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思考

来源:画鸵萌宠网


对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思考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就业指导 职业指导 就业导师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做好贫困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是我们从事就业工作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及个人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凸显出来,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日益突出。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他们没有宽裕的经济条件,没有优良的人脉资源,由此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劣势,使得他们成为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实施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因此,加强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指导,努力探索构建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必将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贫困大学生更需要量身定做的职业指导

1.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作为西部的一所省属高校,我校学生生源的50%来自本省,贫困大学生所占比例已超过了30%。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他们到毕业时表现出两个极端:一部分贫困生不等不靠,自强自立,主动就业,顺利找到了人生的新起点;也有一部分贫困生,面对纷繁

复杂的就业市场无所适从,陷入择业误区,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充分就业,甚至社会的稳定。每个贫困生都连着一个贫困的家庭,父母需要他们赡养,家庭的债务等待他们偿还,他们能够顺利就业,就会避免和减少把这些困难推向社会。贫困大学生是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在就业竞争中,个人职业素质和能力已经成为就业的关键,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整体能力,才会有更多的机会。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从学习到就业、从心理到生活等多方面系统地对贫困生予以指导和帮助。我们应当结合他们的实际特点,在大学期间积极主动的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引导和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为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保驾护航。 2.影响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在了解我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面临哪些困难时,超过60%的学生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经济条件差,另一个是没有关系网。其实,现代企事业用人单位除了注重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外,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因此,用人单位更喜欢招一些兴趣广泛,有过实践经历或者干部经历的学生,而大多数贫困生,由于上大学前一心只顾高考,所以忽略了学习以外其他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概括来说,贫困大学生群体在就业中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资本差、社会资本差、心理素质差、综合能力弱和就业观念旧等五个方面。我们只有搞清楚指导对象的特点,尤其是存在的弱点时,我们的职业指导才会有针对性,才会收

到良好效果。

在大学期间鼓励贫困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引导其积极参加以提升和拓展就业能力为主题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我推销能力,以此来弥补综合能力方面的不足。同时,鼓励贫困大学生勤工俭学,加强心理关心和人文关怀,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贫困大学生,一定要客观的认知自我,在择业时,要合理定位,降低就业期望,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导师模式要体现全程化和全方位 2007年我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两门课程纳入本科必修课程,近两年还要将创业教育纳入其中,不断完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应注重群体指导和个体指导相结合,贫困大学生在经济、社会、心理、交际和观念等方面存在就业的瓶颈,只有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深入了解其心理差异,把握学生不同的择业取向及其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展职业指导教育。贫困大学生就业导师模式就是全过程指导与服务、全方位参与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的模式,充分体现针对特殊群体的个别指导原则。我们所倡导的就业导师模式主要体现全程化陪同和全方位指导,坚持科学指导和人文关怀并重的原则。 1.全程化。在新生入校前,学校就业部门联合二级学院认真组建各学院的就业导师队伍,其范围可以包括:就业工作人员、职业指

导师、心理咨询师、政治辅导员、专业教师、乃至优秀校友和企业家等。在新生贫困生认定工作基础上,采取就业导师包干的办法,实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模式灵活开展,直至学生毕业。新生入校后,对大学的认识不清楚,贫困大学生更是只注重分数而很少关心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来说,大学是什么,未来是什么,人生如何规划等问题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就业导师模式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做好贫困大学生职业启蒙教育的很好抓手,如果把引入职业指导课程作为职业指导的第一课堂,那么开展就业导师模式就可以形象的比喻为职业指导的第二课堂。利用课余时间,就业导师可以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规划人生、规划职业、规划未来,进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就业导师来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树立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内在的源动力,主动学习、合理定位,科学择业。

2.全方位。给贫困大学生配备就业导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就业导师在职业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训练、求职技巧、就业推荐等环节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和训练。在导师和学生接对子之前,首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评,对他们进行职业取向分析,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爱好和职业理想等对学生大体分类。如:考研类、考公务员类、到企业就业类、自主创业类等,再选择在某一领域或方面有特长、有指导能力和经验的教师担任其就业导师,对某一类别的若干名学生进行专

业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相关能力素质训练,并负责所指导学生的就业推荐和应聘工作。

三、实现贫困大学生就业导师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我国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刚刚起步,仍处于摸索阶段,无论在内容方法和理论经验上都与社会经济、人才需求和大学生自我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推行贫困大学生就业导师模式,也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阶段,就业导师队伍的指导能力参差不齐,经验缺乏,需要不断加强就业导师队伍的能力提升。

1.成立就业导师咨询中心。为发挥不同专业背景就业导师的各自优势,达到优势互补,加强内部交流学习。建议实行“会诊”指导,由就业导师对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集体会诊。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中比较集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由就业导师定期进行集体指导。

2.实行就业导师能力提升计划。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加入到就业导师队伍中来,就业导师模式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了教师教书与育人的时间和空间,也使贫困大学生获得了人性化的关怀。同时加大力度组织开展就业导师的专题培训,组织就业导师参加学校和社会上有关职业指导的主题活动和重要会议,不断提升导师自身的水平。

3.加强校外资源的挖掘。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聘用杰出校友和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专家作为贫困大学生的校外就业导师,也是

我们就业导师队伍的有益补充。校外就业导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msn、电话、面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向贫困大学生介绍自己的职场成功经验、人生智慧,帮助贫困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职场、社会,培养他们敏锐的职业眼光,拓展其个人视野,加深其对未来职业发展、自我社会定位的认识。加大对这一类实战专家的聘用力度,并通过便捷的网络平台,创新个体指导的手段,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会对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贫困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课程,而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高校职业指导教师,更应该关心处于弱势的学生群体,要善于分析他们的特点,找到对其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突破口。推行贫困大学生就业导师模式,是群体指导和个体指导综合运用的尝试,为从事更深层次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门瑞雪,陈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0,(10)

[2]章冬斌,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与指导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0,(5)

[3]莫飞平,大学生就业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