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模拟试卷 (64)(含答案解析)

来源:画鸵萌宠网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模拟试卷 (64)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每条染色体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

短一截,当短到一定程度时,端粒内侧正常的DNA序列会受到损伤,使细胞开始衰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端粒缩短,细胞将会激活衰老机制 B. 端粒缩短能保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 C. 无限增殖的癌细胞中端粒一般不缩短

D. 同一种体细胞端粒长度与其有丝分裂能力呈正相关

2. 如图是某二倍体植株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的基因型必为AaBB B. 该细胞是由花粉粒发育而来的 C. 该植株不能产生Ab型的配子 D. 该细胞一定发生过基因突变

3. 果蝇体细胞含4对(共8个)染色体,若每对染色体上各有一对杂合的基因,且等位基因间都

具有显、隐性关系。在果蝇形成的卵细胞中,全部是显性基因的配子出现的几率是( )

A. 2

1

B. 4

1

C. 8

1

D. 16

1

4. 下列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是( )

①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②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③一对性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④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等位基因.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5. 下列各组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果蝇的棒状眼与红眼 C. 豌豆的黄粒与圆粒

B. 兔的长毛与猴的短毛 D. 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6. 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

①杂种产生配子类别的比例 ②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③杂种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

④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⑤杂种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⑤

7. 用32P标记A个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

的培养基中培养,让这些细胞同步分裂n次,若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40条和2条,则此时培养基中至少有几个细胞( )

A. A B. 2A C. 4A D. 2nA

8. 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沿一定方向分化,正常情况下大多是可逆的 B. 细胞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使细胞变得失去控制 C. 生物的个体发育是通过细胞分化来实现的,其过程受严格控制 D. 根尖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有差异,但都由分生区细胞分化而来

9. 下列关于孟德尔成功揭示出两大遗传定律的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选用异花传粉的豌豆作实验材料,豌豆各品种之间有稳定的、易区分的性状 B. 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首先针对两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 C. 主要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从中找出了规律 D.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并设计新实验来验证假说

10. 果蝇精子的染色体组成( )

A. 3条常染色体+Y B. 3条常染色体+X或3条常染色体+Y

C. 3对常染色体+X或3对常染色体+Y D. 3条常染色体+XY

11. 有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女儿,问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正常男孩的概

率是多少?符合什么遗传规律( )

A. 4,基因的分离定律 C. 4,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

1

B. 8,基因的分离定律 D. 8,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

3

12. 喷瓜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雄株,g基因决定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雌株。G对

g、g-是显性,g对g-是显性,如:Gg是雄株,gg-是两性植株,g-g-是雌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g-g-和Gg能杂交并产生雌株

B. 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三种配子

C. 两性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

D. 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

13. 一个基因型为EeFf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EF的卵细胞,则同时产生的三

个第二极体的基因型是( )

A. Ef、ef、ef B. EF、ef、ef C. ef、ef、ef D. EF、EF、EF

AaBbCCddEe产生的后14. 假定某植物五对等位基因是相互自由组合的,杂交组合AaBBCcDDEe×

代中,有两对等位基因杂合、三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率是( )

A. 2

1

B. 4

1

C. 16

1

D. 64

1

15. 甜豌豆的紫花对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当同时存

在两个显性基因(A和B)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白花甜豌豆间杂交,后代不可能出现紫花甜豌豆

B. AaBb的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表现型比例为9:3:3:1 C. 若杂交后代性分离比为3:5,则亲本基因型只能是AaBb和aaBb D. 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的比例是3:1或9:7或1:0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5.0分)

16. 如图表示干细胞的三个发育途径,请据图回答:

(1)据图A细胞形成的B细胞仍然保持着其特有的______能力。A、B、C、D四个细胞的不同其根本原因是______。

(2)图中若D细胞是胰岛β细胞,则直接参与其胰岛素加工、转运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D细胞排出分泌物的方式是______,体现了膜的______特点。

(3)如果B细胞以后有部分细胞发生了癌变,根本原因是______,癌细胞的特点是______。 (4)若D是正在衰老的细胞,则细胞中的细胞核的体积变化是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如果将细胞膜的各成分进行分离,用什么试剂可以对膜蛋白进行鉴定?______。

17. 回答下列有关细胞分裂的相关问题

细胞分裂受到特殊基因的调节,若这些基因因外界因素干扰突变为癌基因,就会导致细胞周期异常。 图为受癌基因诱导情况下( OE) 和正常情况下( NE) 随时间推移进入 S 期阶段细胞的百分比。

(1)若要判断细胞分裂是否进入 S 期,检测的标准是______。

(2)据图判断,在癌基因的诱导下,细胞周期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_。(多选) A.提早进入 S 期 B .细胞周期延长 C.G22 期缩短 D .G1 期缩短

研究显示,Trf1 基因缺陷的雄性小鼠不育,睾丸变小且几乎没有成熟精子产生。经进一步实验发现,Trf1 基因缺陷小鼠精原细胞分裂大量阻滞在减Ⅰ前期,一部分细胞中也因染色体末端黏连而最终“死亡”。

(3)下列最可能是由“染色体末端黏连”所导致的后果是______。 A.中心体倍增异常 B .着丝粒分裂异常 C.纺锤丝形成异常 D .染色体分离异常

(4)减Ⅰ前期是减数分裂的重要时期,请简要描述正常情况下这一阶段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并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说明该行为的意义:______。

18. 在孔目江畔,生长着某种二倍体野生植物,该植物属于XY型性别决定。研究人员发现,该植

物的花瓣有白色、粉红色、红色和紫色四种。花瓣的颜色由花青素决定,花青素的形成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共同控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A、a或基因B、b在遗传时,遵循______定律。

(2)从花蕊的结构来看,该植物属于______(填“雌雄同株”或“雌雄异株”)植物。 (3)与豌豆植株的杂交实验相比,该植物的杂交实验不必进行的实验步骤是______。 (4)研究人员还发现,该植物花瓣的单瓣和重瓣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单瓣、重瓣植株若干,欲探究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特有区段(非同源区段)上,请设计实验方案予以确定。 ①实验设计思路是______。

②预期的实验结果和相应的实验结论是: 若其子代的表现型一致,则基因位于______上; 若其子代的表现型不一致,则基因位于______上。

19. 果蝇常用作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其相对性状明显,有的性状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研究发现

果蝇翅型的形成需要经过复杂的酶促生化反应:体色遗传中黑体的体色较黑檀体更易表现出来。现有纯合体野生型果蝇表现为灰体、长翅,从该野生型群体中分别得到了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隐性突变的纯合体果蝇,其特点如表所示。

甲 乙 表现型 黑檀体 黑体 表现型特征 体呈乌木色、黑亮 体呈深黑色 基因型 gg dd 某小组用上述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探究性状的遗传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常用作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主要是因为有______特点。

(2)野生型果蝇的幼虫正常培养温度为25℃,该小组将野生型雌雄果蝇交配产生的幼虫放在35-37℃的环境中处理6-24小时后,得到了一些残翅的果蝇,这些残翅果蝇在正常温度下产生的后代仍然是长翅,其后代仍表现为长翅的原因是______;请推测这些残翅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 (3)根据上述突变类型,该小组推测控制果蝇体色的基因是______。若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欲探究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应选用上表果蝇中______做亲本进行杂交得到F1,F1雌雄交配得到F2,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若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则说明控制体色基因位于不同对的常染色体上。

(4)若第(3)问结论成立,且D/d、E/e均位于II号常染色体上,用乙果蝇与丙果蝇杂交得F1,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不考虑交叉互换)。

【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据题意分析: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当短到一定程度时,端粒内侧正常的DNA序列会受到损伤,使细胞开始衰老,可见端粒缩短,细胞将会激活衰老机制,A正确;

B、每条染色体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端粒缩短不能保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B错误;

C、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癌细胞中端粒一般不缩短,C正确;

D、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同一种体细胞端粒长度与其有丝分裂能力呈正相关,D正确。 故选:B。

控制细胞分裂次数的时钟,是位于染色体两端名为端粒的结构,它会随着细胞分裂而变短。当短到一定程度时,端粒内侧正常的DNA序列会受到损伤,使细胞开始衰老,这是审题的关键,癌细胞具备无限增殖的能力,可见其端粒不会缩短,据此答题。

本题借助于端粒和有丝分裂的关系,考查考生获取题干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2.答案:D

解析:解:A、根据图示细胞中的基因不能确定该生物的基因型,A错误;

B、该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且含有同源染色体,所以不可能由花粉粒发育而来的,B错误; C、根据图示细胞中的基因可知,该生物含有基因A或基因a和基因B,但不能确定该生物的基因型,因此该植株可能会产生Ab型的配子,C错误;

D、姐妹染色单体是间期复制形成的,应该含有相同的基因,而图示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等位基因,说明该细胞发生过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D。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植株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图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由于该植株为二倍体生物,所以图示细胞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

同时期的特点,能判断图示细胞可能所处的时期,同时能根据图中基因判断相应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答案:D

解析:解:由于果蝇体细胞含4对(共8个)染色体,而每对染色体上又各只有一对杂合的基因,所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对等位基因分离,产生的配子中含显性基因的几率为2,所以4对杂合的等位基因形成的卵细胞中,全部是显性基因的配子出现的几率是2×2×2×2=16。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理解。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本题要求学生理解等们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要分离,每一对等位基因在配子中为显性基因的几率为2,为隐性基因的几率也为2.

1

1

1

1

1

1

11

4.答案:C

解析:解:①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连锁与互换定律,错误; ②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会分离,错误;

③一对性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正确; ④姐妹染色单体上一般没有等位基因,错误。 所以错误的是①②④。 故选:C。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细胞核中等位基因.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识记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明确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真核生物细胞核基因的遗传,再准确判断各选项,选出正确的答案.

5.答案:D

解析:解:A、果蝇的棒状眼与红眼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B错误; 兔的长毛与猴的短毛符合“同一性状”,但不符合“同种生物”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C、豌豆的黄粒与圆粒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D正确。 故选:D。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本题考查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重点考查相对性状,要求考生识记相对性状的概念,能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6.答案:C

解析:解:①F1是双杂合子,产生的配子有4种,比例是1:1:1:1,①正确; ②F1是双杂合子,自交产生的性状分离比是9:3:3:1,②错误;

③测交是F1与隐性纯合子交配,由于F1是双杂合子,产生的配子有4种,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是一种,所以测交后代的基因型、表现型都是4种,比例是1:1:1:1,③正确;

④由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是三种,比例是1:2:1,所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是9种,④错误;

⑤测交是F1与隐性纯合子交配,由于F1是双杂合子,产生的配子有4种,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是一种,所以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是4种,比例是1:1:1:1,⑤正确。

综上所述,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①②③④⑤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①③⑤。 故选:C。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比例相关的题目,根据选项涉及的内容回忆相关的比例关系进行判断。

本题的知识点是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基因型及比例,侧交后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主要考查学生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掌握程度。

7.答案:C

解析:解: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若一个细胞中染色体总数为40条,说明其处于有丝分裂后期。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每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分子只复制一次。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0条染色体,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为40条;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有40条染色体,具有32P标记的染色体的数目为20条;第三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0条染色体,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在0到20条之间。因此,若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40条和2条,则这至少是第3次分裂的分裂期,即至少已经完成两次分裂,培养基中至少有4A个细胞。 故选:C。

1、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为: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DNA复制,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识记DNA分子复制方式,能结合两者做出准确的判断。

8.答案:A

解析:解:A、细胞分化一般是不可逆的,A错误;

B、细胞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使细胞变得失去控制,B正确; C、生物的个体发育是通过细胞分化来实现的,其过程受严格控制,C正确; D、根尖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有差异,但都由分生区细胞分化而来,D正确。 故选:A。

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及意义,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9.答案:D

解析:解:A、豌豆植株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株,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豌豆作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A错误;

B、孟德尔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然后再研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B错误; C、主要运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从中找出了规律,C错误; D、孟德尔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并设计新实验来验证假说,D正确。 故选:D。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利用统计学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本题考查孟德尔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属于识记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提出的假说,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0.答案:B

解析:解:根据题意分析已知,果蝇的体细胞中共有8条染色,并且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则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为6条常染色体和XY。

经过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分离,则形成的精子中应该含有3条常染色体和一条X染色体或一条Y染色体,即3条常染色体+X或3条常染色体+Y。 故选:B。

果蝇的体细胞中共有8条染色,并且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则雌果蝇的染色体组成为6条常染色体和XX,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为6条常染色体和XY。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精子染色体组成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运用减数分裂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解:根据题意分析已知这对夫妇夫妇均为杂合子Aa,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其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所以后代正常的概率为4,生男孩的概率为2,因此对夫妇再生一个孩=。 子是正常男孩的概率4×28故选:B。

已知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女儿,该夫妇均为杂合子Aa,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正常的概率是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性别无关,生男生女的几率各一半。

考查基因分离规律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313

3

1

12.答案:D

解析:解:A、g-g-是雌株,所以g-g-和Gg能杂交但不能产生雌株,A错误;

B、两性植株可能有两种基因型gg-或gg。若基因型为gg-,根据分离定律会产生雄配子两种g或g-,雌配子两种g或g-.若基因型为gg,则能产生雄配子g,雌配子g,所以两性植株最多产生2种雄配子,2种雌配子,共4种,B错误;

C、两性植株自交可能产生雌株,如gg-×gg-后代可能出现g-g-是雌株,C错误;

D、两性植株群体内(有gg和gg-两种基因型)随机传粉,gg个体自交后代全部为纯合子;gg和gg-杂交的后代也有2的为纯合子;gg-个体自交后代有2的为纯合子,则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后群体内纯合子比例肯定会比杂合子高,D正确。 故选:D。

A项考查了基因对于性别的决定的影响,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于Gg和Gg-都是雄株因此无法杂交;本选项是一个易错点,考生会忽略性别的因素,就用基因的分离规律推导出可能会产生雄株的结果而错选A.B项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两性植株可能有两种基因型gg-或gg。若基因型为gg-,根据分离定律会产生雄配子两种g或g-,雌配子两种g或g-.若基因型为gg,则能产生雄配子g,雌配子g,共2种。C项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若两个gg-植株自交就可以产生雌株。D项考查植株的自由交配,由于两性植植株有两种,一种是gg、一种是gg-,随机传粉,子代中可能有gg,可能g×g-有gg-,可能有g-g-,杂合子比例应当由基因频率给出,为2×(这里代表基因频率),而g+g-=1,杂合子比例必然小于0.5,而杂合子以外都是纯合子,必然大于0.5。

1

1

本题以遗传规律作为考题背景,考查了性别决定、复等位基因和基因分离定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解:一个基因型为EeFf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EF的卵细胞,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基因E和基因F的非同源染色体移向一极,并进入次级卵母细胞中,而含有基因e和基因f的非同源染色体移向另一极,并进入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基因型为EF的卵细胞,也形成一个基因型为EF的第二极体,而第一极体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两个基因型均为ef的第二极体。因此同时产生的三个第二极体的基因型是EF、ef、ef。 故选:B。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重点考查卵细胞的形成,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数目和行为变化规律,能根据卵原细胞和卵细胞的基因型判断另外3个极体的基因型。

14.答案:B

解析:解:由于这里涉及5对等位基因,如果考虑每对等位基因,只有DD与dd后代全是杂合体,而其他每对基因杂交后代均有2纯合,2杂合。而问题是“两对基因杂合、三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率”,这里肯定有一对是杂合Dd,在其他四对杂交后代是杂合的概率均为2,当其中一对为杂合时,即可满足要求,如:当Aa与Aa的后代为杂合时,其他三对后代为纯合,其中一对为杂合的概率为2,其他三对后代为纯合的概率均为1/2,即可得到(2)4=16,而在这四对杂交后代中,1

1

1

1

1

1

任何一对为杂合都可以满足条件,因此,16乘以4得到4。 故选:B。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会分析基因,利用乘法原理解题,分析解答。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可借助于查阅资料,至于知识的延伸、拓展。

11

15.答案:D

解析:解:A、白花的基因型可能是A_bb、aaB_、aabb,因此基因型为A_bb、aaB_的白花甜豌豆间杂交,后代可能出现紫花甜豌豆,A错误;

B、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_B_:A_bb:aaB_:aabb,其中A_B_为紫花,A_bb、aaB_、aabb为白花,B错误;

C、如果杂交后代性分离比为3:5,则亲本基因型可能是AaBb和aaBb或者AaBb×Aabb,C错误; D、如果紫花豌豆基因型是AaBB或AABb,自交后代紫花和白花的比例是3:1,如果紫花豌豆基因型是AaBb,自交后代紫花和白花的比例是9:7,如果紫花豌豆的基因型是AABB,自交后代都是紫花,D正确。 故选:D。

由题意知,甜豌豆的紫花对白花这一对相对性状,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因此两A_bb、aaB_、aabb表现为白花。 对等位基因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A_B_表现为紫花,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并学会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解答多基因一效应问题。

16.答案:分裂和分化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7 高尔基体 2 内质网 胞吐 具有一定流动

性 基因突变 无限增殖、易扩散 变大 双缩脲试剂

解析:解:(1)A细胞为干细胞,其增殖形成的B细胞(干细胞)仍然保持着其特有的分裂和分化能力。A、B、C、D四个细胞的不同是由于发生了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在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D细胞排出分泌物的方式是胞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癌细胞的特点是无限增殖、易扩散、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等。

(4)若D是正在衰老的细胞,则细胞中的细胞核的体积变大;如果将细胞膜的各成分进行分离,用

双缩脲试剂可以对膜蛋白进行鉴定。 故答案为:

(1)分裂和分化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7]高尔基体[2]内质网 胞吐 具有一定流动性 (3)基因突变(突变或遗传物质改变) 无限增殖、易扩散 (4)变大 双缩脲试剂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干细胞的三个发育途径,其中A为干细胞,A形成B为干细胞的增殖过程;A到C表示细胞凋亡过程;A到D为细胞分化过程,D细胞中结构①~⑨依次为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染色质、核仁、核膜、高尔基体、细胞核、细胞膜。

本题结合干细胞的三个发育途径图解,考查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癌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掌握细胞癌变的原因;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17.答案:DNA 分子的数量增加或DNA 的分子量增加 AD D 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姐妹染色单

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保障了染色体的平均分配,交叉互换导致了生殖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变化(或“基因重组”)

解析:解:(1)S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DNA的含量会加倍,因此通过检测DNA 分子的数量是否增加判断细胞分裂是否进入S期。

(2)据图判断,在癌基因的诱导下,细胞分裂提早进入S期,导致G1期缩短。

Trf1 基因缺陷的雄性小鼠不育,研究显示,睾丸变小且几乎没有成熟精子产生。经进一步实验发现, (3)根据“Trf1 基因缺陷小鼠精原细胞分裂大量阻滞在减Ⅰ前期,一部分细胞中也因染色体末端黏连而最终“死亡””推测“染色体末端黏连”可能导致染色体分离异常。

(4)减Ⅰ前期的染色体的主要行为是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保障了染色体的平均分配,交叉互换导致了生殖细胞中遗传 物质的变化(或“基因重组”)。 故答案为:

(1)DNA 分子的数量增加或DNA 的分子量增加 (2)AD (3)D

(4)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保障了染色体的平均分配,交

叉互换导致了生殖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变化( 或“基因重组”)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的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8.答案:基因的分离 雌雄异株 母本去雄 将单瓣植株与重瓣植株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观察其

子代的表现型是否一致 常染色体 X染色体特有区段

解析:解:(1)基因A与a、B与b均为等位基因,而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根据题意分析,该植物属于XY型性别决定,说明该植物属于雌雄异株的植物。

(3)该植物属于雌雄异株植物,雌株上开有雌花(只有雌蕊),雄株上开有雄花(只有雄蕊),而豌豆植株上的花为两性花(既有雌蕊、又有雄蕊),所以与豌豆植株的杂交实验相比,该植物的杂交实验不必进行母本去雄。

(4)①)欲探究控制花瓣的单瓣和重瓣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特有区段上,实验设计思路是将单瓣植株与重瓣植株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即单瓣植株♀×重瓣植株♂与重瓣植株♀×单瓣植株♂,观察后代的表现型是否一致。

②因该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其结论是未知的,对实验结果及相应结论进行预测时,从可能的情况入手加以讨论。该实验可能的结果有2种:一是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其正、反交后代子代的表现型一致;二是该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特有区段上,则其正、反交子代的表现型不一致。 故答案为:

(1)基因的分离 (2)雌雄异株 (3)母本去雄

(4)①将单瓣植株与重瓣植株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观察其子代的表现型是否一致 ②常染色体 X染色体特有区段

性别决定是指雌雄异体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其中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基因的分离定律是研究一对等位基因在传宗接代中的传递规律。 在未知显隐性的情况下,判断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可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据子代性状表现是否与性别相关联予以确认。

19.答案:易饲养,繁殖快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果蝇翅型,温度过高

影响相关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翅的形成,但并不影响其基因型 EE G/g、D/d 甲和乙果蝇 灰体:黑槽体:黑体=9:3:4 黑体长翅:灰体长翅:灰体残翅=1:2:1

解析:解:(1)由于果蝇易饲养、繁殖速度快、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染色体少等特点,因此是遗传实验的理想材料。

(2)由题意知,野生型果蝇交配产生的幼虫在35-37℃的环境中处理6-24小时后,得到了一些残翅的果蝇,这些残翅果蝇在正常温度下产生的后代仍然是长翅,说明残翅果蝇的出现是温度这一环境因素引起,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残翅果蝇的基因型是显性纯合子,如果用E表示,可以表示为EE。

(3)由表格信息可知,控制果蝇体色的基因是D(d)、G(g),若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甲的基因型是DDgg,乙的基因型是ddGG,二者杂交得到子一代的基因型是DdGg,子一代个体相互交配,如果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灰体:黑槽体:黑体=9:3:4,如果2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两对等位基因连锁,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黑体长翅:灰体长翅:灰体残翅=1:2:1。 故答案为: (1)易饲养,繁殖快

(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果蝇翅型,温度过高影响相关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翅的形成,但并不影响其基因型 EE

(3)G/g、D/d 甲和乙果蝇 灰体:黑槽体:黑体=9:3:4 (4)黑体长翅:灰体长翅:灰体残翅=1:2:1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果蝇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原因,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设计遗传实验、预期实验结果、获取结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