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镇山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及其保护对策
聂冉
摘要:镇山,这座被外国友人称之为“人类活化石”的民族自然生态博物馆,是如何在王铭铭所谓的官方对“文化遗产”的提倡下,其旅游不断得以勃兴的。同时,更为主要的是,由于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景、风俗习惯、民族艺术和手工制品等具有独特的特点而吸引大量的游客,但这些“独特”之处往往又正是“脆弱”之处,在外来文化的压力下很容易发生变化。那么,镇山的独特文化在旅游兴起之后, 是被游客与优越的经济状况吞噬,已经开始消失了呢?还是引入了新的文化因子,游客的到来,刺激了当地传统艺术、手工艺品的复兴?另外,也试图探讨镇山的旅游和保护应如何互相依赖,双防在紧密的有效地合作中是如何互相得益。
关键词:人文景观,露天博物馆,民族风情,石头建筑。 镇山村是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一个行政村,该村据贵阳22公里,据花溪9公里,由镇山大寨和关口寨两个自然村组成,共142户,总人口582人,99%的人为少数民族,其中布依族109户,苗族32户,汉族1户。全村现有耕地面积707亩,其中田404亩,地303亩。1995年7月镇山村
被省政府列为民族文化保护村,以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业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199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10万元,人均纯收入2730元,迈入国家级小康村行列;200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572万元,人均纯收入12440元;201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078万元,人均纯收入19320元。
镇山是石头构筑的人文风景,是布依族文化的露天博物馆。四百年前当奉命“平播”的明朝军人李仁宇来到镇山,这片布依世代居住和耕耘的土地上,就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化变革。冬去春来,汉文化自然而然地溶入了镇山人生活中。饱经风霜的古城垣、巷发同一首古朴的民谣,如同布依族少女悠扬的歌声,在这里百年传唱。民族文化的交融和互动,成就了镇山独特的文明形态。
镇山旅游开发的特征
1.官方行为的参与。从镇山的概貌中,我们就发现,镇山的旅游业一开始就是政府行为参与的结果。同时,从镇山武庙陈列室中,我们发现,参与镇山旅游业的官方行为主要有三种。(1)国际友人的参与。镇山村的“贵州花溪布依族村寨博物馆”是中国和挪威共同努力的结果。(2)国家、省市等有关领导的参观考察,主要有:国家文物局党委书记陈浩然,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中国博物馆》主编苏东海、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胡继高等到镇山视察。(3)基层组织
的参与。除了在镇山概貌中提到的花溪区文管所完成了寨容寨貌维修和武庙维修工程外,还有花溪区规划办为镇山民族文化保护村的建设提供准确数据,地方卫生部门等也为镇山的环境卫生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总之,官方行为的参与表明:一方面,镇山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国际、国家、省市等有关领导的考察视察,提高了镇山的知名度,使得镇山的旅游得以不断的发展。 2.不断发展的旅游产业。镇山的旅游产业正式开始于1994年,到2010年,拒不完全统计,16年来共接待游客和研究者1000多万人,其中在旅游黄金周,最多一天接待游客上万人。镇山村的旅游给镇山的经济带来较快的发展,其表现在:
(1)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自集体产业。1997—2010年
镇山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规划,其中有一栏就为村级集体收入,1997年为5000元,2010年则为1200000元。可见其集体经济收入发展之快,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镇山的旅游门票收入。
(2) 全民参与旅游业。镇山的旅游带来了相关产业的连锁
反应,从旅游观光发展到饮食、游船、独家、休闲、购物等,使镇山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布依风味食品如米酒、腊肉等一系列东西不断商品化,从而推动镇山旅游业的发展。镇山村80%以上的人,都参与了旅游
业,从而带来了镇山经济的不断增长。
旅游引发的变化形式
1.从业结构的变化。在未发展旅游之前,镇山的主要产业为农业,当时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旅游产业兴起之后,镇山村80%以上的人都参与了旅游业。当然,农业仍然是镇山的主要产业,但镇山人在农忙时大量雇佣周边农民进行犁田、插秧、收割等,而自己则主要从事旅游业。因此,旅游业的兴起,带来了镇山人从业结构的极大变化。
2.交通工具的变化。在镇山未发展旅游业之前,主要交通工具是马,但如今镇山几乎不养马(只养了四十多头牛用于农耕),其交通工具主要是摩托车,其中全村拥有40多辆小轿车。这小小的交通工具,带来了镇山人在世间、信息等方面的极大变化,从而也产生了思想观念的极大变化。
3.现代化大量进入家庭。在镇山,几乎家家都有电话、电视,凡开餐饮的都设有卡拉OK,大部分人都拥有手机。这些现代信息工具,同样极大地改变了镇山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
4.语言的转变。现在镇山只有10%的人能说能听懂布依族话,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的老人,而其余的人基本不能说也不能听懂自己的民族语言。
5.服饰的变化。镇山布依族服饰文化集中变现为:没
有冗繁的图案,青布服装清新淡雅,服装上的绣花简洁明快。但今天的镇山人,只有40—50岁的妇女仍在穿自己的民族服装,年轻人都受都市潮流的影响,牛仔衣牛仔裤大量盛行,更有甚者,都市里一些极为暴露的服装,在镇山也时时可见。
6.民居的变化。镇山是石头构筑的人文风景,村内以石为主的建筑是贵阳市少数民族村寨中建筑的艺术代表,但是今天镇山保存下来的传统的真正石板房,以木架结构,屋顶用畸形石板取代青瓦,房屋墙壁用方形石板镶嵌的,也只占1/10了。虽然政府为保护镇山的传统民居,拒绝现代化建筑今日镇山,曾拆除过违章建筑,但由于今天石板造价是砖瓦造价的一倍,村民们作了一些相应的变通,用砖建筑,外面贴上一层石板,从而引起了镇山民居的转变。
镇山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在镇山“贵州花溪布依族村寨博物馆”的展厅里外面看到这样一则后记,它写到:“一个民族,保存了传统,就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一个民族,不固守传统,就焕发出生机活力。镇山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态文化,她的生命根植于多民族的土壤,她的成长来源于民族文化的融合,她的发展得益于开放的空间和包容的情怀。
到了今天,旅游产业带来了外来强大文化的冲击,镇山的独特文明形态,和汇总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如西江苗寨、
郎德上寨等一样,几乎都有被消除的危险。
镇山将会面临:文化上,这一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布依族文化特征将在贵州.中国.乃至世界上消失,从而变成一种历史的记忆;经济上,镇山将会迅速地回到原来的状态,因为,一旦失去文化的支撑,镇山的山水风光无法吸引游客的到来,而以旅游作为主要经济收入的镇山,则会回到未开发旅游前的原始状态。
只有保持了个性,才会获得普遍的价值认同。因此,我们仍然急切呼吁保护。同时,我们也知道,任何优美的自然风光,如果没有文化做起底蕴,这样的旅游是不可能得到长久发展的。为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镇山应注重如下一些事情:
1.对即将消失的文化特质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在语言方面,采取双语教育,让布衣族语言得以继续传承,而不要任其流失;在服饰方面,强行推行布衣族民族服饰,不仅妇女,而且包括儿童、男人,在旅游区内着装民族服饰,让游人在旅游过程中,感受民族异质,从而增强镇山旅游的文化内涵。
2.对屯堡村寨进行规划。修复屯堡城壁,制定政策予以保护,即划定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尽可能的保持原有的民风民俗和自然景观,特别是对于民居,不管是出于何种阻力,都要努力保持石板房原貌。这样一来,即增强了镇山古
朴的风味,同时也进一步开发了上寨的旅游新项目。
3.进一步挖掘和宏扬镇山的文化遗产。除了镇山原有的一年一度的苗族跳花场,布依族六月六歌会外,还要恢复镇山的庙会,每年正月的扫寨仪式,以及六月的秧苗会等,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来增强镇山的民族节日旅游。
4.尽可能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以及都市服饰退出镇山旅游区,还镇山一个原汁原味的布依族民族风情旅游。
结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旅游给目的地社区和人民带来了文化的变化,它是一种涵化和发展形式,但这种涵化和发展同时也是有积极的和负面的影响。对于镇山,其积极作用表现在:旅游给镇山经济带来了较快的发展,从而也促使镇山在1998年就步入了国家级小康村的行列。而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镇山的民族语言、服饰的丧失,民居的改变以及村民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都使得镇山事情了她原有的风貌。但是,我们认为,旅游应该可以合保护互相作用,共同得益的。因此,我们希望, 在镇山今后的发展中多注重旅游和保护,增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使镇山文化循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姚荣:《旅游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12月,北京。 [2]杨慧:《民族旅游与族群认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张晓萍:《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年2月,昆明。
[4]龙宣萍,徐拆:《贵州民族风情旅游》2001年2月 [5]郑正强:《最后的屯堡》,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