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本意上: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2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从哲学和方法论的关系上: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结 4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上:是自然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又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四.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体现在:
1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从而更新人们的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
2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社会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 五.唯物论:
1概念 :物质,运动,规律,意识。 1)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2) 运动的含义:哲学中所说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 规律的含义: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 意识的含义: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原理:
(1) 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
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活动会一起产生。因此,世界时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生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
物质;运动史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4)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一切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要按照客观
规律办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 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基础
3理论来源(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德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① 精髓:实事求是 ②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①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③ 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
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