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5待人接物和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训练方案

来源:画鸵萌宠网
2015年学生待人接物和基本生活能力

培养训练方案

为深入推进我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发展环境,深化拓展“待人接物及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训练”主题实践活动,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坚持贴近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实际的原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素质,使其终身受益。特此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待人接物及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训练”教育活动。

二、主要目标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融入主题教育活动,牢牢把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培养未成年人自理自立、懂礼知节行为习惯。从2011年起,扎实有效推进“待人接物及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训练”主题实践活动,保持我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走在全区前列,并提升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改革,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教育优先、德育优先、素质优先”。把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融入主题教育活动,牢牢把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培养未成年人自理自立、懂礼知节行为习惯。

2、坚持贴近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实际。广泛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待人接物及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训练”教育活动,与思想道德教育、教育科研、课堂教学、创建和谐校园结合起来,切实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吸引力、感染力。

3、坚持突出实践、知行合一。注重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引导未成年人参与学校、社区(社会)、家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广泛地接触社会,增强生活体验。

4、坚持工作创新。不断创新“待人接物及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训练”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措施、考评机制,增强教育活动的活力和动力,更好地服务和引导未成年人。

四、活动内容

“待人接物及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训练”是学校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具体内容包括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的日常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人际交往的礼节礼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爱国守法、尊敬师长、孝老爱亲、感恩助人等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教育。

(一)以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渠道,开展“待人接物及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训练”教育实践活动

开设“待人接物及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训练”社会实践课程(具体课程内容见附件1)。金川区双湾中学“待人接物及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训练”社会实践课程,从七年级至九年级开课,按学龄段设置学习内容。

1、七年级进行体验式教育。由学校安排课时上课,统一组织开展体验式实践活动,或由家长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体验活动。使学生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掌握最简单的生活常识与技能。

2、八年级感悟与实践相结合。活动形式以班级组织和家庭组织的自发性兴趣活动为主,以家庭、社区和各类社会实践基地为主要场所。通过活动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合作技能,初步培养合格公民的意识。 3、九年级开展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形式以学校、班级组织的校外实践活动和家庭组织的自发性兴趣活动相结合,以社区和各类社会实践基地为主要场所。通过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有修养、有爱心,爱劳动,珍爱自己的生命,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以社区、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展“待人接物及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训练”教育活动

1、发挥社区优势,构建“待人接物及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训练”社区大课堂。发挥社区教育指导作用,加强学校与社区联动,组织社区未成年人积极开展绿地认养、卫生监督

员、关爱社区空巢老人、社区文艺义演、社区义务劳动等公益活动,传递文明、传递温暖,培育社会责任意识。学校通过向社区选派德育辅导员、制作学校——社区联系卡,组织学校老师与社区干部交流、研讨等途径,积极为社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造条件。学校要制定学生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时长标准。

2、开展亲近自然、走进社会体验活动。组织未成年人游览自然景观,了解掌握各类自然植物,学习双湾地理知识。组织学生学习双湾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跟随父母走进田间地头,学习农活农事;组织学生开展“村史调查”、收集农谚、乡村传说、移风易俗、民族文化,培养热爱家乡情怀;组织学生“小手拉大手”,与家长一起参与农业科技知识学习,倡导食品安全和科技环保观念。组织未成年人创作、演唱山歌、童谣、儿歌等形式,歌颂新农村新变化、好人好事、和谐邻里等。发动学生与父母(长辈)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3.学校充分利用图书室、网络教室等活动阵地,加强对学生人生技能方面的培养,不断提高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三)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基础,开展“待人接物及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训练”言传身教践行活动

1、搭建家校合作平台,为“待人接物及基本生活能力

培养训练”活动创造良好氛围。认真组织家长学校,做好培训工作,明确家长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职责和任务,指导学生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言传身教,促进家庭文明建设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2、开展“日行一孝”活动。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体会和感激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养成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传统美德。 四、活动步骤

(一)第一阶段:启动实施阶段 1、2015年8月,宣传启动仪式。

4、2015年9月,编制《金川区双湾中学文明礼仪宣传手册》(附件2)、《学生在校文明礼仪规范要求》(附件3)。

5、2015年11月,召开一次工作座谈会,探索活动方式、内容、成效。

(二)推进深化阶段

适时召开全校师生经验交流会;加强活动的动态管理,丰富、创新活载体,完善工作机制。

(三)总结提升阶段

开展活动评估、评比、表彰工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案例,推进全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全校师生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待人接物及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训练”教育活动对推进我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是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要根据学校的总体部署,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制定个性化实施方案,狠抓落实,确保安全。建立起由“一把手”担任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待人接物及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训练”主题教育活动的专题研究、部署、指导、协调,抓出实效。

(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课堂主渠道和教师主力军作用,组织全校开展活动。充分利用社区、家长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阵地,形成“待人接物及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训练”教育活动“三结合”网络。要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人员的作用。

(三)加强督导,制定评估体系

加强指导,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各部门要把学校开展“待人接物及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训练”主题活动的情况作为工作

考核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的方法研究,进一步完善“待人接物及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训练”教育活动评价工具表,指导教师加强对未成年人在学校、社区(社会)、家庭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要将课程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学习的必修科目,对学生参加活动后的实物、文字记录(如日记、参观记、记实作文等)、音像资料(如照片、录像、录音)等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考核,并通过家长—学校联系卡、学校——社区联系卡等途径,指导家长、社区对学生在家庭、社区开展活动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考核,作为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和评优的重要条件之一,归入学生的学籍档案。

(四)坚持创新,宣传典型

“待人接物及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训练”教育活动是一个开放式的教育课题,我们应结合本校实际,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涵,形成创新案例,提高“待人接物及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训练”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及时发掘、培育在开展“待人接物及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训练”教育活动中的先进典型,及时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

二〇一五年六月二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