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巧用多媒体让古诗词教学更精彩

来源:画鸵萌宠网
・教与掌・ 巧用多媒体 让古诗词教学更精彩 甘肃省榆中县新营学区 杨新义 摘 要: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为人们所喜爱。学好古诗词,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 美好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欣赏能力。时代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为教师教好古诗词提供了 很好的平台。使用多媒体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 古诗词 教学 文章编号:ISSN2095—671 l/Z01—2014—07—0044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为人们 适合吟唱。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指导 所喜爱,其感情真挚动人,词藻耐人琢磨,字字珠玑、意境优美、 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把声音的高低、节奏快慢、语势强弱和 言简意深。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学好古诗词, 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 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美好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欣 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词的语言文字理解,提高学生的朗 赏能力。但是,由于古诗词距离人们时间久远,语法结构特异, 读能力。例如,在朗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如果教师还是沿袭读读、讲讲、 时,前九句中作者矢志报国的理想将读者的感情带到了高山之 背背的老式教学方法,不仅不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还会使 巅,可是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却道尽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无 学生反感厌恶,感觉学习古诗词味同嚼蜡。时代的进步、现代 限抑郁和愤慨,又似乎将读者推入了万丈深谷。全词感情悲壮, 信息技术的兴起为教师教好古诗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用多 深深感染了学生。另外,古典诗词严格的用韵规律,也都在配 媒体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乐朗诵中完美地表现出来。同学们在模仿朗读的同时,进一步 一、创境激趣。引领教学 体会到诗词蕴含的深层情感,再一次获得情感体验,并达到在 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可起 理解基础上背诵的目的。 到较好的铺垫、造势、渲染、引领作用。例如,在马致远的《天 四、比照情理,思想教育 净沙・秋思》这首元曲小令中几乎找不到语法结构,但由于重 诗词抒发诗人情感,许多古诗词作品中还蕴含了许多人文 复与对比的巧妙运用,使它成为千古绝唱。教师在教学这首元 美德的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 曲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三个情调相同而形象不同的材料 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如 对象:枯藤、老树、昏鸦。重复手法的精彩运用,渲染出一种 教学《悯农》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农民在田里干活的情景: 浓郁的生命感受——悲凉、绝望、死寂。接着再采用对比手法, 夏天,在火辣的太阳底下,几个农民弯着腰,汗流浃背地挥舞 展现了一幅明快、清新、温暖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 着锄头。然后适时引出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 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审美感受,使前者更孤寂,后者更温馨。后 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学生反复吟诵后,教师再让学生观 两句同样运用重复的手法将悲壮苍凉、孤寂凄清的生命感受表 看自己在饭堂吃饭的情景:吃包子只吃里面的馅,把外面的都 现得淋漓尽致。在诗词意境的铺垫下,教师再辅之以声情并茂 扔到地上了,吃饭时很多饭粒洒在桌上。教师问: “你们这样 地范读,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具有了坚实的情感基础。视觉和 做好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同学们都把手举得高高 听觉协调配合,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有力而又自然地激发 的,气氛非常热烈。通过学习,同学们都懂得了要爱惜粮食, 了学生的情感,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珍惜农民伯伯劳动成果的道理。 二、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大 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较,多媒体可以加大课时的容量。例 显身手,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笔者讲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时, 同时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真 课前利用大量时间准备课件内容。课堂上点击鼠标,就能在短 正的教学好助手。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运用多媒体教学带来的 时间内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逼真的录像。利用多媒体授课, 问题。多媒体为古诗词教学开辟了新的天空,为语文教学改革 可以避免教师动手操作教具时出现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的情况, 增添了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赢得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一节课中,教师既完成了 词句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教学,又对学生进行了作者简介、 词句评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增 强了审美情趣,也使学生对作家、作品、诗词的风格有了更丰 富的了解。 三、调动情感,启迪思维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最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