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十种好习惯
1、认真“听”的习惯。
课堂上集中思想,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听边思考,边听边做听课笔记。
2、积极“想”的习惯。
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使自己始终置身之中,这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一般要求达到:有根据、有条理、符合逻辑。
3、仔细“审”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学会抓住字眼,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旁注、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性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一字之差义差万”的专项训练,不断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4、独立“做”的习惯。
练习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独立学习实践活动,还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对知识的运用不抄袭他人现成答案;课后作业要按质、按量、按时、书写工整完成,并能作到方法最佳,有错就改。
5、善于“问”的习惯。
俗话说:“好问的孩子必成大器”。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学生自己设计数学问题,大胆、主动地与他人交流。
6、勇于“辩”的习惯。
讨论和争辩是思维最好的媒介,在争辩中表现自我、互相启迪、交流所得、增长才干,最终统一对真知的认同。
7、提早“学”的习惯。
必须牢牢抓住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四个基本环节。其中,课前预习教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8、反复“查”的习惯。
培养学生检查的能力和习惯,练习后,学生一般应从“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合理、灵活、正确,应用题、几何题的解答方法是否科学”等几个方面反复检查验算。
9、有心“集”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同一问题多次犯错。为避免同一错误经常犯,建立错误的知识档案,将平时练习或考试中出现的错题收集在一起,反复警示自己,值得提倡。
10、灵活“用”的习惯。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既能起到巩固和消化知识的作用,又有利于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还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