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冒滴漏管理制度 1: 目的与适用范围 1.1 目的
跑冒滴漏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组织内部对涉及危险品、化学品、机械设备等潜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以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企业的财产安全。
1.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岗位和部门,涉及危险品、化学品、机械设备等潜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2: 跑冒滴漏管理责任 2.1 领导责任
2.1.1 领导层应制定适当的政策和目标,确保跑冒滴漏管理的连续和有效实施。
2.1.2 领导层应确保资源的提供,包括经费、设备和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2.1.3 领导层应定期审查和评估跑冒滴漏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2.2 部门管理责任
2.2.1 各部门应确保设备、供应链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2.2.2 各部门应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规程和程序,确保跑冒滴漏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2.2.3 各部门应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3: 跑冒滴漏风险评估与控制 3.1 风险评估
3.1.1 对涉及危险品、化学品、机械设备等的工作场所进行风险评估,并确定风险等级。
3.1.2 风险评估应综合考虑人员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
3.2 风险控制
3.2.1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防护设施、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等。
3.2.2 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应由相应的责任人负责,并定期检查和评估其有效性。
4: 事故应急管理 4.1 应急演练
4.1.1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部门员工在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能力。
4.1.2 应急演练应包括组织机构、责任人和救援措施的调度和协调。
4.2 事故记录与报告
4.2.1 对发生的跑冒滴漏事故应及时记录,并进行事故原因分析。
4.2.2 事故报告应上报给相关部门,并进行事故后的整改和预防措施的制定。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跑冒滴漏管理制度附件清单》。 法律名词及注释:
1:《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布的法律,对安全生产进行监管和管理。
2:《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法规,对危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等进行管理。
3:《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法规,对机械设备的安全生产进行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