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快满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最大的感受就是:快乐。记得有人对我说过:“有一种人做事,如果不开心,就不想做了,这样的人随性;有一种人做事,如果不开心,但他会慢慢的改变自己的心态,由不喜欢到喜欢,这样的人便能随遇而安,也更容易成功。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一种职业感,才能从心里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一年的时间不算太长,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新教师来说却是成长的关键期。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课前准备要充分。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十分必要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执教了一堂精彩的示范课后,有人问他这堂课备课用了多少时间,他幽默的回答道:“你是问写教案所用的时间呢,还是问上好这堂课所准备的时间呢?如果是问前者,我只用不到15分钟的时间写教案;如果是问后者,我几乎花了过去所有时间做准备。”是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我们没有过去坚实的文化积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深邃的人生思考做准备,那么成功的课堂可能永远与我们无缘。精彩课堂来自精心准备,上课前的准备对于课堂教学犹如枕木之于绵绵铁轨,基石之于巍巍高楼,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
第二,坚持写教学日记,特别是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案例,这些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其实,只要你是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的,你就要尊重这个记事薄和尊重自己,把它一年又一年的记录和保存下去。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日记,同时也是你对一个较长时期的教学的教育过程进行概括性分析的准备工作。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记事薄里。积累事实,善于从具体事物中看出共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智力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必然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顿然醒悟,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的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
第三,多听课,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研讨工作。对于新教师来说,听老教师的示范课,公开课以及普通教学课,对新教师迅速“断乳”走向成熟具有重要意义。听课时要看教师的教态,板书,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等,套用一句歌词就是: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课堂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还要勤听,要听透,要烂熟教学内容,要吃透老教师对教材和教法的整合方法,要听透“青蓝工程”里老教师独特的教学个性,真正能够消化吸收。对于新教师来说,听听于己截然不同的课堂,多加比较鉴别,批判继承,消化吸收会更好的开启教学思维,顿悟教学灵感,也有助于我们早日成熟,缩短形成教学个性的磨合期,从而使听课成为新教师成长路上的强力胶,黏合剂,最终登堂入室,青出于蓝,回报老教师付出的辛勤汗水。
第四,要善于反思。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我非常尊重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我们不能满足于仅当一名经验型教师,而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总结自己和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从而有效地克服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和讨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做一个研究型教师。
总之,在教育的这条道路上我们只是刚刚开始走的那样一批人,我们满怀憧憬,满怀激情,我们用青春书写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但前方的路还那么长,在未来的日子里还有很多未知的困难在等待着,我们只有抱着一颗平常心,怀揣着一份对教育事业无怨无悔的决心,坚守当初加入教师队伍的承诺,才能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走下来,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而又神圣的称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