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多媒体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画鸵萌宠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多媒体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李彬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26期

在中国,最早阐述对诗歌的见解的,大概是孔子,他曾在一次庭训中对自己的儿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但时至今日,由于受到知识面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很多学生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陌生和疏远,从而造成对古典诗文的文化、教育价值以及艺术价值普遍缺乏足够的认识,更遑论从中获得艺术的熏陶与洗礼。那么如何让学生去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线,便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认识本身就是一种最令人惊讶、诧异和神奇的过程,能激起高而持久的兴趣。”所以,只要能激发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认识兴趣,就可以改变这一现状。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则开拓出一条便捷、有效的途径。因此,如果能够灵活、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的心理,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具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1 走进诗人心灵,感受诗歌语言之美

古典诗歌的语言之美在于它的高度凝练,就如一幅简笔白描,寥寥数语之间,便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其中或渗透着浓厚的感情,或蕴含着深奥的哲理。尽管每首诗在内容上有着千差万别,却能各尽其妙。不过,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状物、议论,归根结底,都是作者人生价值观与审美情感的统一体。只是因为诗人所处时代与今天的现实生活有着极大的不同,才造成学生在理解上的困难。所以,只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体味文本、进入诗的意境,进而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就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熏陶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每一首古诗时,笔者首先发动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诗人所处的时代和生平以及古今名人对该诗的评价等,加深学生对诗歌的整体认识。在教学时,再适时播放自己搜集的资料制作成的课件,通过进一步的讲解与点拨,帮助学生领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意思,从而化解难点,由浅入深地把握古诗内涵。

2 先声夺人,建立整体印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代诗歌大都是可以配乐吟唱的,“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诗词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朗诵是体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而诗歌的情感表达正是通过其变化的音节、顿挫的节奏、跳动的韵律来实现的,所以才有了古典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扣人心弦的音乐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在古诗文教学中适时播放配乐范读,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欣赏名家的诗歌朗诵,更能够在课堂上渲染气氛,烘托诗境,从而使古诗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图、文、声并茂的立体形象,让每一位学生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将进酒》时,教学前笔者先播放濮存昕朗诵的范读,在那沉郁激昂的朗诵声中,伴着低沉、悠扬的曲子,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心弦,并成功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力,使他们如见黄河滔滔,如临其境,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李太白心中那百折难消的块垒。

3 化诗为图,变抽象为具象, 拓宽意境

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评论家拉斯金说:“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中国古典诗词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而这也正是它的独特魅力所在。中国诗歌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极为注重对诗歌意境的营造与创设。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展现一些相关的具象画面,将诗歌中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让诗中的文字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海中变为可感的实在形象“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开启其心智,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搜集大量的相关图片,极力展示长江的浩大宏阔,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置身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去感受、揣摩词人的内心世界,为下面词作的分析做了充足的铺垫工作。

4 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内蕴 的真美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诗歌当中有很多的意象都需要大家去仔细品咂、体味,而面对古典诗歌那高度凝练的话语,如果离开想象的帮助,那么学生将很难真正领会诗中的大美之境。如讲解杜子美的《蜀相》,当讲解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时,本是一片大好的春光,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落寞、孤寂与荒凉之境呢?此时可以结合朗诵与图片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感受“空”“自”两字之中所隐含的个中滋味,从而使学生能够贴近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古诗词教学这片园地之中,多媒体教学正越来越体现出其强大的适应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多媒体为古诗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互动、再现的作用,让诗歌真正以形、声、色、情、意的全方位形式展现在学生的脑海当中,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受器官,从而更加有力地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之中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极大程度地增强古诗教学效果,是现代教学方式的一大“利器”。

5 巧设问题,步步引导,增进理解

很多教师对古诗词只是按部就班地一句一句讲解,既破坏整体的完整性,有损全诗的意境,同时也使学生在整体把握上增设了障碍。而通过电脑荧屏画面上的一个个场景,设置部分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再通过这些思考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联想,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教学中,师生就共同创设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观看场景去边思考边品味。1)作为心目中的偶像,辛弃疾连用刘裕与孙权两人为例,他想说明什么?2)作者将“元嘉草草”与“烽火扬州路”的回忆连用,用意何在?3)“佛狸祠下”的“神鸦社鼓”一派升平景象,为何作者却痛心疾首?4)“廉颇”的境遇与作者极为相似,在此辛弃疾用他暗喻自己,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众所周知,辛弃疾词以用典众多闻名,在理解上有极大的困难。如果层层分析又“肢解”了辛词的意境,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而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立,即将所有的典故串连在一起,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积极性,拓宽思维的闸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又欣赏画面,充分感知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让学生以诗句的语言材料为依据,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具体描述出诗中的景象,化诗人的思想感情于形象画面的描述之中,进而深刻地领悟作者的情感与诗的意境,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加强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淄博市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