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 十二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目前全国约五分之一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机动车排放成为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人建议立法对机动车进行“计划生育”,从根本上减轻尾气排放对空气的压力。读图,回答1~3题。
1.上图不能说明的是( ) A.汽车尾气对城市污染大 B.汽车尾气危害人体健康 C.汽车尾气使氧气大大减少 D.汽车尾气使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增多
2.为解决以上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城市内部禁止汽车行驶
- 1 -
B.大面积植树造林 C.开发便携式呼吸面罩 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3.对机动车进行“计划生育”是指( ) A.限制汽车产业的发展 B.生产污染小或无污染的汽车
C.汽车数量与环境不适应,应该减少汽车总量 D.尽可能发展小汽车
【解析】1选C,2选D,3选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汽车尾气对城市污染大,汽车尾气危害人体健康,汽车尾气使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增多。但汽车尾气不会使氧气大大减少。第2题,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第3题,对机动车进行“计划生育”是指生产污染小或无污染的汽车,以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 【方法技巧】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
(1)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3)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
- 2 -
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4~6题。 4.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 D.泄露的石油 5.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6.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
【解析】4选B,5选C,6选C。第4题,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影响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氮、磷等营养物的废水排入海水中,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可见B项正确。重金属盐、固体废弃物和泄漏的石油虽然可造成海洋污染,但不能被赤潮生物吸收利用,因而不会引发赤潮,故排除A、C、D三项。第5题,水温高,赤潮生物繁殖生长快;风力小,易于赤潮生物聚集。因此水温高、风力小的海域易暴发赤潮。第6题,赤道附近水温高、风力小,但含氮、磷的污水排入少,故A项错误;大洋中部远离海岸,陆地上排放的含氮、磷的污水难以到达,故B项错误;中、低纬近海水温较高、陆地污水排入较多,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故C项正确;高纬近海水温低,不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故D项错误。
- 3 -
(2017·枣庄高一检测)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之一。读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关联图,回答7、8题。
7.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地区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8.该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多,增长快 B.不合理利用资源 C.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D.工业化快速发展
【解析】7选B,8选A。第7题,图示内容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南方地区,只有选项B符合。第8题,四个选项均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则是人口多,增长快。 【方法技巧】地理关联图的一般判读方法
(1)首先要把握该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2)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并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
- 4 -
(3)做这类题目,若有挖空,应该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填出来,剩余的越少就越容易填了。
(4)解答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断的正确性。
(2017·青岛高一检测)读某地径流、水蚀统计图,回答9、10题。
9.该地( )
A.雨水下渗逐年减少 B.地表破坏愈加严重 C.河流含沙量居高不下 D.植被逐年增加
10.产生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退耕还林 B.退耕还湖 C.退耕还牧 D.毁林开荒
【解析】9选D,10选A。第9题,从图中可知,该地区径流减少率、水蚀减少率逐年增加。说明该地区植被逐年增加,雨水下渗增加,河流含沙量降低。注意图中表示的是径流减少率和水蚀减少率。第10题,退耕还湖可减轻该地区的旱涝灾害,退耕还牧可减少沙化现象,毁林
- 5 -
开荒会加剧水土流失。
我国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划定为限制开发区。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限制开发区。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区域与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对应正确的是( ) A.①-荒漠化 B.②-环境污染 C.③-水土流失 D.④-湿地减少
12.图中④地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正确的是( ) A.封沙育草,禁止砍伐,保护野生动物 B.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改善湿地环境 C.以森林保育为核心,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 D.开垦耕地,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种植业
- 6 -
【解析】11选C,12选C。第11题,生态问题的分布有区域性的特点,①三江平原-湿地退化,②四川盆地-酸雨,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④小兴安岭-森林减少。第12题,④地是我国的小兴安岭山区,长期的重采轻育导致森林减少,针对该问题应以森林保育为核心,发展山区农业的多种经营。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下图是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在“森林破坏严重”“河流污染严重”“酸雨”“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五大环境问题中,图中A地区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图中A地区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3)图中B地区环境问题的危害有哪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图中A地区主要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
- 7 -
漠化,产生的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分析。B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环境问题主要是过度砍伐森林造成的水土流失,其造成的危害需从整个长江流域进行考虑。 答案:(1)土地荒漠化
(2)自然原因: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脆弱;人为原因: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和垦荒。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牧。 (3)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长江生态环境恶化。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历史上,三江源曾被称为生态和生命的“净土”。然而近些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草场退化、湿地消失,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已严重恶化。中科院研究人员指出,三江源的生态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材料二 2012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项目区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提高,治理区草地退化趋势初步遏制,森林生态功能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提升,生物多样性增加,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1)引起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2)读图,将所代表内容的字母填入框内。
- 8 -
A.草场退化 B.过度放牧 C.畜产品需求增加 D.人口增加
(3)针对三江源地区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解析】第(1)题,题目强调的是“自然原因”,所以应当从气候变化、生物灾害等方面思考。第(2)题,在人地矛盾的问题上,人类因自身发展的需求而不断向自然(三江源的草原)索取过量的物质,因而人口增长是根源。第(3)题,结合实际,可迁移“大牧场放牧业”的成功经验管理草原。
答案:(1)全球变暖,导致蒸发加剧,气候干旱;鼠灾严重。 (2)①—D ②—C ③—B ④—A
(3)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禁牧、轮牧制度,减轻草场压力;建立饲草基地,加强牧场基本建设等。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 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