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吴鹏琴
来源:《健康周刊》2017年第20期
【摘 要】目的:提高治疗新生儿窒息的成功率,同时降低新生儿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方法:对68例窒息患儿进行复苏抢救工作并做好复苏后并发症的防治工作。结果:新生儿经过复苏抢救病情得到了明显好转,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也显著较少。结论:按照复苏抢救方法,并认真做好新生儿并发症的防治工作,可以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并显著降低并发症出现的几率。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并发症;防治
新生儿窒息指的是新生胎儿的呼吸功能受到阻碍,并伴有其他循环障碍的一组综合征。新生儿发生窒息多是由于新生胎儿缺氧,导致宫内窘迫及分娩过程中的呼吸受到抑制引起的。窒息是造成新生婴儿伤残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也可能导致新生儿的平均智力水平比正常新生儿低。近年来,由于推广及使用新复苏法,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比例有所增加,窒息发生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新生儿发生窒息后,应采取正确的临床护理措施,这样做可以让窒息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得以提高,同时减少窒息引起的并发症与死亡率。 1 复苏前准备 1.1 人员准备
(1)每次分娩时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其职责是照料新生儿。
(2)复苏时,1例严重窒息儿需要儿科医师和助产士(师)各1人。 (3)多胎分娩的每例新生儿都应由专人负责。
(4)复苏小组每个成员都须有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均应具备熟练的复苏技能。复苏设备及药品准备吸球、吸引器、吸氧设备、婴儿复苏气囊、面罩、氧气设备、喉镜、气管插管、金属芯、剪刀、手套、辐射保暖台、听诊器、注射器等。有条件单位可配备喉罩气道及T-组合复苏器。药品:0.1%肾上腺素、纳洛酮、生理盐水、5%NaHCO3。 2 复苏术步骤 2.1 复苏流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复苏应遵循A(airway)、B(breath)、C(cir-culation)、D(drugs)、E(evaluation)步骤。(1)清理呼吸道,刺激患儿。(2)建立有效呼吸。(3)维持正常循环。(4)药物治疗。在完成上一步骤后方可进入下一步骤。评估应该贯穿整个复苏过程中,每到下一个步骤前需对患儿进行评估(包括呼吸、心率、皮肤颜色,约30s内完成),然后决定是否要进入下一复苏术步骤。评估、决策、措施3项程序循环进行,贯穿始终。 2.2 快速评估
婴儿出生后即根据以下4项指标在数秒钟内进行快速评估:(1)是否足月儿。(2)羊水是否清。(3)是否有呼吸或哭声。(4)肌张力是否正常。如4项均为“是”,则对婴儿进行常规处理,包括保暖、清理呼吸道、擦干身体、观察皮肤颜色;如任何1项为“否”,则进行初步复苏术。 2.3 初步复苏
包括如下:(1)保暖:低体温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极低体重的早产儿生命具有严重威胁。故新生儿娩出后应注意做好保暖工作。可将新生儿放在辐射保暖台上,如无条件可因地制宜采取保温措施如用预热的毯子裹住新生儿以减少热量散失。孕周 2.4 正压通气 2.4.1 指征
(1)呼吸暂停或抽泣样呼吸。 (2)心率
(3)持续的中心性紫绀。 2.4.2 方法
(1)起初可用2~3次30~40cmH2O正压呼吸使肺泡充分膨胀,后维持在20~25cmH2O。
(2)频率40~60次/min(胸外按压时为30次/min);可根据心率、胸廓起伏、呼吸音及肤色来评价正压通气效果。
(3)正压通气时应注意面罩和面部之间的密闭性,排除气道阻塞和气囊漏气可能。面罩应正好封住口鼻,但不能盖住眼睛或超过下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经30s纯氧的充分人工呼吸后,如有自主呼吸,且心率≥100次/min,可逐步减少并停止正压人工呼吸。如自主呼吸不充分,或心率 2.4.3复苏用氧
足月儿:推荐当紫绀或需要正压通气时给100%氧。但研究认为复苏时用95%时应降低氧浓度。如心率未能快速升高至>100次/min,需纠正通气中的问题并给100%氧。 2.5 气管插管 以下情况需气管插管。 (1)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无活力。 (2)气囊、面罩正压通气无效。 (3)胸外按压需要。 (4)需经气管内给药。
(5)先天性膈疝或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
气管插管时应根据患儿体重选择合适型号的气管套管。插管后必须确定插管位置及深度,目前建议有条件时应使用呼气末二氧化碳检测仪确定气管插管的位置;必要时可用直接喉镜检查插管位置。判断导管管端位于气管中点的常用方法: (1)声带线法(导管声带线与声带水平吻合)。
(2)胸骨上切迹摸管法:操作者或助手的小指尖垂直置于胸骨上切迹,当导管在气管内前进小指尖触摸到管端示管端已达气管中点。
(3)体重法:体重1000、2000、3000g新生儿唇至管端距离分别为6、7、8cm。头位改变会影响插入深度。 2.6 药物
绝大部分窒息患儿经上述步骤,可取得良好的复苏效果。仅极少数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复苏效果不佳时需用药物。常用药物及适应证如下:
(1)肾上腺素:心搏停止或在30s的正压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后,心率持续 (2)扩充血容量药物。若有血容量不足可用等渗晶体液(如生理氯化钠),剂量:10mL/kg,必要时可重复。早产儿应避免扩充血容量过快导致颅内出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碳酸氢钠。目前不主张用于一般的窒息复苏术。因其为高渗性液体,可产生内源性二氧化碳,致高碳酸血症。在窒息时间较长,并在建立正确有效的通气,经上述复苏术步骤后无改善,且证实存在明显酸中毒时可给予5%碳酸氢钠3~5mL/kg。
(4)纳洛酮。一般复苏术不推荐使用。仅在正压通气使心率和肤色恢复正常后,仍表现为严重呼吸抑制且母亲分娩前4h内有注射麻醉药史时使用。在用药前应使用正压通气使心率和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但母亲吸毒或持续使用美沙酮的新生儿不能使用,因可引起新生儿严重惊厥。宜经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不应经气管内给药,用量为0.1mg/kg。 3 防治并发症
3.1 保暖:新生儿窒息后,体温容易偏低,并且循环功能较差,容易出现皮肤硬肿的现象会损伤患儿的重要脏器组织,严重者导致死亡。做好新儿的保暖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高危新生儿的室温最好控制在24~26℃,湿度要适宜,预热新生儿的抢救台,并且所有治疗尽可能地在辐射台上完成。②早产儿体温不升、体重较低以及硬肿症患儿病情恢复后应放在恒温保暖箱进行保暖,控制好保暖箱内的温度,并认真观察记录患儿的心率、面色以及意识等身体状况。对硬肿症状的患儿出现低体温的情况时,应为其补充葡萄糖,避免在复温时出现代谢速度快及体温上升较快的情况。
3.2 预防医院内感染:窒息复苏后的新生儿免疫力较弱,受到医院感染的可能性较大。临床医务人员应及时地了解和熟知医院感染对高危新生儿的不良影响,并能够采取有效的预防办法,如接触新生儿时,要穿上隔离衣和口罩,并且要洗手,做好新生儿的皮肤、脐部保护工作,确保各项工作都经过了消毒杀菌的过程;做好病室的通风工作,使病室内的空气保持新鲜,做好消毒工作;出现感冒等病症时,医务人员不能接触新生儿;另外,适量地应用抗生素也是有效预防新生儿医院内出现感染的办法。 4 小结:
在对窒息新生儿进行复苏时,应由产科、儿科医生共同协作,务必要做好预热保温台、复苏器械等准备工作,迅速有效进行复苏工作。另外,还要做好复苏新生儿并发症的防治工作,通过做好患儿的保暖、预防医院内的感染等工作,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出现并发症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石晓东,杨军,李秋平,等.广东省新生儿窒息发病率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11):1688-1691.
[2] 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2007北京修订)[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7,10(4):219-22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 罗晓菊,李渠.新法复苏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管理成效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07,28(1):5.
[4] 高海燕,孔彩玲.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护理配合析[J].吉林医学.2012(01):618-619. [5] 李秋平,封志纯.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并发症的防治[M].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11):605- 6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