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对旅游行业的影响分析
一、旅游业概述
从广义上而言,旅游业是指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一系列相关行业的统称,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服务和商品的综合性产业。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涉及的相关产业包括餐饮业、旅馆业、交通运输业、旅游景区业、零售业和娱乐服务业。 二、中国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2019年,旅游经济继续保持高于GDP增速的较快增长。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稳步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基础更加稳固。全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入出境旅游总人数3.0亿人次,同比增长3.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 1、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1.7%
《2020-2026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向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其中,城镇居民44.71亿人次,增长8.5%;农村居民15.35亿人次,增长8.1%。国内旅游收入5.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其中,城镇居民花费4.75万亿元,增长11.6%;农村居民花费0.97万亿元,增长12.1%。 2、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增长4.4%
入境旅游人数1.45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其中:外国人3188万人次,增长4.4%;香港同胞8050万人次,增长1.4%;澳门同胞2679万人次,增长6.5%;台湾同胞613万人次,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入境旅游人数按照入境方式分,船舶占2.9%,飞机占17.4%,火车占2.6%,汽车占21.2%,徒步占55.8%。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657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5%。其中:外国人2493万人次,增长5.5%;香港同胞2917万人次,增长3.5%;澳门同胞611万人次,增长10.4%;台湾同胞552万人次,下降0.2%。 3、国际旅游收入达1313亿美元
国际旅游收入131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其中:外国人在华花费771亿美元,增长5.4%;香港同胞在内地花费285亿美元,下降2.0%;澳门同胞在内地花费95亿美元,增长9.4%;台湾同胞在大陆花费162亿美元,下降0.2%。 4、入境外国游客亚洲占比75.9%,以观光休闲为目的游客占35.0%
入境外国游客人数中(含相邻国家边民旅华人员),亚洲占75.9%,美洲占7.7%,欧洲占13.2%,大洋洲占1.9%,非洲占1.4%。其中:按年龄分,14岁以下人数占3.8%,15-24岁占13.9%,25-44岁占49.3%,45-64岁占28.1%,65岁以上占4.9%;按性别分,男占58.7%,女占41.3%;按目的分,会议商务占13.0%,观光休闲占35.0%,探亲访友占3.0%,服务员工占14.7%,其他占34.3%。
按入境旅游人数排序,我国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前20位国家如下:缅甸、越南、韩国、俄罗斯、日本、美国、蒙古、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度、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德国、英国、朝鲜、法国、意大利(其中缅甸、越南、蒙古、印度、朝鲜含边民旅华人数)。 5、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1.55亿人次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55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3%。 三、旅游业发展趋势
1、未来全球旅游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直到2020年全球旅游人数将一直保持3.8%的年均增幅,2030年全球入境旅游人数将达到18亿。从2010年到2020年,国际旅游业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将分别以年均4.3%、6.7%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世界财富年均3%的增长率;到2020年,旅游产业收入将增至1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0%;所提供工作岗位达3亿个,占全球就业总量的9.2%,进一步确立其在全球经济的重要地位。
2、我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条件改善,对国内外旅游者的吸引力增强我国旅游资源丰富,文化自然遗产数量众多,截至2016年6月,我国已有50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位列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意大利,其中:文化遗产34处、自然遗产10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4处。另一方面,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尚未完全开发,尤其是中西部众多资源远未向游客揭开神秘的面纱,随着东部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中西部旅游资源的相继开发和旅游条件的改善,我国将会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吸引力,吸引众多的旅游者。
3、我国旅游业增长潜力大,对GDP贡献将不断增强
从我国国内旅游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深化,我国旅游行业快速发展,近十年来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及我国地震、冰灾等自然灾害影响,比重下降后逐步上升至2015年的4.99%。虽然我国旅游行业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但是比重值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在中等发达程度以上的国家,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约10%;以旅游为支柱或主导产业的国家,其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则超过20%。随着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需求的提高,尤其是随着中等收入阶层规模的不断增加,旅游消费预期会得到极大释放,旅游参与者规模将迅速扩大,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旅游总收入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未来增长空间较大。 然而,旅游业对GDP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其行业本身,实际上现代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已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围,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据统计,旅游产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元收入。在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产值可扩大2.71倍,国民收入扩大1.36倍,投资扩大0.25倍。旅游产业能够影响、带动和促进与之相关联的110个行业发展,增加就业,据研究表明,旅游从业者每增加1人,可增加4.2个相关行业就业机会。
4、旅游市场结构升级,逐步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过渡
我国旅游业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正面临一个整体转型问题。目前旅游市场体系的结构仍然比较单一,观光型旅游“一枝独秀”,无论是入境旅游、出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观光型旅游都占主体地位。未来一段时间,观光旅游仍将会保持第一
的市场份额,但随着我国中等收入家庭阶层的建立及逐步扩大,其对闲暇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生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将会选择以放松心身、体验生活的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届时,休闲度假旅游将迅速崛起,其旅游体现形式也将多样化,旅游市场结构将逐步完成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过渡。 (三)2020年新型肺炎疫情对旅游行业的影响分析 回顾2003年非典疫情基本情况
2003年非典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引发世界广泛关注。2003年的非典疫情始发于2002年12月,在2003年一季度的冬春之交逐渐传播开来,二季度疫情进入高峰期,5月前后为最高峰,至年中逐渐得到控制,三季度后疫情基本结束。 2020年新型肺炎传播速度更快,但致死率低
从累计病例的数字来看,非典的发展速度是相对平缓的:第一例报告病例之后2个月确诊病例升至218例,4个月确诊病例破千。2020年新型肺炎在首次公开确诊病例被报道后的25天,确诊病例就过千,然后迅速上升接近2千,截止1月31日24时,累计确诊人数达11791人,传播速度快,当前疫情仍处于快速爆发期。从致死率来看,截至2020年1月31号,新型肺炎致死率为2.2%,低于非典近10%的致死率。
2003年非典疫情对旅游行业的影响
流行性传染病事件窗口期出游意愿骤降带来国内客流量断崖式下跌,从2003年4月份开始,旅游业已经陷入困境,进入5月份后,涉外旅游已经基本停止,国内绝大多数旅游城市因非典而暂停接待游客。2003年国内游客流同比增速骤减13pcts至-0.9%,旅行社营业收入增速降低了28pcts,景区客流的降幅相比整体数据更大。
2020年新型肺炎疫情对旅游行业的影响
旅游出行相关政策:1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暂停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紧急通知,宣布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暂停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旅游产品。国家移民管理局表示建议内地居民合理安排出国出境计划,如无特殊需要建议推迟出行时间,并且在28日暂停办理内地居民往来港澳地区旅游签注。而包
括英国航空、美国航空等在内的境外航空公司陆续宣布自2月初开始停飞往返中的航线。
由于疫情影响,主要旅游景区陆续在1月24/25/26日停业。上市公司景区方面,绝大多数在24、25日两天内已暂停营业,具体开业时间待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