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思维逻辑 关注社会生活 品味内心世界
——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点评
浏览了一遍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第一个感觉是“难”。仿佛各地作文命题都以难倒学生为能事,竞相变换花样“刁难”学生。好的作文不在难度的增加,而在于思维的开阔,能力的考察,情感的表达,不能让学生不知所云,无从谈起,或者糊里糊涂,没有观点地乱写一气,在这一点上值得命题专家深思。第二个感觉是思维能力要求普遍提高。无论是五花八门的材料作文,新课标的应用型作文,还是像“论文章和人品”这样的命题作文,无一例外强化了对思维、逻辑能、分析能力的考察,如果没有观点、没有论证、没有分析方面的能力积累,很难在今年的作文中取得高分。第三个感觉是关注社会人生。在这一点上,今年的作文题目是很成功的,或者聚焦时代发展、社会变迁,或者关注社会生活、人生百态,背后都大有文章可做。总之,就今年作文命题而言,我的感觉和建议是:作文难度不应成为出题趋势,思维能力考察、关注社会生活导向值得继续坚持。
下面结合几个反应比较难的材料作文,谈一下个人的看法,也借命题专家的题目,抛砖引玉,品味一下复杂的社会人生。
一、“私德”与“法治”是两难中的艰苦抉择
全国卷新课标I的作文题目是围绕着“女儿该不该举报老爸”这个核心问题写一封信,表面是一篇应用型作文,内容上则是彻头彻尾的议论文。文章需要有“态度”,也就是要观点明确,需要阐述看法,自然是论证分析。
显然,这篇文章是围绕着“个人情感”与“社会法治”这对矛盾展开的。举报老爸是站在“社
会法治”的角度上,不举报则是站在“个人情感”的角度上,围绕这两种不同的角度去写应当都是不跑题的。但是,这个题目还是有几点需要深思。
第一,顺应出题者的意图,站在法治的角度“大义灭亲”式地支持女儿举报的做法,可能是比较普遍也比较正确的一种构思。这里的背景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推进,法治、公德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文明的发展需要法治,维护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转也需要法治,当前的全面依法治国更突出了法治。法治是对个人、社会的规则和约束。站在这个角度上讲,女儿举报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站在私德的立场上指责女儿的做法也不能算跑题。在有些道德体系中,“父为子隐”是值得尊崇的。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大意是孔子认为,揭发自己父亲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并称赞“父为子隐”的人是“直在其中矣”。再比如《孟子》中有这么一段挑衅式的辩论,桃应问:“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叟杀人,则何如之?”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意思就是,舜的父亲杀了人,舜应该怎么办?对于这个假设的问题,孟子认为,舜应该放下王位,窃负而逃,也就是选择了道德的层面。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指责女儿的做法也是有理有据的,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中可能仍然存在着“父为子隐”的惯例。但于时下而言,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里,我们还是应在站在公家的角度、法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故最好还是按照法治的角度来立论。
最后,为什么要把“私德”与“法治”对立呢?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绝大多数情况下,“私德”与“法治”是不对立的,而像题目中案例发生在实际生活中也是极少数,但当命题专家把这两种观点掐在一起、对立起来的时候,大家并不应该忘记二者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的冲突,相反在很多情况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于我个人的观点而言,更应该提倡的是如何将这两种关系理顺,而不是让这两者对立。如果真要故意、有意地将“私德”与“法治”对立的话,那将是我们极不
希望发生的。文革中“父子反目、相互揭发”的悲惨教训是非常令人痛心的,而将这两者更好地统一在一起,可能对于历史的传承、文明的发展更有好处。所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手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是最好的办法。
二、“混沌自然”与“追本逐源”是两种思维下的不同状态
山东高考的“丝瓜藤和肉豆须”,很是难为了学生,很多学生真的是不知所云,最后没有抓住核心问题,从一些边缘的问题角度上立论作文,也真是难为孩子了。
“丝瓜藤和肉豆须”的纠缠问题实际上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处世方式。孩子出于“赤子之心”,总是想对于世界、生活有一个“一是一,二是二”的分辨,这是人的本能,也是孩童的好奇,是一种健康、积极但并未经历社会洗礼的处世态度和认知方式。于是总想着把丝瓜和豆须分的清清楚楚,把事物的客观面貌看的清清楚楚,把纷乱的生活分的清清楚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所以把根茎弄断他也没有看清楚。父亲生活经验多、社会阅历厚,当“丝瓜藤和肉豆须”纠缠在一起的时候并没有感到任何的奇怪,在父亲看来,生活的本来面貌可能就是这样的,社会生活中任何一件事情可能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缠绕、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这种纠缠、复杂、混沌的状况本来就是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常态。我们需要去适应这种常态,顺其自然,顺藤摸瓜。中国有句古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有时候分的过于清楚反而不易生存。但是对于这两种不同状态和处事方式的领悟,是需要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或者阅读积累的,对十八九岁的弟弟、妹妹们而言,可能并不容易做到。
“丝瓜藤和肉豆须”的纠缠问题深层上是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大概一想,儿子的思维方式偏于西方,是一种科学的认知思维,强调对事物的精确认知。就比如必须要把纠缠在一起的丝瓜藤、肉豆须分开来看清楚,就好像西方什么东西都要放到显微镜下照一照,是一种精准的科学认知方式。父亲的认知方式是具有东方意蕴的,强调笼统的、整体的把握,父亲没有去把丝瓜藤、
肉豆须分开考察,但是从事物的整体和发展上却有一个总的把握,这种把握虽然是大概的,但却是极“精确”的。这就好比西方人做菜必须要弄清楚放几克盐,而中国的老厨师则会说,放“撮儿”盐,但最终味道都是极其美妙的,实际上是不分高低上下,皆有可取之处的。儿子那种“追本逐源”式的认知对于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科学研究是非常有好处的;父亲那种“混沌自然”的认知方式,也有很大的可取之处,二者的好与坏都需要在具体的环境中加以分析。
至于林清玄散文中所品悟出的那两条哲理,虽然深刻到位,但在高考作文提供的语境中,恐怕很难想象的出。因此,对于山东的这道题目,更多的学生可能要自由发挥了,就算是没有围绕这两对关系来写,以一些外围的观点立论,我想在阅卷中也应该给与支持,毕竟这道题出的有点“过犹不及”。
三、“坚硬”与“柔软”是人生必备的两种素质
如果要对全国的题目做一个分类的话,我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与社会,另一类是人与自我。全国新课标聚焦时代社会,山东关注的是体悟人生,都属于第一类;而上海的题目很超前,关注的是对自我的认知和把握。上海卷说:“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上海的题目属于第二类,是一种自我的对话,它开始触摸我们内心的柔软与坚强。
这道作文题,难度适中、方向明确、易于发挥、能见才情,我的感觉可能是今年比较成功的一道作文题目。“坚硬”与“柔软”在审题上,大概都不会出错。除了不为物所动、不为情所感的“佛”,恐怕没有人能够躲过“心中的坚硬与柔软”。铁汉也有柔情,弱女亦有忠贞,我们心中的苦与乐,悲与喜,坚强与懦弱,无不在此范畴之内。考生可以依托历史人物进行构思、演绎、阐释,也可以虚拟人物以寄情思,还可以现身说法,讲讲自己内心的坚硬、柔软,都无不可。另外,需要提醒的是,这道题目与前面两道可以站在一方立论不同,最好是能够兼顾“坚硬”与“柔
软”,不要单说一方,只有软硬兼有,张驰有道,阴阳互动,才能实现内心的和谐。
6月8日晚范作昇匆匆急就于书圣故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