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2008年第5期总第162期 2008年l0月出版 攀登(双月刊) Ascent《Bim0nthIy) Vol27 Genera1.No.162 N0.10.2008 October.2008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47(2008)05--0075--04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靳国胜王文旭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 西宁810008) 摘 要:生态安全问题是最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及人类社会整体生存安全的大问 题。我国的生态安全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双重压力,而且生态安全恶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处理这些问题时,既要从国际环境法的角度加以考虑,又要从国内环境法的角度加以防范。 关键词:全球化;生态安全;环境法 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凸显和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安全问题 (三)不可再生的资源倍受珍惜和得到节约利用;(四)自然界的环境 逐渐{I起人们的注意,并进而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生态安 容量受到尊重;(五)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得到维护;(六)整体自然环 全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及人类社会整体生存安全的大问题,必须 境处于良好的状态;(七)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和健康所需要的正常条 l起人类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生态安全问题及其相关理论 件得到保障;(八)人的环境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并据此对生态安全 的现实基础进行分析,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安全建设提出一些 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生态安全是指人的环境权利及其实现受到保护, 对策性建议。 自然环境和人的健康及生命活动处于无生态危险或不受生态危险威 胁的状态。 惆珂认为,在我国,生态安全亦称为环境安全、生态环境 一、生态安全及生态安全理论的形成 安全,并加上“国家”一词,称为国家生态安全或国家环境安全,它是 (一)生态安全的概念 指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 关于什么是“生态安全”,目前国内外并无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 态。他对国家生态安全做了进一步的划分,认为在立法中,生态安全 者因不同的研究对象与尺度对生态安全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从 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安全,它取 国家或全球尺度提出的生态安全概念认为,生态安全是维护一个地 决于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的安全;第二个层次是生命系统的安全,它 区或国家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不受威胁,能为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 取决于环境系统的安全;第三个层次是环境系统的安全,它取决于特 发展提供保障。从生态系统尺度提出的生态安全概念认为,生态安全 定空间的安全。 但是,由于生态安全内涵的丰富和复杂性,以及人 是指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否受到破坏,其生态功能是否受到损害。 们对生态安全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因而一直到现在也未能形成统一 ll 国内一般认为,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项内容,是指一国生态环 并普遍接受的定义。 境在确保国民身体健康、为国家经济提供良好支撑和保障能力的状 (二)国际生态安全理论的提出 态。 ‘从战略意义上来看,生态安全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防止由 l8世纪50年代以来的近代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 于生态与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威胁,所谓威胁,主要是指环境 未有的物质财富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也破坏了人与自然环境问 质量状况低劣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及退化削弱了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的和谐关系,特别是2o世纪5O年代后,全球生态环境遭到更加严重的破 支撑能力;二是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 J发人民群众的 坏,出现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侵蚀、森林锐减、水污染等全球生态环境 不满,特别是防止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避免由此导致国家的动荡”。 问题,直接导致了全球经济损失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从l962年美国女 也有学者指出,一个完整的生态安全定义应包含下列事物处于平安 生物学家切尔・卡逊(Rachcl・Cars0n)《寂静的春天》,到l972年罗马俱乐部 的、受到保护的状态:(一)生态系统的平衡得到维护。自然界的自然 《增长的极限》,到l987年布伦特夫人代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 过程保持一种和谐状态;(二)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再生条件得到保护; 国大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再到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 [收稿日期]2o08—09—06 (作者简介]靳国胜(1964一),男,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教授。 王文旭(1965一),男,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副教授。 一75~ 会通过和签署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与《2l世纪议程》等重要文 我国作为发展中后起的工业化国家,走的是一条“赶超型”(压缩 件可以看到,作为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孕育出了可持续发展 型)的工业化道路,长期奉行“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 思想及其相关战略。生态安全是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质量 模式,虽然经济成就令人瞩目,但庞大的人口压力和经济技术实力较 的进一步恶化,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广泛威胁,在此背景下被提出 为薄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遏制.致使非可再 来的。现代西方国家关于国家环境安全的概念最早见于美国环境专家莱 生资源呈绝对递减趋势.可再生资源也显衰退态势。加之受区域地质 斯特・R・ ̄(Lester・R・Br0wn)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他认 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生态环境品益恶化,危害性不断加重,极大地影 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不亚于战争,没有环境安全,国家安全是空洞的。在 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长期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使用了“环境安全”这一术语。报告强调指出: 以来,居民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过度开垦和超载放牧,导致西部 “今天的发展使得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恶化,并对人类的持续发展产生严 民族地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农田荒芜、草场退化、植被锐减,使 重的消极影响。”“和平和安全问题的某些方面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直 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整个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 接有关的。实际上,它们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境压力既是政治紧张局 势和武装冲突的原因,也是它们的结果”,“对‘环境不安全’因素没有武力 的解决方法……对环境安全的威胁只能由共同的管理及多边的方式和机 制来对付。”孵1999 ̄,“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预言,“环境生 态问题将成为21世纪战争的根源。”可见,生态安全问题既是全球性问题, 也是一个与国家利益、主权及安全关联的国家安全问题。虽然生态安全是 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但是却与人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环境恶化问题紧 密相关,生态安全理论正是在上述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我国生态安全问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生态安全问题的提出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主要背景 有三:一是国内生态环境恶化,生态赤字膨胀,自然灾害加剧。特别是 连续出现的特大洪灾和急剧扩大的荒漠化,严重干扰了人们的生产 生活和社会安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甚 至对人的生存直接构成威胁。由此 l起全国上下的极大震动.从而使 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凸显出来。二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生态环境保 护和建设问题 I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 弱,而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全国生态环境的源头地区,直接关系到全国 的生态安全。三是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关于生态环境安全的理论与实 践在我国产生的反响。特别是1987年第四十二届联合国大会以来,联 合国协调各国实施有关2O世纪后期《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行动纲 领》、《21世纪议程》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我国强化了这些领域 的立法。我国于2O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 委员会等机构,开展有关的理论研究,并在实践中开始涉及生态安全 问题。2000年底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我国首次 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出现了“国家生态安 全”的概念。该《纲要》明确指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影响我 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人们对于生态安全问题的关注,主要是基 于两个方面的缘由:一方面是基于生态恶化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 从法律制度方面而言,在于法的价值取向选择上.从传统人类中心主 义转变为“保护优先”,走文明发展之路。 二、我国生态安全的基本状况及其对可 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我国生态安全的基本状况 一76一 已超过了生态安全的警戒线。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制 约了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经济发展迅速,不断走向国际化,对外贸易和吸收投资的规模以及国 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是,我国在扩大外贸和外资;{进的同时,和其 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也未能避免出现污染转嫁入侵、国内资源过度消 耗、生态破坏加剧的现象。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 理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滥采乱挖,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 和退化。二是国家的决策失误。如20 ̄eZ50年代的大跃进、大炼钢 铁、毁林毁草开垦、围湖造田等造成大面积的灾难性生态和经济后 果。接着是80年代末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曾重点支持了部分有严 重污染的产业,造成了部分地区的环境破坏,特别是一些流域水体严 重污染。三是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导致严重的环境污 染。四是对外来物种进人中国缺乏有效的监管。五是对化肥、农药、饲 料添加剂等的使用和对转基因食品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归纳起 来,目前我国的生态安全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已出现了生态 危机,生态系统有加速恶化的趋势。有学者指出:“我国生态系统现在 已呈现由结构性破坏到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态势。” =是国际间 的污染转嫁、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和资源输出问题。 由于上述多种因素的作用,使我国的生态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危 险。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土资源安全问题 水土流失严重、:£地荒漠化加剧、耕地资 源减少、能源供给不足正在威胁着我国国土资源安全。据有关资料显 示.水土流失是中国面临的头号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 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8.2%,每年流失表层土50亿一 100亿吨,丧失的肥力折合成化肥.高于全国化肥年产量一倍以上,严 重威胁农业的发展。5O年来,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4000多万亩, 造成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地约loo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有174 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土壤质量和生产力下降,造 成一些地区人民生活和生产条件的恶化,甚至丧失 。在一些生态安 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地区,群众生存条件不断恶化,土地荒漠化,水资 源极度缺乏,使一些乡村、城镇不得不多次搬迁.国家也要不断地拿 出巨额资金来救济。 2、水资源安全问题。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量上严 重短缺.人均水资源仅2229.8立方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956.4立 方米,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 处理而排入自然水体,致使全国75%的湖泊受到显著污染。 2、对生存支持系统的影响。生态环境变化对生存支持系统的影响 响上。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成为群众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局 资源、环境匹配性以及对人们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的影 足。二是质上遭污染,全国每年污水排放量600亿吨,其中80%未经适当 表现在人口、3、能源安全问题。能源问题是 I发国际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经 部地区土法冶炼金属已造成周围人群患病。中国与美国的一项联合研 常成为各国经济安全的首要问题。我国能源严重供给不足,能源效率 究证明,我国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已影响到儿童的肺功能。据联合国 低、浪费大,能源环境污染严重,能源价格不合理,能源贸易与世界市 开发署2002年报告称,我国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l500万人患支气管病, 场脱节。 2—3万人患呼吸道疾病,1.3万人死于心脏病。旧生态系统的破坏使人们 4、食品安全问题。饲料添加剂、农药、化肥对食品的污染,特别是 丧失了最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无法继续生产和生活。在一些生态环 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都极大地影响食品安全乃至生态安全 境破坏严重,生态安全非常恶化的地区,生态难民已经出现。 与经济安全。转基因食品是一种新的食品,是通过转基因技术生产开 3、对发展支持系统的影响。发展支持系统是生存支持系统的继 发的食品。根据英国皇家学会曾经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转基因技 术很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食物营养结构的改变,从而给人类健康带 来危害。一些环保人士则认为,转基因食品的推广将使某些野生动植 物物种灭绝。 5、环境安全问题。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大气污 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染和化学品污染。其中对后两种污染尚 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土壤污染比其他类型的污染持续得更长久,治理 的难度更大。向环境排放的各种废物数量远远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 此外,工业高速发展、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快速增加,导致气温上升、雪 线上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6、外来生物入侵问题。我国是遭受外来生物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 之一,外来生物入侵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对农林业、生态环境、生物多样 性、人类健康和国家安全造成破坏和威胁。入侵的途径主要有生物自然扩 散传播、人为 1种传人、随国际贸易往来传人等。如有些生物技术及其产 品在无规范的安全性评估审查情况下,已经进入市场和环境,给生态环 境、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潜在危害。据我国农业部 最新统计,目前已有40o多种外来物种“全面”入侵我国,在国际自然保护 联盟公布的全球1O0种最具有威胁的外来生物中,入侵我国的物种有50余 种,其中I1种主要外来生物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睨元。l 外来生物进人我国,由于没有天敌,会快速繁殖而形成新种群,对本地物 种的生存造成威胁,以至于打破我国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生态安全恶化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 境破坏加剧,生态环境安全日益恶化,因而对经济建设和发展造成严 重的负面影响。 1、对环境支持系统的影响。生态环境变化对环境支持系统的影 响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服务功能和承载力下降 上。新的环境问题已经凸显,环境污染呈现为复合型、压缩型,增加了 解决问题的难度。单就我国西部地区而言,近十年来,生态系统更加 脆弱,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不断加剧。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 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 超过其国土面积的一半;西部地区沙化面积超过16000万公顷,占全 国沙化面积的90%;毁林毁草开荒严重,新增耕地90%以上来自对 林地和草地的破坏;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质量下降,鼠害严重。… 生态 破坏削弱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续,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生态环境变化对发展支持系统的影Ⅱ向主要 是对区域发展成本、区域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质量三个方面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还须用资源恢复和环境治理的投入来减少生 态赤字,环境与资源的急剧衰退,能为发展提供的支撑越来越有限, 导致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一些贫困地区甚至陷入了越贫困越 破坏生态环境、越破坏生态环境越贫困的恶性循环。自然生态环境恶 化在使自然环境质量变差的同时,也必然波及到社会生态环境,使其 质量降低,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极大地限制了第一产业 的发展,同时也对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造成困难。 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生态安全的应对 措施 我国的环境安全问题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 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远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发生的,既有历史遗留问题, 又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既有国内环境问题,又有区域和全球环境 问题。如何在经济持续增长、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的情况下 做好环保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呢?笔者以为,对这些问题既要从国 际环境法的角度加以解决,同时又要从国内环境法的角度加以防范。 (一)适应国际环保与维护国内生态安全的新形势,建立健全国内 生态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生态安全的制度目前在我国还主要限于 政策的层面,我们知道,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有多种,解决生态安全 问题的途径首先是以国家政策形式出现的,因为“在对社会问题的敏 感性方面,政策总是优于法律,法律的保守天性导致其必然有滞后 性。”【l3j实践证明,有必要在生态安全观念的指导下及时地将其上升 为法律规范并纳人环境资源法体系中,尽快制定一部综合性的立法, 将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总体上对生态环境保护 的方针、体制、制度等提出统一规范的要求,并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 充实完善,以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基于我 国已经加入WT0的承诺及履行国际环境义务的要求,应尽快进行涉 及人类健康、动植物生命安全、公共安全产品强制性认证以及全球环 境保护等方面的配套立法工作。同时要借鉴国外经验,加强生物安全 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二)从加强生态安全管理的角度考虑,应建立国家生态安全的 监测、评价体系。一是建立国家生态安全的监测、预警系统,如气象预 报体系、环境监测和预报体系。及时掌握生态安全的现状和变化趋 一77— 势,为国家提供相关的决策依据。二是制定动态监测国家生态安全的 文明建设,逐步将企业、公民个人行为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纳人道德 衡量指标,科学评估资源与环境的安全系数,对一些严重的自然灾害 规范,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和人为的破坏环境事件及时作出预警。三是建立生态安全防护体系, 生态安全是人类文明的底线,是可持续发展的底线,是人与自然 对存在的生态不安全的征兆与趋势,及时启动自然界生态自我修复 和谐的基础,也是人与人和谐的前提。它关乎地球生物圈的存在,关乎 功能与生态人工保护恢复功能。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正确 (三)合理构建我国生态补偿政策的总体框架,尽快制定科学合理 处理人与自然界和人类内部的关系,懂得正确的实践方式,确保各种 的生态补偿机制。要根据不同区域在生态资源与生态系统保护建设中 重要的自然要素的生态功能特别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得到正常发 的作用和地位,进行科学合理地环境成本与利益核算,制定合理的(国 挥。唯有如此,才能有益于国家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家)地区间利益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如在中央、省和市级财政建 立三级生态补偿基金,鼓励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并补偿损失。特别是 参考文献: 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生态屏障区,为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了难以计 [1][8]吴晓青.加强生态保护,维护国家生态安全[J].环 量的生态服务功能,需要设置具有典型区域差异的税收体制,补偿西 境保护,2oOI6,(11). 部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耗费,体现“分区指导”的思想。在类型上,利用税 [2]李艳芳.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与法律保障[J].法商研 收手段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予以限制,如对木材制 究,2004,(2). 品、野生动植物产品、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等生产销售征税。 [3]曲格平.关注生态安全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 国家安全的热门话题[J].环境保护,2002,(5). (四)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已经加入 [4]王树义.生态安全及其立法问题探讨[J].法学评论, 世贸组织,必须遵守其相关立法,在充分认识现状的基础上,积极研 20o6,(3). 究世贸组织法对我国生态安全的影响。目前,我国已签署和批准了30 [5]周珂,王权典.论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法律问题[J].江海 多项国际环境公约,履约任务繁重。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 学刊,2oo3,(1). 着我国的国际形象,如果处理不好同周边国家存在的环境问题,也会 [6]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国家环 成为外交摩擦的隐患。我国工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环境标准低,有些 境保护局外事办公室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还没有环境标准,直接影响着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不 [7]张晓.我国生态安全的法律思考[J]河南省政法管理 断受到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面对这种威胁,政府有 干部学院学报,2003,(6). 关部门和企业应该具有超前意识,做到未雨绸缪。 [9]向为化.论我国生态安全建设的法律支持[J].商场现 代化,2Oo6,(5下旬刊). (五)树立全民生态安全意识,增强人们维护生态安全的紧迫感。 [10]张永生.外来物种入侵防治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 生态学认为,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的主要根源是社会性的,现代工 贸易,2007,(7). 业社会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及经济体系的共同运作,使人们对自然 [11】赵同军.浅议我国生态安全法律保护的必要性[J].国 资源的攫取不断增加,对自然生态机制的破坏也不断增大。H 因此, 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就必须对人们的文化 [12]刘苗荣.强化环境法治建设生态文明[J].河北法学, 价值观念与社会体制进行深层次改造。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唤醒人 2007,(11). 们的生态安全意识,强化公众参与意识。要充分发挥民众的积极性, [13]吕忠梅.生态安全立法的远观与近视[J].科技与法 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在全社会形 律,2Oo6,(1). 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使社会成员普遍认识到,维护国家生态 [14]黎昕.社会结构转型与我国生态安全体系的构建[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4,(12). 安全也是每个企业、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和责任。通过社会主义生态 Abstract:Environmental safety issue is one of most outstanding global issues,and it has become a big issue that influence on the state s security and mankind society surviva1.Our country S environmental safety is facing to the dual pressures and serious dan。 gers which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untry,and its degeneration has brought grave negative inlfuence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 opment of our country S economy and society.When resolving these problems either have to consider from the angle of international enviornment law or have to prevent from the angle of domestic environment law. Keywords:Globalization:environmental safety:environment law (本文编辑、校对:王乃明) 一78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