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老子》的道德观及其现代价值的实现

来源:画鸵萌宠网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第26卷第2期 2010年3月 Vo1.26 No.2 Mal". 2010 口传统文化研究 《老子》的道德观及其现代价值的实现 李佳漪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 《老子》道德观,可以从“上善若水、慈朴为宝、道法自然、轻名弃利、柔弱不 争”五个方面理解。这种思想可以促进/' ̄'ff37',-格的独立和完善,对抑制"3代人们浮躁的心灵有着 -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潜在地、隐含地作用于当代社会,对当代的道德教育有不 可磨灭的影响。对我们完善德育目标、扩大德育整体效应,重视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尤其具有重 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老子;道德;德育思想;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52(2010)02-0134-05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对 思想与之有着全然不同的区别。《老子》一书中出 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现了73个“道”字,书中又分别以“冲”、“湛”、 响。老子的道德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道德 “寂”、“寥”、“希”、“夷”、“微”等字眼规定 的源泉之一,它一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 和阐述了“道”的范畴。这是一种以自然为指归, 着调剂作用,影响深远。其著作《老子》一书洋 以自然为本性的原则,是一种虚无缥缈,玄之又 洋五千言,以独到的见解和超前的意识在中国的 玄,却又无处不在的根本准则『2】。万物都由它衍 思想史上独辟源头,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其 生,受它滋养:大则治国安民、克敌用兵;小则休 书中所提出的“道”的概念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法 身养性、达致本真。 “道”是整个宇宙、万物变化 成为了道家学派哲学思想的中心,《老子》以其 的法则,和人的品性德行的大本大原。这“道”是 独具特色的治世和处世智慧,不但对当代人们的 老子思想中最为本质的东西。 “德”则是“道”的 生活产生了特有的影响,而且对我国思想道德教 具体表现,是“道”的精神在人的品性德行上的显 育的进步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竞争激烈、 现。从我们现在的“德育教育”的视角来看,老子 个体心理压力巨大的当今社会,继承、发扬和创 的“道德”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新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德文化,使之成为当今 (一)上善若水 社会道德文化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很有必要 《老子》第八章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 的。本文就老子道德思想的内容、现代价值及其 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 实现途径做一点粗略的探讨。 崇高的德行就象水,沉静、亲爱、守信、清明;既 有排山倒海无所不能之气势,又有随遇而安、与物 《老子》道德观的主要内容 无争之秉性。 “上善若水”就是要求人们要像江海 那样,善纳百川,处下不争,就是要让个人的品德 当代的道德观是指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依 修养如水一般至澄至明,如水一般至真至净, “江 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的力量 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 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 王” 】。这是在寻求个人的真善美的统一;是追寻 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而《老子》的“道德” 喧闹的现实中求真求实、平淡安宁的融合;是在呼 【收稿日期]2009—12—26 [作者简介l李佳漪(1982一),女,重庆市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德育工作研究。 第26拳第2期 李佳漪:《老子》的道德观及其现代价值的实现口 135 唤以诚信为代表的重要人生准则。故人们应“居善 个注意道德修养之人,应当善于支配物质生活而不 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被物质生活所迷惑。当代社会流光溢彩,在丰繁的 动善时”,将这“上善”的精神用遍生活的所有地 物质世界中,如何把握好自己,清晰地走好人生之 方。这样才能在追求个人价值中和天地万物、和人 路,而不是被物质所迷惑,沉迷于感官享受,这正 间万事取得自然而柔和的平衡。这样的大思想,在 是我们需要处处留心的。因此,《老子》以其精辟 我们今天仍然无法忽略。 的言论努力抑制着浮华的世风,为当代世界指明了 (二)慈朴为宝 人生道路的方向。 《老子》六十七章说:“我恒有三宝,恃而保 (五)柔弱不争 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故 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而言,老子主张柔弱 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不争,他认为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是合乎 这就是说慈爱、俭朴是重要的生活方式。有了慈爱 “道”的。只有“柔弱不争”才能无往不胜, “夫 之心,人类才能“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说: “天下之至 才能“达则兼济天下”;而有了俭朴之行,又能使 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要求人们像水那样,柔弱 人净化德操,廉洁刚正。以这样的品德准则去树造 利他。事实上,柔弱的一类事物往往更具有生命 时代的新人,教育他们以勤俭立德、修身、兴业, 力,柔弱是道的作用和表现,蕴涵着不可战胜的力 既传承了中华的传统美德,又有益于促进国家的繁 量。崇善、慈朴、自然、轻利、柔弱,老子的这些 荣昌盛。 思想作为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几千年来塑造了 (三)道法自然 世人崇高纯朴的情操和人格,开启了后人真朴超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日“人法地,地法天,天 的品格和本性,是值得现代人去好好地体会和学习 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的。道德教育的的立足点是在以尊重个人人格的前 这个自然不是指大自然,而应该是自在自由天然的一 提下,发展其固有的天性,挖掘其真朴的潜在天赋 种状态,这种状态之下的人们应该 颐其天性,而非 和才能,从而加以鼓励、启迪、开发。其主要目的 强制性地做出什么理性确切的指令和外在规范 】。自 就在于培养有鲜明人格的独立个体。 然就要自然无为, “无为”是遵从事物发展的必然 以上五个方面,就是我们从现在的“德育教 趋势,它并非无所作为,而是要遵从事物发展的必 育”的视角来看《老子》的“道德”的内涵所归纳 然趋势,反对人为的干扰和破坏。如此亦要求了教 起来主要思想。可以认为,这就是《老子》的“道 育者不要有过多的训导和教诲,而应该遵循受教者 德教育思想”。 身心发展的内在顺序和规律去办事,才能达到“无 为而无不为”的理想状态。在以回避政治伦理的前 二 《老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提下,老子主张培养每个人的个性,让每个人都返 回到自然本真的理想状态人格,故倡导“见素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人们生活水 朴”、“复归于婴儿”的道德教育思想。要求人们 平的改善和提高,在人的生活方式上也发生了深刻 保持纯洁朴实的自然本性,要遵循事物本身所固有 的变化,人们开始以一种自由、独立的人格身份参 的本质和规定性。道是自然朴质纯真的,故而“信 与到市场经济中,同时,现代德育又面临着新的问 言不美,美言不信”,朴质,符合了自然之道,只 题和要求,社会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并 有保持了朴质的本性,才能达到个性自由,人道合 对个体的主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育独立人格 一的最高境界,这不仅是一种对春秋末期混乱的社 已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是人的自身发展所 会的强烈反对,也是对世俗智慧的极大超越,是一 必需,是德育之本。为此,转变德育理念,弘扬抱 种道德的高度教化。 朴守真,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德育思想 (四)轻名弃利 的教育功能所企求的效果。而老子德育思想蕴涵的 老子提倡奉献社会,节制私欲,如“名与身孰 德育教育方法,则是使人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途 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 径。由此可见,老子德育思想对现代人正确人生价 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一 值的形成是有积极意义的。 l36 (一)善利万物,身后而先 老子认为处于社会人世的人如想促成生命,成 就自我,就必须培养一种博大的胸怀,即能够无私 奉献。 “上德如水”,有上德的人如水一样,具有 能忍辱负重的精神,能够在他人有难的时候尽己所 有去帮助别人,却又“善利万物而不争”,唯其如 此,在名利当头时才能恬然处之,守拙藏丰 】。在 世俗的纵情声色中,在功业完成时不自我张扬,不 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故“后其身”而能身先, “外其身”而能身存。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 长”。不居于天下之先,反成为万物之首,江海唯 因其善下, “故能成百谷之王”。在当今的时代, 遵循老子的道德思想,持身处事学会谦卑恭谨,善 于居下,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爱戴,自高自大者 无可吸纳,终将江郎才尽而被淘汰。 (二)慈朴修身,达成圣人 老子把慈爱、俭朴作为个人修养的重要法宝, 这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它关系到了 个人修身养性和事业成败的问题。以慈爱之心善待 天下之人,则天下尽皆友爱。勤俭修身亦是中华传 统美德,中国历来就有“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观 念,勤俭作为一种美德,能使人净化德操,使人清 正、廉洁、寡欲。在物欲横流的当代,勤俭的重要 地位和意义一再得到了世人的重提和重视,胡景涛 同志在八荣八耻中最后一条就提到了:以艰苦奋斗 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所以,以慈朴待人,以勤 俭修身,从外至内完善个人,影响他人,方能达成 “圣人之道”。 (三)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老子》一书中五处明确言及“自然”,如 “希言自然”、“道法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 不敢为”等等t引。这种自然是指“一切存在的本真 状态”,是对一切原始存在的状态的强调。老子道 德思想的核心范畴是“道”,而“道”的重要特征 是“法自然”。现实之中,面对功名、世俗的诱惑, 怎样才能做到自然、不争、利民呢?老子崇尚自 然。要人们“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他认为 只有遵从自然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种“自 然”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对事物施加任何 外在的强制性措施,因势导利,辅助万物顺着自然 法则发展,使万物的本性真情不被人为地加以破坏 和宰割。 “道法自然”就是要求教育者在认识教育 对象的特点和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的基础上,因材 口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施教,有的放矢,加强对教育对象的疏通和引导, 尽可能使每个受教育者按不同的条件在德智体方面 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安处虚寂,知止长久 在老子看来,只有以虚静的心态生活,才能获 得生命的常态,符合了道和自然的生活方式才能光 大长久,以至终身不遭危险而能成就大业。现代社 会中人性由于其生产力水平的发达,物质财富的丰 裕,工具理性的强调而迷失本性,不知满足、无有 节制、追求极端已经成为了当代人们迷失本性的重 大表现。老子以其超人的智慧警示人们要“去甚、 去奢、去泰”,并竭力要人们懂得“知足不辱,知 止不殆,可以长久”,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 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亦”。这种反向的智慧,超 越常论的自然人性论对于治疗现代人的疾病显得是 那样的有效和必要。 (五)崇柔不争,修身养性 面对世俗的羁绊,老子相信人应当以内在生命 的含蓄内敛去体现个人的完美人格,这是一种涵养 深厚,储藏能量才能达到的生命境界。在当代,伴 随着经济的飞速膨胀,人们内心日益失去了清宁。 因此,用老子的柔弱思想来冲淡世俗的功利之心, 让人们的内心返回到婴儿般的纯真柔和,助成现代 人消除个人的固蔽,化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局 限,让人们以开阔的心胸去对待一切人物,这样进 一步拓展个人的精神生命和思想生命,在这样的思 想的指导下,不仅能使人们得到身心的养护,还能 有益于整个社会的宁和协同。 三 《老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实现途径 老子的德育思想是从“道”引出来的,老子希 望人类效法道,按照道的原则去生存。 “道”作为 形而上的玄妙之道,在落实到人生层面,为我们所 用之时。又蕴涵了更为具体的基本的实质的道德特 性和精神,这种特性和精神落实到现实的生活就成 了世人能安身立命的正确策略、可立即遵循的行为 准则,这些准则即使在现在也能准确诊断出当代社 会和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和诟病之所在,具有了超越 时空的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而我们的德育也应该 把“道法自然”、“行不言之教”、“因材施教”、 “防微杜渐”等贯穿于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全过程中, 最终的目标并不仅仅在于对被教育者实施道德教 第26卷第2期 李佳漪:《老子》的道德观及其现代价值的实现口 137 育,而是应该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全面培养,从而最 大限度的开发其潜能和天赋。如此,我们应该能看 到在当代施行老子道德教育的途径。 动来完成,而不是靠外部的力量来解决。在教育过 程中,学生就是实践的主体,而被教师纳入到教育 视域加工改造的文化及其受教学生是实践活动的客 体,但是学生实践所面对的社会文化并非完全来自 教师,也有不少来自超越教师视域之外的东西因 (一)完善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标准,是德 育实践所要达到的境地,是德育过程所培养的品德 规格,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道德教育应 该朝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发挥人的主体能力, 此,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磨砺意志,增强心 理压力的体验,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 生自我主动构建心智和塑造完善自我,更符合学生 即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并对其品德才能实际 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从而使自身主体性得以不断发 展。二是塑造人的主体人格,即人作为主体所具有 的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或者说是道德修 养的综合性的概括。三是提高人的主体意识,加强 对客观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青少年将来社会中各 种角色的扮演者,也是各种社会责任的承担者。道 德教育理应追求道德人生最高境界的达成,理应以 实现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为己任。且这种享用不是 表层的快乐情绪的获得,而是深层的精神愉悦的享 受。这是德育的真谛与归宿。 (二)扩大德育整体效应 为了实现发展人的主体性的目标,必须针对德 育对象的特点进一步改进德育方法,运用间接渗透 教育,才能扩大德育整体效应。当今青少年思想变 化是复杂的,甚至令人难以捉摸,社会是一个大熔 炉,也是一只典型的杂货缸,它总包含事物的正反 两面,从而其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双面的,因此在 挖掘社会的德育功能时要尽量避免其消极的一面。 德育效果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隐性,要 想实现德育效果,单一的德育课是无法达到的,要 在其他课程中渗透德育内容。如可以通过描写祖国 大好河山的课文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通过 描写英雄人物的文章以榜样的光辉引导学生提高自 身素养。总之,应使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 个方面,使其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三)重视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在道德教育观上,传统道德教育不恰当地突出 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把德育对象仅视为消极被动地 接受教育的教育客体,忽视了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 中的主体性。这种德育观念, “对学生的主体性道 德教育必须把学生投人到一定的社会实践中。因 为,从另一层面上说,教育实践活动在本质上属于 主体改建心智结构、发展主观精神世界的活动,学 生主体自身的发展,需要通过自我的主体性实践活 和教育所共同面对的客观现实”。 道家德育思想所追求的是礼会稳定,有相当的 历史高度和鲜明的治世论色彩,它以在野派的真纯 与自尊,跟权力保持距离,专注于下层社会,对现 实有深刻认识,因而产生对人民的同情与对时代的 忧虑,其德育思想所追求的是个性的自由,其本意 是“以德抗权”, “以道抑尊”。可见追求个性自由 与社会稳定是道家德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与目标 J。 道家德育思想是传统德育思想中值得重视的历史遗 产。经过去芜存菁的研究,借以丰富和拓展今天社 会德育思想的新思路,对我们不无裨益,值得我们 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司有平.德育过程不是个体的自由选择一关于道 德和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 2004。(5):34. [2】【6】徐小跃.对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的几点思考[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6. [3】张衡.挖掘《老子》的德育功能[J】.河南农业, 2006.(3):44. 【4]张有龙.老子“道”论及对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启 示[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23. 【5】高恒忠.《老子》教育思想的当代阐释[J].周口师范 学院学报,2006,(6):52. 【7】宋晶.老子德育思想对当代德育实践的价值[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0):168. [8】钟良珍.论道德教育客体主体性的高扬[J】.中国成 人教育,2004,(3). [9】毛容.解读老子和他的道德经[J].辽宁行政学院 学报,2006,(7):82. [10】田云刚,张元洁.《老子》人本思想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59-323. [1l】欧阳云飞.道德经的智慧全集【M】.北京:中国戏剧 138 口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出版社.2005.283-290. 1988. 【121老子[M】. 【l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13]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责任编辑:何来】 The Moral Outlook of Lao—tzu and the Realization of Modern Value LI Jia-y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 1 5,China) Abstract:The moral value of Lao-tzu can be unde ̄tod in five aspects:“the likeness of highest goodness to deep water,the preciousness of kindness and plainness,the consistency of essence with nature and the soft attitude towards life”.His thought ean help people perfect their personalities and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hecking their blundering sou1.Lao-tzu’s Taoist educational thought acts implicitly o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has iremovable impact on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Lao-tzu;moral;moral thought;modern valu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