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的《水浒》
作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的《水浒》,我从上小学五年级时便开始读,几十年间已读过几遍。从人物刻画到情节描写,从小说结构的蕴含在内部的哲理却有不凡之处。对这部名著,古今皆有定评。但从整部作品来看,却有不少情节十分费解,每读一回,疑云更增加了几重。内心存疑,心结难解,不吐不快。
鲁迅先生有一段评论《水浒》的话,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说:一部《水浒》,说的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大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毛泽东也发表了对《水浒》的评论,还搞了一场评水浒,批投降派的思想教育运动。伟人的评价自然各有道理,我在这里不想赘言,只想就人物、情节的几处疑点谈谈我的看法。并以此来求教于读者中的有识之士。
疑点之一是众豪杰占据梁山,劫富济贫算不算农民起义,他们的一切行动是否皆是正义之举。我则认为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起义,也不能说梁山好汉的行为有何正义可言。从小说里看看致谢浩瀚的出身履历:查遍了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员,却找不出一个真正意义的农民,只有三阮、李逵略微有一点像,但整部小说并没有关于他们耕田锄地的任何情节作交代,至于三阮,也是个是打渔的,终归不能算是农民。既然成员皆不是农民,怎么能说是农民起义呢?至于梁山好汉行为的正义与否?我看也不是,起码不全是。例如骗卢俊义上山,搞得卢俊义家破人亡,走投无路,这简直是设计陷害,难道也算是正义之举吗?再说宋江让燕青拜访名妓李师师,凭着燕青的色相拉关系走后门,目的是恳请皇上招安,这种鸡鸣狗盗的行为,哪有半点侠义之举的影子,简直是有点不齿于人类了。还谈什么所谓替天行道的正义?
疑点之二是梁山英雄排的座次,不知以什么作为标准。坐头把交椅的宋江凭的是什么呢?通观全部小说,看不出宋江有何过人之处,却为何得到众人拥戴?去梁山入伙前,他只是郓城县的押司,此官职乃小吏而已,身份不高,其貌不扬,收入不高,只是有点儿歪才。在浔阳搂酒后题诗曾写下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的诗句,但凭这两句诗看,宋江确有一点文化底子,但诗的内容却又与宋江的性格完全不搭界的。也许有人会说,他的绰号叫及时雨,即挥金如土,乐于助人从而结交了天下义士。我的疑点是宋江只是县里的押司,官职不高,家里也非巨富,他哪来那么多银子周济天下穷人?按现在的法律标准定他个不明财产罪似乎也不为过吧。何况在小说中也没见他有几回真正地仗义疏财。他在哨聚梁山的整个过程中,除了干成了招安一事,几乎没有一处闪光的亮点,这样的人却被称为称为《水浒》中第一英雄人物,无论如何难以服众。
疑点之三是明代写的小说,除了宣扬野蛮凶杀以外,竟有令人发指的吃人肉的描写。听过清史专家阎崇年讲的《明亡清兴六十年》,曾说道明军被围,城中断粮,确有食人的特殊情况,但在和平时期,我想从明代往前推一千年,大概在三国两昔时代,人类已经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到了明代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从郑和下西洋中可以看出明代经济的发展。
有关吃人肉的描写,除了神话小说里偶有涉及外,几乎没有一部小说有用人肉蒸包子的描写。《水浒》里写饭店卖人肉包子,分明是历史的倒退,也是不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实际的。这种描写既不真、不善,也不美!作者写这样的情节仙人世界做种的败笔。
除了以上三个疑点外,我对《水浒》仍有一些不解之处,例如,《水浒》中的妇女形象都是不好的,即使进入了英雄之列,其绰号母大虫、母夜叉也显出了贬义,一丈青是毒蛇的代称,自然更显出几分阴毒。梁山头领只有此三个女性,却都冠以这样的绰号,分明是明显地贬抑妇女形象。至于书中的潘金莲,闫婆惜,杨巧云等就更不必说了。再例如武松杀张都监全家,李逵上阵面对男女老少一律挥起板斧,宛如砍瓜切菜一般地一路砍杀的描写,这不是滥杀无辜令人战栗的行为吗?这种宣扬野蛮凶杀的情节难道也是英雄之举吗?
我承认,上述想法也许是因为我的才疏学浅,或过于叫真,或过于幼稚,因为《水浒传》确为一部了不起的名著,它的人物塑造和细节描写都是出神入化领进人也难以企及的。我想再读几遍,也许会读懂的。但我更希望有名人、高人指点迷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