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答案

来源:画鸵萌宠网


重庆市2016年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

化学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A项,汗水的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项,蛋白质的水解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氨基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项,葡萄糖的氧化过程中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项,油脂的消化吸收过程中有新物质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2.【答案】B

【解析】A项,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则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低至1%,否则人类没法生存,故选项错误。B项,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为19%,故选项正确。C项,氧气的体积分D项,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为25%,故选项错误。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为78%,故选项错误。故选B。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3.【答案】A

【解析】A项,苏打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属于溶液。B项,冰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C项,石灰乳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故不是溶液;D项,液氧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故选A。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4.【答案】C

【解析】A项,Cl表示氯原子既不需要得电子,也不需要是失电子;B项,O2需要失去两个电子变成原子;C项,图中表示的是镁离子,需要得到两个电子变成原子;D项,图中表示的是氟原子,既不需要得电子,也不需要是失电子。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5.【答案】D

【解析】A项,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故选项说法正确。B项,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施用过多对污染土壤,组成土壤板结等,故选项说法正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C项,但会使人中毒,故选项说法正确。D项,二氧化碳能灭火,但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1 / 8

【考点】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氧气的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毒性 6.【答案】C

【解析】A项,汽车表面喷漆是为了隔绝空气和水分,选项错误;B项,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是为了隔绝氧气,选项错误;C项,氢氧化钠密封保存是为了隔绝水分和二氧化碳,选项正确;D项,白磷浸没在水中保存是为了隔绝氧气,选项错误;故选C。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7.【答案】B

【解析】A项,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质子所带的电荷与电子所带的电荷相等,电性相反。由上述分析,同一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B项,原子和中子均不显电性,原子和中子的电性相同,故选项说法C项,错误。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选项说法正确。D项,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大,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8.【答案】D

【解析】A项,融化积雪,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B项,收集雨水,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C项,过滤泥水,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D项,用沙子和木炭处理海水,不能除去海水中的盐,煮沸后不能使用,故错误。 【考点】水的净化 9.【答案】A

【解析】打开盛有浓氨水的瓶塞,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氨水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使人们闻到刺激性气味。故选A。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10.【答案】C

【解析】A选项只能使用固液常温条件下反应制取气体,而高锰酸钾等加热制取氧气的不能选择此装置;BC选项因为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密度都比空气的选项只能使用固固加热制取气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行;大,故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D选项二者均不能采用;故答案选择C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 11.【答案】B

【解析】A项,某NH4NO3溶液的PH4,显酸性,盐溶液也可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如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B项,NH4N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说法错误。C项,硝酸铵属

2 / 8

于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氨气,降低肥效,NH4NO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故选项说法正确。D项,NH4NO3溶液的PH4,显酸性,久施NH4NO3的土壤被酸化,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12.【答案】C 【解析】A项,氢氧化钠和氯化铵反应产生氨气和水,不可以共存,故错误;B项,硫酸铜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不能共存,故错误;C项,硝酸钾和两种物质都不反应,可以共存,故正确;D项,氯化铵和硝酸银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存在于该溶液中,故错误。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13.【答案】D 【解析】取样品,加水溶解,溶液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温度基本不变的是氯化钠,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取样品,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产生的是羊毛,有烧纸味的是棉线,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浓硫酸欧吸水性,所以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可以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故C正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引入氯离子,对氯化钠的检验会造成干扰,故D错误。故选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气体的干燥(除水),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14.【答案】D 【解析】A项,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B项,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C项,利用乙醚从黄花蒿汁液中提取出抗疟特效药青蒿素,说明青蒿素能溶于乙醚中,故错误;D项,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由题干信息“其分子中含有与H2O2类似的结构”可知,青蒿素在高温下易分解,所以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故正确。故选D。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15.【答案】A 【解析】A项,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4HCO3NaClNaHCO3NH4Cl,该反应生成物是碳酸氢钠是沉淀,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故选项说法错误。B项,该反应中四种物质NH4HCO3、NaCl、NaHCO3、NH4Cl均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均属于盐,故选项说法正确。C项,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反应后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NaHCO3,故选项说法 3 / 8

正确。D项,氯化钠是反应物,反应后氯化钠的质量减少,反应后的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 【考点】纯碱的制取,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16.【答案】D 【解析】A项,由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图,镁产生的氢气质量多,但无法得出镁与锌的金属活动性的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B项,a点时,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锌早已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C项,b点时,镁产生的氢气多,锌产生的氢气质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D项,c点时,锌与镁均还没有完全反应,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填空题 17.【答案】(1)CO2 (2)Ca2 (3)D 【解析】(1)“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钙离子的符号是Ca2 (3)合成材料包括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塑料,尼龙属于合成纤维。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18.【答案】(1)不可再生 (2)化合 BD 【解析】(1)煤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反应①是2CO22CO,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反应②CH2OCOH2、③COH2OH2CO2;反应均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均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②③两个反应中,水都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生成物一氧化碳和氢气均具有可燃性,都是可燃性气体;但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不是可燃性气体;C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 分别是0、+2价,生成物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中化合价分别是+2、+4价,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反应类型的判定,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 4 / 8

19.【答案】(1)后 (2)2Pd4HClO22PdCl22H2O (3)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或“溶液变浑浊”) 银、钯、铂 【解析】(1)将钯戒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戒指完好无损,说明钯不与稀硫酸反应,即钯排在氢的后面,可推测钯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铁之后。 (2)如果将钯粉置于盐酸溶液中,边通入氧气边搅拌,钯粉溶解得到二氯化钯(PdCl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Pd4HClO22PdCl22H2O (3)将银、铂戒指分别放入甲、乙两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发现只有银戒指表面有明显变化,说明银的金属活动性比钯强,铂的金属活动性比钯弱,则银、铂、钯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为银、钯、铂。银与Pd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钯,还会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考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20.【答案】(1)C (2)②③ (3)B>A=C 【解析】(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C (2)若将M点处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选择的方法是: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升高温度;故答案为:②③; t2℃时,(3)将等质量的C的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关系是B>A=C,都升温到t3℃,溶剂的质量没有变化,因此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还是:B>A=C;故答案为:B>A=C;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21.【答案】(1)CaOH2OCa(OH)2 MgCl2Ca(OH)2(2)H2 盐酸 (3)CaCl2 CaCl2Mg(OH)2 5 / 8

【解析】(1)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氢氧化镁沉淀,沉淀槽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MgCl2Ca(OH)2CaCl2Mg(OH)2 (2)氯化镁电解为分解反应,产物为镁和氯气,单质Y为氯气,氯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溶液故Z是氢气; (3)氢氧化钙如果过量,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烘干后得到的MgCl2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氯化钙。 【考点】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三、实验题 22.【答案】(1)集气瓶 (2)蓝紫色 (3)2NaOHSO2Na2SO3H2O (4)B (5)防止反应生成的SO2污染空气 【解析】(1)仪器a的名称是集气瓶,故填:集气瓶; (2)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填:蓝紫色; (3)由于“与CO2溶解在NaOH溶液中的反应相似”,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SO2Na2SO322NaOHSO2H;故填:ONa2SO3H2O; (4)SO2和CO2都是无色气体,无法通过观察两种气体的颜色来判断,故错误;SO2具有刺激性气味,CO2无色无味,可以通过扇闻两种气体的气味来判断,故正确;SO2和CO2与氢氧化钠反应都没有明显的现象,所以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NaOH溶液中,不能判断两种气体,故错误;故选B; (5)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有毒排到空气中会造成污染,改进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防止空气污染。 6 / 8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23.【答案】(1)2Al3H2SO4Al(2SO4)33H2 (2)5 产生气泡的快慢 (3)C B (4)一 2Al3H2SO4【解析】(1)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2SO4)33H2(2)x=5mL,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气泡产生的快慢来比较铝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向试管Ⅰ中加入少量硫酸钠后反应速度无变化,则Na、SO24对实验没有影响。向试管Ⅱ中加入少量氯化钠反应明显加快,综合可知Na对实验没影响,所以影反应速率的是Cl。 (4)通过(3)中的对比试验,观察到试管Ⅰ中反应快慢无明显变化,试管Ⅱ中反应明显加剧,则猜想一成立。 【考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四、计算题 24.【答案】(1)消耗H2SO4的质量为147kg (2)损失的单质铁的质量为28Kg (3)需要加入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的质量为350Kg ﹣580kg5%147kg 【解析】(1)消耗H2SO4的质量440kg40%(2)设损失的单质铁的质量为x 由Fe2O33H2SO4Fe((2SO4)33H2O;FeFe2SO4)33FeSO4 Fe~Fe(3H2SO4 2SO4)3~56 294 x 147kg 56294 x147kg 7 / 8

x28kg (3)设需要加入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的质量为y 580Kg5%98%y100%40% 580Kgyy350kg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