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理論
課程大綱
2008秋 黃樹仁
本學期我們將閱讀下列五本書與兩篇文章
Durkheim, Emile. (1897) 1951. Suicide: A Study in Sociology, tran. By John A.
Spaulding and George Simpson. New York: Free Press.
81,142,216,276,325,392
Marx, Karl (1844)1977. \"Towards a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Introduction.\" Pp.63-73 in Karl Marx: Selected Writings, ed. by David
McLella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x, Karl (1844) 1985 The German Ideology.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 121-3, 39-95 Marx, Karl. (1859)1977. \"Preface to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Pp.388-91
in Karl Marx: Selected Writings, ed. by David McLella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x, Karl (1869) 1963 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72,135 Weber, Max. (1920) 2002.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an. By Stephen Kalberg. Los Angeles, CA: Roxbury. 61,125
Weber, Max. (1920) 1964. 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ran.
by Hans H. Gerth. New York: Free Press. 62,119,181,249
評鑒與成績:
一)學生必須課前閱讀教材,上課時參與討論。課堂表現將影響學期成績。
二)第七、十二、十八週上課結束前各有一次課堂考試。
課程說明
研究與教學有不同需要。研究者的任務在創造新知識,必需知道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結果,必需儘可能廣泛的徵引。相反的,學生的任務不在創造新知識,而在於學習。在時間有限的前提下,學習的最好對象未必是最新研究成果,而應是最有啟發價值的著作。而這有可能是多年舊作。學習範圍未必要無所不包,而應是選擇關鍵領域,嘗試重點突破。一旦在某個領域達成理解上的突破,則自然具備藉由自修與閱讀而擴大知識領域的能力。理解突破的關鍵,在於精準的選擇教材、有效的教學、充份的用功、以及天賦。
為何只選讀三大家而排除其他理論家?社會科學理論的價值常須藉由時間的篩選來表現。在眾多理論著作中,只有少數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其思考方式的原創性格、方法邏輯的內在一致、研究題材的時代意義與恆久意義之豐富,而被後人認為是某一學派的開創者,因而被認定是經典。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社會學古典時代的眾多思想家中,只有涂爾幹、馬克斯、韋伯的體系具備前述的特質。他們都在實質社會理論與方法論上開創了各自的學派,而在近百年後被普遍認定為必讀經典。在時間有限的狀況下,我們寧將注意力集中於社會學這三大學派的創始者。希望能藉由經典閱讀來啟發同學的社會學想像力。學習重點不在於所謂理論的細節本身,而在於大師的原創精神與論證邏輯。目的不在於記誦大師的理論,而在於以大師為例,理解科學理論的創造與演進。
為何只讀五本書?為培養同學們將來進修與自修的基礎,藉上課之便訓練英文閱讀乃絕對必要。因此不得不降低閱讀份量。而古典三大家都著述豐富。若企圖廣泛閱讀,勢必如蜻蜓點水般膚淺。因此我們寧可各選擇一二代表作,深入閱讀,訓練同學們從事第一手閱讀與詮釋經典的能力。
社會學是經驗科學。社會學真正的理論經典都不是空談抽象理論建構的著作,而是傑出的經驗研究。傑出到被後人認為是理論。我們選讀的經典多是經驗研究,也都是今日公認的經典。
閱讀時應注意的重點:許多重點乃隱藏在字裡行間而未明言,需要讀後檢討反省才能發掘。
一、研究議題:在何種社會經濟變遷、知識發展、與個人生命史的背景之下,作者寫了這本書?他在與誰對話?他企圖反駁那些人?本書主題對當代人有何時代意義?對人類社會與人類歷史有何普遍恆久意義?本書的原創精神何在?這是社會學史的問題。
二、研究典範:作者批評那些既有研究典範?主張何種新的典範?作者問了什麼過去無人質疑的問題?引入那些新的變項?從何種新的角度來觀察世界、思考問題?典範轉移是科學發展的里程碑。典範建立是學術原創力的極致。辨識典範與反省典範是學術訓練最困難但最重要的部分。
三、認知與方法基礎:作者認為研究者對社會現象可能具備何種認知能力?易言之,科學知識能趨近真實到什麼程度?社會科學能夠科學化到什麼程度?科學理論與概念是現實的寫實反映,因此有真偽之分?或只是選擇性、邏輯性的重建現實的理念型建構,因此只有啟發力大小之分?在這認知前提之下,社會學應使用何種研究方法?應從個人行為入手,還是從總體制度入手?這是社會科學認知論與方法論的問題。
四、人性與社會本質:作者對人類本質與社會本質持有何種未明言的假定?例如:人性是善是惡?是理性或非理性?社會組織的缺憾是普遍人性所致或特定制度所致?社會改革的目標與可能何在?人類行為與社會制度的理性化是可以無限制深化?或受制於習俗、民族感情、與宗教等非理性因素而有其限度?這些通常未明白陳述的假設,往往決定了作者對社會變遷因果的分析、對社會問題的定義、對社會未來發展的預期、以及其政治立場。這是社會本體論的問題。 五、人類行為的決定因素:經濟利益因素?感情因素?習慣因素?宗教或政治理念等意識形態因素?是否有所謂最終因素?這是社會科學過去區分主要思想流派(唯心、唯物、多元等)的出發點。
六、人類知識與理念產生的因素:理念發展的內在邏輯?特定社會經濟背景?特定社會經濟背景下特定社群的論述場域?這是知識社會學的問題。 七、社會制度的起源與延續的解釋:功能論?演化論?歷史偶然論?這是歷史社會學與宏觀社會變遷的問題。與這相關的問題是特定歷史事件在因果分析中所佔的位置。作者是強調歷史的長期必然趨勢而忽視個別事件,或是強調偶然的特定歷史事件對社會發展的關鍵影響?
八、歷史模式的普化程度:某一社會在某一歷史階段的經驗,應被視為人類歷史眾多可能發展途徑之一,對理解其他歷史僅有比較與啟發意義;或者應被視為普遍發展途徑的一個典型或案例,可以從此推演出普遍的理論或定律?這是歷史偶然論與命定論的關鍵差異。這在社會科學理論中往往沒有明言,但卻往往決定了因果認定的方向。另一方面,這涉及理論家如何認定人對現實世界認知能力的高低,因此也決定了理論家對認知論與方法論的立場。
九、內在矛盾:許多研究者天真的假定理論家的理論必然邏輯一致。因此努力替理論家自圓其說。但理論家也是凡人。他們的思想也同時受不同動機的牽引,不同學說的交互影響,企圖同時討論許多不同問題。因此內在矛盾的出現其實不可避免。與其假定理論家是邏輯一致,而不知不覺企圖替他們自圓其說,甚至到了牽強附會的程度,不如承認理論家可能自相矛盾,並且嘗試理解他們自相矛盾的原因。這正是經典詮釋最終功力的所在。困難之處在於:如何判斷某一矛盾究係來自理論家的內在矛盾,或只是後世讀者本身的讀書不通?
十、學科分工:同樣關心人與社會,在研究目標,論述重點、認知基礎、方法要求等各方面,社會學與文學、哲學、史學、經濟學、政治學有何異同?社會學家的最適個性與其他學者有何異同?與其他學科相較,社會學的長處與短處為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