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王艮泰州学派在清代的传承与变化

来源:画鸵萌宠网
王艮泰州学派在清代的传承与变化 朱兆龙 (江苏省东台市展览馆,江苏盐城224200) 【摘 要】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在明清朝代更替中并未消亡。明末,王艮学派的重要传人们英勇抗 战,悲壮殉道。清初,五传弟子陈子龙死节,门生毛奇龄逃亡治学,成为精通经易礼乐文学史学的学术大 师。李堞、邵廷采等南北学者拜其门下求学,又各自收徒授学,有名可考的传人达100多人,王艮学派因 之延续传承,王艮学说的精神要义在颜李学派中变化传承。康熙末年朱熹理学当道,雍乾年间丈字狱愈 益猖獗,王艮学派生存维艰,在清代传承150多年后,于嘉庚初年沉入历史。 【关键词】王艮;泰州学派;颜李学派;陈子龙;毛奇龄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03—6873(2013)06…0030 04 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制社会的 祚。门生鹿善继、金声在京师失陷后,继续在地方 第一个启蒙学派。国内关于王艮及其学派的研 上坚持抵抗,直至死节。崇祯六年.徐光启逝fH:。 究.1980年至1986年大致是以王艮为主要对象的 崇祯十年,徐光启的门生陈子龙考中进十.fE绍兴 正本清源的补课研究,至2001年前后陆续扩大到 推官,与同门学友徐孚远、宋征壤整 徐j匕 遗稿 四传弟子各重要成员如汤显祖、袁宏道、徐光启的 《徐文定公集》5卷33篇,编入《明经世文篇》。崇 研究,而对明崇祯以后王艮学派的情况,尤其是入 祯十二年,与宋征璧、陈于阶等6名学友整理徐光 清以后的生存与传承、发展与变化的历史则鲜有 启遗稿成《农政全书》6O卷。顺治二 年,陈子龙、徐 提及,尚未见到较为翔实的突破性学术研究成果。 孚远在松江起兵抗清失败,遁入【lJ l1】;顺治四年, 2008年以来,笔者追寻王艮当年求学的足迹,采 陈子龙联络太湖武装准备再次举义,事露被捕,投 风、寻觅、收集、研究了大量资料,撰写了42万字 水死节。 的历史人物传记《王艮传》,于2011年由南京出版 陈子龙、鹿善继、吕维祺等徐光启的门生在风 社出版,厘清了王艮泰州学派的历史脉络,展现了 雨飘摇的年代里,不惧环境险恶,坚持传道讲学. 王艮学派在明末清初尤其是清代的传承、发展与 组织整理出版徐光启的学术著作.将乇醍学派的 变化的历史。 一学术启蒙和科技启蒙推进到底。夏完淳、满桂、汀 在抵抗清军的前线勇挑重担.在明中央政权失败 、 徐光启及其门人将王艮学派的活动 天一等徐光启的再传弟子、王艮学派的六传弟予,后勇举义旗,坚持抗清.英勇就义,表现出英雄学 派为道殉身的英雄气概。 延续到清顺治四年 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清军攻至北京德 胜门。王艮学派的四传弟子、67岁的礼部左侍郎 徐光启以文兼武,协理守城。他调集并巡领16门 二、陈子龙的门人毛奇龄作出了承继王 艮学派的历史贡献 毛奇龄(1623 1713年),原名牲,字大¨T,号 初晴,浙江萧山人。崇祯十年(1637年)赴童子试. 火炮卫戍,使明京城度过了第一次军事危机。门 生孙元化、陈于阶等,在抗清的前线,既运筹帷幄 又身先士卒,以部分战役的胜利延长着明朝的国 [收稿日期]2013—09—20 恰逢陈子龙主考,见毛稚气尚存,出言戏问:“黄毛 未脱,亦来应试?”毛接口就答:“鹊飞行待,此振尤 声。”陈子龙奇爱之,遂补为诸生。毛奇龄考 秀 [作者简介]朱兆龙(1947~),男,江苏东台人,江苏省杂文学会 副会长,东台市王艮研究会副会长 ・20・ 朱兆龙:王民黍州学派在清代的传承与变化 才,成为陈子龙门生,按序列入王艮学派的六传 说的启蒙精神,他强调“诚意首功在去自私自利之 行列。 意”,无疑是王艮学派启蒙精神的深化与发展。 毛奇龄学识渊博,腹笥丰赡,经学、文学、史学 顺治四年.陈子龙被俘殉难,毛奇龄继承老师 的大义精神,进入保定伯毛有伦序列,参加南明鲁 以至音韵、乐律、诗词、书法都达到成熟完善的境 王的抗清战斗。失败后,他先到山寺做和尚,后化 界,尤以经义上见其功力,对清初学术由宋明理学 名王彦(字士方)流亡于齐楚梁宋郑卫之问,拒不 向考据实学转变,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华书局前 剃发,沿途作《续哀江南赋》等万余言,被检举告发 总编辑傅璇琮先生在2003年版《毛奇龄合集序》 躲入山中,期间妻子被捕下杭州狱三年,儿子亦在 中认为,“毛奇龄著述之繁富,治学面之广阔,确可 狱中瘐死,他斗志不减,世人称其“有古烈士风”。 流亡3O年,他博览群书。《清史稿》称他“淹 冠群书,所自负者在经学,好为驳辨”。所谓好驳 辨,是他勇于标新立异,遇有异论,便检讨源头,字 字质正。他读朱熹《四书集注》,就写出《四书改 错)/22卷451条,其“傲睨之气,纵横之辨,振聋发 聩”,甚有师门先贤李贽的批判精神,亦可透见祖 师王艮“开辟以来惟孑L尼,孟子之后又谁知”的气 魄与遗风。他在艰难环境中,保持着师门的精神 气质,直至55岁。 清顺治朝的主要精力用在占领全部国土、巩 固新建的王朝。康熙朝的前15年,主要精力用在 清除鳌拜势力、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诸岛,大 局逐步稳定时,开始收买知识分子。康熙十七年 (1678年),清廷通知各地选送博学鸿儒进京科考。 次年,56岁的毛奇龄赴京参考,授为翰林院检讨、 《明史》纂修。当小官7年,没有升迁,为求宠升官 写献谀文章引起了世间文人志士的反感。康熙二 十五年(1686年),毛奇龄请假回乡合葬父母,其后 请病假获允带官籍隐退,从此钻研古经礼乐,开展 学术研究和争鸣。 清初学术不彰,毛奇龄力推王阳明的“致良 知”学说,批评空谈之风,直标学术宗旨,为王学的 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评论朱熹的“格物说”, 指出“格物以修身为本,而修身又以诚意为本” (《四书乘信》),与王艮“反已是格物的功夫”、“正 己而物正”等淮南格物的要点如出一辙。他批评 宋学“尚浮词”,提出“重事功”,“以民物为怀,以家 国、天下为己任”(《圣门释非录》卷四),认为治理 国家应重于治事治人,治事要“敬事”,治人要“爱 人”.“爱人则人无治”(《圣I'-I释非录》卷一);与王 艮“能爱人,则人必爱我……以之治国,则能爱一 国矣”的尊身爱人论不谋而合,虽不是直接承继于 王艮的学说,却证明了王艮先进理论的生命力与 跨时空认同互应的必然性,客观上传播了王艮学 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学术大师并列,体现 王国维所说‘大’的学术品位”,“可以说继黄宗羲 之后,俨然为浙学盟主”。以郡望而名的“毛西河” 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不少有识学子拜入门下, 有的甚至是带学入门,有姓名可考者42人。这就 客观上为王艮学派培训了传承之人,作出了传承 王艮学派的历史贡献。 三、李垛让王艮学术的精神要义在颜李 学派中传承发展 康熙卅七年(1698年)二月,游学在浙江桐乡 的4O岁的河北学者李爆,投刺于毛奇龄,成为毛 氏正式门生。按序,列入王艮学派的七传行列。 李塔(1659—1733年),字刚主,自号恕谷,直 隶蠡县(今河北保定)人。8岁人私塾读经书,20 岁考为第一名生员,21岁去颜元塾馆求学,颜元传 其六艺,叫李塔向李父学儒学。22岁李蜷习医卖 药,23岁开始收徒教礼乐射御书数史。25岁父亲 去世后,外出设馆挑起家庭重担,边与颜元研学, 边教学著述。31岁投刺给颜元,正式拜为门生。 颜元(1635一-1704年),原字易直,更字浑然, 号习斋,直隶博野县(今属河北省)人,行医、教学 一生。8岁从学于吴持明,习骑、射、剑、戟、战守机 宜、医术与术数。19岁师从贾珍,接受其“讲实话, 行实事”的实学原则,同年中秀才,“弃举业”。先 后究天象、地理、兵略及《通鉴》,学医、“学兵法,究 战守机宜”。24岁开私塾教书。34岁养祖母病逝 后,遵朱熹服丧少食之礼,饥病几死,遂将孔孟、程 朱分为两途,从笃信理学变成批判程朱的杰出 代表。 颜元认为“学”必须学经世济用之学,他将六 艺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等同六德、六行一起, 全部纳为学习的内容,以“天下事皆吾儒份内事” 的担当精神,提倡做“通儒”,用“垦荒、均田、兴水 利”七字治天下,用“人皆兵,官皆将”六字强天下, ・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用“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九字安天下的治平之 友,业精名盛。47岁应余姚知县邀请主讲姚江书 策,树起实学的旗帜。对其思想渊源,冯友兰先生 院,成为清初浙东学界继创始人黄宗羲之后的学 认为,王艮“若为以后颜习斋之做前驱者”。李蜷 术领头人。邵廷采按照师友渊源,陆续写书表述 37岁别师南游,开始遍访当代夙学,凡海内各界有 见解。他写《明儒王子阳明先生传》、《明儒刘子蕺 学之士都结交学习。他学儒于家父,学六艺于颜 山先生传》,使王学停舟复行。作《王门弟子所知 元,学数于刘见田,学射御于赵锡之、郭子固,学书 传》,叙述邹守益、钱德洪、王艮等19人的传略与 于王五公、彭雪翁,学琴于张函白,学乐学经于毛 学术,使之传世,老师毛奇龄读后称快不已。邵廷 西河,成为学识渊博的大学问家。他以经学的研 采一生,先从韩当、刘蕺山研习王阳明学术,后从  究和考据正本清源地解释孔孟,又为自己宣扬的 毛奇龄研承王学,钻研考据学、经学等汉学实学,实学进行隶属圣人之道的论证,使颜元经世济用 的实学理论在自己的学习、继承、创造中得到完善 和发展。成为崛起于康乾时代的颜李学派的创 始人。 李垛以复兴古学、张大颜学为己任,以推崇圣 道为旗帜,以天下富强为宗旨,以“天下农分天下 田”的均田理论为纲领,提倡行仁政以趋王道,体 现出基层知识分子关心民生、致力富强的变革愿 望,并在桐乡、富平的佐政实践中得到成功的验 证。上溯师门王艮学派“以天下治天下”的启蒙思 想、均分草荡的局部土地改革实践,进步到“天下 农分天下田”的均田政策,无疑是王艮平民理论的 发展与深化、具体利益和政策的要求与启蒙。 李蜷一生传讲颜氏实学,不远千里前去求学 者络绎不绝。现在有名可考的当面拜师者及李塔 家族的弟子传人为110人,按序,列入王艮学派的 八传弟子行列。重要的、或有名的传人,如《儒林 外史》中正面人物的生活原型程廷祚,恤百姓雪冤 狱的良吏叶新,桐城派首领方苞的儿子方道章等。 此外,还有《儒林外史》作者的儿子吴娘,吴娘的老 师历数学家刘著是李垛的门生,吴娘就是李蜷的 再传弟子,按序列入王艮学派的九传弟子行列。 四、邵廷采使王艮学术浴火重生,功不 可没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52岁的浙东学者邵 廷采去杭州投刺谒见毛奇龄,自称门人,讨论良知 之学,成为毛奇龄在浙东地区的高级弟子。按序 列入王艮学派的七传行列。 邵廷采(1648—1711年),字念鲁,浙江余姚县 人。6岁人姚江书院读王阳明之书,12岁从外祖 父学经易诗书,17岁受业于著名学者韩当习王阳 明之学,22岁成秀才,因多病,屡试不中举,26岁 开始在京广各地设馆授课,虽时有饥困,但研学交 ・ 2 ・ 成为名传江浙、声达京畿的著名学者。尤其他在 明清鼎革王学传播停止后,重新系统地推出王阳 明、王艮学派的人物传记和学术介绍.使王学与王 艮学术浴火重生,于王学、于历史都功不可没。在 邵廷采的弟子传人中,从孙邵晋涵最为杰出。邵 晋涵(1743一l796年).字二云、与桐,自号南江,浙 江余姚人。祖父邵向荣康熙五十一年进士、补镇 海教谕,曾“师从从兄邵念鲁先生廷采”。邵晋涵 幼随祖父在镇海读家学,17岁补县学附生。23岁 中举,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会试第一成进士,廷 试二甲。乾隆三十八年改庶吉士,充四库馆纂修 官,授编修。33岁母亲去世,南归守制。乾隆四十 三年秋回京,五十六年(1791年)迁中允,擢侍讲, 转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直文渊阁。又为国史馆 提调,兼掌进拟文字。邵晋涵一生从事古典文献 的研究和整理,在史学、文献学领域成就卓著,学 术地位显赫,是继黄宗羲、邵廷采之后浙东学界的 第三代学术领头人,乾嘉时期杰出的历史学家、文 献学家。乾嘉学人“言经学则推戴震,言史学则推 邵晋涵”。可惜他许多著作计划尚未完成即去僦, 且未有可以全面承其学术的突出传人,他去世后, 浙东学界淡出世事,王艮学派也淡出世事。 需要说明的是,从毛奇龄到李壕、邵廷采的弟 子传人,在他们拜师入门时,是否知道师门的祖师 就是王艮,自己就是王艮泰州学派的传人,目前未 见可以佐证的资料,只能按照他们拜师的史料,从 客观的历史的角度,将他们列入王艮学派传人的 序列。由此延伸出另一个历史关节。因为毛奇龄 或不知或未溯或隐晦自己的师门渊源,所以古今 学术界对此没有深入的探究与反映。康熙十八 年,56岁的毛奇龄赴京应考博学鸿儒科。托病没去 应考的66岁的黄宗羲刚刚完成《明儒学案》的著 作。这部总述明代学术的经典著作。对毛奇龄的 师门渊源或因不详或因非明儒而未述及,就给后 朱兆龙;王艮泰州学派在清代的传承与变化 来的王艮研究留下了历史的隔断,产生了传人线 笔者作为王艮故里东台的后学,在挖掘中国历史 索的缺失,这或许就是现当代王艮研究中没有发 文化名镇安丰的历史文化中,完成了《王艮传》的 现王艮学派在清代传承与变化的一个因素。 研究和写作,将清初民间出版家袁承业所制《王心 五、理学当道、文字狱猖獗,清廷专制下 斋先生弟子师承表》(安丰袁承业民初刻本)五传 王艮学派进入历史 487人,发掘考证扩展为九传1 136人以上,第一 次在史海中钩沉出王艮学派在清代生存延续150 康熙五十一年,清廷将朱熹升至大成殿“十 年的情况,厘清了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所经历的 哲”之次,理学成为清朝的官方学术。康熙五十二 “形成、发展、搏击、建树、传续、变化与沉寂”六个 年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后,清廷又下令禁“小说 阶段、前后延续270多年的历史全貌,在学术上取 淫词”,流行世间的《儒林外史》也被严禁。在如此 得了填补空白、解除迷罔的突破。能够为先贤继 严密的思想文化专制下,知识分子们只能在不违 绝学、明始终、全脉络,心中颇为欣慰。故以本文 禁、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学问。毛奇龄将指陈朱熹 报告于学界,就教于方家,恳请各位专家学者严予 错误的《四书改错》斧版不刊,李塔在著作中未提 审稽,不吝赐教。 朋友戴名世一个字,也不好再公开批评程朱理学。 万马齐喑的专制空气窒息了启蒙思想的生长和 【参考文献】 传播。 在王艮故里江苏东台,顺康初年,县府和民间 [1-1明史・徐光启传[M].长沙:岳麓书社,1996. 曾先后修建王艮祠和乡贤祠,祭祀王艮、王栋与王 I-2-1明史・徐从治传1-M-1.长沙:岳麓书社,1996. 襞三贤。安丰出现了周庄、季大来等组织的“有恒 -13]明史・鹿善继传I-M].长沙:岳麓书社,1996. 社”、“诚心堂”、“东淘诗社十一子”等社团,重新打 I-4]明史・金声传1-M].长沙:岳麓书社,1996. 出王艮学术的旗帜。王艮的曾侄孙婿、四传弟子 I-5-1明史・陈子龙传FM-1.长沙:岳麓书社,1996. 吴嘉纪,住陋轩,号野人,一生写下1 400多首反 -16-1明史・徐孚远传1-MI.长沙:岳麓书社,1996. 映悲惨民生的诗篇,成为王艮后学中用诗歌传唱 -17-1明史・吕维祺传1-M-1.长沙:岳麓书社,1996. 平民诉求的猛士和大匠。及至乾隆四十三年 -18-1明史・夏永彝传I-M].长沙:岳麓书社,1996. (1778年),东台县发生《一柱楼诗集》文字狱,已故 [9-1明史・满桂传1-M].长沙:岳麓书社,1996. [1O]清史稿・儒林二・毛奇龄列传/-M].北京:中华书 作者徐述夔因其“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等诗 局,1977. 祸连儿子被挖坟枭首判尸,孙子与学生被处斩,东 [11]清史稿・儒林一・程廷祚列传[M-1.北京:中华书 台知县涂跃龙被革职、杖一百,徒刑二年,扬州知 局.1977. 府革职、充军新疆。全县笼罩在文字狱的阴影中, [12]清史稿・循吏二・叶新列传[M].北京:中华书 王艮学术难以继续传承。随着最后一位重要传人 局,1977. 邵晋涵嘉庆元年辞世,王艮学术及其学派在清代 [13-1清史稿・儒林・邵廷采列传[M].北京:中华书 延续了150年后,最终淡出世事进入历史,成为后 局,1977. 人研究学习的经典古籍。 [14-1清史稿・儒林二・邵晋涵列传[M-1.北京:中华书 自明嘉靖二年(1523年)王艮进京讲学启发愚 局,1977. 蒙始,到清嘉庆元年(1796年)邵晋涵去世止,王艮 -115]黎靖德.朱子语类1-M-1.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施丁.论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1-J-1.历史研究, 学术及其学派跨越两个朝代,历经1O个皇帝,前 1980(2):129—146. 后经历了270多年。普通盐丁王艮经自学和进修 而创立为生民立命的启蒙学说,发展成一个与自 宋代以来即为主流社会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长期 【责任编辑:朱根】 争鸣和抗衡的民间学派,无疑是一种英雄的精神, 勇敢的创举,革命的启蒙学派,先进的思想文化。 ・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