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

来源:画鸵萌宠网
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

作者:孙怡然

来源:《家教世界·下半月》2014年第02期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主要靠文化认同凝聚起来的中华民族而言非常重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指文化在一个人们共同体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家庭教育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如,儒家文化中“仁”的思想是以“孝”为开端的,这是从“爱人”的社会层面来讲,而不是个人层面。因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所以先在家里实现了“仁”,也就是“孝”,才能进而建构起整个社会的秩序。“仁”还以“学”来贯穿始终。学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注重道德层面的学习、培养和提升,最终成就完善的人格,实现社会的抱负,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然而这个古老、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系在传承上却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已成为整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之一。针对传统文化传承这个问题,本文只针对家庭教育中如何进行文化传承略作讨论。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伦理为本的社会, 而人的道德素质首先在家庭中形成, 只有在家庭中受到正确的教育, 养成良好的素质, 才能成为社会的好成员。

从社会学的分析看来,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载体。“家庭的社会功能除了繁衍后代、绵延种族这一人口再生产的功能之外, 就还要承担促使其成员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因此, 只要家庭存在, 家庭教育就会存在。”[1]而父母或长辈本身就是一种传统,一种一代与另一代之间的传承。

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来看,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之一就是家庭教育。中国自古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广泛,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论证了幼儿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张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存在“敏感期”的理念。古罗马等文明古国也都非常注重0-7岁儿童的家庭教育。婴幼儿期儿童主要生活环境是家庭,而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格培养,习惯培养,又为以后的生活奠定了重要基础,所以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很重要。中国如今有上亿独生子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这一大批独生子女很聪明、优秀,生活很优裕,但是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受重视,儿童人格培养不受重视,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目前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面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问题。如何让从小就

习惯了宠爱、独占的孩子,懂得感恩、分享、回报;如何让从小享受很多自由的孩子,懂得约束、懂得退让,家庭教育担负着对个体灵魂的初步塑造的重任。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的实施

第一,家长要丰富自己对中国文化传统知识,然后引领孩子共同感受中国传统经典书籍的魅力。

《弟子规》就是中华民族子孙的戒律和规矩,作为蒙书的《弟子规》,看似不起眼的一本书,实际却蕴含了做人做事的大智慧,《弟子规》中不仅仅告诉孩子们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应当遵守怎样的规矩,更是提出了“有余力,则学文”,将道德培养放在比学业知识更重要的地位。而这恰恰是现代教育体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和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品德;因为很多孩子都不知道什么是应有的规矩,社会和家长也未必很在意这个问题,家长们都把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把孩子的营养抓得很紧,反而没把精力集中在让孩子学会懂事和孝顺这些浅显的道理上。《弟子规》所讲的内容今天来看,是属于道德最底线的。怎样尊敬老人、尊敬师长,怎样做人处世,这些为人的基本规矩、基本道德修养同样是我们现代人应当借鉴和学习的。再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在其中不仅讲授如何培养孩子,还有很多励志故事,将儒家思想中的经典文化仁,义,礼,智,信全部融入其中。它可以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集”,而且其易于记诵,态度中正平和,不仅孩子应该看,大人也应该记诵,孩子对《三字经》的记诵最好是出生后即可开始,学龄前完成,但是对它的理解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第二,家长要注重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家长的言行就是最好的模仿榜样。

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子女在生活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蕴涵,培养子女对传统的理解,而不是像某些信息载体宣传的那样,只是一味地对“封建”东西的批判和摒弃,培养子女的判断力和理解力,而不是人云亦云,缺乏对事物最起码的分析和判断,盲目排斥传统文化而追随外来文化;家长要做到孝顺父母,诚实守信,从言行上影响孩子,重视榜样的力量;作为家长,孩子要学的知识,你勿需门门都懂、样样都会,但是,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学习习惯,责无旁贷。

第三,注重传统礼仪、礼节,持之以恒。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其寓意和传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对传统东西的尊重和兴趣,才能激发子女的热情和意识。如“中秋节”,《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夜在香案上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

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中秋节的传统活动包括猜灯谜、赏桂花、饮桂花酒、玩花灯、吃月饼、观潮等,还有相关的传说故事。父母在中秋节这天不仅要在家庭中营造传统节日氛围、讲授中国传统礼仪礼节的相关知识,也要让孩子亲身参与其中,感受各种中国传统节日,。“从经验中学习”,就是在我们对事物有斯作为和我们所享的快乐或所受的痛苦这一结果之间,建立前前后后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行动就变成尝试;变成一次寻找世界真相的实验;而承受的结果就变成教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结[2]。放手让子女们在社会生活中实践感受孝道和父母对先辈的虔诚和崇敬。

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是我们无可回避的责任。国学最核心的是对文化的兼容并包,继承国学应该继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家长要告诉孩子,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应该继承的,哪些是应该批判的,从名家名典中读开去,重塑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弘扬国学,求强国运。 总之,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根据其具体内容,选择更合理的传承方式。除此之外,我们还需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传统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所有中国人在实际生活中去传承和发展,特别是我们青少年一代,否则,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失去根基! 参考文献

[1]容中逵.你在传统文化传承中都做了些什么?—论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J]. 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008,28(6):54-57.

[2](美)约翰.杜威,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