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地理情境 提升教学实效
作者:郑慧娟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18期
摘 要:课堂是教与学完美结合的地方,教无定法,教学应“以学定教”。教师上课时,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不同的地理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新情境的创设,不仅让课堂充满活力,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升教学实效。 关键词:创设 地理情境 提升 教学实效
高效课堂,首要的前提是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可以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假设自己是学生,设想以新颖有趣的方式来学习新的内容。教师设计若干情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某一情境进行教学。通过情境的创设,把需要探究的知识渗透其中让地理课堂充满乐趣,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地理课堂真正的有趣、有效、有益。[1] 一、引用新素材,吸引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新情境会激发学生的无限的兴趣,让学生对于新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从而密切关注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教师在教工业区位的内容的时候,从一个图片入手,用新颖的情境来吸引学生。从“矿山”的故事说起,从而引出工业的区位,工业的分布等相关知识。 【课堂实录】
师:展示矿石图片,简要介绍矿石的故事。(它来自澳大利亚,老师在宁波北仑港捡到它,你认为它是什么矿石,有什么用途?) 生:猜测矿石的类型。
师:板图——中国铁矿石分布图。矿石是澳大利亚铁矿,上海宝钢的钢铁工业矿石原料来自澳大利亚,布局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生:不是原料指向型,应该属于市场指向型。
师:比较中国不同的工业工业的布局,归纳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生:原料、燃料、市场、交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板书——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等。 师:办工厂的目的是什么?工厂建在哪里最好?(请讨论写出自己的观点) 生1:赚钱,工厂最好建在原料和燃料地。
生2:获得经济效益,不同的阶段,有可能工厂的布局也不一样。如钢铁工业,开始可能是靠近煤炭产地,后来逐渐靠近市场。
师:为什么要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中国没有吗?(指导学生填图);海南石碌有铁矿,但没有钢铁厂;上海没有铁矿和煤炭,但有钢铁厂的原因。 生:填图,讨论得出答案。
学生在新情境中不断的发现未知的内容,有了学习的欲望,从而增强了对学科知识体系的认知和掌握程度。
二、创设新情境,激发探究能力
在采用不同的新素材进行教学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创设新情境。情境的不同,会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创设新情境素材,往往是紧密联系教学中的相关知识。新情境下,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进行问题探究。笔者在讲授区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创设了新的情境,以日本北九州的经济劫难为主题进行情境探究。 【教学实录】
1940年前后,北九州的工业产值已占全国的8%,列“四大工业地带”第四位。 20世纪50年代后期,煤炭生产成本剧增,煤炭国际竞争力弱,日本的能源结构变为“油主煤辅”,廉价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加上世界性钢铁过剩,日本改变发展战略,逐渐弱化对北九州钢铁工业的支持。由于片面发展经济,环保意识薄弱,北九州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北九州大片矿井关闭,煤炭业进入衰退阶段。整个城市经济萧条,陷入沉寂,数十万工人和家庭面临工作和生存问题。到1969年九北州地区工业产值在日本工业中的比重已下降至2%。结合材料进行综合探究,说出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九州经济萧条的原因。如何进行振兴。
教师创设教学的新情境,实现了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可以博览群书,可以把相关的知识串接起来。特别是在复习课的时候,可以让思路更加广阔一点,地理知识可以和历史知识链接起来,实现有趣和有效。新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能力。在教师创设的新情境中,学生探究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从而提升了教学效果。[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融入新情境,提升教学实效
融入课堂情境,让课堂更巧妙。地理教学中,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通过新旧知识对比,利用问题探究等方式,创设一系列的地理情景,引发学生兴趣。
笔者结合一个教学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开发,可以得到不同的效果。同素材的新情境——以茶马古道为例,在情境中体会不同主题的探究,从而提升教学实效。 情境一:认识区域(西南地区为例)
设计角度:立足于茶马古道的区域特征分析。第一部分(走近古道),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第二部分(古道悠悠),分析茶马古道通过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结合相关路线进行分析说明。第三部分(古道青春),光绪末年,由于茶捐过重,茶农受损,茶商亦无利可图,普洱茶已由过去年产八万担的高峰跌落到五万担。许多茶商和马帮只得另走他途,1949年之后,随着茶叶种植减少,普洱茶马道亦从兴盛逐渐走向了衰落。 情境二:农业区位(西南地区为例)
设计角度:立足于茶叶生产及相关区位分析。视角之一,古道以茶闻名——自然区位。结合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分析西南地区茶马互市的原因。设计微课例如茶树是喜酸性土壤作物;适宜生长在温度10 ~ 35℃、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较大、坡度和缓、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区。视角之二,古道芬芳——社会经济因素。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由汉族茶农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普洱市欲打造中国“中国茶城,世界茶源”需要采取的措施。视角三,不种茶叶的茶产品出口国。设计微课例,主题入英国不种茶却出口。饮午后茶,是当今英国人的重要生活内容,80%的英国人每天都饮茶。英国自己不种茶,但它每年却大量出口茶叶,其茶叶出口额位居世界前列,超过许多产茶国,创造了大量外汇收入。英国进口大量茶叶后,对茶叶进行再加工,原茶叶变成各种茶产品,除用于国内消费,又出口到包括产茶国在内的世界各地。据了解,英国每年用进口茶叶的30%左右加工后再出口,年出口额为进口额的60%以上,出口价格平均比进口价格高出近3倍。
总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让新的素材走进地理学习过程,让地理课堂充满创意,这样的课堂是鲜活的课堂,是充满智慧的课堂。在新情境中让学生享受学习、探究的乐趣,从而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有了学生充满激情的主动探究学习,这样的课堂将更具魅力,创新课堂便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澄 樊杰,《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测量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