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东(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州510095)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清香止痛方治疗肝郁气滞兼湿热型胁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门诊治疗的69例慢乙肝胁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乱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及对照组(32例),观察组口服清香止痛丸,对照组口服加味逍遥胶囊,2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症候疗效及疼痛缓解情况。结果:①总有效率观察组(91.2%)优于对照组(78.1%),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胁痛、腹胀、乏力、烦热临床症候积分及VAS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清香止痛方针对岭南地区湿热气候致病特点,治疗慢乙肝胁痛肝郁气滞兼湿热证患者疗效更佳,针对性更强,服药后胁痛症状缓解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关键词:清香止痛方;胁痛;肝郁气滞;湿热证中图分类号:R256.43文献标识码:B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是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我国约有9300万慢乙肝感染者[1]。感染乙肝病毒后,邪毒久滞肝脏不除,损肝伤脾,可逐渐进展为肝硬化,甚至演变为肝癌。胁痛是慢乙肝病程中常见的临床症状,多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临床表现,笔者通过辨病辨证慢乙肝致病特点,并结合岭南湿热气候特征,自拟清香止痛方治疗慢乙肝胁痛肝郁气滞兼湿热证,临床应效显著,为岭南特色专科肝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本院肝病门诊慢乙肝胁痛患者69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0.6±13.1)岁。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0.3±11.6)岁。两组入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2015年10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发布的《慢性乙型
[1]肝炎防治指南》中慢性乙型肝炎、HBsAg携带
次症,或1项主症、其中2项次症者,均判断为本证。1.3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年龄在18~70岁,HBsAg阳性,病程2年以上,肝功能检测正常,B超检查肝脾无明显异常,近期8周未接受治疗者纳入本次临床观察。
1.4排除标准患急慢性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肝硬化、重型肝炎、肝腹水、肝性脑病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合并心、脑、肺、肾和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者;精神病及不能配合治疗者;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不能按时按量完成服药疗程,影响疗效判断者。
1.5治疗方法观察组:口服自拟清香止痛方颗粒剂。本方主要由茵陈15g、蒲公英10g、香附10g、丁香3g、木香10g、藿香10g、柴胡6g、川芎6g、枳壳6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丝瓜络10g、茯苓10g、白术10g、陈皮6g、当归10g、白芍10g、丹参10g等组成。以上剂量按本院一方制药厂颗粒剂配方。每日1剂,每天1次。饭前服。
对照组:口服加味逍遥胶囊。加味逍遥胶囊(四川宝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60066)每次3粒,每天2次。
观察期间停用其他相关治疗药物。两组均治疗观察2周。
1.6观察指标每周观察记录临床症候积分和疼痛程度定量变化。
1.7临床疗效评估标准(1)临床症候积分疗效评估: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症候积分减少95%以上。显效:症状、体征明显
●临床报道●者的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
[2]
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中医药学会《胁痛诊疗[3]指南》中肝郁气滞兼湿热证标准制定。其中主症
为胁痛、脘痞腹胀,次症为食欲不振、困倦乏力、烦热、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凡是具备2项主症、2项
·36·
江西中医药2017年12月第12期总第48卷第420期改善,中医症候积分减少70%以上。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症候积分减少30%以上。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2)疼痛程度定量评估:采用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进行疼痛程度评估,疼痛轻重程度以0、1、2、3分表示,分值越高疼痛越重。1.8统计学方法两组间数据计量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结果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见表1。经过2周治疗,两组患者主要症状均有改善,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别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胁痛1.87±0.710.81±0.63*▲1.84±0.521.19±0.82*腹胀1.03±0.950.35±0.54*▲1.09±0.790.68±0.64*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3732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痊愈106显效1613有效86无效37总有效率/%91.2*78.1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2.2两组症候积分及VRS评分的比较两组治疗后各症候积分均有明显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在改善胁痛、腹胀、乏力、烦热方面疗效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观察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两组症候积分及VAS评分比较乏力1.19±0.750.26±0.46*▲1.06±0.570.57±0.66*纳呆1.29±0.690.32±0.48*1.23±0.50.42±0.49*烦热1.39±0.620.35±0.48*▲1.26±0.440.52±0.56*VAS1.68±0.60.77±0.9*▲1.58±0.51.16±0.81*●临床报道●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3讨论胁痛是慢乙肝患者的常见主观描述症状。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对胁痛的阐述,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可见,中医学早已认识到胁痛的发生与肝病密切相关。慢乙肝是因外感湿热疫毒之邪,伏于体内,遇劳倦、外感等而发病,其基本病机始终围绕“湿热邪毒未尽,肝郁气滞脾虚”的范畴[4],而岭南地区气候以湿热为主,并形成了湿热偏向的人群体质[5],与慢乙肝湿热的疾病特点相合致病,故易导致慢乙肝患者反复出现胁痛见症,而往往临床检查和相关阳性体征或指标正常,西医学多认为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治疗上以精神心理引导为主,并无针对性药物治疗。笔者在遵循辨证论治前提下,结合慢乙肝病机特点与岭南地区湿热气候的独有特征,认为慢乙肝胁痛的主要病机是机体湿热内蕴、肝郁气滞、肝络失和,外邪湿热疫毒内侵,犯肝伐脾,气机阻滞中焦而发为胁痛。治疗采用自拟清香止痛方。方中茵陈、蒲公英清肝解毒,木香、香附、丁香、藿香芳香化湿、通利三焦,茯苓、
白术、陈皮益气健脾祛湿,柴胡、川芎疏达肝气,枳壳、丝瓜络通络利胸膈,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金铃子散系中医名方,既可清气分之热,又可行血分之滞,配以丹参增疏肝活血止痛之功。全方合用,共奏清肝止痛、芳香化湿、活血柔肝之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观察组(91.2%)明显高于对照组(78.1%)。在胁痛缓解程度上,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总之,在岭南湿热气候地区,采用清香止痛方治疗慢乙肝胁痛肝郁气滞兼湿热证患者,体现了中医因人因地施治特点,处方配伍更为合理精准,针对性更强,疗效更突出,对慢乙肝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等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
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5, 23(12):888-889.[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 2002:153-161.
[3]中华中医药学会.胁痛诊疗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16):117-118.
[4]潘志恒,赵志新.慢性肝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 2009:192-203.
[5]池晓玲.岭南地区慢性乙型肝炎诊治因人制宜的规律研究[J].环球
中医药, 2012, 5(5):359-361.
(收稿日期:2017-09-12)编辑:万崇毅
·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