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铁矿水土保持方案 精品
前 言
L县Z铁矿位于L县文峪乡大石河村,距L县城22km,铁矿地质储量为7万吨,可利用量为4.4万吨,设计开发利用储量为2.64万吨。该工程设计生产能力为3万t/a,建设工期为8个月,工程总投资为105万元。矿区面积为7.47km2,工程建设占地面积1.91hm2,全部为永久占地。工程由工业场区和道路区组成。工程建设中总挖方量为11426 m3,填方量为8000m3,弃方量为3426m3。
项目区属北暖温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2.6℃,年降雨量647.8mm,年日照时间为2561h,多年平均风速为1.9m/s。项目区所在地主要为灌草地,间有少量林木。
Z铁矿于20XX年3月由L县地质勘查研所进行了地质勘测,在20XX年8月由洛阳千山矿业服务中心编制了Z铁矿开发利用方案。工程有关设计情况正在进行。由于工程地质储量较小,Z铁矿只进行开采,开采矿石卖给附近的选场。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防治区的通告》(1999),该项目区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河南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应及时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并予以实施十分必要。
20XX年8月接到L县地质勘查研所书面委托后(委托书附后),我站成立了方案编制项目组,并迅速开展工作,项目组成员在进行了现场踏勘和广泛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XX年9月编制完成了《L县Z铁矿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S市水利局在20XX年9月9日在S西
组织了有关方面的专家对方案进行了评审,在会后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我们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并与20XX年9月中旬完成了《L县Z铁矿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可研阶段的编制工作 。
1 方案编制总则
1.1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因矿山的开采和矿石的加工活动而引起新增水土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法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项目生产工艺及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水土流失特征,编制《L县Z铁矿开采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其目的和意义是:
(1)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项目建设单位防治水土流失的责任、义务和范围;
(2)为防治项目区内自然的水土流失和由于矿山开采活动而产生的水土流失提供技术依据,也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执法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水保执法部门监督实施。
(3)该《方案》的全面落实,可有效控制由于项目建设而引起的水土流失,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及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同时使项目区周边原有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
项目区地处豫西深山区,地形起伏,沟壑纵横,土层较薄,项目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扰动了原地貌形态,势必会加剧区域水土流失,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水土保持作为主体工程建设的一部分,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在于:制定项目建设区的水土流失防治方案,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提供技术依据和保证,有利于水保执法部门监督实施;使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程序,确保水土保持措施得以顺利实施;使工
程新增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和控制,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维护主体工程的生态安全,更好地发挥企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2编制依据 1.2.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国务院120号令);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XX年9月1日); (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国务院第253号令); (6)《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3年8月16日)。 1.2.2部委规章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水利部1995第5号令公布,20XX年7月8日根据水利部第24号令修改);
(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2002第12号令);
(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水利部2002第16号令,20XX年7月8日根据水利部第24号令修改)。 1.2.3规范性文件
(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2000]38号);
(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局[1994]513号);
(3)“关于印发《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程序、编写格式和内容的补充规定》的通知”(水利部司局函,保监[20XX]15号);
(4)“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财政部、国家计委财综[20XX]21号);
(5)《国家土地管理局、水利部关于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搞好水土保持的通知》(国土[规]字[1989]第88号);
(6)《河南省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办法》(河南省财政厅、物价局、水利厅,豫财预外字[2000]33号文);
(7)《关于加强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通知》(水利部水保[20XX]89号);
(8)《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1999年7月1日);
(9)关于印发《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纲要》的通知(水保[20XX]332号);
(10)《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水利部水建管[20XX]79号);
(11)«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及矿产资源开发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文件 水保[20XX]165号);
(12)《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计列的指导意见》(保监[20XX]22号);
(13)《河南省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办法》(河南省财政厅、物价局、水利厅,豫财预外字[2000]33号令)。
1.2.4技术规范标准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XX) (3)《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4)《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93) (5)《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95)
(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7) (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 (8)《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水土保持图》(SL73.6-20XX) (9)《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6)
(10)《防洪标准》(GB50201-94)
(11)《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
(1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XX]67号)
(13)《水土保持工程估算定额》(水总[20XX]67号) (14)《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SL277-20XX) 1.2.5技术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矿许可管理办法》(河南省国土资源厅2000年8月);
(2)《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河南省水利厅1999年); (3)《河南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河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1.2.6技术资料
(1)《河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通告图集》(河南省水利厅20XX年9月);
(2)《L县Z铁矿普查报告》(20XX年3月) (3)《L县Z铁矿开发利用方案》(20XX年8月)
1.3方案编制深度和设计水平年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L204-98的规定,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深度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相适应,鉴于L县Z铁矿的主体设计还没有完成,因此,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设计深度为可行性研究阶段。
由于本项目工程为生产类项目,设计水平年为水土保持工程全面到位,并开始发挥作用的时间。工程计划于20XX年开工,故《方案》第一设计水平年为土建工程完工后第1年,即20XX年;由于矿石的开采年限仅为0.88年,故方案的服务年限为2年。
2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2.1项目概况 2.1.1基本情况 2.1.1.1地理位置
L县地处河南省的西部,北邻灵宝市,东连洛宁县与栾川县,南接西峡县,西和西南与陕西省的洛南、丹凤、商南三县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10°43′58″—110°43′04″,北纬34°02′48″—34°04′10″。全县东西宽72km,南北长92km,总面积4004km2,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边远山区。
L县Z铁矿位于L县的文峪乡。L-栾川的公路在矿区西南部外围通过,矿区南距大石河站3 Km,大石河站至L县城直距22Km,运距28Km,L县城至灵宝火车站78Km,有209国道与陇海铁路相连。矿区内有简易公路,交通十分便利,交通位置见下图 2.1.1.2工程前期勘探工作
该矿山属L县地质勘查研究所下属企业,于20XX年申办了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并在矿区范围内掘进找矿,施工平硐五个,并掘进沿脉巷道共计520m。发现了两条具有开采价值的铁矿脉(Ⅰ、Ⅱ号矿体),提交了铁矿新增保有资源量7.0万吨,其中(333)类资源储量4.4万吨,(334)?类资源储量2.6万吨。
一、位于普查区北部,赋存于熊耳群安山岩中,编号为Ⅰ号矿体,又分为两个小矿体:Ⅰ-1号矿体:TC5、PD2两个工程控制。矿体呈脉状,长70m,厚0.8-1.05m,平均厚0.89m,矿体延深101m,;Ⅰ-2号矿体:PD4一个工程控制,矿体呈脉状,长67m,厚0.81-2.19m,平均1.42m,
矿体延深55m。I号矿体TFe品位一般在48.84-53.51%,平均50.16%。有害组分:S含量0.04-0.086%,平均0.065%,P含量0.042--0.09%,平均0.061%,SiO2含量1.25-7.11%,平均5.43%。
二、位于普查区南部,赋存于栾川群白术沟组炭质板岩中,有一矿体,编号为Ⅱ号矿体。矿体由工程PD5、TC12、TC11、TC10控制。矿体呈脉状,长342m,厚1.06-2.00m,平均厚1.44m中,矿体延伸33m。Ⅱ号矿体TFe品位一般在38.7-50.22%,平均44.4%,有害组分: S含量在0.087-0.092%,平均0.09%, P含量0.059-0.071%,平均0.065%,SiO2含量7.97-14.15%。 2.1.1.3工程规模与特性
该铁矿所在区域属深山区,矿区占地为灌草地,采矿方式为地下开采,矿石储量为7万吨,可采储量为4.4万吨,设计利用储量为2.64万吨;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下:
矿山面积 7.47km2 利用储量 2.64万t 生产能力 3万t/a 矿山服务年限 0.88年 项目建设投资 105万元
L县Z铁矿主体工程特性表 一、总体概况 项目名称 工程性质及等级 建设地点 建设规模 工程总投资 水 源 电 源 二、工程组成及占地情况 项 目 工业场区 矿区道路 合 计 三、工程土石方量 项 目 单 位 施 工 期 工业场区 矿区道路 小计 m3 m3 m3 L县Z铁矿开采工程 采矿类工程, Ⅳ级 L县文峪乡大石河村 3万t/a 105万元 大石河水 由范家村和Z10KV电线接入 单 位 hm2 hm2 hm2 挖 方 7326 4100 11426 填 方 7326 4100 11426 占用地面积 0.71 1.2 1.91 备 注 永久占地 永久占地 备 注
2.1.1.4项目组成、总体布局
工程在矿区范围内有两个矿体,Ⅰ号矿体位于矿区北部,赋存于熊耳群安山岩中,Ⅰ号矿体又分为两个小矿体:Ⅰ-1号矿体矿体出露地表,呈棱镜状,长70m,厚0.8-1.05m,平均厚0.89m,矿体延深101m。矿体赋存标高为+1129-1028m;Ⅰ-2号矿体矿体出露地表,呈棱镜状,长67m,厚0.81-2.19m,平均1.42m,矿体延深55m。矿体赋存标高为+1095-1040m。
Ⅱ号矿体位于矿区南部,赋存于栾川群白术沟组炭质板岩中,矿体出露地表,呈脉状,长342m,厚1.06-2.00m,平均厚1.44m中,矿体延伸33m。矿体赋存标高为+1454-1350m。
本矿山为新建矿山,由工业场区和矿区道路组成。由于工程矿石分布比较分散,主体工程设计共由四个开采平硐组成,围绕主平硐口形成了四个工业场区和四条道路,工业场区主要有空压机房、发电机房、变电所,矿石堆场、废石堆场、进、出硐口道路、机修、材料库以及生活设施等组成。布置时本着能满足生产安全、环保许可条件下进行布置。 2.1.1.5生产生活用水用电
供电系统:由于L县的工业企业较少,电力资源相对比较充足,开采Ⅰ号矿体的供电是由范家村的10kv线路送电,矿区已安装一台200kvA矿用变压器,根据矿山总装机容量,可以满足今后的生产所需。而开采Ⅱ号矿体的供电是由Z的10kv线路送电,矿区也安装一台200kvA矿用变压器,根据矿山总装机容量,也能满足今后的生产所需。
供水系统:十亩印和Z所处的河床为季节性河流,砂砾层中赋存有一定的水源,可满足矿山生产、生活用水。另距矿区2.5km的大石河常年水流不断,可作为矿区用水的主要水源。为保证矿山生产、生活用水,设计要求在工业场地中建筑一座高位水池。
总之,供电和供水的容量和能力均能满足今后生产的需要,因此,本方案将继续沿用矿山原有的供电和供水系统。 2.1.2开采利用方案
工程采用平硐开拓,浅孔留矿法回采。 1、开拓方案的选择
矿区内的I、Ⅱ号矿体位于山坡上,适于平硐开拓的条件;由于矿体倾角陡(55-72°)、矿体薄(0.89-1.44m)。矿山在探矿期间,Ⅰ、Ⅱ号矿体已施工了五个探矿平硐,其中Ⅰ-1号矿体施工了PD1、PD2两个探矿平硐,具体坐标为:PD1:X=3766430 Y=37520302 H=+1100.5m,工程量为180m;PD2:X=3766440 Y=37520XX0 H=+1050m,工程量为142m;Ⅰ-2号矿体施工了PD3、PD4两个探矿平硐,具体坐标为:PD3:X=3766433 Y=37519780 H=+1062m,工程量为70m;PD4:X=3766442 Y=37519583 H=+1064m,工程量为52m;Ⅱ号矿体施工了PD5一个探矿平硐,具体坐标为:PD5:X=3763922 Y=37522732 H=+1370m,工程量为76m。五个探矿平硐工程量共计520m。并且原先施工的平巷探矿工程布局也较为合理。根据矿区地形地质条件、矿体赋存条件和勘探工程控制程度,决定仍然延用原来的平硐开拓方案。
Ⅰ-1号矿体利用原有的探矿平硐PD2进行开采标高为+1050m以上的矿体,而标高+1028-+1050m的矿体则由SJ1进行开采(详见开拓系统图);Ⅰ-2号矿体重新施工一个平硐(PD1040)进行开采,原有探矿工程不利用(详见开拓系统图);而Ⅱ号矿体在1420m水平标高的探槽Tc12处,开掘一东西向的沿脉平硐(穿透矿体),并将1420m标高以上作为一个开采阶段,平均高度为25m;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矿体赋存特征,考虑到矿石运输、出矿、排废的经济与安全,在PD5平巷(标高为+1370m)的沿脉掘进面端部同方位延伸15m沿脉工程,然后沿着Ⅱ号矿体的伪倾斜方向再掘一个倾角为55°的天井与PD1420平巷连通,从而形成Ⅱ矿体开采的开拓运输系统,在PD1420平巷的中部施工一条通风井XJ3形成通风系统,而标高+1350-+1370m的矿体则由PD1350进行开采;PD1420至PD5为一中段,段高50m,上阶段开采
的矿石通过天井由PD5平巷运出。行人、出矿天井的断面为2.2×1.8m(长×宽)。至于PD1390和PD1355平硐的施工,需等PD1420、PD1370和PD1350的矿石采完后再施工。
2、开拓井口和风井位置的确定
开采的Ⅰ号矿体赋存于熊耳群安山岩中,Ⅱ号矿体赋存于栾川群白术沟组炭质板岩中,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将主平硐布置在矿体侧翼下盘,崩落范围以外,Ⅰ-1号矿体的平硐口位置的坐标为:PD2:X=3766440 Y=37520XX0 H=+1050m;Ⅰ-2号矿体的平硐口位置的坐标为:PD1040:X=3766488 Y=37519555 H=+1040m;Ⅱ号矿体的平硐口位置的坐标为:PD5:X=3763922 Y=37522732 H=+1370m;PD1420:X=3763928 Y=37522830 H=+1420m。矿山探矿工作刚结束,各矿区只有一个出口,为了确保矿山安全生产,使矿井至少应有两个独立的直达地面的安全出口,根据《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规程》之规定,须确定通风井的位置。根据矿区地形和矿体赋存特征,风井布置在矿体走向的另一端,Ⅰ-1号矿体的风井井口位置坐标为;XJ1: X=3766410 Y=37520XX3 H=+1125m,工程量为80m;Ⅰ-2号矿体的风井井口位置坐标为;XJ2:X=3766448 Y=37519637 H=+1095m,工程量为32m;Ⅱ号矿体的风井井口位置坐标为;XJ3:X=3763931 Y=37522914 H=+1447m,工程量为30m。风井为50-65°的斜井,断面1.8×1.6m,在风井内按《安全规程》要求架设梯子,作第二安全出口使用。
3、中段高度的确定
由于所开采的矿体为急倾斜薄矿体,根据Ⅰ、Ⅱ号矿体的赋存状态和矿体开采技术条件,为了利用探矿平巷作开拓平巷。Ⅰ-1号矿体的阶段高度
确定为70m,PD2中段至矿体分布最低边界1028m标高之间的22m,由于是外推的内蕴资源储量,本设计目前只布置SJ1(探矿竖井)工程,在今后采矿过程中,在1028m标高处掘进一条沿脉工程和采准切割工程(工程量为80m,不计基建工程),将1028m-1050m标高之间的矿石采出。由于Ⅰ-2号矿体规模小,新施工一个平硐(PD1040)把Ⅰ-2号矿体分一个阶段开采,故阶段高度为45m;Ⅱ号矿体实际情况分三个阶段进行开采,其阶段高度确定为20-50m不等。首采中段:Ⅰ-1号矿体是1050m中段、Ⅰ-2号矿体是1040m中段、Ⅱ号矿体1420m中段。
4、矿井运输
由于矿体规模小,走向长度短(50-150m),矿井生产能力不大,矿山采用平硐开拓,根据其开拓运输和安全的需要,中段平巷运输选用600mm轨距, 9Kg/m的钢轨,矿车运输采用人力推车,配备YFC0.5型矿车。能够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5、矿石运输:
设计选用轨距为600mm钢轨(9kg/m),0.5m3翻斗式矿车运输。采场的矿石放入矿车后,用人工沿平硐推至硐外,集中存放于矿石堆场。 2.1.3施工材料来源及防治责任
本工程土建工程所需的砂、砖、水泥等全部由本地及临近地区采购,工程所需的块石由开路基弃石或就近采运。工程所需机械设备由专业生产厂家提供。 2.1.4土石方平衡
工程位于山坡上,各种建筑物依地形而建,本工程土石方开挖量不大。
工程建设过程中共需剥离土、石方总量为1.14万m3,填方0.8万m3,工程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洞采,弃渣量为1229 m3,全部弃往弃渣场,所采矿石临时堆放后外卖。详见土石方平衡表2-1和土石方流向框图。
表2-1 土石方平衡表 单位: m
3
项 目 建设期 挖方 填方 弃方 3426 3426 备注 工业场区弃方主要为平硐开采的矿石废渣,弃往场区弃渣场 工业场区 矿区道路 合 计 7326 4100 11426 3900 4100 8100 土石方流向框图
本项目合计 总挖方11426 m3 建 弃渣场 总填方8100 m3 总弃方3426 m3 填方3426 m3 工 采石场 业场区挖方5426 m3 弃方5426 m3 堆石场 挖方1300 m3 借方2000 m3 填方3300 m3 挖方600 m3 填方600 m3 设 期其它设施 2.1.5矿石储量及含量 由Z铁矿普查报告可知,矿区内地质储量为7万吨,可利用量为4.4
矿区道路 挖方4100 m3 填方4100 m3
万吨,开发利用储量为2.64万吨。I号矿体TFe品位一般在48.84-53.51%,平均50.16%;Ⅱ号矿体TFe品位一般在38.7-50.22%,平均44.4%。 2.1.6工程占地数量及类型
L县Z铁矿占地面积为1.91hm2,其中工业场区占地0.71hm2,矿区道路占地1.2hm2。占地类型全部为灌草地。 2.2项目区概况 2.2.1气候、气象
气候特征:项目所在的L县地北暖温带气候,具有得天独厚优越的地理位置,是豫、陕两省的结合部。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崤山、熊耳山、伏牛山三座山脉绵亘境内,最高海拔2057.9m, 最低海拔475m。县域的北部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南端地处亚热带。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少雨。
根据L县气象局1953年至20XX年气象观测资料记载,有关气象参数统计如下:L县历年平均气温为12.6℃,极端最高气温36.5℃,极端最低气温为-13.6℃。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3%。最大月为83%,最小月为32%。全年无霜期248天,有霜期117天。日均气温≥0℃的积温4625.1—5057.7℃;日均气温≥10℃的积温4062—4490℃。年日照时间为2561h。多年平均风速为1.9m/s,主导风向多为东北风,其次为西南风。 2.2.2水文
L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47.8mm,年最大降水量1011.7mm,年最小降水量447.7mm,相差564mm,年均降雨日数109天,降雨量年际变化大,最大年降雨量与最小年降雨量相差2.26倍。
距项目区最近的水源地为大石河(当地称水峪河),常年流量0.3m3/s,除洪水期外,四季清澈,下游建有水峪河电站。 2.2.3土壤植被
L县所在地为深山区,区域地势较高,地表淋溶作用强盛,可溶性盐类基本淋失,形成了酸性和微酸性的棕壤和山地褐土,土地肥力较差。
该类土壤淋溶淀积较弱,粘化层不明显,因而土壤易受侵蚀,加之土壤石灰含量较高,因此应加强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农林基本建设,增施有机肥、磷肥,分耕地可种植耐旱牧草保护带和果林带,增加覆盖,保持水土,减少地面径流。
L县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北侧,同时也处于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北侧,气候较为湿润,为各科植物种类敷衍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和生长场所。本区域不但是南北植物成份的交汇处,而且还有西南、华西、西北、东北的一些植物成份散生,植物种类较为丰富。 经现场踏勘并咨询L县林业局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了解到,评价区现有维管束植物约20余种。
县境内植物除天然次生林外,其他还有人种植的用材、绿化、经济树种等。阳坡的林下灌丛草地发育,在山地的阴坡和半阴坡特别是阴坡的沟谷里,由于水分条件较好,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较高,排水良好,生活环境比较湿润,故植被生长也比较繁茂。 2.2.4社会经济情况
L县辖8个镇,16个乡,353个行政村,3116个村民组,110816户,总人口373703人,其中农业人口329602人,非农业人口44101人。人口密度为92人/km2。据《L县统计年鉴(20XX年)》所列资料,20XX年度总
产值达到150742万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4034元,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达79466万元,农村工业总产值达50540万元。农作物播种面积42975hm2,人均年收入为1787元。
全县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共有工业企业29家,其中:国有企业4家,集体企业7家,股份制企业18家。成立了电力、烟草、核桃、中药材、食用菌、桑蚕6大集团公司和地灵、新润、新乐飞等18家股份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了L县骨干财源企业。 2.2.5地质构造
本区地处华北地台南缘,潘河-马超营断裂带上,东西向断裂构造极为发育,造成层间多呈断层接触。区内自下而上出露有熊耳群、官道口群、栾川群,沿沟谷有第四系零星分布。 一、地层
矿区主要出露中元古界熊耳群古火山岩及官道口群硅质碳酸岩地层,其次为上元古界栾川群炭、硅质板岩。
(一)、中元古界熊耳群
马家河组(Pt2m):中-中基-基性熔岩。下部主要为灰绿-灰紫色安山岩、玄武安山岩、玄武岩;上部主要岩性为玄武粗安岩、粗安斑岩、粗面斑岩夹安山岩。常夹多层紫红色凝灰岩及岩枕层,本组岩石中杏仁构造层发育,组成明显喷发单层。与下伏太华群呈不整合接触。
(二)、中元古界官道口群
1、龙家园组(Pt2l):浅海相镁质碳酸盐岩。下部:岩性为灰白、肉红色硅质条纹结晶白云岩夹厚层状结晶白云岩及滑石化结晶白云岩,发育波状迭层石及层状迭层石。底部含锰矿层、锰结核。中部:岩性为灰白色厚层状结晶白云岩与硅质条纹结晶白云岩互层,底部为含砂砾白云岩、薄
层粘土岩、含砾杂砂岩,砂岩中波痕及交错层发育。含假裸枝迭层石、包心菜迭层石及层状迭层石。上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结晶白云岩及硅质条纹条带结晶白云岩互层,底部为藻礁结晶白云岩,为区域稳定标志层。含丰富圆柱迭层石、包心菜迭层石、锥状迭层石及层状迭层石。总厚度675m-1162m。
与下伏马家河组呈不整合接触。
2、巡检司组(Pt2xj):浅海相硅镁质碳酸盐岩,岩性为灰白、深灰色硅质条带结晶白云岩,以普遍发育硅质条带为特征,条带规则稳定性好,一般宽1-5cm,最宽者20-50cm。该组底部发育一套滨海相碎屑岩,厚16-75m不等,为一稳定的分组标志层。厚143-398m。 与下伏龙家园组呈平行不整合或整合接触。
3、杜关组(Pt2d):板理极发育的杂色泥钙质白云石板岩。下部:灰白色硅质条纹结晶白云岩;上部:为杂色泥、钙质白云石板岩、灰白色绢云千枚岩、薄层状结晶白云岩;底部含硅质角砾千枚岩及硅质角砾岩,出露稳定,厚6-7m,为杜关组底部划组标志层。厚度241-304m。
杜关组地层多组成向斜的核部及两翼。 与下伏巡检司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4、冯家湾组(Pt2f):浅海相钙镁质碳酸盐岩。岩性为灰白、暗灰色硅质条纹结晶白云岩,局部夹同生角砾岩。底部岩层含层状迭层石、锥状迭层石、圆柱迭层石。厚161m。
与下伏杜关组呈整合接触。 (三)、新元古界栾川群
白术沟组(Pt3b):炭质、硅质板岩、硅质岩及白云质灰岩。下部:浅灰、灰紫色页岩夹透镜状藻礁白云岩,含有0.1-1.2m厚的不稳定褐铁矿层,品位:36.80-42.70%;中部:薄层硅质岩、板岩、炭质板岩夹粉砂岩,
页岩及薄层细粒白云岩;上部:含炭质白云质灰岩、硅质白云岩与薄层板岩互层。厚242m。
与下伏冯家湾组呈假整合接触。 (四)、新生界
第四系(Q):河沟冲积砂卵石层、残坡积层、黄土层厚小于5m。 二、构造 (一)、褶皱:
矿区北部属将军山-全宝山背斜之南翼,出露熊耳群马家河组地层及官道口群龙家园组地层。熊耳群地层片理化明显,产状:走向95°,倾向5°,倾角70-80°,Ⅰ号铁矿体产于此褶皱的熊耳群马家河组地层中。
矿区南部有九棵树-西沟向斜,西自九棵树以西,东至Z以东,东西长约6km,轴向110°,核部出露白术沟组炭、硅质板岩,两翼依次出露冯家湾组、杜关组及巡检司组地层,各组地层走向110°。Ⅱ号铁矿体即产于此向斜北翼。
(二)、断裂: 1、东西向断裂
受区域性马超营断裂的影响,东西向断裂最为发育。范家村断裂(F1)从工作区北部边缘通过,规模较大,西起大峪盆地东缘,东至县界岭壕沟交于北北东向断裂带上,长14Km,走向80-120°,倾向350-20°,倾角55-67°,破碎带宽4-16m,断裂主要表现为张性,展布于熊耳群马家河组地层中。
除范家村断裂之外,尚有F2、F3、F4、F5、F6均呈近东西向或北西西向展布,长4-12Km,主要切穿官道口群各组地层,往往造成地层缺失或不连续分布,工作中未发现该类断裂对成矿有何意义。
2、北东东向断裂
矿区附近仅发现一条北东东向断裂即F7 ,长度2.3Km,走向65°,倾向335°,倾角72°,断裂带宽1-3m,构造岩表现为强烈的片理化、泥化,但无金属矿化显示。
三、岩浆岩
中元古代熊耳群古火山熔岩为矿区唯一岩浆岩,在矿区的北部大面积分布,属中-中基-基性熔岩,岩性:下部为灰绿、灰紫色安山岩、玄武安山岩、玄武岩;上部为偏碱性的岩石,有玄武粗安岩、粗安斑岩、粗面斑岩夹安山岩。常夹多层紫红色凝灰岩及岩枕层、岩石中杏仁构造发育。该套地层是I号铁矿体的赋矿地层。
项目区未发现大型不稳定岩体和滑坡、塌陷,但在某些地段会出现小型崩塌,多发生在陡坎处,塌方量一般较小。
根据国家地震局20XX年出版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L县属六度区,因此项目区地震基本设防烈度确定为六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 2.2.6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与水土保持
通过对项目区的实地踏勘调查,参考《河南省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项目区范围属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因素表现在植被较少的地方,土壤表层裸露,由于汛期降雨过于集中,易形成强度较大径流,加剧了土壤侵蚀,造成水土流失;人为因素破坏,由于挖采草药、坡面开垦荒地,造成了局部的水土流失。
结合实际情况本区平均年土壤侵蚀模数为1500~2000t/km2,少数地区土壤侵蚀模数达2500t/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全面积的70%以上。近几年,当地加快了退耕还林的力度,采取了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毁林、毁草手段,
在沟底大力修建拦水拦泥谷坊,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2.3水土流失容许值
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96,确定项目区属北方土石山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水力侵蚀土壤容许流失量为200t/km2.a。
3 水土流失预测
3.1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3.1.1水土流失影响因素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而人为因素是主要因素,各种建设活动改变了建设区地形地貌,破坏了水土资源和植被,如不采取防治措施将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表3-1 本工程建设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表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建设区 工业场区 地形地貌 土 壤 植 被 ① 剥离、碾压、压埋 ①挖损、占压 ① 场地平整发生改变 ② 改变土壤结构 ②使植被下降 ③含水率下降 ③使地表土失去保护 路基开挖改变地形 ① 开挖、压埋 ②含水率下降 ③改变土壤结构 ① 挖损、占压 ②使植被下降 矿区道路区 3.1.2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伴随着工程建设的进行和工程的运行,项目建设将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破坏原有地貌、植被,使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大量地面裸露后,势必大大增加水土流失的潜在危险性。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使用覆盖、洒水降尘等临时措施,采取有效的治理和保护,会使这些区域产生大量新增水土流失,将给项目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及其周边环境带来一定危害。本工程对当地水土流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建设期,重点在各单项工程的土建施工阶段。
1、工业场区
工业场区主要由采场、弃渣场、堆矿场和其它设施组成,根据各自的施工特点分述如下:
采场在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将对原地表进行开挖、占压,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失去原有固土和防冲能力,极易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因此,采场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将加剧区域内的水土流失,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堆矿场在堆放矿石前进行了土地平整,破坏了原有的地表植被,使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另外在矿石堆放过程中,形成了松散的堆放物,遇到大雨易形成水土流失;废渣堆放在山坡上,占压了山坡的植被,形成了
松散堆积物,易形成滑坡,造成水土流失。
其它设施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施工期,施工期主要包括场地平整、地基开挖、土料回填等。根据施工特点,工程在土建过程中将造成对原地表开挖、扰动和再塑,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失去原有固土和防冲能力,特别是建筑基础开挖和回填过程中,土料需要临时堆存,土料为松散堆放物,受大气蒸发影响表层土易形成松散粉状土,且受堆放坡度影响,极易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建筑物的砌筑必然会有骨料的冲冼、混凝土的现场搅拌、施工设备的清洗,这些操作程序都会产生施工废水,施工废水的排放合理与否,一方面会对周边环境和下游河道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可能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在工程运行期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临量堆场和工程中扬尘、扬沙等。因此,在工业场区如不采取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将加剧区域水土流失。
2、矿区道路
道路的修筑过程中大量开挖了土石方,土石方的开挖和堆放、道路的铺筑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这些都将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
因此,水土保持设计针对不同的施工特点及工艺,采取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发生,确保主体工程建设安全进行,改善局部水土资源环境,为铁矿及周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优势。 3.2水土流失预测分区和预测时段 3.2.1预测分区
项目区不同区域在建设期和植被恢复期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的形式和强度不尽相同,为了合理预测不同区域水土流失量和对周边环境和影响,
按照“区域水土流失制约因子的一致性、工程对地表植被扰动的近似性”为原则,提出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预测分区。经分析,本工程分为二个区,即工业场区和矿区道路区。防治分区见附图。本工程的填方和临时堆土所产生的水土流失预测已包含于各个分区的水土流失预测之中。 3.2.2预测时段
根据河南省《L县Z铁矿》工程建设施工特点和运营情况,本项目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工程建设期和生产运行期。根据建设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分建设期和生产运行期二个时段进行预测。
由设计资料可知工程建设期为8个月,工期较短,施工准备期和施工期几乎同时开工且工程经过一个汛期,因此施工建设期预测年限按1年计算。
生产运行期,由设计资料可知,矿山可开采年限为0.88年,故确定其运行期为1年。
因此,本项目工程水土流失预测分为建设期(含施工准备期)和生产运行期二个阶段。其中:建设期1年,运行期为1年。
表3-2 水土流失预测项目及预测时段划分
序 号 1 2 预测项目 工业场区 矿区道路区 建设期 1 1 预 测 时 段 生产运行期 预测类型 1 水蚀、重力侵蚀 1 水 蚀 3.3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和水土流失特点 3.3.1水土流失内容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的规定,结合该项目工程特点,本方案水土流失分析预测的主要内容有:
1、扰动原地貌、土地及植被面积预测; 2、弃土、弃渣量预测;
3、损坏和占压水土保持设施预测; 4、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 5、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预测。 3.3.2水土流失特点
项目区属深山区,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水蚀,兼有重力侵蚀。该区域地面组成物质松散,土层浅薄,区域降雨量大而集中,是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该工程破坏、扰动地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外在因素。在工程建设及运营中将有大量弃土、弃渣临时堆放,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势必导致新的水土流失。不同功能区水土流失存在一定差异,堆矿场、弃渣场以及工业场区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素见表3-3。
表3-3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项目 水土 流失 影响 因素 水土 流失 形式 工程类型区 地形地貌 降 水 土 壤 植 被 面 蚀 径流冲刷 沟 蚀 滑 坡 重力侵蚀 风 蚀 植被措施 复垦措施 蓄排措施 护坡工程 护岸工程 防泥石流 工业场区 ☆ ☆ ● ● ☆ ☆ ☆ ☆ ☆ - ☆ - ☆ ☆ - ● 弃渣场 ☆ ☆ ● ● ☆ ☆ ☆ ● ● ● ☆ ☆ ☆ ☆ - ● 堆矿场 ● ● ● ● ☆ ☆ ● - - ● - - - - - - 防治 措施
说明:☆表示存在且必要,●表示存在,-表示可忽略。
由上表可以看出:项目区水土流失呈点状分布,各项工程的基础开挖、回填对水土流失影响最大。开挖基础、平整场地、临时堆土(堆渣)等,严重破坏了原生地貌、地表植被、土壤原结构,导致表层土壤的抗蚀能力下降,加剧了区域的水土流失。 3.4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和参数的选取 3.4.1水土流失预测方法
根据规范规定,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包括五部分。因预测内容的差异,其不同预测内容的主要工程及预测方法各不相同。
1、扰动原地貌、土地及植被面积预测方法
通过查阅工程初步设计文件、项目区农业区划资料,结合实地勘测,预测工程建设过程中占压土地情况破坏林草植被面积及扰动原地貌的程度和面积。
2、弃土、弃渣量的预测方法
主要采取:分析相关工程设计报告中的挖填土石方量,通过土石方挖填平衡统计分析,填方以充分利用工程挖方为原则。在此基础上,分析工程建设的弃土、弃渣量。
3、损坏和占压水土保持设施预测方法
根据河南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规定,“水土保持设施和林草是指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蓄水保土固沙工程(如梯田、水平阶、淤地坝、拦沙拦渣坝、谷坊等)、沟道坡面蓄排水设施、保土耕作措施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林草(包括人工种植的林草、封禁治理区及覆盖率在40%以上的天然林
草)”。损坏和占压水土保持设施预测方法,采取逐一分析和实地勘测工程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类型,分项分区确定工程建设损坏各类水土保持设施的数量。
4、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的预测方法
本工程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的预测方法以资料调查法和类比工程法为主。即根据本工程有关资料,掌握工程建设对地表、植被的扰动情况,选取合理的计算参数,分别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进行预测。
5、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的预测方法
通过对工程建设特点的分析,预测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土地资源以及下游河道、周边生态环境、地下水等方面造成的不利影响。
工作内容见表3-4
表3-4 项目水土流失预测表 预测内容 原地貌、土地及植被破坏情况 主要工作内容 预测方法 1、工程永久及临时占地开挖扰动地表、占压土查阅技术资料、设计图地和损坏林草地类型、面积; 纸,农业林业土地区划2、工程专项设施建设破坏原植被类型、面积。 资料,并结合实地查勘测量分析。 1、工程临时堆弃土及施工生活垃圾堆放量; 查阅设计资料,现场类2、占用土地类型、面积、对原地形的再塑等。 比观测,统计分析。 对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植物及工程设施(主要有水土保持林草地)的损害情况。 预测工程施工活动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 现场调查测量和地形图分析、统计。 调查法,侵蚀模数法 弃土、弃渣量 损毁水土保持设施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 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流失对工程、土地资源、下游河道的影响,定性分析 及对周边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等方面的影响,并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的可能性。 3.4.2水土流失参数的选取
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经现场实地踏勘,结合当地的水土保持资料和《环境评价报告》,并向当地的水土保持专家咨询后,综合分析确定土壤侵蚀模数为1200T/km2·a。
工程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和植被恢复期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工程建设期加速侵蚀系数取背景值的10倍,生产运行期为4倍。则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见表3-5 3.5水土流失预测
3.5.1扰动原地貌、破坏土地和植被的面积
工程对原地貌土地、植被的扰动和损坏主要是工程占地、开挖和回填引起的。
表3-5 项目区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表
预测侵蚀模数 预测项目 建设期 工业场区 矿区道路区 12000 12000 生产运行期 4500 4500 扰 动 扰 动 预测类型 根据河南省《Z铁矿开发利用方案》,结合实地踏勘和1:2000地形图图面量算,对工程占地造成的扰动原地貌、占压土地和破坏植被面积分别进行测算。工程建设占压和扰动原地貌面积见表3-6。
表3-6 工程建设占压和扰动原地貌面积表 单位:hm
2
项 目 工业场区 矿区道路区 合计 单 位 hm hm hm 222占地面积 0.71 1.2 1.91 水土流失形式 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 重力侵蚀 风蚀 占地性质 永久占地 永久占地 3.5.2损坏水保设施面积
根据河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三区”划分,矿区全部位于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河南省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水保设施是指凡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一切实物的总称。项目区在建设过程中总占地为1.91hm2。通过野外查勘和实地量测,本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损坏水土保持设施总面积为1.91hm2,全部为灌草地。 3.5.3弃土弃渣量
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挖方11426m3,填方8000m3,弃渣3426 m3。工程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废渣1229 m3,全部弃于工业场区内的弃渣场。 3.5.4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
(1)水土流失背景值预测
根据2000年河南省水土保持研究所编写的《河南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目区属轻度侵蚀,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1200t/km2.a。
水土流失背景值(现状水土流失量)为工程占地面积乘以相应的现状侵蚀模数和计算时段,按不同的工程分区进行预测,运用土壤侵蚀模数法计算水土流失背景值,计算公式为:
Q0=m0×A×a
式中: Q0——土壤侵蚀量背景值(t)
m0――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t/Km2.a) A――破坏的地表面积(m2) a――计算年数(a)
经计算,本项目工程区现状土壤流失总量为45.84t。
表3-7 项目区水土流失背景值计算表 项目类别 工业场区 矿区道路区 合计 面积2(hm) 0.71 1.2 1.91 侵蚀模数 2(t/km.a) 1200 1200 年平均 流失量(t) 8.52 14.4 22.92 计算时段(年) 建设期 1 1 生产运行期 1 1 流失总量 (t) 17.04 28.8 45.84 (2)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量
矿区新增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破坏原生地貌和地表植被造成的。即铁矿在生产运行过程中造成表层土体的破坏和扰动,致使该范围内土壤侵蚀加剧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采用加速侵蚀系数法预测,计算公式为:
Q1=A×η×m0×a
Q1—土壤加速侵蚀水土流失量(t) A—破坏的地表面积(m2) η—加速侵蚀系数
m0—原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t/km2.a) a —计算年数(a)
表3-8 扰动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表
预测时段(a) 占地 面积 建设期 生产 2(hm) (含准备期) 运行期 0.71 1.2 1.91 1 1 1 1 预测侵蚀模数(t/km.a) 建设期 (含准备期) 12000 12000 生产 运行期 4500 4500 2预测项目 工业场区 矿区道路区 合计 预测 流失量(t) 117.15 198 315.15
(3)、新增水土流失量预测
项目区在生产运行中造成的总水土流失量为315.15t,扣除水土流失背景值45.84t,新增的水土流失量为269.31t。
表3-9 工程建设及运行期新增水土流失量预测表 单位:t
预测项目 工业场区 矿区道路区 合计 背景值 17.04 28.8 45.84 建设期 85.2 144 229.2 生产运行期 31.95 54 85.95 新 增 100.11 169.2 269.31 通过对不同区域的的新增水土流失量计算,矿区道路区水土流失量占新增水土流失量的62.8%。从新增水土流失量情况分析,该工程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为道路区,其次为工业场区。通过对各预测时段新增水土流失量分析,建设期水土流失量最大,占新增水土流失量的72.73%。 3.6水土流失危害预测
项目建设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使植被对土壤的覆盖保护作用和根系固持土壤的作用丧失殆尽;另一方面由于土体扰动后,必然形成人工堆积的特殊地貌,坡面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稳定性急骤下降,坡面和裸露的土体面上的径流随高差和裸露度增长,其水蚀强度成倍增加。 3.6.3预测结果和分析
根据以上对本工程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预测,该铁矿扰动原地表面积1.91hm2,造成1.91hm2水保设施不同程度的被占压破坏,本期工程建设直接或间接破坏可能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量总计269.31t。因此,必须对相应的区域采取水土保持防护措施以降低或减轻由于水土流失对周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新增水土流失量的预测中,重要参数侵蚀模数的取得,我们采用了实地调查和查阅其它设计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取得,参考了本地区的水土保持规划等资料,确定的各项目类别在不同预测时段采用的土壤侵蚀模数基本上是合理的。预测结果中各项目工程的新增水土流失量及所占比例,符合本项目工程特点和当地水土保持实际,预测结果可行。
4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4.1指导思想
本项目水土保持编制,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及《河南省实施水土保持办法》等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方针和生态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保护为基础,尽量减少对现有的水土保持设施的破坏,减少地面侵蚀,全面防治工程水土流失,根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绿化、美化和优化项目区生态环境。
本水土保持方案遵循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思想,把水土保持与工程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有机
的结合起来,在准确确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方案,为建设单位实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使本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4.2编制原则和防治目标 4.2.1编制原则
根据工程施工和工程运行过程中对地面扰动、弃土、弃渣堆集等特点,结合环境保护、生态重建,对项目区提出综合防治方案,防治方案编制原则如下:
1、遵循“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紧密结合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和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特点,科学布局各类水土保持措施。根据该工程建设的特点,处理好局部治理和全面治理、单项治理措施和综合治理措施、近期治理与远期治理的关系,做到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2、坚持“水土保持方案是项目建设设计的组成部分,并为项目服务”的原则,在设计中根据主体工程的设计,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和具体措施,并使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深度与主体工程相适应。 3、本着重点突出和综合防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划分水土流失防治区域,遵循全面治理和重点治理相结合、防治与监督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合理布置各项防治措施,建立选型正确、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效果显著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使水土保持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最大限度控制和防治新增水土流失,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治理项目区原有水土流失。
4、坚持水土保持与土地合理利用相结合,以恢复原土地利用类型为主,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使水土保持与环境绿化、美化相结合,在保证水土保持措施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尽量增加项目区的绿地面积,绿化、美化环境。并遵循科学、经济的原则,使水土保持方案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可行。
5、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为原则,按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等要求,在详细查勘的基础上,对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状况及发展趋势做出科学评价和预测,科学合理地布置水土保持措施。
6、结合工程设计情况,对主体工程中已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设施进行评估,同时与当地水土保持措施相结合,在保证达到水土流失治理目标的前提下,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
7、施工过程中贯彻先拦后弃的原则,做好土方调配工作。
8、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坚持水土保持与环境绿化、美化相结合,在保证水土保持措施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工程的绿地,绿化、美化环境。
9、坚持水土保持方案具有“投资省、效益好、可操作性强”的原则。
10、坚持“水土保持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原则,在方案编制中合理安排实施进度;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把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植被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放在首位,对方案的实施从组织领导、技术、落实资金和管理使用以及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保证措施。 4.2.2防治目标
水土保持防治总目标为: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类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全面控制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恢复和保护项目区的植被和其它水土保持设施,有效治理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达到地面侵蚀量显著减少,沟道不增加淤积,主体工程安全保证加强,形成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该区属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区,根据《河南省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划分图》和生产类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适用条件,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应为三级防治标准。
根据防治目标和防治标准,本工程水土保持防治方案具体目标(工程竣工验收时,拟达到的具体目标)为:
1、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5%以上;
2、造成水土流失面积的治理程度达到95%以上;
3、对项目区地形地貌及地表覆盖层特点进行分析,建设项目位于北方土石山区,参照《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本区土壤容许流失量为200t/km2·a。设计水平年土壤侵蚀模数控制在300t/km2·a以下,水土流失模数的控制比为1.5以下;
4、拦渣率达到90%以上;
5、工程建设区域林草植被覆盖率在设计水平年达到25%以上; 6、通过对项目建设区植被恢复及绿化建设,使工程周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确定项目区可绿化面积的植被恢复系数达到92%以上。 4.3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凡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都必须采取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依
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规定,通过查阅设计资料、现场查勘和调查研究,分析本工程建设特点及运行期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情况,确定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中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项目建设区及直接影响区两部分。
项目建设区主要包括开发建设单位的征占地范围、土地使用管辖范围,是建设项目直接造成损坏和扰动的区域,也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本次水保方案的项目建设区为工业场区和道路区等征占地范围。
直接影响区主要是由于项目的建设而造成水土流失和危害的区域,一般包括临时料场、临时施工区(指永久占地以外的)、临时道路、项目周边影响区等。本项目直接影响区主要是工业场区周边5m范围,道路区两侧2m范围,以及开挖边坡上坡5m和下坡50m范围。 4.3.1项目建设区
本项目建设区包括矿区及其配套设施直接占地面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工业场区和矿区道路区的直接占地面积。项目区直接占地面积1.91hm2,这是直接造成损坏和扰动的区域,是治理的重点区域。 4.3.2直接影响区
经计算本项目直接影响区面积为1.56hm2。
4.4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分析和评价 4.4.1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分析
根据有关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标准,对主体工程设计中,从工程运行和施工安全角度考虑而采取的一些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防护措施,评价其是否满足水土保持要求。在本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中,该部分工程措施符
合水土保持规范和要求的,其工程费用不在本方案水土保持投资估算中重复计算;对不符合水土保持规范和要求的,或在项目主体工程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要重新设计,其工程费用计算在本方案水土保持投资估算中。 本工程开采矿石埋藏较浅,但工程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水土保持工作,采用了洞采,同时尽可能利用探矿时的平硐和探孔作为本次工程的平硐和通风井,减少了植被的破坏;另外工程在设计时对工业场区内的矿石堆场和弃渣场提出了挡墙等具有水保功能的水保措施。对公路两侧和弃渣场周边提出了绿化措施,同时对工程运行结束后的弃渣场提出了覆土绿化措施。 4.4.2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评价
主体工程中提出的工程和植物措施,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但是在主体工程中没有对工程设计提出具体的尺寸和工程的投资没有列支,弃渣场区没的排洪设计,工业场区没的绿化和硬化措施,堆矿场四周没的排水设施。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水土保持方案。 4.5水土保持防治区划分 4.5.1水土保持防治分区原则
1、以大的地貌单元类型和行政区域为分区主要指标,结合不同地貌单元自然条件的类似性、成土过程的同一性及水土流失的特点,划分水土流失防治区。
2、根据项目工程特征、施工工艺、生产方式和开发利用方向,划分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4.5.2水土保持防治分区
根据以上分区原则,水土保持分区一般采用二级分区,首先以地貌划
分防治区,再以矿区内各区的施工特点划分二级分区。
本工程为点式工程,位于L县文峪乡大石河村,行政区域单一,地貌单元类型为深山区。根据项目区内工程布局、工程特征、建设特点、施工工艺及本方案中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不同水土流失特点,本方案防治分区可分为:(1)工业场区;(2)矿区道路区。 4.6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由预防措施体系、治理措施体系和监测措施体系组成,各分区根据其水土流失特点采取相应的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治,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4.6.1水土流失预防措施
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开挖、回填等工程行为,矿区道路区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施工期,工业场区内堆矿区和弃渣场区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运行期。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具体为:
1、进一步优化主体工程设计。对主体工程设计认真研究,进一步优化设计,并提出规范施工的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破坏生态环境,保护主体工程的安全运行。
2、规范施工。尽量缩短施工工期,减少疏松地面的裸露时间,施工机械、土石及其它建筑材料不能乱停、乱堆、乱放,防止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4.6.2施工临时防护
该项目区处于深山区,施工过程中开挖、转运量大,故在施工过程中,
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具体预防措施为:
1、要求各施工单位要规范施工。
2、在坡面开挖及弃土堆放过程中,要及时采取坡面防护措施,减少疏松地面的裸露时间。
3、施工机械和人员要按规划的施工平面位置和通道进行操作,不乱占土地,施工机械及建筑材料不乱停、乱放,以免破坏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4.6.3防治措施体系框图
该工程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是一个综合体系,体现在“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坚持预防保护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并且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综合防治体系由以下三个体系构成:治理措施体系、预防措施体系、水土流失监测体系,见体系结构图。其中治理措施坚持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有机结合的原则,进行点、面、线以及空间立体防治措施。
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体系图
Z铁矿水土保持防治体系 治理措施体系 预防监督措施体系 监测措施体系 工程措施 优化主体工程设计 流失量监测 植物措施 改进施工工艺、方法 危害监测 临时措施 规范施工流程 效益监测
4.6.3.1预防措施体系
(1)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进一步优化主体工程设计
对主体工程设计认真研究,要求主体工程中部分项目进一步设计,并提出规范施工的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避免大量弃土、石、渣乱堆乱放,减少土石方开挖量,尽量避免或减少破坏生态环境,避免下游河道或沟道淤积。 (2)规范施工管理
在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工程建设中尽量做到挖填平衡,防止施工过程造成崩塌、滑坡等现象;②尽量缩短水土流失敏感部位的施工工期,减少疏松地面的裸露时间,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避开雨季和汛期;③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堆弃渣要防止随意堆弃;④施工时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要按照规划的施工平面位置和通道进行操作,不得乱占土地,施工机械、土石及其它建筑材料不能乱停乱放,防止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4.6.3.2治理措施体系
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分为二个区,分别是工业场区和矿区道路区。治理措施见表4-1,分述如下:
(1)工业场区
本工程共有四个工业场区,且工业场区内的布局基本相同,都上由采矿场、堆矿场、弃渣场和其它设施组成。
预防措施
1、采矿场:本工程在Ⅰ号矿体和Ⅱ号矿体上共设置四个采场,其中号矿体又分为Ⅰ-1矿体和Ⅰ-2矿体,分别在这两个矿体上设置两个采场,编号为1号采场和2号采场;在Ⅱ号矿体上设置东西两个采场进行开采,编号为3号采场和4号采场。其中2号和3号采场为新建采场,1号和4号可利用探矿时洞口进行扩建。采场主要是工程结束后的覆土、绿化。
2、弃渣场区
因弃渣场设置在山坡,要对弃渣场进行重点防护,由开发利用方案可知工程共设置6个弃渣场,其中4个采场各1个,在Ⅱ号矿体的PD1420和PD1390平硐处各设置1个弃渣场。在弃渣场上方设置截洪沟拦截洪水;在弃渣下方设置挡渣墙;在弃渣周边设置防风林带;运行结束后覆土、绿化。
3、堆矿场区
由于工程分布分散,有四个采场,本着就近堆放的原则,工程设置四个堆矿场。对堆矿场平整场地的边坡进行绿化。运行结束后覆土、绿化。
4、其它设施
其它设施包括工程建设的各种建筑,由于地形和实际需要建设比较分散,各种建筑基本零星布设,故只对建筑物四周进行绿化。
(2)矿区道路区
由于矿区比较分散,矿区道路距离较长,故需在道路两旁设置防风林,在道路靠山坡侧修建设排水沟。
表4-1 LZ防治分区 工业场区
铁矿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体系
措施类型 覆土、绿化 绿化措施 绿化措施 截洪沟 注备 方案新增★ 主体工程已有但需设计 方案新增★ 主体工程已有但需设计 防治部位或防治时段 工业场区 建筑物四周 场地边坡 弃渣上方
弃渣下方 弃渣四周 矿区道路区 靠山坡侧 道路两旁 挡渣墙 防护林、绿化 排水沟 绿化措施 主体工程已有但需设计 方案新增★ 主体工程已有但需设计 方案新增★ 4.6.3.3监测措施体系
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建设期和工程运行初期配备水土保持专职人员,负责委托、监督和管理水土流失的监测工作。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应委托有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的单位进行,同时应严格按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要求开展工作,并且要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本项目水土保持的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水土流失量的监测、水土流失危害的监测和水土保持效益的监测等方面。水土保持监测措施体系详见第5章内容。 4.7新增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4.7.1工业场区
(一)工业场区在建设期的绿化措施主要为边坡绿化和建筑四周的绿化;运行结束后主要是在适合绿化的地方进行覆土绿化。
1、边坡绿化:工业场区在建设期利用平硐开采的废石进行了场地平整,主要为平硐口的下方边坡,经过现场查勘和已有探矿工程的现场情况,估算出四个工业场区边坡在建设期的面积为0.12hm2。因此,边坡绿化面积为0.12hm2,主分采用灌木和种草进行护坡,在边坡的下方密植4排荆条,间距为0.5×0.5m,在坡面上撒播草籽。
2、建筑物四周绿化:建筑物修建时进行了场地平整,需在工程平整边坡和建筑物四周种植灌木和种草。经过现场调查,绿化面积为0.04 hm2。
3、覆土绿化:工程运行结束后,对工业场区进行覆土绿化,覆土厚度为0.3m,种植乔灌混交林,乔木种植间距为3×4m,在乔木的中间种植灌
木,间距为1.0×1.0m。经过估算,绿化面积为0.45 hm2。
4、弃渣场四周防护林带,在弃渣场四周栽植四排当地适生和乔木树种,形成防风带,间距为3×4m,林带长度为1000m,树种选择为常绿的侧柏。
(二)工业场区的工程措施主要为在填筑边坡和弃渣边坡的下方修建设浆砌石挡墙。在工业场区的上方修建截洪沟。
1、截洪沟:在工业场区上方修建截洪沟,由于本工程工业场区上方汇流面积较小,截洪沟设计尺寸为0.3×0.4m,采用浆砌石结构,厚度为0.3m,经过量测,截洪沟长度为600m。排水沟单位砌体体积为0.51m3/m。
2、挡渣墙:在工业场区的下方和弃渣的下方建浆砌石挡墙,长460m,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P84-91页,浆砌石挡墙采用重力俯斜式挡渣墙,墙顶宽0.6m,墙背边坡为1:0.35,墙面垂直,高2.0m,挡渣墙基础埋植深度为0.6m,墙背底端延伸0.6m以增加墙身的稳定。挡渣墙和基础均采用浆砌块石。底部与新鲜地基连接,顶部与护坡体衔接。为减小渗水压力,挡渣墙墙背底部做泄水孔,孔径10cm,间距2—3m,孔径距地面30cm,垂直或水平间距1.5m,呈梅花状布设,排水孔由里向外倾斜坡度为5%。挡渣墙单位砌体体积3.04m3/m。
稳定分析:根据土力学原理,挡渣墙受堆渣压力、内外水压力、扬压力等作用。对挡渣墙分别进行抗滑稳定分析和抗倾覆稳定分析。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根据规范要求判断抗倾覆稳定性。 挡渣墙的稳定计算结果见下表
挡渣墙稳定计算
稳定分析类别 抗滑稳定
计算参数 Ks Ks01 挡渣墙 1.98 1.3
判断结果 Kt 抗倾覆稳定 Kt01 判断结果 符合规范要求 4.35 1.5 符合规范要求 表中:ks-按抗剪强度计算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kso-规范要求抗滑稳定系数值; kt-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 kto-规范要求的抗倾覆稳定系数。
由此可见,挡渣墙抗滑稳定性和抗倾覆稳定性均符合规范要求。 4.7.2矿区道路区
矿区道路在主体设计对道路排水只提出了用排水沟排水,没有对工程量和投资进行估算,在主体设计中没有对道路的长度和位置进行设计,本次工程设计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估算。在道路靠山坡侧设置排水沟,排水沟断面尺寸为0.5×0.6m,采用浆砌石结构,厚度为0.3m。道路长度估算为2000m。排水沟单位砌体体积为0.69m3/m。
道路绿化主要是在道路的两侧种植乔木,选择生长速度快,降尘能力强的速生杨。栽植间距为3m。
道路外边坡绿化,在道路填筑边坡上种草,种草面积为0.13 hm2。 4.8防治工程量及实施进度安排 4.89.1主要防治工程量
L县Z铁矿水土保持工程量见表4-2
表4-2 L县Z矿水土保持工程量汇总表
4.9.2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进度安排
根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规划的各项防治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在不影响主体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尽可能早施工、早治理,以减少项目建设期的水土流失量、最大限度地防治水土流失为原则。对于施工中弃土、弃渣等根据具体情况,可先行或穿插修建相应的水土保持工程。
表4—3 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进度安排表
20XX 项目分区 3 浆砌石挡渣墙 砼排水沟 。。。。。。 12 1 20XX 。。。。。。 12 防治区 措施种类或工程量名称 工程量 单位 m m 棵 hm m m m m 棵 棵 棵 hm 23333233数量 1980 1656 1334 0.13 902 1678 367.2 1440 6100 400 800 0.64 本方案新增水土保持工程量 工程措施 矿区道路区 工 业 场 区 植物措施 土方开挖 浆砌石(渠) 乔木(速生杨) 种 草 土方开挖 浆砌石(墙) 工程措施 浆砌石(渠) 覆 土 工业场区 灌 木 植物措施 乔木(侧柏) 乔木(速生杨) 种 草 绿化、美化
道 路 区 路边排水 路边绿化
5.水土保持监测
5.1监测目的
水土保持监测是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和后果进行监测,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一项基础工作,它的开展对于贯彻水土保持法规,搞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是及时掌握项目区水土流失情况,了解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效果,并做相应的监测记录,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达到全面防治项目区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为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和项目的安全生产服务。 5.2监测标准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防治区的通告》(1999年),项目区位于L县“三区”划分图中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范围。水土保持监测标准,以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方案中,据其所处的水土流失保护区的位置及防洪功能和施工、生产运行特点等分析确定的项目建设期和生产运行期的6项防治目标值,作为监测和评估的主要指标。详见表5—1。 5.3监测内容
该项目属生产性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主要是对矿区建设期间和生产运行期间造成的水土流失量及水土流失危害进行监测;方案实施后,重点监测各类防治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主要监测内容如下:
表5—1 L县Z铁矿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目标
二级标准 建设期 * * 2.0 90 * * 试运行期 95 90 1.5 95 95 20 生产运行期 >95 >90 1.5 95 >95 20 标准 指标 1扰动土地治理率(%) 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 3水土流失控制比(%) 4拦渣率(%) 5植被恢复系数(%) 6林草覆盖率(%) 注:表中*指标值应通过动态监测获得,竣工验收时核定 注:表中*指标值应通过动态监测获得,竣工验收时核定。
5.3.1土壤侵蚀环境因子状况监测
1.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气象、水文等自然因子及工程建设对这些因子的影响。
2.矿区建设占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情况。
3.矿区建设进展情况、施工工艺和方法,挖方、填方数量及面积,弃土弃渣量及堆放面积等。 5.3.2水土流失状况监测
水土流失状况监测包括施工准备期(背景值监测)、建设施工期和生产运行期三个阶段的水土流失状况监测,主要内容包括:
1、项目区水土流失形式、面积、分布、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强度变化情况和水土流失面积变化情况。
2、水土流失对下游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造成的危害情况等。
5.3.3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执行情况和防治效果监测 1、防治措施的数量和质量;
2、林草措施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
3、防护工程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 4、各项防治措施的拦渣、保土效果。 5.4监测的重点地段和重点项目
根据第三章水土流失预测情况,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区域为:工业场区和矿区道路区。
监测的重点项目为:(1)建设项目占用地面积和扰动地表面积;⑵项目挖方和填方的数量及面积;⑶土壤侵蚀面积、侵蚀量、侵蚀程度变化情况;⑷防治措施的数量、质量及保土效果,防护工程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 5.5监测时段和监测频率
监测时段从施工准备期开始,至植被恢复年结束,分工程建设施工期(含施工准备期)和植被恢复期两个阶段。大部分监测工作在施工期,为了反映监测区原始水土流失状况,作为工程项目开始后水土流失对比参照数据,在工程施工前进行一次观测。
监测频率:建设施工期要定期监测。原则上每年的4月和8月各监测一次,汛期要适当加大频次,日降雨量大于70mm(大雨)时加测一次;风蚀:风力等级3级以上,距地10m高处的相当风速3.4m/s以上时监测;重力侵蚀随时监测.调查监测和实地巡查根据工程实施进度进行。在生产运行期监测同施工期。另外考虑到林草恢复期,进入生产运行初期后,观测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质量、数量和保土效益原则上每年汛期、汛后各做一次观测,植物措施成活率、保存率在造林后第二年4月(发芽后)监测1次,生长情况在每年4月(发芽后)监
测一次,覆盖度在植物措施成活后第三年9月(生长旺季)监测1次,调查监测逐年进行。 5.6监测点位布设 5.6.1监测点布设原则
(1) 根据工程总体布置情况和各水土流失防治区内的水土保持重点监测内容,分区分时段布设水土保持监测点;
(2) 在整个项目区内监测点布设统一规划,选取预测新增水土流失量较大,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和区域;
(3) 根据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区的类型、监测的具体目标,合理确定监测点;
(4) 加强对临时堆土所引起水土流失和植物措施成活率、保存率的监测。 5.6.2监测点布设
根据监测点布设原则,结合本工程实际,工程主要选择调查监测法,对工程的各个区域进行调查监测。水土保持监测点的布设可根据工程实施情况,由水土保持监测单位在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中具体落实。 5.7监测方法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宜采用调查监测和巡查法。结合本工程特点,监测方法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和现场巡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调查监测
(1) 详查。通过野外实地踏勘、测量,对项目区工程建设扰动原地貌、土地和植被,挖方、填方数量与面积、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等进行全面综合调查,掌握其动态变化情况。
(2) 抽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监测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护工程的稳定性、完好程度、运行情况和覆盖度等。
(3) 资料收集。向工程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单位等收集有关工程资料,从中分析出对水土保持监测有用的数据。主要资料包括项目区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及主体工程设计文件;项目区土壤、植被、气象、水文、泥沙资料;监理、监督单位的月报及有关报表等。
(4) 询问。通过访问群众,并走访当地水土保持工作人员和有关专家,了解和掌握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对当地和周边地区的影响。
2.现场巡查监测
施工建设期,对施工区施工方式、临时水保措施等进行现场巡查,雨季加强巡视次数,并做好记录,掌握各种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问题,及时处理,消除隐患。 5.8监测机构
监测机构应委托具有相应水保监测资质和监测经验的单位进行。 5.9监测制度
对每次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做出简要评价,及时报送水行政主管部门与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单位。监测工作全部结束后,对监测结果做出综合评价与分析,编制监测报告。监测成果应能核定建设过程
中及完工后6项防治目标的达到情况并指导施工;监测成果报告应满足水土保持专项验收要求。同时,要及时把监测报告报送业主与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 5.10监测设施和设备
根据工程总体布置情况,调查监测需配备便携式GPS机1台。 常规监测设备由监测单位自备,不计入本方案估算中;针对该项目购置的监测设备计入本方案投资估算。
6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
6.1投资估算 6.1.1编制原则
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投资概算坚持科学合理、经济实用的编制原则,以主体工程的概预算编制定额为依据,不足部分依据水利部颁发标准,适当结合地方标准:
(1)遵循国家和地方已颁布的水土保持政策、法规;
(2)因工程建设活动对水土流失造成影响的、采取相应措施所需费用均列入工程水土保持投资中。对工程本身已采取的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其投资不再作为水保方案新增投资重复计算;
(3)建设期水土保持经费在建设费中列支,运行期水土保持经费在生产成本中列支;
(4)主要材料价格及建筑工程单价与主体工程一致;
(5)植物苗木单价依据当地市场价格水平确定,植物工程的播种费用若主体工程设计中有相应费用的按主体工程的费用执行,若主体工程没有的,则按水利部有关定额计算。
6.1.2编制依据
方案的投资概算原则上与主体工程投资概算依据及价格水平年一致,不足部分采用水利行业的规范和定额。主要依据如下:
(1)《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水总[20XX]67号);
(2)《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利部水总[20XX]67号);
(3)《工程勘测设计收费标准》(国家计委、建设部计价格[20XX]10号);
(4)《关于发布工程建设监理费有关规定的通知》(国家物价局、建设部 [1992]价费字479号);
(5)《关于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复函》(计司收费函[1996]2号);
(6)《河南省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办法》(豫财预外字[2000]33号);
(7)《河南省L县Z铁矿普查报告》(20XX年月L县地质勘查研究所)
(8)《L县Z铁矿开发利用方案》(20XX年8月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科学研究院)
6.1.3估算水平年
鉴于水土保持方案是主体工程的一部分,其价格水平年与主体工程估算的价格水平年一致,即20XX年第三季度的价格水平。
6.1.4投资编制方法和费用构成 6.1.4.1编制方法
(1)本方案编制投资估算包括主体工程设计中已具备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投资(以下简称“原设计工程投资概算”)、本方案水土保持新增投资和水土保持补偿费三部分,三部分投资分别计列;
(2)本项目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划分为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施工临时工程和独立费用。
工程措施包括拦渣工程、土地整治工程,植物措施包括植物防护工程,施工临时工程包括其他临时工程,独立费用包括建设管理费、工程建设监理费、科研勘测设计费、水土流失监测费、工程质量监督费。
(3)水土保持建筑工程投资估算中所采用的单价已根据有关规定综合考虑了直接费、间接费、企业利润因素,既为综合单价;
(4)单项工程的投资由工程单价乘以工程量得出。 6.1.4.2基础单价
人工、材料、水、电、机械台班、砂石料及混凝土等基础价格采用与主体工程相应的价格水平,依照有关编制规定计算。
(1)人工单价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L县Z铁矿采矿工程所在地区为六类工资区,经计算,工程措施人工工资为2.66元/工时,植物措施的人工工资为2.23元/工时。人工单价分析详见表6—1。
(2)电、水、及砂石料等基础单价
根据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提供的资料和市场调查,基础单价如下:①电:0.65元/kw.h;②水:1.0 元/m3;③砂:25元/m3;④碎石:30元/m3;⑤块石:20元/m3。
(3)主要材料预算价格
主要材料单价按当地供应部门市场批发价、包装费、运杂费、采购及保管费计算,材料采购及保管费按材料运道工地仓库价格的2%
计算(苗木、草、种子的采购及保管费按材料运道工地仓库价格的1.0%
表6—1 工程措施人工预算单价计算表 计算公式 基本工资标准(元/月)×地区工资系数×12月÷年有效工作日 津贴标准(元/月)×12月÷年有效工作日 津贴标准(元/天)×365天×95%÷年有效工作日 (中班津贴标准+夜班津贴标准)÷2×20% 基本工资(元/工日)×3×10天÷年有效工作日×35% [基本工资( 元/工日)+辅助工资(元/工日)]×费率标准(%) [基本工资( 元/工日)+辅助工资(元/工日)]×费率标准(%) [基本工资( 元/工日)+辅助工资(元/工日)]×费率标准(%) [基本工资( 元/工日)+辅助工资(元/工日)]×费率标准(%) [基本工资( 元/工日)+辅助工资(元/工日)]×费率标准(%) [基本工资( 元/工日)+辅助工资(元/工日)]×费率标准(%) [基本工资( 元/工日)+辅助工资(元/工日)]×费率标准(%) 基本工资+辅助工资+工资附加费 人工工日预算单价÷日工作时间 单价(元) 9.46 5.95 5.04 0.50 0.41 5.86 1.54 0.15 2.31 0.62 0.15 0.31 0.77 21.26 2.66 地区类别:六类地区 定额基本工资:190元/月 序号 1 2 ① ② ③ ④ 3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4 5 项目 基本工资 辅助工资 地区津贴 施工津贴 夜餐津贴 节日加班津贴 工资附加费 职工福利基金 工会经费 养老保险费 医疗保险费 工伤保险费 职工失业保险基金 住房公积金 人工工日预算单价 人工工时预算单价 植物措施人工预算单价计算表 地区类别:六类地区 定额基本工资:190元/月 序号 1 2 ① ② ③ ④ 3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4 5 项 目 基本工资 辅助工资 地区津贴 施工津贴 夜餐津贴 节日加班津贴 工资附加费 职工福利基金 工会经费 养老保险费 医疗保险费 工伤保险费 职工失业保险基金 住房公积金 人工工日预算单价 人工工时预算单价 计 算 公 式 基本工资标准(元/月)×地区工资系数×12月÷年有效工作日 津贴标准(元/月)×12月÷年有效工作日 津贴标准(元/天)×365天×95%÷年有效工作日 (中班津贴标准+夜班津贴标准)÷2×20% 基本工资(元/工日)×3×10天÷年有效工作日×35% [基本工资(元/工日)+辅助工资(元/工日)]×费率标准(%)×0.5 [基本工资(元/工日)+辅助工资(元/工日)]×费率标准(%)×0.5 [基本工资(元/工日)+辅助工资(元/工日)]×费率标准(%)×0.5 [基本工资(元/工日)+辅助工资(元/工日)]×费率标准(%)×0.5 [基本工资(元/工日)+辅助工资(元/工日)]×费率标准(%)×0.5 [基本工资(元/工日)+辅助工资(元/工日)]×费率标准(%)×0.5 [基本工资(元/工日)+辅助工资(元/工日)]×费率标准(%)×0.5 基本工资+辅助工资+工资附加费 人工工日预算单价÷日工作时间 单价(元) 9.46 5.52 5.04 0.25 0.24 2.85 0.75 0.07 1.12 0.30 0.07 0.15 0.37 17.83 2.23
计算)。材料预算单价如下:水泥(425#):305元/t。各种苗木及草种单价详见表 (方案新增植物措施投资)。
6.1.4.3费用构成
(1)工程措施及植物措施工程费
计算方法: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工程单价由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和税金组成。工程单位各项的计算或取费标准如下:
直接工程费——包括直接费、其他直接费和现场经费三部分。直接费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使用费,根据《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以及人工、材料预算价格和机械台班费价格进行计算;其他直接费取直接费的1.5%—2.0%;(①冬雨季施工增加费0.5%—0.8%,②夜间施工增加费0.5%,③其他0.5—1.0%);现场经费——土石方工程取直接费的4%,混凝土工程取直接费的6%,植物措施取直接费的4%。
间接费——土石方工程取直接工程费的4%,混凝土工程取直接工程费的4%,植物措施取直接工程费的3%。
企业利润——工程措施按直接工程费和间接费之和的7%计算,植物措施按直接工程费和间接费之和的5%。
税金——按直接费、间接费与计划利润之和的3.22%计算。 (2)工程单价
各项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工程单价参照原主体工程设计和《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进行计算,各项工程单价见表6—2,在投资估算应乘以10%扩大系数。
表6—2 工程单价汇总表 工程名称 浆砌块石 单位 100m3 100m3 100m3 100个 100个 100株 101株 100m3 100m3 1hm2 1hm2 单价 直接费 间接费 企业利润 1073.18 5.58 1.65 3.19 1.87 43.34 61.78 83.26 27.26 税金 528.22 3.77 1.12 2.16 1.27 21.33 30.41 56.30 18.43 16932.61 14741.55 589.66 1315.14 313.29 120.96 35.78 69.13 40.58 683.85 974.73 1804.66 590.81 1315.14 313.29 108.36 32.06 61.93 36.35 595.36 848.60 3.25 0.96 1.86 1.09 23.81 33.94 序号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拌和机拌制混凝土(出料0.4m3) 胶轮车运混凝土(运距50m) 穴状整地(圆形60cm×60cm) 穴状整地(圆形40cm×40cm) 植苗造林(乔木) 植苗造林(灌木) 人工挖排水沟(Ⅲ级土) 人工挖排水沟(Ⅳ级土) 全面整地 直播种草 1616.61 48.50 529.25 15.88 (3)临时工程费
临时防护工程按工程量乘以单价计算,其他临时工程按其投资的1.5%计算;
(4)独立费用
①建设管理费:建设管理费应按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之和的2.0%计算,与主体工程建设管理费合并使用,满足水土保持专向验收和评估工作的需要。运行期的建设管理费从生产费用列支。
②监理费:监理费应按第一至第三部分的和2%,但是,由于计算费用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需要,因此,按实际工作量进行计算。本项目每人每年按8万元计算,施工期拟投入1人开展监理工作,时间从工程准备期开始至水保主要工程竣工验收,监理工作为1年时间。
③科研、勘测设计费: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费按合同计列。
④水土保持监测费:本项目建设其水土保持监测费按每人每年6万元计算,在主体工程施工期拟投入1人开展监测工作,时间从工程准备期开始至水保工程竣工验收,本项目主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共需1年时间。
⑤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评估报告编制费:参考水利部保监[20XX]22号,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计列。
⑥水土保持技术文件技术咨询服务费:参考水利部保监[20XX]22号,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计列。
⑦工程质量监督费:按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之和的0.1%计算,不足2000元的,按2000元计列。
(5)预备费
预备费包括基本预备费和价差预备费。 ①基本预备费——按基本费的6%计算。 ②价差预备费——按有关规定价差预备费为零。
(6)水土保持补偿费
水土保持补偿费:按《河南省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核算计取。
6.1.5投资估算结果
经计算,本方案总投资为99.42万元,其中主体工程设计中已具备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投资8.0万元,占总投资的8.05%;本方案水土保持新增措施投资88.56万元,占总投资的89.07%;水土保持补偿费2.87万元,占总投资的2.88%;详见下表6—3。
表6—3 水土保持方案总投资汇总表 分类 防治区 总计 第一部分主体 工程设计中具 有水土保持功 能的工程量 小计 厂区平整、硬化 道路 合计 拦渣工程 护坡工程 工程措施 第二部分 本方案新 增的水土 保持工程 量 防洪工程 土地整治工程 小计 植物措施 美化绿化工程 小计 临时防护工程 施工临时工程 其它临时工程费 小计 独立费用 基本预备费 第三部分 水土保持补偿费 措施种类或工程量名称 投资(万元) 99.42 8.00 3.00 5.00 88.56 23.89 0.00 29.76 1.37 55.03 1.97 1.97 0.00 0.86 0.86 25.69 5.01 2.87 所占比例 100.00 8.05 3.02 5.03 89.07 24.03 0.00 29.94 1.38 55.35 1.98 1.98 0.00 0.86 0.86 25.84 5.04 2.88 6.1.5.1主体工程设计具备水土保持功能工程投资
本方案主体工程设计具备水土保持功能工程投资的8.0万元。见表6-4
表6—4
分类 第一部分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量 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投资
防治区 小计 厂区平整、硬化 道路 投资(万元) 8.0 3.0 5.0 所占比例 100.00 37.50 62.50 6.1.5.2 方案新增水土保持措施投资
本次设计水土保持方案新增投资为91.42万元,其中工程措施投
资55.03万元,占新增投资的60.19%;植物措施投资1.97万元,占总投资的2.16%;临时工程费0.86万元,占总投资的0.94%;独立费用25.69万元,占总投资的28.10%;基本预备费用5.01万元,占总投资的5.48%。水土保持方案各项投资或费用详见表6—5。
表6—5
序号 工程或费用名称 水土保持方案新增投资 单位:万元
建 安 林草工程费 工程费 栽植费 林草及种子费 设备费 独立费用 合计 所占比例% 一 三 四 三 二 1 2 3 4 5 6 7 第一部分 工程措施 拦渣工程 防洪工程 土地整治工程 第二部分 植物措施 美化绿化工程 55.03 23.89 29.76 1.37 0.93 0.93 1.04 1.04 1.04 1.04 55.03 23.89 29.76 1.37 1.97 1.97 0.86 0.86 60.19 26.14 32.56 1.50 2.16 2.16 0.94 0.94 28.10 1.27 8.75 10.94 6.56 0.33 0.03 0.22 91.38 5.48 3.14 100.00 第三部分 施工临时工程 0.86 其他临时工程 第四部分 独立费用 建设单位管理费 工程建设监理费 科研勘测设计费 水土流失监测费 技术评估报告编制费 技术咨询服务费 工程质量监督费 一至四部分合计 基本预备费 水土保持补偿费 静态总投资 0.86 25.69 25.69 1.16 8.00 1.16 8.00 10.00 10.00 6.00 0.30 0.03 0.20 6.00 0.30 0.03 0.20 55.89 0.93 25.69 83.55 5.01 5.01 2.87 2.87 55.89 0.93 2.87 30.70 91.42 6.1.5.3方案新增工程措施投资估算
方案工程措施总概资50.03万元,其中挡渣工程23.89万元,防洪工程29.76万元,覆土工程1.37万元。见表6—6。
6.1.5.4方案新增植物措施投资估算
方案植物措施总投资1.97万元,其中种草0.58万元,植树栽植费
0.76万元,苗木费0.63万元。见表6—7。
表6—6 水土保持方案新增工程措施投资 序号 一 1 1.1 1.2 三 1 1.1 1.2 四 1 工程或费用名称 第一部分 工程措施 拦渣工程 弃渣场区挡渣墙 土方开挖 砌石 防洪工程 场区截水沟、排水渠 土方开挖 砌石 土地整治工程 废石场改造 土石回填 单位 数量 100m3 100m3 9.02 16.78 19.8 20.23 14.4 100m3 100m3 100m3 单价(元) 1072.21 13663.65 1072.21 13663.65 953.84 合计(万元) 55.03 23.89 23.89 0.97 22.93 29.76 29.76 2.12 27.64 1.37 1.37 1.37
表6—7 水土保持方案植物工程措施投资
序号 一 1 1.1 1.2 1.3 2 2.1.1 2.1.2 2.2 2.3 2.4 3 3.1 3.2 3.3 工程或费用名称 第二部分 植物工程 绿化工程 种草 整地 草籽 种草 植树 穴状整地(乔木) 穴状整地(灌木) 栽植侧柏 栽植杨树 单位 数量 0.64 51.20 0.64 12 61 4 8 61 4 8 61 hm2 kg hm2 100株 100株 100株 100株 100株 100株 100株 100株 荆条苗 苗木种子 侧柏 杨树 荆条苗 单价(元) 1985.12 80.00 649.90 133.06 39.36 76.17 76.10 44.64 518.00 214.00 41.07 合计(万元) 1.97 1.97 0.58 0.13 0.41 0.04 0.76 0.16 0.24 0.03 0.06 0.27 0.63 0.21 0.17 0.25 6.1.5.5方案新增施工临时工程投资估算
方案施工临时工程总投资0.86万元,见表6—8。
表6—8 水土保持方案临时工程措施投资
序号 工程或费用名称 第三部分 施工临时工程 单位 数量 1.5 单价(元) 合计(万元) 0.86 0.00 0.86 % 一 临时防护工程 二 其他临时工程 6.1.5.6方案新增水土保持独立费用
方案新增水土保持独立费用为25.69万元。其中建设管理费1.16万元,工程建设监理费8.0万元,科研勘测设计费10.0万元,水土保持监测费6.0万元,技术评估报告编制费0.3万元,技术咨询服务费0.03万元,工程质量监督费0.20万元。详见上页表6—9。
表6—9 水土保持方案独立费用 序号 1 2 3 4 5 6 7 费用名称 建设单位管理费 工程建设监理费 科研勘测设计费 水土流失监测费 技术评估报告编制费 技术咨询服务费 工程质量监督费 编制依据及计算公式 =(一+二+三)×2% 每人每年8万元,在工程建设期 拟投入1人,时间按1年计算 按合同计列 每人每年6万元,在工程建设期 拟投入1人,时间按1年计算。 按主体工程土建投资的0.2% 按主体工程土建投资的0.02% =(一+二+三)×0.1% 金额(元) 1.16 8.00 10.00 6.00 0.30 0.03 0.20 6.1.5.7水土保持补偿费
根据《河南省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办法》
关于水土保持设施的有关规定,通过野外查堪和实地测量,L县地质勘查研究所、L县水电局及方案编制单位共同认定,本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损坏水土保持设施总面积为1.91hm2,全部为灌草地。由于项目区位于河南省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区,按照《河南省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办法》,在本区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灌草地按1.5元/ m2的标准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因此,据此计算本工程水土保持补偿费总投资为2.87万元。详见下表6—10。
表6—10 水土保持方案补偿费
损坏水保设施面积 损坏水保设施类别 (hm2) 灌草地 合计 1.79 1.79 补偿标准 (元/m2) 1.5 补偿费金额 (万元) 2.87 2.87
6.1.6分年度投资估算
根据水土保持“三同时”政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时设计、建设和投资运行,因此,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投资也与主体工程投资进度相一致。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建设分别在各施工区土建部分完成后进行。分年度投资详见下页表6—11。
表6—11 新增投资分年度投资表 单位:万元 序号 一 二 三 四 五 一 二 三 一 二 1 2 3 4 5 6 7
工程或费用名称 第一部分 工程措施 拦渣工程 护坡工程 防洪工程 土地整治工程 设备及安装工程 第二部分 植物措施 植物防护工程 植物恢复工程 美化绿化工程 第三部分 施工临时工程 临时防护工程 其他临时工程 第四部分 独立费用 建设单位管理费 工程建设监理费 科研勘测设计费 水土流失监测费 技术评估报告编制费 技术咨询服务费 工程质量监督费 一至四部分合计 基本预备费 水土保持补偿费 静态总投资 合计 建设工期(年) 20XX 53.66 23.89 29.76 20XX 1.37 1.37 1.13 1.13 55.03 23.89 29.76 1.37 1.97 1.97 0.86 0.00 0.86 25.69 1.16 8.00 10.00 6.00 0.30 0.03 0.20 83.55 5.01 2.87 91.42 0.85 0.85 0.86 0.00 0.86 25.69 1.16 8.00 10.00 6.00 0.30 0.03 0.20 81.05 4.86 2.87 88.77 2.50 0.15 2.65 6.2效益分析
通过实施本水土保持方案规划设计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可降低项目营运的维修防护、清扫清淤等费用,减轻水土流失对土地生产力的破坏,提高土地生产率,使环境与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容量;同时对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加快工程建设和发展地方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6.2.1分析原则和方法
主要考虑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实施后的基础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措施实施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水土保持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其效益分析必须在国家生态建设规划的指导下,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着重分析方案实施后在控制人为水土流失方面所产生的保水、保土、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和效益。本方案效益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采场、选厂、尾矿库等在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实施后所产生的效益。因此,效益分析以减轻和控制水土流失为主,其次才考虑其它方面的效益。
效益分析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方法》(GB/15774—1995)进行。 6.2.2生态效益
(1)控制水土流失量的预测
由第三章“水土流失预测”可知,如果不采取措施,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为315.15t,其中新增水土流失量为269.31万t。在预测期内原有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背景值)为45.84t。
① 设计水平年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
到设计水平年时,通过各项措施的防护,场区、永久建筑物占压区等区域水土流失轻微,可以忽略不计。通过分析和咨询,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实施后,预测各区域土壤侵蚀模数将会大大降低,预测项目区土壤侵蚀模数将会降至400t/km2·a左右。设计水平年土壤侵蚀模数确定为500t/km2·a。
② 项目区年均水土流失量背景值
按照第3章的基础资料,通过分析计算,项目区年均水土流失量背景值为22.92t。
③ 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控制水土流失量预测
通过分析预测,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后,项目区年均土壤侵蚀量约为9.55t。
工程建设期,通过临时防治措施,水土流失大大减轻,预测此阶段项目区水土流失量总量为8.6t。运行期新增的土壤侵蚀量通过场地平整、绿化、复耕等措施基本得到控制,预测此阶段建设区水土流失量为9.55t。由预测分析计算可知,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为315.15 t,本方案实施后,控制其中的水土流失量297万t。
(2)水土保持方案治理目标分析
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后,原主体工程设计的防护措施和本次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措施共同发挥作用,项目区水土流失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项目建设扰动土地面积1.91hm2,造成水土流失面积1.91hm2。通过本方案的水土保持措施,造成水土流失面积大部分得到治理,方案实施后,通过预测计算六项指标均达到防治目标值。 6.2.3社会效益
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后,通过采取绿化、复耕措施,施工区及其边坡基本无裸露面,工业场区和矿区道路区得到有效的防护。
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后,可以防止滑坡、崩塌等现象的发生,减少水土流失危害,减少下游河道含沙量和退水入河泥沙量,保障工程安
全和周围农田、村庄居民安全,对当地及周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本方案的实施将对当地水土保持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6.2.4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方案措施实施后的直接经济效益是:一方面表现在可以保证铁矿的安全运行,提高铁矿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益;另一方面表现为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实施后,乔木林成材所增加的木材量,灌木林的产条量,每年可为企业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
同时,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后,各防治区种植的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绿化,可减轻矿石粉尘、扬尘等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净化了空气,间接延长了机械设备的使用年限,产生了经济效益。
7 方案实施保证措施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和国家计委、水利部、国家环保局发布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确保本水土保持方案防治措施按“三同时”的要求顺利实施,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使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促进项目区及周边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提出以下保证措施。 7.1落实施工设计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有关条款“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规定,本方案批复后,建设单位应按水土保持方案报告提出的防治措施,由具有相应资质单位完成水土保持部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报S水利局备案,同时,对水土保持方案的变更也应按有关规定报批。 7.2加强施工管理,明确施工责任
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应与主体工程一起实行招投标制,建设单位在施工招标中应将各标段中所包含的水土保持工程及其技术要求详细列入招标合同,明确承包工程区内的水土流失防治范围与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在施工中对各施工区域占地区应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中的防护措施与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图及施工安排进行施工。同时要合理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施工队伍进行技术交底和技术培训,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和设计标准的要求,做到精心施工、文明施工,并做好施工记录和有关资料的管理存档,以备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时查
阅。
7.3实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监理制
项目建设单位在监理合同招标时,应在标书中明确提出监理机构应具有水土保持工程监理资质或要求监理机构聘请注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理工程师从事水保监理工作,评标委员会应对资质证书严格审查,确保监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以便在水土保持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其质量、进度和投资等实行全方位和全过程控制,切实把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落到实处,有效控制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 7.4落实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本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中提出的监测要求,切实把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落到实处。为此,应委托具有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的单位承担具体监测工作,并按照水土保持方案中提出的监测要求,由监测单位编制监测计划,并予以实施。同时,监测单位应对监测成果进行综合分析,验证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性、科学性,并定期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时,还应提交监测专项报告。
7.5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为防止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流于形式,必须加强对水土保持方案的监督管理,为此水土保持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应经常保持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联系,及时协调解决方案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本方案的实施进度、质量、资金落实等情况的监督,保证水土保持方案高标准、高质量、按进度完成。
7.6落实方案组织实施方式
为保证水土保持方案的顺利实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了两种组织实施方式:一是项目法人或业主组织实施;二是对不具备自行治理条件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治理,治理费用由项目法人或业主负担。在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过程中,业主单位应成立水土保持方案实施领导小组,同时设立相应的水土保持组织机构,并配备水土保持技术人员,具体负责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本方案实施共需投资99.42万元,其中主体工程设计中已具备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投资额8.0万元,本方案水土保持新增措施投资额91.42万元。新增经费应纳入L县Z铁矿下步设计中,在工程施工阶段,该项经费应按照本方案实施计划进度逐年、逐项安排和落实。 7.7做好竣工验收工作
该项目投产运营前,必须进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规定》的规定: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实行“三同时”原则,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竣工验收,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签署意见。水土保持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工程不得投产使用。据此该项目主体工程投入运行前,必须做好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准备工作。
验收的具体内容、程序等应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规定》执行。
7.8切实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过程中,各有关单位切实做好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具体应按照国家档案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8结论和建议
8.1结论
(1)L县Z铁矿位于河南省L县文峪乡境内,距L县城22km。其矿山地质储量范围为7.47 km2,地质储量为7万t;可采储量为2.64万t。项目建设对促进L县经济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生产水平,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该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采场区、工业场区、矿区道路区、堆矿场区和弃渣场区。占地面积为1.91hm2。
(3)工程建设扰动原地貌面积1.91hm2,破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1.91hm2,全部为灌草地。
(4)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深度为可行性研究阶段。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水平年为主体工程完工后第1年(20XX年);方案服务年限为2年(20XX~20XX)。
(5)对主体工程的总体评价
在开发利用方案中对弃渣场区、采场区和矿区道路区等都提出了防治方案,但是没有做工程量和投资的估算。在设计时没的道路区的位置规划,对堆矿场区和工业场区水保设计比较少,因此,针对以上主体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间题,在下一阶段设计中,应根据本方案提出的各项措施,结合主体工程设计逐项落实,以增强项目区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
(6)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的防治分区可划分为:工业场区和矿区道路区二个区。其中道路区为本工程的防治重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由预防措施、监测措施和治理措施组成。
本方案总投资99.42万元,其中主体工程设计中已具备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投资8.0万元,占总投资的8.05%;本方案水土保持新增措施投资88.56万元,占总投资89.07%;水土保持补偿费2.87万元,占总投资的2.88%。
(7)方案实施后,项目区扰动土地的治理率达95%;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90%;控制比为1.5;拦渣率达91%;植被恢复系数达98%;林草覆盖率34.55%。
综上所述,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是在详细查阅主体工程设计文件、设计图纸以及较全面现场踏勘的基础上编制的。本方案报告书的编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充分听取了项目主管部门和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本方案的实施,将有效地防治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改善和美化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8.2建议
水土保持措施要尽量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形式,要保证工程安全的同时,兼顾美观。
主体工程在下一阶段设计中,应按照本方案提出的水土保持措施及有关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技术要求,结合项目区具体情况进行施工图设计,切实把本方案提出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落到实处。
L县Z铁矿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表
项目规模 井田面积为7.47km,年设计生产能力3万吨,服务年限0.88年。工程占地面22积1.91hm,损坏水保设施面积1.91hm。3工程建设中总挖方11426 m,总填方38000m。 2建设地点 工程等级 所在流域 工程总工期 工程总投资 责任范围面积 项目建设区 直接影响区 减少水土流失量 控 制 率 深山区 L县 Ⅲ级 洛河流域 3个月 105万元 3.47hm 1.91hm 1.56 hm 297t 94.2% 222损坏水保设施面积 扰动地表面积 水土流失预测总量 扰动土地治理率 地貌类型 省级水土流失分区公告 水土保持措施面积 防治措施及工程量 1.91hm 1.91hm 315.15t 95% 22河南省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公告的重点治理区 1.91hm 2治理度 水土流失背景值 2(t/km·a) 方案目标值 2(t/km·a) 项目区允许值 2(t/km·a) 控 制 比 拦 渣 率 可绿化面积 植物措施面积 植物恢复系数 林草植被覆盖率 90% 1200 300 200 1.5 95% 0.9hm 0.87 hm 96.67% 45.55% 57.86万元 1.16万元 8.0万元 6.0万元 15.54万元 22防治任务及目标 水土保持方案防治措施有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工程措施有浆砌石挡墙、浆砌石排水沟和截水沟、覆土等。工程量主要包括浆砌石33量3343m,覆土1440 m等;植物措施主要是美化和绿化工程,主要是种植乔木2534棵,2种植灌木6100棵,种草0.87hm。 水保投资 总 投 资 主体工程已列投资 本水保方案新增投资 水保方案补偿费 总投资/减少水土流失量 方案实施期 99.42万元 8.0万元 88.56万元 2.87万元 元/吨 防 治 费 方案 建设单位管理费 新增 监 测 费 投资 监 理 费 其 它 建设单位 地 址 法人及电话 方案编制单位 地 址 负责人联系电话 联系人及电话 传真/邮编 W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 S西神泉路 W水利局办公楼 L县地质勘测研究所 L县文峪乡大石河村 联系人及电话 传真/邮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