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闻电台重大灾害报道模式分析
作者:李宁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04期
人类从洪荒时代就从未停止过与自然环境的斗争,大自然孕育了人类,却又将无数的灾难降临到人类的头上。仅2010年上半年,我国就经历了玉树地震、安徽洪灾等自然灾害的考验。这些灾害的到来,不仅考验了国家的救援机制,也考验了新闻工作者在灾害面前的应对能力。随着媒介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灾害的报道,广播作为接收性最强、接收条件最低的媒体,在灾害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就以全新闻电台东广新闻台为例,分析广播新闻电台在重大灾害报道中的报道特点。
2008年1月,全国发生了罕见的雪灾,尤其以湖南等地最为严重,上海虽然不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但也经受了百年不遇冰雪灾害的考验。这次雪灾虽然已经过去了3年多,但对于目前或今后的灾害报道依然有借鉴意义。之所以选择这一天,是因为在2008年1月29日当天,温家宝总理前往湖南视察灾情,那里是当时全国受雪灾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作为地方媒体的东广新闻台怎样甄选稿件,在即时报道本地抗灾救灾的同时,也使本地听众了解其他地区的灾情;怎样平衡本地报道与全国其他地区报道,凸显了一个媒体自身的定位以及报道倾向。 2008年1月29日全天,20分钟为一个轮盘滚动播报新闻的东广新闻台全天共播出了45档,共计15个小时的新闻。其以动态消息为主,即时更新的栏目《新闻快报》,在每个20分钟的轮盘中占据5分30秒,以下仅以《新闻快报》播出的动态消息为研究对象。
从频次上分析:作为全天乃至当时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新闻事件,东广新闻台对雪灾的报道具有强烈的连续性。全天45档新闻,没有提到雪灾的仅有11:40、13:20、18:40三档。东广新闻台在2008年1月29日当天共播出了132条与雪灾有关的新闻,以全天直播15小时,每小时播出三档计算,平均每档新闻播出了2.9条关于雪灾的动态消息。播报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气象、交通出行、医疗卫生、工农生产、市政建设、旅游、电力、供水、房屋维修、运输、救灾、补助等12个方面。除关注上海本地的灾情外,还涵盖浙江、江苏、安徽、湖南、广东等省抗灾救灾情况。其中对上海本地受雪灾影响的报道总共有9大类,包括天气、除雪、上海运输、物资供应、安全生产、雪灾中受到的伤病情况、旅游、领导关怀等87条,占65%。而对除上海外全国其他地区的报道涉及交通运输、天气、高速公路、旅游等,占35%。 本地新闻中,以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除雪为主要报道内容,对于本地天气和交通的报道占据了绝对的头条位置,分别为9次和8次头条。可见,东广新闻台在选择新闻时,对本地新闻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全国新闻的关注,尽管其他地区的灾情比上海本地的更加严重,但是从地域性的角度来说,本地的生产生活才是东广新闻关注的重点。但同时,东广新闻台对全国的天气、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消息也相当关注,全国灾情在这些方面的进展会相应影响到上海。值得注意的是,东广新闻在一些时段,专门编排了一系列的消息,集中报道雪灾。如当天17:20的《新闻快报》,连续用5条新闻组成了一个单元,报道全国各地受雪灾影响造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损失的情况,先后报道了南方部分输电设施受损、江苏4座长江大桥恢复通车、安徽因雪封闭的高速公路开始通行、广西输电线路发生故障、广西旅游因雪停止。类似的单元式报道还可见当天16:00的《新闻快报》,用3条消息集中报道了雪灾对全国交通运输造成的影响。 可见,东广新闻台在报道雪灾时虽然将关注的着力点放在了本地资讯上,但也采取了一些编排手段保持了自己对其他地区的关注度。
从新闻类型上分析:基本上以短新闻为主,按照我们目前的广播电视普遍要求,播报时间在1分30秒以内的消息类新闻都属于广播短新闻。东广新闻台的《新闻快报》栏目基本上以播报短新闻为主。新闻以短为主,这是新闻台的立台原则。以东广早新闻早上9:00~9:20的新闻为例,该档《新闻快报》中共有5条消息报道雪灾,共1121个字,平均每条224个字;14:00~14:20,4条新闻共782个字,平均每条195个字;19:00~19:20,4条新闻共802个字,平均每条200字。东广新闻台编辑采取6小时一个轮班的形式,截取的这三个时间点恰好是三班编辑交接时的第一档新闻,选取这三个时间段,可以排除每个编辑个人风格的因素。由此可见,东广新闻台每条新闻大约在200~220个字,如果按照目前的播音语速每分钟大约180个字来计算,每条新闻播出时长约在1.11~1.22分钟之间。字数决定信息量,字数也决定了一档新闻的节奏。由此可以看出,东广新闻台在播出节奏上,密度较大,播报较快。广播短消息也可以使每条消息主题更为集中,做到一事一报,背景材料更为精简,语言运用得更为简洁准确。
新闻来源范围广,但大部分来源于报纸、网络,本台自采新闻极少。对于其他媒体采集信息的依赖性较强,一些自身可以完成的采访任务也由其他媒体代劳,显现出广播媒体采访人手不足的缺点。
全天关于雪灾的新闻总共181条,来源包括:本台记者14条,新华社31条,《解放日报》4条,《文汇报》7条,《新民晚报》14条,《新闻晨报》5条,《东方早报》6条,东方网5条,上海卫视4条,上海电视台12条,气象台、客运站6条,外省市纸媒73条。 通过以上统计可以发现,本台记者自采雪灾新闻仅为14条,其中10:20一档关于铁路上海站出现晚点现象的新闻用的是人民网的稿子,11:00使用了新华社的稿子,地方媒体采用中央级媒体作为新闻来源本无可厚非,但细看这两篇稿子的内容便可发现,关于交通和电力的消息完全可以由本台记者自己采访,记者的缺失让广播成了名副其实的读报机。对于气象信息的播报尤其如此:
以气象信息为例:9:00:申城遭遇24年来最大降雪。来源为《新闻晨报》。 9:40:申城今天暂时告别雨雪天。来源为《东方早报》。
11:20:气象专家表示,气温偏低和降水偏大是导致本次雨雪天气的直接原因。来源为《人民日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2:20:申城降雪过程开始减弱,明天阴到多云,并伴有积雪和结冰。来源为东方网。 13:40:与12:20档稿子完全相同。来源为东方网。 14:40:未来3天,南方将持续降雪。来源为中新社。 15:40:未来3天,南方将持续雨雪。来源为新华社。 16:40:本市当晚天气。来源为新华社。 17:40:本市当晚天气。来源为新华社。 18:00:本市当晚天气。来源为新华社。 18:20:未来3天我国气象趋势。来源为新华社。 19:20: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最新气象。来源为新华社。 19:40:本市未来天气状况,来源为《解放日报》。 21:20:未来3天我国气象趋势。来源为中央气象台。 21:40:持续雨雪将告一段落。来源为东方卫视。 23:00:未来3天我国气象趋势。来源为东方卫视。 23:40:持续雨雪将告一段落。来源为东方卫视。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东广新闻台对天气的报道不可谓不频繁,先后采用了《新闻晨报》、《东方早报》、《人民日报》、东方网、中新社、新华社、《解放日报》、中央气象台、东方卫视等中央和地方媒体的消息。事实上,对于气象报告来说,新闻的官方来源只有两个——中央气象台和当地(上海)中心气象台,其他纸质媒体的新闻来源大抵亦是如此。这样看来,东广新闻台完全可以由本台记者自行前往采访本地气象台的有关专家、首席预报员等,而不用坐等使用其他媒体的二手消息,从人力上来说,也并没有多大的浪费。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同时发现了东广新闻台在本次雪灾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注度高,播报内容广泛,但不深入。对雪灾的影响虽然报道了12项大的方面,但每项都泛泛而报,没有形成纵横交错的广度与深度。仅就气象报道来说,受众不仅希望了解正在发生的气象信息,而且希望了解未来的气候变化走势、全球的气候趋势;了解气候变化对经济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会发展以及对个人生活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此,客观准确而不失时机地将气候变化的真相告知受众,推动全社会成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时代逐步树立气候意识,知晓我们每个人能为减缓气候变暖做些什么等都可以成为广播报道的重点。但东广新闻台目前的报道内容相对来讲比较单一,从以上的列举中可以看出,东广新闻台目前还只停留在对气象预报的低层次水平上,报道的层面不够深入,报道的范围不够广泛。多局限在传统的天气预报范畴,往往只充当了转播员的角色,无法对气象部门提供的信息作一定的解读,也鲜见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视角来分析气候事件的报道。这种状况,显然很难适应当今气候变化的现实对气候报道的新需求。 播报节奏较单一,容易造成听觉疲劳。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人们的注意力被极度分散,因此,受众的选择显得越来越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注意是指人类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面对大量的信息,人要正常地工作和生活,就必须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的信息。当传播内容能够满足人们的动机和需要,并能够带来愉悦的心理和生理体验时,人们的注意力就会指向和集中到这些内容上来。东广新闻台是以提供海量信息为主要媒介定位的频率,在海量信息中如何不失时机地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将那些“重要”的信息准确地传达出来,非重要的信息只是“一听而过”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在编辑稿件时能够通篇考虑整个栏目的主题,在新闻的条数和字数上强调那些期待受众重点关注的“重要”信息,或者利用多样的声音素材,如记者直接出面报道新闻,而不是播音员念稿,或者利用一些采访对象的声音,而不是新闻稿件中的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
在丰富的声音素材方面,与东广新闻台播报模式相同的纽约1010wins电台的做法值得借鉴,1010wins拥有专门的气象记者和交通记者,在每一时段都会由这些记者播报当前的信息,既有权威性,又丰富了声音来源,还能使新闻的节奏富于变化,适当地消除受众的听觉疲劳。除了侧重变动事实、新鲜数字的“快新闻”外,也可以转换角度,做一些科学性强的“慢新闻”。 信息量貌似很大,但重复率多,更新不够。有国外记者说:新闻的生命力只有6小时,过了这6小时,任何新闻都变成旧闻了。网络的诞生更加缩短了新闻的生命力。在各路媒体纷纷争夺第一时间报道权的时代,对新闻的过多重复,不仅会造成听觉疲劳,也会让受众对这个媒体失去关注度。仅以气象信息为例,东广从14:40~23:00共8个多小时内,将同一条新闻“未来3天的天气趋势”重复了5次,尽管新闻来源不同,但播报的内容基本无二。这样的重复,也有违东广新闻台“即时滚动,随时播报”的口号。笔者认为,如果新闻内容有重复,不妨将其改为提要式,在随后的新闻中播出,从而腾出更多的板块时间在新闻的深度上做些文章。 缺乏深度新闻的挖掘,没有纵深感。比如,上述对气象的报道中,可以做些解释性或分析性的新闻,解释一下目前气候巨变的成因,分析抗灾救灾过程中我们的救援机制是否合理,有哪些有待改进的方面,虽然新闻台是以动态消息为主,但将解释性或分析性的消息放在动态短讯之后,并不会影响时效性,反而会增加受众的收听兴趣,新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授知识、普及教育。据笔者统计,在2008年1月29日全天,东广新闻台仅有一条新闻涉及了这一功能,该条消息提到了本次灾害性天气的成因。新闻事业的功能并不是单一的,除了其承担的主要功能告知新闻、影响舆论之外,还应当兼顾其他,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可信任的、能够让多数受众各取所需的媒体。“窄播”是广播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不意味着限制自己的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野。受众对信息类型有着多元化的诉求,探究灾难发生的根源、了解救灾的运作体系、关注灾民的生活情感。媒体需要更广阔的视野来快速从容地传播信息。
综观近30年我国传媒的灾害报道,从20世纪70年代的灾害事件较少进入传媒报道视野到“灾害不是新闻,抗震救灾才是新闻”的80年代,再到如今的信息自由流动时代,媒体对灾害的表达进化了许多,但要真正实现转型,必须拥有更为完善而灵活的灾害事件报道机制和模式。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编校:张红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