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中试卷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泥淖(nào) 粘贴(nián) 压轴戏(zhòu) 退避三舍(shè) ....豢养(quàn) 捋虎须(luō) 鲜为人知(xiǎn) ...C.场院(chánɡ) 臧否(pǐ) 发疟子(yuè) 瞠目结舌(chēnɡ) ....
凄怆(chuànɡ) 扎小辫(zā) 并行不悖(bèi)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设立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是为了牢记历史,尤其是残痛的教训,鼓舞人民奋发图强,励精图治,防止再次遭到军国主义野心家的蹂躏。
B.中国的文化产业要在国际上与发达国家分庭抗礼,就必须在产业集聚和集约建设上有所作为,推进大集团战略调整。
C.书籍正在杂志化,杂志正在书籍化,报纸正在网络化,门户网站正在报纸化,以上等等,均在展示不同媒体正在朝着熔合的方向发展。
D.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伴生物,各种影相资料令人应接不暇,日益凸显其优势和价值,即直观性、“写实性”和“第一手性”。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互联网大肆“入侵”教育领域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仅从近年来在线教育在创业热点中..所占比重就可见一斑。
B.如果修宪不成功,安倍可能利用钓鱼岛问题制造进一步冲突、分歧,或者军事上的挑..动,以影响、左右日本舆论,最终达到修宪目的。
C.在城镇上学难,上大一点城市的学校更难,上知名的学校就难上加难,这种状况阻止了农民及其子女进城的脚步,使他们心有余悸。 ....D.他同看护水库的邓老头儿及郊区的一些农民都交上了朋友,他们凑在一起的时候,总是谈笑自若,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近日,大范围雾霾再次笼罩我国北方一些地区,记者调查发现,十面“霾”伏下,体育活动开不开展,怎么开展,学生、家长和学校都很困惑。
B.《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在多处提出,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
C.一段时间以来,有的干部深入基层蹲点调研,真实掌握第一手资料,有的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获得了与坐办公室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有的询问群众的急难之事,给出时限做出承诺。
D.1980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状况》的文章,开宗明义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对高等教育的结构进行必要的改革。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当前在中国周边出现的一些事态,有不少缘起于某些政治势力试图通过制造麻烦“阻击”中国加速发展的原因。
B.通过人工增雨措施,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今年共增加降水近43亿立方米。 C.同位素核源应用的成功,决定着嫦娥三号着陆器和月球车能否平安度过“广寒宫”低达零下180摄氏度的寒夜。
D.为了经受南极内陆气候的考验,泰山站的工作人员在彩涂板上涂上一层氟碳层,被称为南极建筑中最好的“防晒霜”。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当我们把传统民间艺术与伟大的经典作品比较时,艺术美感的差异往往表现得非常明显:前者常见的单调重复和即兴随意的形式,与后者的个性鲜明、精致完美形成强烈对比,
B.忖度(duó) .D.眼睑(jiǎn) .
令人很容易把前者理解为后者的早期不完美形态。然而这两类艺术具有不同的审美趣味背景,并非简单的高低之分。要理解这种差异,需要理解形成经典美学趣味与民间艺术趣味的不同审美生态根据。
②经典艺术之所以成为经典,与特定社会主流文化或大传统的成熟分不开。主流文化成熟的标志是形成金字塔形社会文化结构,处于金字塔顶层的精英阶层对其他阶层的观念和行为起着引导作用,也包括对审美趣味的评价和引导。这种评价和引导的趋势表现于作品,就是艺术形式日益趋向完美精致,内容意蕴逐渐丰富深厚;体现于创作观念,则是越来越突出创作者的个性和创造性。经典美学对于经典艺术而言,就是通过研究和批评活动表达社会精英阶层的审美要求,推动艺术创作在这种审美要求引导下发展、积累和成熟,从而形成艺术的金字塔形层次结构,“经典”便是这种结构的产物。
③艺术的经典化是不断追求完美和杰出的过程,因此经典美学对艺术发展的引导突出表现为对完美、个性和创造性的追求方面。民间艺术最普遍的特点是程式化和即兴性:程式化意味着缺少创造性,即兴性则似乎证明这种艺术活动缺乏完美的标准,因此在形式的完美、内涵的深刻和风格的个性化等方面与经典艺术相比显然处在低级阶段。但问题在于,民间艺术所追求的艺术品格与经典艺术走在不同的方向上。养育民间艺术发生发展的生态土壤是小传统,也就是依靠现场讲述和日常生活传承的集体记忆和习俗,这种文化传统培育出群体认同的审美经验和趣味。也就是说,这是传统引导的审美活动。程式化和即兴性这类艺术特点来自群体传统的仪式性习俗和参与性。戏曲就是程式化表演的典型样式。
④程式化塑造了观众对群体传统的认同,也塑造了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默契。程式化提供了表演者和观众共享的期待视野和艺术结构,但在具体表演中却并非完全按照固定模式进行,而是由表演者在程式的框架中即兴发挥,如随意插入的插科打诨、信口开河的自由渲染表现等等,制造出令观众惊讶的现场效果。
⑤比如扬州评话世家传人王少堂的《武松》十回、《宋江》十回等“王派水浒”,由于一代代口头传习和即兴表演而保持着活态传承特征。正是民间艺术的程式化和即兴性造成了群体共享性和生生不息的活态特征,传承和重构着一代代群体的审美认同。
(节选自高小康《传统艺术活态保护与当代美学建设》,有删改) 6下列对“程式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程式化是民间艺术普遍具备的特点,民间艺术在具体表演中完全按照固定模式进行,缺少个性化和创造性。
B.正是由于程式化的特点,戏曲表演者与观众之间才能产生默契,戏曲表演才容易被观众接受和理解。
C.程式化和即兴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缺一,民间艺术都无法制造出良好的现场效果。
D.民间艺术没有程式化就不具备群体共享性和生生不息的活态特征,程式化在传承着一代代群体的审美认同。
7关于经典艺术的产生,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艺术是艺术的金字塔形层次结构的产物,而这一结构是在社会精英阶层审美要求的引导下完成的。
B.经典艺术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社会主流文化或大传统的背景,成熟的主流文化能够对审美趣味进行评价和引导。
C.经典作品在艺术形式上追求完美精致,在内容意蕴上追求丰富深厚,所以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远远高于民间艺术。
D.经典艺术是在不断追求完美和杰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经典美学对艺术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艺术追求的是与经典艺术不同的艺术品格,养育民间艺术的小传统培育出的是群体认同的审美经验和趣味。
B.传统民间艺术与伟大的经典作品具有不同的审美趣味背景,前者是后者的早期不完美形态,后者是前者发展的高级阶段。
C.所有的民间艺术都是通过一代代口头传习和即兴表演而保持着活态传承特征,王少堂的“王派水浒”就是最好的说明。
D.民间艺术与经典作品具有完全对立的艺术美感,民间艺术代表大众的审美趣味,而经典作品体现的则是精英的审美趣味。
三、文言文阅读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
从行。上登虎圈①,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无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②,亡其实。”文帝曰:“善。”乃止。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③,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薄太后闻之,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从行至霸陵④。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有戚焉?”文帝称善。拜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闻跸⑤,匿桥下。久,以为行过。”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疾欲免去,惧大诛;欲见谢⑥,则未知何如。卒见谢,景帝不过也。释之事景帝岁余,年老病卒。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张季之所称诵,可著廊庙。《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近之矣。
注:①虎圈:养虎的牢槛。②口辩:能言善辩。③司马门:汉代宫廷的外门。当时的宫卫条令规定:出入司马门必须下车,违者“罚金四两”。④霸陵:汉文帝为自己修造的陵墓。⑤闻跸:听到警跸的传呼。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⑥见谢:见帝而谢罪。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 徙:迁徙,贬职 B.因前言便宜事 便宜:廉价 C.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当:判决 D.卒见谢,景帝不过 不过:不原谅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B. 是法不信于民也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C .人亡道,乃盗先帝器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 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释之“依法办事”的一组是( ) ①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 ②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 ③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 ④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 ⑤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
⑥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秉公执法,坚持原则,他认为,即使是皇上、太子也不能不守法。
B.张释之正直,不阿谀奉承。在霸陵,左右都迎合文帝的意思,而张释之敢于说直话。
C.在处理“惊舆马”和“盗玉环”两件事时,开始文帝认为张释之处罚过轻。经张释之的坚持,文帝最终同意了他的意见。
D.景帝还是太子时,张释之弹劾过他“不下公门,不敬”,后来景帝当了皇帝,张释之因恐惧而生了疾病,过了一年多就病死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2)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戚焉? 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春游南亭 韦应物
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 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 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 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宠。
[注]专城:即专城居,古代称州牧太守等地方官为一城之主。
【小题1】这首诗描写了初春的景象,哪些方面能体现“初春”二字?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4分)
【小题2】第三联中“禽响”和“柳重”两词用得精妙,请简要赏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2)汨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低眉信手续续弹, 。(白居易《琵琶行》) (5) ,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6)而 ,常在于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语言运用
16、把后面的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文字横线处,使其前后衔接、语意连贯。(只填序号)(4分)
第一种境界是崇尚聪明和知识的智
慧。 。 。 , 。 。 。然而,在智慧与知识、有智慧与有知识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否则就不会有“书呆子”这个称谓了。
①智慧与知识也是联系在一起的
②因此,爱智慧与爱聪明之间是有巨大差别的
③没有知识的储备,不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就难以达到很高的智慧
④“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反映了聪明与智慧之间存在着一条并非所有聪明人都能跨越的鸿沟
⑤智慧总是与天赋的聪明联系在一起的
⑥在一些人心目中,智慧就在于具有高出常人的聪明才智,爱智慧就在于不断培养出自
己不断增长的聪明才智
17.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大致相等,联想恰当。(4分)
空寂大漠,驼铃阵阵,因为跋涉的心渴望远方的绿洲; 辽阔长天, ; 苍茫大海, 。
17.你的语文老师为同学们编写了一本诗文集,其中有一个栏目选定了以下篇目,请你为该栏目拟一个恰当的话题。(不超过7个字)(2分)
《对一朵花微笑》(刘亮程) 《又见南山》(李汉荣) 《雨的四季》(刘湛秋) 《悬崖边的树》(曾卓) 《神女峰》(舒婷) 《致大海》(普希金)
六、阅读理解
警告的枪声
杰克·考克斯
彼得森在冰面上慢慢地爬行,他停下来休息,把注意力从悄悄跟踪的海豹身上移开。很快,他对冈纳的妒忌又涌上心头,以至心神不安。彼得森在记忆中就一直痛恨冈纳。
他们是在瑞典海岸附近的岛屿上一块儿长大的。不论做什么,那个聪明的、比他小两岁的冈纳总是要比迟钝的彼得森强,例如,冈纳在学校里得过许多奖;冈纳被选送去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加冕庆典;冈纳早早就获得领航员证书……
彼得森最近对冈纳的怨恨是由渡轮工作引发的:冈纳已经收到大陆旅行合同,而彼得森多年来对这份夏天的工作一直梦寐以求。
彼得森恶狠狠地摆脱掉心中的怒火,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海豹身上。作为一个熟练的猎人和渔民,他娴熟而又小心翼翼地穿过亮晶晶的冰面。
那只海豹舒适地躺在温暖的阳光下,距离彼得森约一百米远,已经在射程之内。但它紧靠冰块的边缘,如果彼得森不能一枪打中,它就有可能逃脱。身穿白色风雪服的彼得森在冰面上很有隐蔽性。他扭动身体,慢慢地把来福枪一英寸又一英寸往前推,将它架在宽宽的有黄铜底板的滑雪板上,枪上套着一个伪装用的小帆布网。他爬上一块冰,舒服地趴在冰角上。
通过白色帆布网上的小孔,他沉着迅速地瞄准海豹头后部,扣下了扳机。只听见两声劈啪声,海豹一阵阵地痉挛,然后身体翻转,倒向了一侧。
每年春天,岛上的男人都要出去捕海豹,这是他们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捕猎的那几周里,他们的生活不仅艰苦而且危险,但一直要干到刮起南风、慢慢增强的阳光开始融化冰块为止。因此岛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观察冰块,因为悄悄跟踪海豹的人也许会突然发现自己所在的浮冰正在漂走,结果导致送命。
彼得森用绳索捆住海豹,把它拖向他那笨重的铁皮船。冰面已经破裂,他看见几块险境丛生的大冰块。他和岛上其他人都觉得这里不值得再呆下去,决定当天晚上就回家。
前几年,一想到回家,彼得森心里总是乐滋滋的,但是,现在一想到回家他就沮丧。他的父母亲非常指望他能得到渡轮合同,以便使家里生活好过一些。然而,就是冈纳这小子坏了这事。
彼得森一肚子怒火,沿冰块的边缘慢慢走着。突然,他看见一个人正在跟踪一只海豹,是冈纳。
彼得森好像被人抽打了一下。“你再也不能忍下去了。”一个声音在他头脑中对他说,“你忍了这么久,真是个傻瓜!”
现在,一颗子弹就可以解决所有这些痛苦。没有人会知道是谁开的枪,有人被当成远处的海豹而被误杀的情况以前并非没有发生过。
彼得森在冰上站稳,再次眯着眼睛端平来福枪。现在他真正要猎杀,猎杀那个总是挡他
路的人。他小心翼翼地瞄准冈纳的头部。
枪声在冰上回响,彼得森立刻意识到没有射中。他看见冈纳跳了起来,慌忙朝四周看了看,抓起滑雪板上的来福枪,半爬半跃地跳了几码远。然后他又急忙往后看了看,放下滑雪板,并开始匆匆把滑雪板拖过冰块。
怎么回事?难道冈纳知道自己成为人靶了?彼得森躺在那里目瞪口呆,为自己所做的蠢事瑟瑟发抖。自己是否已经犯了图谋杀人罪?
冈纳步履艰难地穿过凹凸不平的冰块朝他走来。彼得森对突然发生的毁灭性的人生变幻惊诧不已:不久前他还在悄悄地跟踪海豹,但过了一会儿他几乎成了双手沾满鲜血的杀人犯。
他曾在什么地方读过这样的报道:极度的震惊可以治疗疯狂。他自己,彼得森,不正是因妒忌而发疯了吗?“感谢上帝!”他喃喃自语,从未如此深刻体会过这些话。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等冈纳走过来。
他能对冈纳说些什么呢?这是一次意外,或者他看见有东西在动,以为是海豹?冈纳能相信他的话吗?他试图说话,可不知说什么好。此刻冈纳正朝着他喊叫,彼得森最初几乎听不懂。
“谢谢,彼得森!”冈纳大声喊道,“再晚一会儿,我就漂走了。我向四周一瞧,发现自己正在一块浮冰上,我险些没有跳过来。如果不是你鸣枪提醒,我就没命了。”
冈纳走到彼得森跟前,拍拍他的肩膀:“谢谢,彼得森,谢谢。冰块化得很快,你警告的枪声来得正是时候。你怎么不说话,伙计?”
彼得森的蓝眼睛在雪镜后闪动:“是的,警告的枪声,冈纳。”他回过神来,伸出手,“它来得正是时候。”
(选自2006年1月《世界报》,有删改)
19.彼得森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最后决定猎杀冈纳的?(4分)
20.前面详细描述彼得森猎捕海豹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1.冈纳将彼得森的仇杀理解为善意的警告,为使这一情节合乎情理,小说在前面做了怎样的铺垫?(4分)
22.小说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画彼得森这一人物形象的?有着怎样的作用?(6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