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7期 宜春学院学报 Vo1.32,No.7 2010年7月 Journal of Yichun College July.2010 基于综合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 “双师型" 教师培养问题研究 刘 勇,梁玉红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工商管理学教研部,江西 南昌330003) 摘要: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适应新形势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目标和提高师资质量的现实需 要和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教学素质、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协 调交往能力,才能从多方面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从合理编制培养规划、多元化培养方式、引进兼职 教师和运用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综合能力;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gox{2010)07—0113—03 The Research ON Cultivation of Academic—practical Teachers in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bmty Advance LIU Yong,LIANG Yuhong (Department ofBusiness Management,The尸a啊School ofthe C Jiangxi Provincial Committee,Nanchang 330003,Chian) Abstract:Cultivating the academic—practical teacher fleetly,is the realistic demand and impendence for the higher technical and VO- cational college to accommoda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osition,achieve the objco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 ̄chem.The academic—practicla teachers in higher technical nad vocational college should advance comprehensive abiliyt themselves au—round,including the morality of profession,teaching—ability,innovating—abiliyt,maIIa ng—ability,harmonizing—abiliyt and SO on.Therefore,the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 must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of academic—practical teachers by compiling teh programming,pluralizing the method,fetching in the pluralistic teachers and using invigorative mechanism. Key words:academic—practical teacher;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comprehensive ability;cultivation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在高等教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双师型”教师评估指标等 育格局中已经占据“半壁江山”,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 级标准和内涵进行的说明,其中指出:“双师型”教师是指高 重要力量。然而,随着高职教育的持续性改革与发展,如何 职院校中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提高教学质量、促规模发展为内涵发展已成为一项日益重要 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 和紧迫的课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 称者(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 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打造 考评员资格);(2)近五年中有两年(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 一支人员精干、专业配套、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 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 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一线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 ),也是提高教学 (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 质量和办出特色教育的关键。 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 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和培养意义 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处先进水平 儿 。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意义 目前,对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国内学术界还存在着 高职院校教育是以学习某一职业技能,提高从业技术水 争议,较为权威的是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全国高职院校 平,培养实用型和技能型高级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它是 收稿日期:2010—05—20 ’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综合能力提升与 核心能力研究”(编号09YB48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勇(1982一),男,湖北宜都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工商管理学教研部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 济;梁玉红(1969一),女,江西瑞金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工商管理学教研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1l3・ 第7期 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第32卷 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 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弘扬高职院 校的办学特色、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等具有重大意 义。 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着较强的组 织纪律性和合作精神,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 业心;必须具备良好的行为品质和职业道德,模范的职业修 养和育人品格;必须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必须严 谨治学,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必须 1.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适应新形势发展 的现实需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高职教 团结协作,有集体主义精神;必须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 求精,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汲取新知识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 学能力 ] 。 (二)专业教学素质 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指引 下,高职院校面临从规模扩展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压力,提高 师资队伍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前教育部长周济在2008 1.学科专业知识。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可分为专业基础 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教育呈现出鲜明的阶 段性特征……从职业教育来看,规模快速扩展的阶段已经基 本结束,但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日益迫切。”可 见,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提高高职院校的人 才培养质量,已经历史性地摆在我们面前。高职院校的发展 需求决定了它必须具备一批既有渊博专业理论和精湛教学 艺术,又有扎实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2.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的 客观需要。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 得住、发展好”的,且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工 作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基础 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要具备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 本能力和技能。高职院校这一特殊的教育目标,要求专业教 师既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只 有教师首先掌握了专业操作技能,才可能教会学生技能。 “双师型”教师正是这两方面素质在一个人身上的集中体现, 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满足高职教育对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 3.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改善高职院校师资质量的 迫切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总体上存在着结构不合 理、实践能力偏弱和培养渠道相对贫乏等问题:“结构不合 理”,主要表现在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 专兼结构等方面;“实践能力偏弱”,主要表现在部分青年教 师缺乏实践锻炼环节,或者操作不熟练,技能不强;“培养渠 道相对贫乏”,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从企业引进人才有政 策性限制,重点高校毕业生、科研院所人员又不愿到高职院 校任教;二是渠道不宽,引进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途径比 较单一,尚未形成与各行业互为支撑的多元结构。高职院校 师资队伍存在的上述问题势必造成教学脱离实际,效果欠 佳,进而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综合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具有高校教师的共同特 征,如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师风,丰富的教 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层面等: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又决定了其师资队 伍特色: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懂 得按高职院校的教育规律和特点进行教学,在就业指导和创 业教育等方面有特殊要求。总的来说,“双师型”素质对高职 院校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具体而言,高职院校 “双师型”教师综合能力的构成要素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职业道德素质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1】4・ 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前沿知识三个层次:专业基础知识主要 是指作为专业理论基础的科技知识;专业知识是为适应某类 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而必须具备的专门知识,如物流管理专 业的物流配送、仓储运输和加工包装等应是专业知识的主 干;专业前沿知识是指本专业范围内的科技新思想、新成果 和新趋势,学习该层次知识的意义在于及时关注专业领域内 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培养对新事物的敏感性,不断吸纳新 知识。 2.职业技能知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合理的职业 技能知识应该包括两个要素——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专业 技能是指专业领域内从事科研、技术开发、实验和生产等工 作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在整个职业技能知识中处于核心地 位,其熟练程度是反映培养对象业务素质的重要指标。“双 师型”教师只有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胜任专业教学、技 术开发和生产经营等工作 J(蹦’;师范技能是指教师的从教 能力,根据《高等职业技能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 练大纲》要求,师范技能的主要内容为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 技能、规范书写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和班主 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 (三)创新能力 在当今突飞猛进的科技时代,墨守成规不适应潮流发 展。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除了要了解和掌握最新行业动 态外,更是要创新,使自己的教学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普 通高校教师偏重于理论研究不同,高职院校教师偏重于应用 理论的研究和高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对生产实践中存在的 技术问题加以解决,攻克技术难关,并将理论研究成果尽快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兴起和产业结 构的不断调整,成为一个无止境的动态过程,这就必然引起 新职业的不断产生和旧职业的逐步消亡。新技术领域的职 业岗位必然对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产生新的要求。 因此,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养成关注社会职业结构变动 的意识,并能从职业分析和工作岗位分析人手,具备专业教 学任务转移能力,开发设计新的职业课程,尽快胜任新的教 学工作 ‘ ”。 (四)组织管理能力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身兼多重角色:既是理论课的知 识讲授者,又是实践课的实验实习指导者,还是校内外产学 研结合的开发者,更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因此,“双师型” 教师必须掌握与教学行政管理、教学设施使用管理、技术开 发管理和学校良性运营管理等有关的程序和法则,并能在实 际工作中加以灵活运用。此外,“双师型”教师的组织管理能 力除课程教学和学生实践指导的组织管理能力外,更是要求 第7期 刘勇:基于综合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研究 第32卷 了解相对应的行业管理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 行业的管理。 (五)协调交往能力 行业企业领域的影响力,以此带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 和整体水平的提高;产学结合是高职办学的重要形式,也是 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参与企 业的新产品开发和服务流程制定等活动,帮助企业设计、研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接触面广,活动范围大,日常 工作中各方面的协调交往事务较多:不仅要在学校内与学 生、家长、同事和各教学部门进行协调交往,也要与企业和相 关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交流沟通;不仅要进行班级日常管理 和教学管理,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指导 究、探索和解决工作一线遇到的各种难题,从而验证自己的 理论知识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三)引进人才,增添“双师型”教师队伍活力 高职院校通过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引进一定数量的 兼职教师,特别是来自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工作一线的兼 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因此,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组 织协调和人际交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 职教师,是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需要,也是不断充实“双师 协调交往能力,才能对学生的实习和实训进行更好的指导, 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组织协调和人际交往能 力 ]( 。 总而言之,“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 要内容和办学特色之一,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 质、专业教学素质、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交往能 力,才能从多方面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确保教学质量,进而紧 跟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潮流。 三、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综合能力的对策建议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经过 多年的努力,尽管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 大的发展成绩,但总的来说,与当今经济社会和高职教育的 快速发展对教师的综合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还应继续从编 制培养规划、多元化培养方式、引进兼职教师和运用激励机 制等几个方面予以完善。 (一)编制好“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 高职院校必须以学校的教师实际和专业设置为依据,科 学分析,合理规划,以确定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数量和类 型等一系列内容:首先,要全面了解和分析研究“双师型”教 师队伍的现状,包括数量、年龄、学历、专业、职称、思想政治 素质、实践经历、教学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产学研能力和工 作态度等一系列内容;其次,要在全面掌握相关信息的基础 上进行严谨的教师分析和专业分析。教师分析是对教师个 体的能力和知识结构、个性专长、发展方向和身心素质等进 行分析,并根据其从事的具体工作,确定对其进行培养的形 式、内容和时问等。专业分析则是对专业在学校中的地位和 发展趋势以及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等进行分析,也即分析 本专业当前和今后对专业教师数量和质量的需求状况,进而 确定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教师培养形式、内容和时间等。 (二)强化对现有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力度 在编制完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后,高职院 校应积极对现有教师加强培养,使现有师资尽快向“双师”型 教师转变,一般而言,依托培养专业带头人和加强产学结合 是较为便捷的途径:专业带头人大都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 深厚的学术造诣,在某一专业前沿领域和实践方面取得了创 造性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是专业建设的领路人和“双师型”教 师中的骨干,高职院校要通过参与教学改革、国内外进修、科 研课题等活动,保证各专业有1~2名专业带头人,实行动态 管理,鼓励他们在社会学术团体担任领导职务,提高他们在 型”教师队伍新鲜血液的需要。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的组 成,一方面可以聘任普通高校中那些理论层次高,对学术前 沿领域和生产一线熟悉的教师,他们对提高高职院校的理论 教学水平具有重要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各专业特 点,积极从联合办学单位和校外实习基地等单位引进既有工 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经济师、高级管理 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等,以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运用多元化激励措施,营造激发“双师型”教师工 作动力的制度氛围 高职院校教师向“双师型”方向转变和发展,需要付出辛 勤的劳动。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综合运用多元 化的激励措施,建立起一套稳定队伍和吸引人才的激励制度 和奖励政策,以营造良好的激发教师工作动力制度氛围,使 “双师型”教师标准成为专业教师自觉的行动和努力方 向 ] 。比如,在“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初期,可以对参与 培训的教师从工资福利、职称评聘、学习进修等方面予以适 度倾斜和支持。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进入成熟期后,则可逐 步减少奖励,并将“双师型”教师作为专业教师的标准以制度 形式确定下来,从而提高专业教师参与培训和进修的自觉 性。 总之,只要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 题,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就一定能够形成一支教育 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具备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专兼 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 需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刘万海.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论意义[J]. 教育科学研究,2005(1)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彭民璋.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实 践[J].高教论坛,2006(5) [4]李晓兵,翟铮.高职院教师资源配置有待优化[J].哈 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5]黄宇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论要[M].汕头:汕头大学 出版社,1994 [6]崔宏利.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认识[J].徐州建筑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7]陈增红,周雪莉.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 设的探索[J],职业技术,2009(1) .1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