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横沥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来源:画鸵萌宠网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横沥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邵逸夫:唱不尽的“游子吟”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在香港寓所中辞世,终年107岁。这一年,距离他离开出生地上海已经过去了87年。在这87年里,他有57年在香港度过,一手构建了邵氏帝国,疆域横跨电影、电视,最终登上娱乐圈的巅峰。

在这87年里,邵逸夫始终是一个在异乡漂泊的游子,内心始终恪守着江浙一带传统商人的价值观:以义言商,光耀门楣,泽被乡里。他一辈子乡音不改,连电影明星会说上海话的都能得到他的欢心。全国各地的三万多座逸夫楼,更是将他对上海和内地的感情清清楚楚印在了大地上。造就他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精明,勤奋,规矩,远见……但就像电影学者石川所说:在他所有的成功里,都牢固地盘旋着传统的中华文化根基。

作为一位老派的商人,邵逸夫的一生,是一首唱不尽的“游子吟”。大哥邵醉翁于1925年在上海创立的天一影业公司,是邵逸夫电影生涯的起点。邵醉翁为天一确立了“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制片宗旨,这成为邵逸夫一生遵守的信条。1964年,邵逸夫接受邵氏自办刊物《南国电影》采访时就这样说:“我生产电影,核心观众就是中国人。这些观众都喜欢看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爱情故事……他们怀念祖国大陆,也怀念自己的文化传统。”

上世纪50年代,邵逸夫离开打拼了30年的南洋只身赴港,耗时7年建成了邵氏影城,为香港后来的电影工业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在这个影城里,他建造了中式街道和极具中国田园意韵的乡村永久外景。而邵氏影城的第一炮,就是邵逸夫亲自从几十部剧本中挑出来的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江山美人》。该片公映后,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邵氏公司因此一举站稳脚跟。之后,邵逸夫又砸下重金,先后拍摄了《杨贵妃》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了一股中国片的狂潮。1967年,由张彻执导的邵氏新片《独臂刀》公映,刷新了香港影史的票房纪录,将“邵氏兄弟”和香港电影带入了新武侠时代。在那之后,邵氏出品了《刺马》《大醉侠》《流星蝴蝶剑》等一系列经典武侠电影。

石川表示,所有邵氏武侠片都是对兄弟情谊和江湖义气浓墨重彩的渲染,是对忠、义、礼、信的书写和放大。正是这样一套与现代契约社会“利”字当头相抗衡的传统中国价值观,维系了当时海外华人社会基本的人伦道德与人际关系;而海外华人对邵氏武侠片的追捧,也使得这套价值观得以传播和强化。

1967年,在捕捉到电影业的式微之气时,他与利孝和等人合资创办的TVB(香港无线电视台)开播,邵氏帝国版图延伸到电视领域,并且在那之后的40年里,牢牢霸占了五分之四香港人的电视遥控器。1980年,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正式入主TVB.开始陆续出品一系列TVB电视剧。在这些剧集中,很多仍然延续了邵逸夫的故园情怀。比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是邵氏最擅长的武侠题材,金庸从此在内地风靡。

邵逸夫对人才有一种天然的爱惜。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开设了被誉为“港星摇篮”的训练班,这里打造出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杜琪峰、汪明荃、赵雅芝、刘嘉玲……尽人皆知的“四大天王”,也是邵逸夫钦点的人选和称号。

正是在正式入主TVB之后,邵逸夫一方面通过不断降低制作成本而赚钱,另一方面几乎年年捐出过亿资金。邵逸夫历年的捐助总计超过100亿港元,人们熟悉的“逸夫楼”,遍及31个省市的大中小学校。2008年和2013年,邵逸夫向汶川和雅安地震灾区各捐款1亿港元。他身体力行了自己的那句话:“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就是慈善家。”

一代宗师溘然长逝,功名起落已是历史,只有成千上万座凝结了无数人青春记忆的选夫楼,成为走过一世传奇人生的邵逸夫无言却不朽的纪念碑。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邵逸夫的电影生涯,从大哥邵醉翁1925年在上海创立的天一影业公司开始,在这里他为怀念祖国大陆的中国人生产了许多他们喜欢看的电影。

B.邵氏最擅长的是武侠题材,《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等使TVB牢牢霸占了五分之四香港人的电视遥控器,金庸也从此在内地风靡。

C.邵逸夫对人才独具慧眼,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钦点出人选和称号打造出了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

D.邵逸夫出生于上海,早年在南洋打拼,上世纪五十年代赴香港,并在香港建立了自己的邵氏影视帝国,后来又成为一名人人仰慕的慈善家。

5.邵逸夫具有杰出的经商才华,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6.为什么说“邵逸夫的一生,是一首唱不尽的‘游子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4.D

5.①创建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制作的电影在港台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狂潮,不断刷新香港影史的票房纪录。②善于捕捉商机,在电影业式微之时,与人创办TVB.迅速占领香港的电视市场。③他爱惜人才,设立训练班,打造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

6.①邵逸夫内心始终恪守着江浙一带传统商人的价值观。②一辈子乡音不改,连会说上海话的电影明星都能得到他的欢心。③邵逸夫一生遵守“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

的制片宗旨。④在香港影城里,建造了中式街道和极具中国田园意韵的乡村永久外景。⑤全国各地的三万多座逸夫楼,将邵逸夫对上海和内地的感情清清楚楚印在了大地上。

点睛:

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信息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准确提取文中的信息,本题可以作答为,①创建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制作的电影在港台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狂潮,不断刷新香港影史的票房纪录。②善于捕捉商机,在电影业式微之时,与人创办TVB.迅速占领香港的电视市场。③他爱惜人才,设立训练班,打造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

6.试题分析: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游子吟”,注意在文中筛选体现游子特点的相关事例,①邵逸夫内心始终恪守着江浙一带传统商人的价值观。②一辈子乡音不改,连会说上海话的电影明星都能得到他的欢心。③邵逸夫一生遵守“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制片宗旨。④在香港影城里,建造了中式街道和极具中国田园意韵的乡村永久外景。⑤全国各地的三万多座逸夫楼,将邵逸夫对上海和内地的感情清清楚楚印在了大地上。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诗歌史上,盛唐诗歌何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究其原因,在南朝齐梁宫体诗绮靡之风甚嚣尘上的境况下,唐代的陈子昂、李贺、李白、杜甫等诗人相继倡导恢复并高扬“风骨”传统,尤其是盛唐诗人对“风骨”崇尚有加,使“诗具风骨”成为盛唐诗歌的共同特征。

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大量低俗、恶俗、媚俗之作,扰乱了诗坛的审美秩序与标准,这些诗显然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是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古语云:“诗者,天地之心。”诗人作为“天地之心”的创造者本应怀有“天地之心”,但当下很多诗人都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少大情怀大境界,更有甚者为出版、发表、出名或赚取眼球、点击量、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诗人本应怀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应有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应有杜甫虽居茅屋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然而当下许多诗人都缺少这种“风骨”。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发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感叹,写的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

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风骨首先属于道德范畴,如古代“风”所蕴含的教化之义,是对诗歌所拥有的诗教功能的肯定。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以暴露个人生活隐私为内容,让诗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更有甚者彻底解构诗的内涵诉求,践踏和僭越诗歌伦理与道

德,一些作品将“诗”本来应该拥有的典雅、崇高彻底解构,其恶俗轻艳令人生厌。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都具有深刻的教化和启迪作用,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风骨”不仅属于内容层面的诉求,更是审美范畴的艺术标准。刘勰曾指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圈。”他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采”之间的密切关联,又如瓦雷里所说,诗的语言如跳舞,是要讲究舞姿与步法的,新诗语言依然需要以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在不断的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反躬自省倡导“风骨”传统,诗歌创作中就能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B. 诗人怀有“天地之心”,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作品才能继承、发扬和延续中国风骨。 C. 新诗创作呈现出的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使现代诗歌失去了原有的教化和启迪作用。 D. 新诗提高审美范畴的标准,才可重新建构语言风骨,因为语言可以掩盖内容层面的不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唐代诗歌鼎盛的原因与当下一些诗坛乱相比较,提出问题,然后展开论证。 B. 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古诗成功经验总结,也有对新诗创作的思考。 C. 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并且都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分别举例论证,具有辩证意味。 D. 文章末段引用刘勰的话从正面论证了诗歌语言风骨是新诗审美范畴重要的艺术标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绮靡之风甚嚣尘上,充斥着大量三俗之作,扰乱了诗坛的审美秩序与标准,使当时新诗缺乏“风骨”。

B. 当下很多诗人沉溺于写日常琐碎,或为出名,或为赚取眼球、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等,原因在于缺乏使命感与责任心。

C. 当代诗歌中,如梨花体的“一只蚂蚁又一只蚂蚁”、乌青体的“白云真白啊真白”等,用词直白随意,失去美感,诗歌风骨荡然无存。

D. 新时代诗歌“重塑风骨”向新的诗歌高峰挺进,就需要继承与发扬古奥诗歌传统与中华传统精神延续下来的“中国风骨”。

参考答案:

1. B 2. C 3. A 【1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此。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就能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说法绝对,结合“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分析,原文中前后两句为并列关系,不是假设关系。

C项,“使现代诗歌失去了……”错,结合“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本来应该拥有的典雅、崇高彻底解构,其恶俗轻艳令人生厌”分析,“使现代诗歌失去了原有的教化和启迪作用”范围扩大。

D项,“语言可以掩盖内容层面的不足”错误。结合“新诗语言依然需要以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在不断的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分析,“语言可以掩盖内容层面的不足”无中生有。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都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分别举例论证”错。结合文本最后一节内容“‘风骨’不仅属于内容层面的诉求,更是审美范畴的艺术标准……需要在不断的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分析,第三个方面只有正面论述。

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使当时新诗缺乏”错,结合“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大量低俗、恶俗、媚俗之作,扰乱了诗坛的审美秩序与标准,这些诗显然缺乏‘风骨’”分析,原文是“这些诗显然缺乏‘风骨’”,选项中“当时新诗”范围扩大,另外,“使得”前后的内容因果倒置。故选A。

3. 阅读下面人物传记,完成下列各题 杨绛和她的父亲杨荫杭

①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除了作为钱钟书夫人为人所熟知外,她本人更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作家、翻译家和著名学者。李健吾评价她“不是那种飞扬躁厉的作家”,而是有着“缄默的智慧”的,有着静默恬退的睿智和微笑达观的态度。她的父亲杨荫杭,是江苏最早从事反清革命运动的人物,曾经留学日本和美国。他表面看起来凝重有威,因而孩子们都怕他。但他却从不打骂孩子,如果有人不乖,他只会叫急,喊妻子过来把淘气的孩子提溜出去训斥。所以孩子们怕虽怕,却都喜欢和父亲亲近。钱钟书初见他时未免有点害怕,但接触久了,即摸出其“望之俨然,接之也温”的性子。

②杨绛的父亲有时也很严肃。那年杨绛16岁,正在振华女中的高中部读书。那时北伐战争已经胜利,学生运动很多,常要游行开群众大会等。一次学生会要各校学生上街宣传﹣﹣就是拿一条板凳,站上去向街上的行人演讲。杨绛也被推选去参加。但她却担心自己的个头小,一着急就涨红了脸。而且当时苏州风气闭塞,街上的轻薄男子又专爱欺负女孩子。她怕自己一站上板凳,就会被人看猴儿似的拢上来看,不会有什么人正儿八经地听演讲。不过,女学生只要说“家里不赞成”,就可以豁免。许多旧家庭里的大小姐就这样推掉了。她于是周末回家向父亲求救,问能不能也说“家里不赞成”。父亲却一口拒绝,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杨绛说:“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呀。”父亲说:“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在你。”并告诉她,自己从前做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一次张勋不知打败了哪个军阀胜利入京,江苏省的士绅联名登报拥护欢迎。他的下属擅自把他的名字也列入了欢迎者的名单,以为名字见了报,他即使不愿意也只好罢了,但他坚持“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立即在报上登了一条大字的“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欢迎。他对女儿说:“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you say No!敢吗?”杨绛第二天到了学校,坚持说:“我不赞成,我不去!”为此还挨了老师狠狠的批评。虽然这并不是为了什么伟大的目标,只是一个脸皮薄、爱面子的女孩子不肯上街去出丑,但父亲的做法在杨绛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对于杨绛的学业,父亲并不多加干涉,而是放手让她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父亲钻研的音韵

学,常常把某字的平仄拿出来考她。杨绛在高中还不会辨平仄声,父亲却也不急着教,只让女儿涵咏体味,还安慰她:“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有一天她果然四声都能分辨了。父亲晚上常踱过廊前,敲窗考她某字读什么声。女儿考对了,父亲高兴而笑。父亲的教育理论是孔子的“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杨绛只要对什么书表示兴趣,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她的书桌上,即使有时他得爬梯到书橱高处去拿;但假如她长期放着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父亲把书收走了,这就等于是父亲的谴责,无言的批评。杨绛喜欢读诗词小说,对父亲枯燥的音韵学“合口呼”“撮口呼”之类不感兴趣。父亲也不强迫女儿学他的一套,还为她买来最喜欢的书籍。杨绛上大学分文理科的时候,因为各门功课都平均发展,所以为选专业一事颇费了一番踌躇。老师们推荐她报理科,她回家去问父亲拿主张:“我该学什么呢?”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于是,杨绛终于不顾老师们的惋惜和劝导,选择了她喜欢的文科。父亲有一次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父亲笑了,说:“我也这样。”杨绛因此感觉到自己似乎已升做父亲的朋友了。杨绛是个贴心的女儿,每天早饭后,她总要给父亲泡一碗酽酽的盖碗茶。父亲饭后,她也要给父亲削个水果,或是给父亲剥风干栗子、山核桃等干果。中午饭后,她非常懂事地带弟弟妹妹一哄而散,让父亲歇午。一次父亲叫住她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她就陪在父亲旁边看书。父女俩的感情就是这样平淡而深厚。

④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父亲突然在苏州因中风去世。1983年,杨绛在《当代》双月刊上发表了散文《回忆我的父亲》,记录了和父亲一起生活过的点点滴滴,在那平静恬淡的娓娓道来中寄托了女儿对父亲真挚的情感和深切的怀念。 相关链接:

杨绛,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出身名门,天赋文才,不仅在文学上开辟了自己的一方天地,还因与文史大家钱钟书的美好婚姻而备受艳羡。钱钟书生前曾称其“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杨绛先生于2016年5月25日凌晨逝世,终年105岁。

(1)钱钟书觉得杨绛父亲“望之俨然,接之也温”,请问文中哪些内容具体体现了杨老先生“温”的性格特点。

(2)杨绛父亲教育子女的做法具有哪些特点,其中哪一点你觉得对现实中存在的子女教育问题最有启示?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答案:

(1)①从不打骂孩子②对于杨绛当年不参加演讲这样的严肃问题他也是耐心教育。③对音韵学的教授也不着急,让女儿慢慢体味。④对女儿没有读他找出的书的责备方式温和。⑤与女儿朋友式的对

话。⑥不强迫女儿做不感兴趣的事。

(2)注意培养女儿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放手让女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对杨绛的读书习惯进行引导;与女儿进行朋友式的交流与沟通。(任意写出两点即得4分)选取以上所写中的任意一点,结合文本,2分,联系实际谈看法,2分。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筛选、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答题时,可从文本中找出那些能表现父亲温和的语句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写父亲的文字很多,但只有一部分表现“温”的特点,筛选出来,都是对待女儿的方式,一一概括即可。父亲对待孩子总是以一种温和之态面对,不责罚、不打骂,不强求孩子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尊重孩子的人格性格,这些细节都是“温”的表现,同时突出父亲的慈爱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这道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对文本精神内涵的理解能力,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能力。杨绛父亲的教育方式和现代人一般人的明显不同,很科学很民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来分析。概括出来以后,自然和我们现实中走进误区的一些教育方式有一个鲜明的对比,要亮出自己鲜明的观点,结合现实,结合杨绛父亲的方式对比来说明论证。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也。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循少婴家难,流放海隅,吴平,乃还本郡。操尚高厉,童龀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国相丁乂请为五官掾。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后为武康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回避岁月,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政教大行,邻城宗之。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

赵王伦篡位,转侍御史,辞疾去职。后除南中郎长史,不就,会逆贼李辰起兵江夏,征镇不能

讨,皆望尘奔走。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冰大将抗宠有众数千,屯郡讲堂。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循迎景还郡,即谢遣兵士,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

及陈敏之乱,诈称诏书,以循为丹阳内史。循辞以脚疾,手不制笔,又服寒食散,露发袒身,

示不可用,敏竟不敢逼。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及敏破,征东将军周馥上循领会稽相,寻除吴国内史,公车征贤良,皆不就。

廷尉张闿住在小市,将夺左右近宅以广其居,乃私作都门,早闭晏开,人多患之,论于州府,皆不见省。会循出,至破冈,连名诣循质之。循曰:“见张廷尉,当为言及之。”闿闻而遽毁其门,诣循致谢。其为世所敬服如此。

陆机上疏,荐“循可尚书郎”,循不就。

(选自《晋书·贺循传》 有删改)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政教大行,邻城宗之 宗:尊崇 B.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 略:谋略

C.循少婴家难

婴:缠绕,遭遇

D.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

维絷:捆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及陈敏之乱,诈称诏书 之二虫又何知 C.论于州府,皆不见省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以循为丹阳内史

既自以心为形役

6.下面全能表现贺循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3分)( ) ①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 ②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 ③转侍御史,辞疾去职 ④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 ⑤公车征贤良,皆不就 ⑥陆机上疏,荐“循可尚书郎”,循不就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④⑤⑥

D.①②⑥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5分)

文: (2)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5分)

文:

参考答案:

4.B(略,侵占。)

5.A(A介词,用 ; B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 ; C、介词,到/介词,对于;D介词,做,担任/介词,被)

6.C(①与贺循无关 ②不属于淡泊名利③不与叛贼合作)

7.(1)刺史嵇喜推举他为秀才,授官阳羡县令,(他)把宽恕恩惠当作根本,不苛求考核最好。(举、除、宽惠、课各1分,句意1分)

(2)贺循将檄文转交给抗宠,替(他)陈说叛逆归顺(的利弊),抗宠于是逃走,程超、宰与都投

降了,整个州郡完全平息。(移檄、陈逆顺、遁走、悉平各1分,句意1分)

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20题。(18分)

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

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江夏王义恭为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悫随镇广陵。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为安西参军萧景宪军副,随交州刺史檀和之围区粟城。林邑遣将范毗沙达来救区粟,和之遣偏军拒之,为贼所败。又遣悫,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讨破之,拔区粟,入象浦。林邑王范阳迈倾国来拒,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孝建中,累迁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先是,乡人庾业,家甚富豪,方丈之膳,以待宾客;而悫至,设以菜菹粟饭,谓客曰:“宗军人,惯啖粗食。”悫致饱而去。至是业为悫长史,带梁郡,悫待之甚厚,不以前事为嫌。

大明三年,竟陵王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盼,上壮之。及行,隶车骑大将军沈庆之。初,诞诳其众云:“宗悫助我。”及悫至,跃马绕城呼曰:“我宗悫也!”事平,入为左卫将军。五年,从猎堕马,脚折不堪朝直,以为光禄大夫,加金紫。悫有佳牛堪进御,官买不肯卖,坐免官。明年,复职。废帝即位,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卒,赠征西将军,谥曰肃侯。 (节选自《宋书·宗悫传》)

1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破我家矣 破:败坏 B.贼十余人皆披散 披:分开

C.偃旗潜进 偃:停止 D.脚折不堪朝直 直:值班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不为乡曲所称 或因寄所托

B. 乃除振武将军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C. 以待宾客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D. 悫致饱而去 水浅而舟大也

18.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宗悫勇武的一项是( )

①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②悫年十四,挺身拒贼 ③悫自奋请行 ④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 ⑤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 ⑥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盼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悫年少志大。叔父问他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但他不愿“以文义为业”,平时纵任意气,喜欢武艺,因此乡里人对其并不赞赏。

B.宗悫作战有勇有谋。元嘉年间,征伐林邑,宗悫自告奋勇请求参加,在作战中善于思考,仿制狮子形状大破敌军“大象阵”,战功显赫。

C.宗悫同乡庾业家甚富有,招待客人多用美味佳肴,而对宗悫却只是酸菜、糙米饭。宗悫任豫州刺史后,反而举荐他任长史。

D.本文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在叔父的担忧中突显宗悫之勇,庾业以粗食待悫,悫不计前嫌,突显宗悫之宽容。

20.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3分) (2)悫有佳牛堪进御,官买不肯卖,坐免官。(3分)

参考答案: 16.

:C(偃,放倒)

17.【解析】:B(B于是、就;A与“为”搭配,表被动/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C连词,表目的/介词,用;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18.【解析】:D(①志向远大,④有谋略,⑤廉洁) 19.【解析】:C(“举荐他任长史”有误,只是仍让他做)

20.译文:⑴把铠甲披在大象身上,(象群)前后没有边际,士兵们不能抵挡。(共3分,“被”“际”“当”各1分)

(2)宗悫有好牛,可以进献给皇上,官府去买,他却不肯卖,获罪被免去官职。(共3分,“堪”“御”“坐”各1分)

【解析】略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②。人得之,争藏弆③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数往来城外僧舍,雏僧争嬲④

之索画;至牵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画,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

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欷歔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早已至。”予惊喜趣乎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宿寺中剪烛谈,山人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⑤不倦。

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节选自《八大山人传》)

注:①八大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朱耷晚年的自号。②翛(xiāo)然无画家町畦:自由自在不受画家规矩的约束。③弆(jǔ):收藏。④嬲(niǎo):纠缠。⑤跋:通“茇” ,蜡烛根。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良:确实 B.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 期:约定

C.烛见跋不倦 见:同“现”,露出

D.忽狂忽喑,隐约玩世 隐约:表明 7.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八大山人内心愤激郁结的一组是( )(3分)

①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 ②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 ③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 ④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画,不可得

⑤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 ⑥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不倦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八大山人年轻时遭遇变故,离开家逃到奉新县的山中,剃去头发做了僧人。

B.八大山人擅长书法,既能师承古人,又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也喜画水墨芭蕉等,自由创作而不受规矩约束。

C.作者感叹人们对山人外表癲狂的“知”,对山人杰出艺术成就及经历家国破败的内心隐痛和不媚世俗傲骨的“无知”。

D.八大山人玩世不恭之态的背后是心中情感愤激郁结,无法自我排遣,如同巨石阻挡了泉水,如同湿絮阻遏了烈火,无可奈何。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3分)

(2)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画,不可得。(4分)

(3)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3分)

参考答案:

6.D.隐约:潜藏。

7.A(③表现他与普通百姓的淳朴的关系以及他率性而为的性格;④表现他对贵族统治者的鄙视;⑥是八大山人遇到知己时的一反常态,流露出他内心的喜悦。) 8.C.人们对山人杰出艺术成就是“知”的。

9.⑴鞋子破烂,露出脚跟,甩开袖子旋转舞动着(或译为“跳舞一样轻快地”)行走(“穿”1分,“决”1分,“拂袖”1分)。

⑵朋友中有人赠送他财物,他也不推辞。然而达官贵人想要用数两银子换一张水墨画,却得不到。(“或”1分,“馈遗”1分,“易”1分,语意1分)

⑶而有的人看待他,说是狂士,说是高人,他们对山人的了解真是太浅了呀!可悲啊!。(“目”1分,“浅”1分,“知”1分) 参考译文:

八大山人,是前代明朝的宗室,获得“诸生”的资格,世代居住在南昌。年轻时遭遇变故,离开家逃到奉新县的山中,剃去头发做了僧人。不几年,手持佛尘被称为高僧。

(八大山人)住在山中二十年,跟随他学习的曾经有一百多人。临川县令胡亦堂听说他的名声,请他到官衙。一年多后,他心中空虚恍惚不得意,于是就发作疯病,忽而大笑,忽而整日痛哭。一天晚上,撕裂了自己的僧服,焚毁它,跑回了会城(南昌)。他独自在集市中徘徊,常常戴着旧布帽,披着破长袍,鞋子破烂,露出脚跟,甩开袖子,像跳舞一样轻快地行走。市中的人跟着观看嘲笑他,没有人认得出他。他的侄子认出了他,就留他住在自己家。很长时间,病才确实好了。

山人擅长书法,行楷学习大令、鲁公(王献之、颜真卿),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写的狂草非常怪异而有气势。也喜欢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野鸭),自由自在而不受画家规矩的约束。人们得到了他的画都争着收藏,把它看得很贵重。他喝酒不能喝完二升,但是喜欢饮酒。贫困的读书人或普通百姓、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邀请他喝酒,他就去;每次去喝酒总是喝醉。喝醉后创作时墨汁淋漓,也不很爱惜(自己的作品)。八大山人多次到城外僧舍去,小和尚争着纠缠他索要画作,甚至于拉扯他的衣袖衣襟,山人也不拒绝。朋友中有人赠送他财物,他也不推辞。然而达官贵人想要用几两银子换一张水墨画,也得不到;有人拿绫绢来,他就径直接受,说:“我把它当作做袜子的材料。”因此,达官贵人求他的书画,竟然反而要从贫困的读书人或和尚僧众、宰杀牲畜的、卖

酒的那儿买到。

一天,忽然在他的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哑”字,从此对人不说一句话,然而喜欢笑并且更喜欢喝酒了。有人请他喝酒,他就缩着脖子、拍着手掌“哑哑”地笑。又喜欢游戏猜拳,赌酒胜了就“哑哑”地笑,输得多了就用拳打胜者的后背,更“哑哑”地笑个不停。喝醉了就常常叹息抽噎落泪。

我客居南昌,一向仰慕八大山人,就嘱托北竺澹公约山人前往山寺相见,到这一天,刮大风下大雨,我料想山人一定不会出门,不一会儿,澹公拿着短信说:“山人天刚亮就已经到了。”我又惊又喜,急忙叫了一顶竹轿,冒着雨前去见他,握着手相视大笑。夜里在山中住宿,点烛交谈,八大山人犹如身体发痒忍不住地想要与人交流,就借助手势进行表达。随后竟然索要笔在桌上写字来酬答我,直到蜡烛尽露出烛根也不知疲倦。

我认为:世上认识八大山人的人很多,却竟没有一个真正了解他的人。山人心中情感愤激郁结,另有无法自我排遣的原因。如同巨石阻挡了泉水,如同湿絮阻遏了烈火,无可奈何,于是忽狂忽哑,潜藏玩世之态,而有的人看待他,说是狂士,说是高人,他们对山人的了解真是太浅了呀!可悲啊!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3分)

《水浒传》的 ① (kēng qiāng)跌宕、洒脱不羁与《红楼梦》的铁画银钩、工笔细绘,令人觉得白话绝不比古文拖沓、啰嗦,而在鲁迅、周作人、梁实秋、郁达夫们手中,更是凸显成高华练达的绝美风景。中文之美,不仅美在风骨,更美在形体,以至其任何一块肌肉的肥瘠、任何一袭衣袂的摆动、任何一缕纹脉的走势、任何一种表情的意蕴,增之则长,减之则短,真是( )。

(1)根据拼音写出①处的汉字。(1分)

(2)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把改正之后的句子写出来。(1分)

(3)请选出一个恰当的成语填入( )处。(1分) ①鬼斧神工 ②巧夺天工 ③栩栩如生 ④活灵活现 参考答案:

(1)铿锵(2)不仅美在形体,更美在风骨(3)② 略

8. 下面是为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设计的三条广告词,请从其中选出你认为最佳的一条,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简要说明理由。(3分)

①现代汉语,一“典”即通

②规范现代汉语半世纪居功至伟,传播中华文明五大洲声名远扬 ③一本词典,一位良师,一生收获

最佳的一条是: (填序号) 理

由: 参考答案:

21.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4分)

信息时报讯(记者 陈爽) 目前,针对网络黑客肆虐的问题,中信银行推出了文件证书保管箱服务,将数字证书存储在安全容器中进行再保护。

据介绍,客户在中信银行网点申请开通网银时,需申请文件证书下载,构筑网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只有在安装了文件证书的电脑上才能使用个人网银。客户在下载文件证书之后,要启用文件证书保管箱功能。当客户在个人的网银上进行登录、对外转账、网上支付等操作时,必须首先输入保管箱密码才能导出证书,构筑成网银安全的第二道防线。 答:

参考答案:

21.中信银行再度升级个人网银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5分)

林冲自从遇到了高衙内,他的世界就开始下雪。林冲的隐忍让自

己 ① ,可是这隐忍并没有给林冲带来善果。

② 林冲以复仇之神的面目出现了。他一改已往软弱退让的行为,不再甘于隐忍,他的爆发展示了

③ ,④ ,⑤ 。

参考答案:

①丢了官,休了妻,散了家;②当陆谦等以为阴谋得逞沾沾自喜时,③作为一个教头所应有都是果断风范,④一个敢作敢为的英雄本色,⑤一个不忍之人的决绝之举。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然后结合着《水浒传》中林冲的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命运等来组织答案。由①的下句“没带来善果”可联想到林冲的命运及故事内容;由②的“复仇”,可推断出前面的原因。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5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请以“为生命着色”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700字;(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得抄袭或套作。

参考答案: 作文按高考标准评分 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