上孩子可以感知到父母的焦虑和不耐烦,经常处在这样环境之下的孩子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一个经常处在焦虑,争吵中长大的孩子会更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加里宁曾说:“世界上任何人都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的心理上的各种微妙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
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明白父母的焦虑,实际上他们不仅可以感知到,而且会比成年人更加敏感。所以想要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学会不让自己的情绪失控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三、多陪伴孩子
刚出生的孩子没有行动的能力,所以他自然而然会对经常照顾自己的人建立依赖性关系。
现在的父母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职业,为了不影响自己工作,很多父母会选择请一个保姆,或者让家里的长辈帮忙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