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STC89C51的智能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来源:画鸵萌宠网
基于STC89C51的智能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林琳

【摘 要】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室内温度自动控制系统.选用ATC89C51单片机做主控器件,利用温度传感器DS18B20检测热信号,进行数据转换.着重阐述了系统的硬件构成,软件设计及各部分系统的功能.并利用Proteus软件对系统功能进行了仿真,且实验效果良好.

【期刊名称】《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3(022)004 【总页数】4页(P47-50)

【关键词】单片机;温度传感器;Proteus 【作 者】林琳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P273.5

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电子技术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强,对于现在的温度控制系统来说,可靠性和准确性等各方面要求都在不断提高[1].传统的温度检测以热敏电阻为温度敏感元件.热敏电阻的成本低,但需后续信号处理电路,而且可靠性相对较差,测温准确度低,检测系统也有一定的误差.且大部分都是基于数字电路的温

度控制系统,安装维护比较困难,制作过程较复杂,功能简单,而且抗干扰性和可靠性不高,使用起来较麻烦[2].近年来基于单片机的制作温度显示控制系统的出现,使我们的温度控制系统的制作过程更简单,且维护安装更方便.LCD1602来显示温度值,LCD1602性能稳定可以减小系统的能耗[3].报警控制系统部分也是比较关键的环节,采用继电器控制负载的工作,扬声器由三极管驱动发出报警信号,并在负载端接一个12 V灯泡,通过灯泡的亮灭来观察温度的控制效果,以便于观察仿真效果又节省硬件资源[4].本设计的硬件系统分为5个模块:单片机系统模块,温度传感器模块,继电器模块,扬声器警报模块和液晶显示模块,设计原理框架如下图1所示. 1 系统结构

本系统采用ATC89C51主控芯片和DALLAS公司的温度传感DS18B20,AT89C51是一种带4 K字节闪烁可编程可擦除只读存储器的低电压,高性能 CMOS8位微处理器.显示部分采用 图1 系统原理框图 2 系统硬件设计 2.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温度控制系统首先对温度各项指标进行采集,再依据实际采集的温度值来进行相关的温度控制操作,随采集的温度数据的变化,对负载的控制操作也发生变化[5].本温度控制系统主要适应于对环境温度有特殊要求的情况,如办公大楼内预防火灾的发生,空调、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温度的控制以及科学实验要求的特定环境等,此系统均可对要求的温度进行很好的控制.

此设计采用的是闭环控制系统,将弱电系统和强电系统分离开.继电器的断开和闭合决定了负载的工作状态,操作人员不用直接接触强电,确保了用户的安全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抗干扰性强,精度高,在各种环境下都可以发挥其作用,配有扬

声器的系统硬件设计图如图2所示. 图2 智能温度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图 2.2 单片机最小系统模块

单片机最小系统是智能温度控制系统的核心控制电路,单片机最小系统的设计关系到整个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决定设计的成败[6].搭建单片机的最小系统包括主控芯片 ATC89C51、复位电路和时钟电路.本系统中的复位电路有上电复位和按键复位两种.上电复位电路,利用电容充电来实现复位功能.按键复位电路,若要复位只需按RESET键,此时电源VCC经电阻R1、R2分压,在RST端产生一个复位高电平.本系统采用的是按键复位电路.

时钟振荡电路是单片机能正常工作的重要电路.本系统设计的时钟震荡电路由2个33 pF电容,12 MHz的晶振组成.时钟震荡电路是保证单片机能准确工作的先决条件.时钟振荡电路的作用就是为单片机提供时钟脉冲,单片机的所有工作都按照这个时钟脉冲顺序进行工作[7].本系统实际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如图3所示. 图3 单片机最小系统 2.3 扬声器警报模块

对温度控制系统的温度参数范围有一定的要求,当系统通过传感器检测到环境温度超限后,就要发出响应的报警信号.此报警模块由PNP三极管和扬声器两部分组成.其硬件电路原理图如图4所示. 图4 扬声器警报电路

扬声器的控制和LED的控制的外围硬件电路不同,但对于ATC89C51来说却是相同的.由于扬声器是感性负载,单片机的I/O口一般不能直接对它操作,因此,要加一个驱动三极管,有时还要加上反相保护二极管来应对要求较高的场合. 在图4的扬声器警报电路原理图中,Q1为PNP型三极管,在本系统中选用了低功率级的三极管FZT789A,使单片机的P1.0口置电平,对于三极管来说集电极正

偏,而发射极反偏,此时三极管处于导通状态,驱动扬声器发出报警信号,并可以设置扬声器的频率,使其按指定的频率发出报警信号. 2.4 继电器模块

继电器模块是在继电器的基础上增加的电子控制电路,是可以使用低电压控制高电压的半成品电路板,以电路板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使用继电器模块的好处在于可以减少继电器模块控制电路的设计,使开发设计者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设计整个系统的功能实现.继电器模块根据是否完全隔离而分为不隔离和完全隔离型.完全隔离型一般由光耦进行隔离,这样的继电器更加安全可靠.根据继电器模块采用的继电器是否有触点,分为有触点型和无触点型.有触点若密封性不好就会产生火花,无触点型继电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产生火花.在本温度控制系统中,所采用的继电器为NPN三极管驱动继电器,并且带有一负载工作指示灯D2,系统中的负载采用了LED代替强电系统,以达到仿真的要求.继电器模块的电路图如图5所示. 图5 继电器电路

由于在三极管截止时刻,线圈中的电流不能瞬时变为0,致使一个比较高的电压感应电动势在继电器线圈两端产生.此感应电动势通过二极管D1得到释放.因此,避免了三极管被击穿的危险,也使其他电路的感应电动势干扰得到了消除.使得二极管D1的保护功能得到了发挥. 3 系统软件设计

本系统是基于Keil uVision工具进行开发,工作过程首先是DS18B20对周围环境温度进行采集,通过单片机ATC89C51芯片处理,在LCD1602进行显示.当所处环境的温度超过所设的限制时,ATC89C51将对继电器做自动断开的指令,并驱动扬声器发出报警信号.当周围环境的温度在限制范围之内时或者回归到正常值范围之内时,ATC89C51对继电器做闭合指令,扬声器停止报警.此时,负载在正常的工作范围内.

软件程序流程图如图7所示,首先是LCD及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初始化,然后进入温度转化部分并显示温度,再将转换后的信号的值做比较处理,看是否超过所设限制,若超限则继电器闭合并发出报警,若没超限则继电器闭合停止报警,做延时处理后回到前面初始化部分. 图6 软件程序流程图

在图5中,R13为1 K的电阻,其与ATC89C51中P17脚相连,当给高电平时,三极管Q2处于饱和状态就导通,电源电压分压就给继电器线圈通电,由于+5 V的电压加到线圈两端,驱动继电器做吸合动作,与此同时发光二极管D2通电发光,起到指示作用.此时,图中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做闭合动作,就类似于开关的闭合. 当给ATC89C51的P1.7脚低电平的时候,三极管Q2处于截止状态,导致继电器线圈的两端不存在电位差,继电器的衔铁做释放动作,状态指示灯即发光二极管D2也熄灭,则继电器释放常开触点,也就类似于开关断开. 4 结果测试及分析

本设计采用Proteus软件进行仿真,通过设置和改变DS18B20模拟器的温度,来模拟出不同的仿真环境,仿真结果如下. 图7 仿真结果

从以上的仿真图7可以看出,预设的温度限制为0-50℃,当检测到周围环境温度为48℃时,单片机ATC89C51做处理,没有超出预设范围,驱动继电器做闭合动作.同时,由于负载工作,所以指示灯D2亮.而继电器所接的工作负载灯泡L1也亮.

设定当前周期环境的温度为52℃,由于此温度已经超出了所设置的界限0-50℃,则单片机ATC89C51做出继电器断开的指令,此时工作负载指示灯D2灭,而工作负载灯泡L1也灭,扬声器则发出越限报警信号.

自检正常,各点温度显示正常,串口传输数据正确.因为芯片是塑料封装,所以对

温度的感应灵敏度不是相当高,需要一个很短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 5 结语

本系统由ATC89C51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通过DS18B20温度传感芯片获取外界温度数据,LCD1602显示实时温度值,蜂鸣器高温报警,最后继电器启动负载调节温度,使其恢复到预定温度值以内.经过测试,能顺利地完成LCD显示实时温度及温度超限时的安全报警.通过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可以很好的完成设计要求,具有运行可靠、精度高和成本低等优点.

【相关文献】

[1]杨万超. 51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设计[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01(29): 6-11.

[2]刘国强, 唐东红, 李兴伟.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高精度测温系统的研制[J]. 仪器仪表学报, 2005, 8(26): 5-16.

[3]郑善锋, 郑华杰, 黄其智, 尚志红. 利用微机数据处理提高温度测量精度[J]. 电路与系统学报, 2005, 01(10): 12-14.

[4]罗懿. 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01(03): 66-71.

[5]李毅, 余少辉, 周步洲. 基于DS18B20的测温系统设计[J]. 电子技术, 2009, 02(01): 42-44. [6]徐建林. 热处理电阻炉炉温控制系统的分析与仿真[J]. 金属热处理, 2002, 11(27): 7-9.

[7]蔺鹏, 柴世红. 基于AT89C51单片机与DS18B20的温度测量系统[J]. 甘肃科技, 2008, 09(24): 81-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