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银川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实

来源:画鸵萌宠网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银川市人力资源服

务业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服务

【发文字号】银政办发[2016]120号 【发布部门】银川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6.09.26 【实施日期】2016.09.2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银川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银政办发〔2016〕12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关于加快发展银川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银川市人民政府公办厅

2016年9月26日

关于加快发展银川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实施方案

1 / 4

人力资源服务业是以促进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和优化配置为目的的新兴产业,服务范围主要包括招聘洽谈、人才测评、高级人才寻访、管理咨询、人力资源培训、人事代理、劳务派遣、人力资源外包和人力资源软件服务等,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形态之一。为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 》(人社部发〔2014〕104号)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宁党发〔2014〕53号)、《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宁党办发〔2015〕50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就业优先、人才强市战略部署,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和中阿经贸合作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坚持走开放内涵式发展道路,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以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健全和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业聚集体制机制,建设和规范人力人力资源市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人力资源开发配置水平,为银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需求拉动,市场为主。坚持人力资源服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以人力资源和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用人力资源支撑产业发展,形成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创新机制,多元发展。深化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公共服务与市场 2 / 4

服务协调发展,形成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各种所有制的人力资源服务机

构发展,构建多元共存、分层布局、竞相发展的市场格局。

(三)加强合作,打造品牌。引进国内国外优秀企业,加大与毗邻地区交流合作,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建立区域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城市。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打造立足毗邻地区、覆盖陕甘宁蒙、面向穆斯林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银川特色的品牌产业。 (四)遵循规律,优化环境。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力资源成长规律,注重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科学化水平。加强指导,优化服务,依法监管,强化行业自我约束,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三、主要目标

(一)扩大产业规模。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多元化、多专业、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不断扩大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到2020年,全市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200家,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产业规模超过20亿元。

(二)优化产业结构。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培育发展新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升级改造原有人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到2020年,银川市本级打造1个综合性的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和1个专业化的人才服务产业园区,各县(市)区打造1个具有特色的人力资源产业园区。

(三)强化服务功能。创新管理方式,强化服务功能,建立内容丰富、服务优质、功能完善、诚实守信的规范化、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为银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服务。到2020年,把银川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成为功能强大、服务齐全、辐射力强、规范灵活的综合性人力资源市场。

(四)营造良好环境。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法律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诚信服务体系,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使市场成为人力资源配置的主要渠 3 / 4

道。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1.进一步深化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实现人力资源市场领域的管办分离、政企分开、事企分开、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离。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政策体系,健全人力资源市场配套设施,强化人力资源市场功能,整合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社局、人才局等。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