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画鸵萌宠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五章 词类活用

第五章 词类活用

来源:画鸵萌宠网


第五章 古代汉语常识——语法之一:词法

第一节 实词 的 活 用 第二节 虚 词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1、副词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2、代词

3、形容词、名词的用作一般动词 3、介词、连词

4、名词用作状语 4、语气词、词头和词尾

汉语词类的划分

现代汉语中,根据词的意义和造句功能可以把汉语词分为两大类,即实词和虚词。古代汉语也如此。

实词:有实际意义的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量词四类

(现代汉语代词、副词都是实词)。

虚词:只起语法作用的词。分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等类。本教材没有助词 。

第一节 实词的活用

1、词类活用:

定义:词类活用是指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

所谓词类活用,通常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

注意: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

词类活用最显著的特点是临时性,它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活用为另一类词。如果离开了特定的上下文,它就没有这种用法了,原来是什么词类还是什么词类。

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几类词的特点。也就是说,一个词,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等,这是词本身所固有的,不随具体环境而改变。如:

(1)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齐策》 (2)相如每朝时。《史记》

两个“朝”字,一个用作名词,一个用作动词,这是词的兼类问题,不是活用。因为即使离开了上述语言环境,人们也知道“朝”字有两个词类,可以作动词,(朝见),也可以作名词(朝廷)。这是“朝”本身所固定的。、

可见,词的兼类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它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类别。这是

词自身所固有的,也是人们都知道的。它的各种用法是稳定的、经常的。其特点就是稳定性。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分标准:是临时性的,还是稳定性的。

一、使动用法 :

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

①孟子将朝王 ②武丁朝诸侯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及物动词使动用法。

(1)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士将攻之。 《左传》 使……饮

(2)阳货欲见孔子。《论语·阳货》 使……见(xian),出现

(3)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 使……来朝见

(4)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战国策》 使……食

(二)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不带宾语的;如带宾语即用作使动。

(1)惊姜氏。《左传》( 使姜氏惊)

(2)无生民心。 《左传》 (使民生二心。)

(3)人不难以死免其君。《左传》

(4)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之]。《荀子》(“不能病”是“不能病之”的省略,可理解为“不能使之病”,即“不能使人贫困”)

不及物动词在用作使动时,也有省略宾语的现象。一般可以从上下文的意思看出来。

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之)也。

“烧而走”是“烧而走(之) ”的省略。即“可用火烧而使曹操逃跑。”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作谓语时不能带宾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形容词临时用为动词,带上宾

语,使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1)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2)未得高枕而卧也。《战国策·齐策四》

(3)能富贵将军者,上也。《史记》

(4)怀其宝而迷其邦。《论语·阳货》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1)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史记》 让……做宰相

(2)尔欲吴王我乎?(《史记》) 让我成为吴王,即被刺死

(3)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让死者生,让白骨长肉,即恩惠极大

(4)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史记》 使……称臣

(5)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战国策》 把微贱者放在前面,把尊贵者放在后面

解释句中加点词。

(1)以正君臣,以笃父子, 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大同》

(2)(柳子)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 (3)外连横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如 :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其实,名词也可用作意动。如: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把鱼虾看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表达的是一种主观看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谓语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滕公奇其言,壮其貌。《史记》

(2)农夫渔夫过而陋之。《钴鉧潭西小丘记》

(3)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

(4)孟尝君怪其疾也。《战国策·齐策四》

(5)饥者甘食,渴者甘饮。《孟子·尽心上》

2、名词的意动用法

谓语具有“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1)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 (2)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论语》 (4)不拊爱子其民。《战国策·齐策四》

如果句子表达的是主观意义,就是意动用法;如果句子所表达的是客观意义,就是使动用法。

同样一个臣字,是名词,在下面两个例子里的用法也是不一样的。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史记》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淮南子》

臣是使动用法,因为项羽称霸, 臣是意动用法,人君不把他们看成臣,这是主观

诸侯向他称臣,这是客观情况。 意志。

解释划线的词,并指出其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

1.焉用亡郑以陪邻? (使动) 2.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使动)

3.渔人甚异之。 (意动)

4.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国君)把她看作夫人,我可以不把她看作夫人吗?(意动)

5.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 (看不起她的丈夫)

6.其家甚智其子。 (认为……聪明)

7.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使……吃,使……出现)

8.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之)。 衣食等给养完备,劳动又适合时宜,大自然就不能使之生病)

三、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用作副词)

1、普通名词作状语:

(一)表示方位或处所。

表方位:向(往)+方位名词

表处所:在+处所名词

(1)卒廷见相如。《史记》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汉书》

(3)未至,道渴而死。《夸父逐日》 (4)西游于梁。《战国策·齐策四》

(5)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二)表示工具或依据

表工具:用+工具名词;

表依据:依据(按照)+名词(标准、法则)

(1)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毛遂自荐》 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三戒》 用船载

(3)朱亥袖四十斤铁锥,锥杀晋鄙。《史记》

(4)吾义固不杀人。《墨子》 我坚持道义,坚决不杀人。

(5)功宜为王。(陈涉世家》 按照功绩,他应该能称王。

(三)表示对人的态度或行为的身份 (“把…当作…”或“像对待……那样地”或“以……身份”。)

(1)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史记》 (像对待父亲一样的侍奉朱家)

(2)生男女,必货视之。 柳宗元《童区寄传》 (不管生男生女,都把他当作货物一样的对待)

(3)倡优畜之。 《报任安书》 象戏子一样地被蓄养起来

(4)刘豫臣事金国。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刘豫像臣妾一样侍奉金人

(四)表示比喻。 这类状语一般可译为“像……那样地”或 “像……似的”。

(1)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

(2)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猪像人一样立着)

(3)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 (像狐狸一样叫)

(4)嫂蛇行葡伏。《战国策》 (像蛇一样爬行)

(5)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孙子·谋攻》 (像蚂蚁一样地依附)

2、时间名词作状语

古汉语时间名词作状语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作状语时仍表示原来的意义。如:

(1)夜缒而出。《左传·僖公三十年》(2)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策·齐策》

另一种是作状语时改变了它原来的意义。如古汉语中“岁”、“月”、“日”、“时”等字,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

时的用法

①在动词前,表按时、到时、有时。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庄子·秋水》 (按时)

(2)时则不至。 《庄子·逍遥游》 (有时飞不到)

(3)谨食之,时而献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献蛇的)时候,把它献上去

②在句首主语前面,有“那时”“当时”的意思。

(1)时诸外家为列侯。《史记》

(2)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三国志》

日、月、岁的用法

①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有每年、每月、每日的意思,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例如: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2)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 现在有每天(都要)偷邻居的鸡的人

②“日”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当“一天一天”讲,表情况逐渐发展。

(1)事日急,诸公莫敢复言于上。《史记》

(2)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古诗》

③日字在句首主语的前面,当“往日”讲。

(1)日起请夫环,执政弗议。《左传》 不久前我韩起请求得到那玉环,执政认为不合道义,

(2)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从前在宋国盟会的时候,屈建向赵武询问范会的功德

指出下列句中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面:当面

2.(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翼一样;

3.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像狗一样坐着

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丹:用丹砂,表原料

5.公奈何众辱我? 众:当众;

6.范雎至秦,王庭迎。 庭:在宫廷;

7.伍子胥橐(tuó)载而出昭关。 橐:一种口袋,作状语,藏在口袋里

四、名词、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

名词形容词用如动词现象很普遍:

名词、形容词用作使动、意动

名词、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除使动、意动用法外,还可以在其他情况下用作动词,叫做名词、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

这里只讲名词、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

1、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如:

(1)晋灵公不君 《左传》 (不行君道)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左传》 (驻扎)

(3)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 (用蹄子踢)

(4)朱雀桥边野草花。刘禹锡《鸟衣巷》 (开花)

(5)愿斩三人头,竿之藁(gǎo)街。

(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藁(gǎo)街,在长安城内,汉时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者居住之所)

(6)秦师遂东。《左传》 方位名词作动词

(7)若入前为寿。 《史记》 方位名词作动词

(8)江水又东,迳巫峡。《水经注》方位名词作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古汉语中的形容词在一定的条件下,活用为动词。

(1)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史记·屈贾列传》

(2)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项羽本纪》

(3)欲穷千里目。王之涣《登鹳雀楼》

;

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

1.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侯:名词,用如动词,做诸侯

2.范增数目项王。 目:以目示意

3.城朔方城。 城;修城墙

4.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西:用如动词,往西进发

5.从左右,皆肘之。 肘:用肘撞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兴隆也。 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先生举手出狼。 出:让……出现

2、幸先生生我。 生:让……生,救

3、吾终当有以活汝。 活:使……活

4、(狼)猬缩蠖屈,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 猬、蠖(huo)、蛇、龟:像……一样

5、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 肩:用肩膀

6、又安能发狼踪以指示夫子之鹰犬也? 又怎么能发现狼的踪迹来指示给您的猎鹰猎犬呢?

7、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

8、乃厉声曰,“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中山狼传》 杖:用杖子

五、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名:

①名→(动、谓)+名(宾) 动宾结构

如:王齐国。 第一个名词“王”为动词带宾语。

②名(主)+名→(动、谓) 主谓结构

如: 陈胜王。第二个名词“王”为动词做谓语。

2、名、形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所+ 名→动; 所+形→动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名、形前有能愿动词, 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不能独立作谓语,只修饰动词,当名词、形容词前有能愿动词时,一般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名→动 能源动词+形→动

(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名词前面有副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副词不修饰名词。所以副词后面的名词一般也用如动词。

副词+名→动

(1)晋灵公不君。《左传》(不行君道) (2)江水又东。《水经注》 (3)无以,

则王乎?

5、名、形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修饰,当名词或形容词后面有宾语“之”、“我”等,活用为动词。

名或形(→动)+代词(宾)

(1)老者安之。《论语》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只有动词后面才带补语,当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活用为动词。

名(→动)+介词结构(补语)

(1 )浴乎沂,风乎舞雩。《论语》

(在舞雩台上吹风,“乎”同介词“于”,“乎舞雩”是介宾词组作补语。)

(2) 请勾践女女于王。《国语》(“女于王”就是给王当婢妾,“于王”是介词结构作补语)

7、名词在“而”字前后,活用作动词:

“而”是连词,一般用来连接动词或动词词组,也可连接形容词,但不能连接名词。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动)+而+名(→动)

(1)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指“向西行进”。)

(2)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举例说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条件。

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

区别是:

1.表达的含义不同。

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是使动用法,是主语“臣”使宾语“之(项

伯)”活了下来。“吾妻之美我者。” “美”是意动用法,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长得漂亮。

2.使用范围不同。动、名、形等都有使动含义,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名。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走上前

(2)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称王

(3)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 使……成为将领

(4)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认为……高尚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荀子》 有水

(6)秦师遂东。《左传》 向东进军

(7)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战国策》 对上不向君王称臣,对下不管好自己的家

(8)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 在隧道

(9)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 耕种、养蚕

(10)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 使……当宰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8.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23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