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东西方动作片的差异
有人说超现实主义电影,最能突显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差距。在杨德洛维斯基的《圣山》中,我们便可见墨西哥大师是如何不惜一切地卖弄奇幻同时又小心翼翼地为自己的“超现实包装”寻找科学的解说和理由。其实,我们从中西方动作片的对比中也可见一斑(所谓的东方,咱们就以中国为代表吧!而西方,咱们就以欧美为例)。
动作片是最赚钱的一种类型电影之一。最现实的例子就是,我们就是看着成龙、李连杰的电影长大的。仅就商业电影不可或缺的元素而言,主要有三要素:情色、暴力和搞笑。可见,动作电影大有占领半壁江山之势!
具体到动作片的分类来看。其实,西方动作电影包括很多类,好莱坞英雄式现代电影、科幻动作片、史诗动作片等等,中国的动作片则是大多局限于现代枪战片和武侠片等,就市场运作和经营来看,中国是处于下风的,而就“艺术成就”上来说,我个人认为中国略据上风。因为中国武侠动作片的历史由来已久而且继承和发展的导向型很“顺畅”,早在中国“第一代导演”郑正秋、张石川时代就以志怪武侠电影开辟了中国武侠动作片的先河,并且树立了半壁河山。经过长期的发展,比如说徐克的《黄飞鸿系列》、《新龙门客栈》发展,再到香港的现代动作枪战片(《暗花》、《无间道》系列)再到现在李安的《卧虎藏龙》张艺谋的《英雄》,中国的类型动作片发展到了鼎盛。而西方的动作片则主要有两点,一是以好莱坞的大制作、大场面来铺陈作品,代表作有《指环王》系列、《星球大战》系列等,还有一类就是以倡导个人英雄主义为代表的作品,如《终结者》系列、《007》系列和《第一滴血》系列等。由以上两点不难看出,东西方动作片的差异体现的不仅仅市场运作、导演和制片人的个人意志,更深层的差异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源做崇。
在此特别指出,东方动作电影的组成部分,日本和韩国动作电影发展的意识也是很不
错的。我目前了解的,比如日本的北野武《座头市》等作品,韩国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把鲜血和肉体直接挑在凶器上,对人们视觉上的冲击非常剧烈!我个人很喜欢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老男孩》、《我要复仇》《复仇的金子》),他带给我们的不光是“杀人的快感”,带来的更多的是动作电影思维的转变!
中国的“动作片”之所以优秀,最有力的例证就是中国的导演能得到好莱坞的青睐,比如中国中国籍导演“进军好莱坞”就是最好的例证。在好莱坞拍大片的中国导演,屈指可数。
李安凭借《卧虎藏龙》在好莱坞崭露头角后,其纯好莱坞的电影有《绿巨人》和《断臂山》,后者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吴宇森则以其香港动作枪战片进军好莱坞。刚开始由于东西方审美角度的差异,其电影理念一直不被西方影视界看好。经过多年的努力后,终获认可。自《终极标靶》开始,先后拍摄了由约翰·特拉沃尔塔主演的《断箭》、尼古拉斯·凯奇和约翰·特拉沃尔塔主演的《变脸》、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碟中谍Ⅱ》、本阿弗莱克主演的《记忆裂痕》以及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风语战士》。
至于张艺谋,目前仍在向好莱坞抛媚眼阶段。这并不是说我在诋毁咱们国家的大导演张艺谋而崇洋媚外地抬高好莱坞,事实如此,自《英雄》到《十面埋伏》,他一直在试图搏得好莱坞青睐,并且公开承认。看得出来在他心中,好莱坞是很重要的。
还有程小东去好莱坞做武术指导、李小龙、成龙、李连杰、杨紫琼等人在好莱坞的等。这些都很好的说明了,中国式的“诗意动作武侠”和中国式的“暴力美学”、“中国功夫”所获得的肯定。中国和好莱坞的“联姻”,也是有深刻的文化层面的根源的。
一直以来,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我们中国人原来最好的问候就是:“您吃了吗?”知道为什么吗?是因为咱们过去温饱没有解决。以后咱们再见面就说:“撑着了吗?打嗝了吗?”,其实咱中国人应该向外国人学学,外国人见面打招呼都是“Hello!”Hello完了之后就问天气怎么样?“你觉得今天天气怎么样?”“我觉得今天天气不错啊!这真是难得一个晴天。”
这体现的就是一中文化的差异。以电影(动作片)为例,我们不难架构出东西方文化的根源差异。
一.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基础的差异为依据,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双方分别归结为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谓的“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是造化之功,同时也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格塑造影响的巨大。“人的个性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个方面的产物。”
这里的环境不仅包括社会环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得到某种熏陶和影响。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
所以,表现在电影上,中国人培养了一种悲壮慷慨大气的情感,注重表现一种“情”与“气”,讲究含蓄内敛,朴素的说就是“胸有太极之气”。而欧美的动作片则发源于殖民文化时期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西部拓荒期的“牛仔”情节,其文化难以和中国的五千年之“深
厚底蕴”相匹敌,故而电影的“情绪”难以“有味”,
这也就是好莱坞向往的中国武侠功夫片所向往的“神韵”。但是,外国对的电影的“经营”值得中国的“菜鸟们”学习,二者的“联姻”所以水到渠成。
二 .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
按照中西双方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别概括为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
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利义之辨”是贯穿中国文明史的一个基本问题。主张义利兼顾的墨家由于失去生存的土壤而中道而忘,而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义利皆无的道家则把把功绩和名利完全剔除在人格标准之外,这种主张尽管一度与儒家义利观并驾齐驱,但由于不合当时社会需要而不为统治阶级所用。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导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人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丧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和对科学的探索热情。道德与理性的分离,使中国传统出现反理性的倾向,从而阻碍了中国科学精神的发育。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空论玄谈盛行,科学衰微和商业不发达的深层原因之所在。科学技术被视为淫技奇巧,商人被贬为四民之末,从而也导致中国古代科学尽管发达却难于付诸施用,商业发展缓慢,国家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对象。
此项特点是和“一.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紧密相联系的,这也就是说,中国人得
“经营意识”不强。我们的各行各业虽然不乏“精英”的存在,但是,就群体来看,确实普遍存在“经营意识”不强的现象。而且自古里来注重“修身”“学文”,导致主导文化(特指文史类)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健脑(特指自然科学类)。表现在动作电影上,就造成了浓浓的书卷文化气息(如《卧虎藏龙》、《英雄》),但是,不足之处是缺乏了一种哲学意蕴上的“思辨性”,难以做到严谨叙事。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评论说的“中国的导演不会讲故事”的原由之一!中国的导演们注重了“气场”而忽略了“内核”。
世界上公认的对人类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有三个人: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他们三位都是犹太人。我暂且做个大胆的设想,要是让他们三个人做中国电影的导演助理或者指导,想象一下,中国电影会不会更难看?我觉得只会更好看!中国动作武侠电影缺乏的就是一种思辨性的武侠思维内核。
三 .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
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形态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两者分别归结为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获罪于天,无可祷也” “一个特点是中国文化不仅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而且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
中国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对象,作为想象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探究的对象。对于自然,由于“天道远,人道迩”。
过于执迷于对虚幻天道的探求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徒劳的。我们只须向内心诉求,人心中就蕴涵着自然的普遍法则,尽心就能知性,知性则知天,“万物皆备于我矣。”
造型意识是中国导演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尤以第五代导演,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导演最为“老道”,重要作品有《一个和八个》、《黄土地》、《霸王别姬》、《红高粱》以及最近上映的《梅兰芳》等最为鲜明,就他们的武侠电影来看《英雄》和《无极》是造型意识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民族奇观化的展现、志怪神话、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造型等都是主要的特点。这种造型意识既成就了他们又“害了”他们,让他们困扰在自己营造的“堡垒里”,难以更深层次的挖掘人性最本质的东西。
我们通过以上分析,不能武断和片面的说孰优孰劣,东、西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系统经过猛烈的撞击之后,初步形成一种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趋势。中国先进的知识份子,在近代的一百多年里,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并用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已经被实践证明了很多正确性。西方的审美观念也给中国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勃勃生机,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进步。文化是无国界的,多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在新时代里必将大放光芒。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经验型的民族,我们的思维也同样是一个经验型思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都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拒绝外来文化的侵扰是不足奇怪的。 但是“模仿”确实是我们的一项重要“经验”,我也相信中国的导演们能够“模仿”好外国的此类型电影的长处,取长补短,“讲好故事”,把自身的缺点弥补好!我对中国的电影市场充满信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