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单位 工程名称 分部分项工程 交底记录: 1.交底范围 编号: 中国水电四局蒙华铁路MHTJ-21标一、二、三工区 涵洞、框架桥 基础开挖、混凝土浇筑、钢筋绑扎 本次技术交底使用范围为:DK1058+800.00-DK1134+490.00段涵洞、框架桥基础开挖、钢筋绑扎施工、混凝土浇筑。 新建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土建工程MHTJ-21标段,全线共254座涵洞,包括225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箱涵,19座钢筋混凝土盖板箱涵,10座倒虹吸。涵洞孔径分别为:1.0m、1.5m、2.0m、2.5m、3.0m、3.5m、4.0m、4.5m、5.0m、6.0m共10种。按照线路正线方向(小里程至大里程)每10座钢筋混凝土箱涵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全线可划分为23个单位工程(第23个单位工程包括6个钢筋混凝土框架箱涵)。钢筋混凝土盖板箱涵划分为2个单位工程,倒虹吸划分为1个单位工程。 新建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土建工程MHTJ-21标段,全线共13座框架小桥,框架小桥孔径分别为1-10.0m、1-8m、1-12m、1-10m、1-8m、1-8m、1-10m、2-8m、1-8m、2-8m、1-7m、1-8m、1-7m。按照线路正线方向(小里程至大里程)每5座框架小桥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全线可划分为3个单位工程(第3个单位工程包括3座框架小桥)。 新建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土建工程MHTJ-21标段,全线共2座框架中桥,分别为解家湾中桥(2-8m)、付家咀中桥(2-8m)。每座框架中桥为一个单位工程。 2.涵洞、框架桥施工 2.1涵洞、框架桥施工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场地平整 测量放线 基坑开挖 底板及下梗肋施工 内模安装 (框架涵)绑扎墙身及顶板钢筋 外模安装 (框架涵)浇筑墙身及顶板混凝土 (盖板涵)浇筑墙身后安装预制顶板 (盖板涵)绑扎墙身 端翼墙及辅砌施工 铺设防水层 涵洞两侧对称回填 2.1-1涵洞、框架桥施工工艺施工流程图 2.2基础处理 基础开挖前,先对场地进行平整,然后测量放样。根据测量放样的控制线采用人工配合机械开挖。为了避免原始土层不受扰动,机械开挖到设计标高30cm以上时,采用人工清理到设计标高。开挖前注意做好防排水设施,整体开挖,当基坑深度大于等于3m时,开挖时按照表4.2-1做好基坑放坡工作,必要时做好临时支护工作。 基坑坡度表 表2.2-1 坑壁土 基坑顶缘无载重 砂类土 碎石类土 1:1 1:0.75 基坑顶缘有静载 1:1.25 1:1 基坑顶缘有动载 1:1.5 1:1.25 坡度 黏性土、粉土 极软岩、软岩 较软岩 极硬岩、硬岩 1:0.33 1:0.25 垂直 垂直 1:0.5 1:0.33 1:0.1 垂直 1:0.75 1:0.67 1:0.25 垂直 基底人工清理完成后,做基底承载力检测,若达不设计要求(涵洞、框架小桥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50kpa,框架中桥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80kpa),则需联系指挥部、地勘设计、现场监理工程师现场确认处理措施。 根据确认的地基加固处理,基底满足设计要求承载力后,按设计要求立模施作混凝土垫层。 2.3模板施工施工 (1)涵洞、框架桥外模采用大块钢模板,内模采用木模(木模板不得选用脆性,严重扭曲和受潮变形的木材),接缝处采用玻璃胶涂抹并刮平,保证不漏浆。模板的支护必须绝对保证其稳定性和便于拆卸。内外侧模板间用ϕ10mm对拉螺杆加固,水平方向每1m间距设置1根,垂直方向0.6米设一根。 (2)模板安装必须符合施工设计要求。安装必须稳固牢靠,模板接缝严密,不得漏浆。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必须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积水和杂物必须清理干净。 (3)为确保结构物体形尺寸,模板安装偏差应在允许范围内,偏差要求见下表: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表2.3-1 序号 1 2 3 高程 模板的侧向弯曲 5 6 轴线位置 项目 基础 梁、柱、板、墙、拱 表面平整度 基础 梁、柱、板、墙、拱 4 柱 梁、板、墙 两模板内侧宽度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允许误差(mm) 15 5 5 ±20 ±5 h/1000,且小于15 l/1500,且小于15 +15 2 尺量不少于3处 尺量 拉线尺量 2m靠尺和塞尺不少测量 检验方法 尺量边不少于2处 注: h为柱高(mm);l为梁、板跨度(mm)。 2.4钢筋制作及安装 钢筋在钢筋加工场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制作,钢筋接长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施工。钢筋按照结构要求,分层、分批进行绑扎,所有钢筋焊接接头均按规范错开,在框架中部两层钢筋间设置足够的撑筋,以保证钢筋骨架的整体刚度、保护层厚度,防止浇注混凝土时钢筋骨架错位和变形。进行边墙钢筋安装时,钢筋骨架固定采用钢管脚手架搭设支架,加固钢筋骨架,使其横平竖直。 钢筋绑扎时安装混凝土垫块以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当所有钢筋绑扎完毕后,要检查钢筋数量、位置是否正确,清理所有杂物。经自检及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进入下一工序。 ⑴钢筋制作要求 钢筋的加工符合设计要求,主筋接长采用闪光对焊,并要纵向打磨。符合下列规定: ①受拉热轧光圆钢筋的末端应作180°弯钩,其弯曲直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钩端应留有不小于钢筋直径3倍的直线段。 ②受拉热轧光圆和带肋钢筋的末端,当设计要求采用直角形弯钩时,直钩的弯曲直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钩端应留有不小于钢筋直径3倍的直线段。 ③弯起钢筋应弯成平滑的曲线,其弯曲半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光圆钢筋)或12倍(带肋钢筋)。 ④用光圆钢筋制成的箍筋,其末端应作不小于90°的弯钩,有抗震等特殊要求的结构应作135°或180°的弯钩;弯钩的弯曲直径应大于受力钢筋直径,且不得小于箍筋直径的2.5倍; 弯钩端直线段的长度,一般结构不得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有抗震等特殊要求的结构,不得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钢筋加工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表2.4-1 序号 1 2 3 项目 受力钢筋全长 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 箍筋内净尺寸 允许偏差(mm) ±10 20 ±3 尺量 检验方法 ⑤钢筋接头应设置在承受应力较小处,并应分散布置。配置在“同一截面”内受力钢筋接头的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提出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焊接接头在受弯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50%,轴心受拉构件不大于25%; b绑扎接头在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25%,在受压区不得大于50%; c钢筋接头应避开钢筋弯曲处,距弯曲点的距离不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 d在同一根钢筋上应少设接头。“同一截面”内,同一根钢筋上不得超过一个接头。 钢筋安装及钢筋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 表2.4-2 序号 1 2 3 4 5 6 7 名称 钢筋总截面面积的偏差(指更换钢筋规格时) 双排钢筋,其排与排间距的局部偏差 同一排中受力钢筋间距的局部偏差 分布钢筋间距 箍筋间距 绑扎骨架 板、墙、大体积 允许偏差(mm) -2% ±5 ±20 ±20 ±20 30 +10 弯起点偏差(加工偏差±20mm包括在内) 保护层厚度(c) c≥35mm ⑵钢筋安装与绑扎 ①在基础混凝土养护2-3天后,测量放线放出中线和墙体内外边线,钢筋在钢筋加工场按图纸提供尺寸、形状进行下料和弯折。把加工好的钢筋运至工地现场绑扎,绑扎钢筋要求钢筋绑扎牢固,特别是墙体钢筋要临时支撑牢固。第一次绑扎底板与侧墙,待第一次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70%以后绑扎侧板与顶板钢筋。钢筋的绑扎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操作,钢筋绑扎时注意钢筋位置的准确性和保护层厚度。 ②钢筋在现场按施工图纸进行安装,并符合相关规范的有关规定; a为确保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在钢筋和模板之间设置支承钢筋的混凝土垫块,其强度不低于同部位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用垫块中埋设的钢丝与钢筋扎紧,垫块要互相错开,分散布置; b绑扎钢筋的钢丝结要呈梅花形布置,间隔绑扎。绑扎钢丝不要弯向模板侧; c绑扎成型时,焊前不得有水锈、油渍;焊缝处不得有咬肉,裂纹、夹渣,焊条的药皮应敲除干净; d绑扎或焊接成型的网片或骨架必须稳固,梗腋处的钢筋在浇筑混凝土时不得松动、变形。 ③钢筋工程成品保护 a加工成型的钢筋应按规格品种堆放整齐。当用垫木垫起时,需安放足够的垫木,保证钢筋不被压弯变形。 b成型钢筋的运输保护。成型钢筋在装车及卸车的过程应按注意保护,分类捆扎装车;当采用人工卸车时不能乱抛钢筋,造成变形。 c成型钢筋需堆放较长时间时,须注意防雨,防止钢筋锈蚀。 2.5混凝土浇筑 ⑴混凝土施工 ①涵洞、框架桥混凝土分为三次浇筑完成,第一次浇筑底板及边墙倒角处以上30cm位置处;第二次浇筑剩余边墙和顶板混凝土;第三次浇筑端翼墙及帽石。 ②混凝土采用泵送入模,当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设置串筒防止混凝土离析。底板部分浇筑完成后,第二次浇筑前要将工作缝采用人工凿毛,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残留在混凝土表面的积水清除干净。在浇筑混凝土前,水平施工缝先铺一层10~15mm厚的同混凝土等级的水泥砂浆。侧墙混凝土浇筑时,分层对称地进行,每层厚度为30cm。 ③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不能发生离析、漏浆、严重泌水和坍落度损失过多等现象。 ④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应连续分段逐层浇筑,顶板混凝土浇筑后终凝前进行“提浆、压实、抹光”工艺,清除混凝土凝固初期产生的收缩裂纹。 ⑤浇筑混凝土须连续进行,因故间隙时间宜缩短,当气温在30℃左右时,不超过1.5小时。间隙时间超过时,要按浇筑中断处理,同时留置施工缝,并作出记录。施工缝的平面与结构垂直,施工缝须预埋连接钢筋。 ⑵混凝土振捣 ①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垂直振捣,设专人捣固保证混凝土的匀质性和密实度,提高混凝土本身的抗裂能力。 ②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时,振捣器要快速插入混凝土,拔出时速度要慢,上下抽动,上下移动变换幅度为5cm~10cm,以利于排出混凝土中空气,振捣密实。每插点应掌握好振捣时间,过短过长都不利,每点振捣时间一般为20s~30s,以混凝土表面基本液化泛出灰浆,不再下沉、不再出现气泡为度,防止过振、漏振。 ③振捣器要垂直地插入混凝土内,并要插至前一层混凝土,以保证新浇混凝土与先浇混凝土结合良好,插进深度一般为50~100mm。 ④捣固时避免漏振,每次移动位置的距离应不大于振动器作用半径(R)的1.5倍。振动棒的作用半径(通常为振动棒半径的8倍~10倍)一般为300mm~400mm。 ⑤不能在模板内利用振捣器使混凝土长距离流动或运送混凝土,以致引起离析。混凝土捣实后1.5h到24h之内,不得受到振动。 ⑥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应避免碰撞模板、钢筋及其它预埋部件。应加强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和接缝的密合情况,防止在振捣混凝土过程中产生漏浆,设专人护模,保证模板不变形不串动,一旦发生问题,立即处理。 ⑦混凝土振捣完成后,应及时修整、抹平混凝土裸露面,待定浆后再抹第二遍并压光或拉毛,尤其要注意施工抹面工序的质量保证。 2.6试件取样 每一现浇结构部位必须进行现场取样制作试件,现场留置试件一组同条件养护,标养试件留置组数按设计要求、相关标准规定和实际需要确定。试件的制作严格按照试验操作规程施作。 2.7混凝土养护 自然养护时,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1h内对混凝土进行保温保湿洒水养护,至少养护14天,且混凝土的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养护期间,养护水温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不得大于15℃。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禁止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洒水养护,但应采取保暖、保湿养护。 ⑴顶板及结构外墙采用塑料布覆盖养护,侧墙内侧采用喷水养护,底板采用蓄水或用草袋覆盖养护。 ⑵当新混凝土的强度未达到1.2Mpa前,不得在其表面行人、堆放机具、架设支撑、模板等设施。 2.8拆模 混凝土拆模时须符合以下规定: ⑴非承重模板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且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时,方能拆模。 ⑵顶板底模(承重模)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表2.8-1中的要求后方可拆模。 ⑶拆模时按立模顺序逆向进行,不得损伤混凝土,并减少模板破损。当模板与混凝土脱离后,方可拆卸、吊运模板。 ⑷拆除承重模板及支(拱)架时的混凝土强度要符合以下要求。 拆除承重模板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 表2.8-1 结构类型 顶板 结构跨度(m) ≤2 2~8 >8 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 ≥50 ≥75 ≥100 2.9防水层及沉降缝 ⑴防水层 涵身、桥身框架节间沉降缝处设止水带,出入口框架节与八字墙间不设。止水带的设置方式为中埋式(即止水带在框架节端部沿框架板厚中心线呈环形布置,若止水带与涵节钢筋有干扰时,可刺穿止水带,但不得截断涵节内钢筋),沉降缝外侧及板顶所贴防水卷材为改性沥青弹性防水卷材。 涵身、桥身防水层不得冒雨施工;夏季应避开高温时间;四级以上的强风天气不得施工。 防水层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1 2 表2.9-1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表面平整度 卷材搭接长度 3 -10 1m靠尺检查 尺量检查 ①防水卷材的施工符合下列要求: a为保证质量,混凝土面和防水材料,铺装面基层必须平整、干净、湿润、无凹凸、无不平浮灰、油污、蜂窝及麻面。 b准备好防水卷材、黏结剂、圆形防水材料搅合桶、220V电源、手枪式搅拌器、量具、刮板等。 c对铺贴好的防水卷材应做好成品养护。 ②防水涂料的施工符合下列要求: a为保证质量,混凝土面和防水材料,铺装面基层必须平整、干净、湿润、无凹凸、无不平浮灰、油污、蜂窝及麻面。 b防水涂料必须按产品适用说明进行配比,防水涂料应搅拌均匀,每次搅拌以30kg为宜,搅拌时间约3—5分钟。 ⑵沉降缝 ①沉降缝施工安排 沉降缝所用原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沉降缝施工与箱涵底板、墙身及顶板施工同步进行,在混凝土浇筑前布设完成。沉降缝端面要做到整齐、方正,基础和边墙上下贯通,不得交错,填塞物要密实,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对于有错台的涵洞沉降缝,止水带安装可采用加台的方法处理,错台宽度为40~50cm。 ②沉降缝处的防水 钢筋混凝土涵洞、框架桥沉降缝处设置聚乙烯泡沫塑料板,沉降缝外侧及板顶所贴防水卷材为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③进出口铺砌 铺砌施工在原状土回填并压实后进行,要做到沟床顺直,平整,上下导流的排水系统连接圆顺。流水应畅通,洞内无积水。 2.10基坑回填 涵洞、框架桥基坑回填应在涵身、桥身结构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与相邻路基处理相同,填筑时从涵身、桥身两侧同时对称、水平、分层填筑,并碾压密实,涵身、桥身两侧1m范围内的填土不得用大型机械施工,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的方法夯填密实。 3.注意事项 ⑴施工前应注意探明是否有给排水管道、光缆、煤气管道(输气管道、输油管道、电缆),并注意了解是否有其它的隐蔽构筑物,施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其安全。 ⑵涵洞、框架桥位于路堤坡面防护地段,施工前应核对路基宽度、边坡坡率。 ⑶涵洞基坑开挖后应加强防护和排水措施,开挖后应及时完成下部结构施工,不得暴露时间过长。 ⑷出入口翼墙外需要设置限高防护架的涵洞,按《专桥设(05)8184》图施工。 ⑸涵洞、框架桥施工完成后两侧路基部分对称、分层填筑路基并夯实,严禁单侧填筑。 ⑹施工中涵洞、框架桥顶填土必须大于1m,才允许机械、车辆通过。 审核人 会议签到表附后
交底人 接收交底负责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