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新课程体系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应对策略 迟艳华题的思考。 韩秀芳 如何实现新课程体系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是笔者对这一问 1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的必要性 1.1教材方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 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老师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 高中历史教材与初中历史教材有着很大的差异。1)初 故事传说、时事内容,引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中历史教材是按时间顺序编排,而高中历史教材以模块为 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共设有9个 模块。这种中外混编、时序颠倒的课程体系跳跃性大,缺 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要求较高。2)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 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力要求基本上是识记、了解、理解。 高中历史知识量大,理论性强,能力要求高。 1.2教师方面 高中历史教师多数是不教初中的,对初中历史的整个知 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不甚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忽略知 识的衔接和过渡,认为所讲内容非常基础,学生在初中肯定 已经掌握了,孰知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教学双方都很困惑。 1.3学生方面 初中学生普遍轻视历史,认为是“副科”,学习习 惯差。笔者曾调查过高一新生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学 生就答了2个字——划、背。应对考试划划背背,考试后 自然忘记。因此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缺乏高中新教 材预设的基础知识,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根本不知道。 2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对策 2.1上好高一新学期导言课 多数高一新生不重视历史科目是因为对历史的价值 认识不到位,因此高一历史第一节课不能上成师生见面 课,随便聊聊,也不能开篇就进入具体历史知识的学习, 而是首先要强调学习历史的意义和作用,可以进行课堂讨 论“你认为学习历史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然后教师再 谈自己的观点,即丰富自我、发展个性、减少失误、加速 成长、承担使命、自觉人生。教师要特别注意,要谈自己 的亲身感受,避免说教式的讲解,也可以结合一些伟人的 成长历程进行讲解,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共鸣。 2.2进行学情调查与分析,确定教学内容与方法 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是进行教学与设计的一 种依据。了解学生初中学习的内容,清楚学生的知识储 备,对较好地处理高中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进行 有的放矢的教学是有帮助的。高一教师可以依据课标、 学情,适当地整合教材,该删的删,该补的补。如讲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时,很多学生对朝代更替不清楚,教师 就要给学生“补”朝代歌。 2.3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在教学“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宗法制一目时,可 以介绍宗法观念影响在现今社会的表现,家谱、祠堂、 过年祭祖、祭黄帝陵、炎帝陵等都是贴近生活的,是学 生了解甚至经历过的,学生不光认真听讲,还积极参 与,思考宗法观念影响其他的表现。 2.4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有的高一学生还以初中那种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 史学习,这使其在学习历史时感到困难重重,因此在高中历 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1)教师要重视学生预习、听课、及时复习三个基 本环节。新教材信息量大,呈现方式多样,有文字、图 片、表格,还配有知识链接和资料卡片,这些预习时都 要关注。指导学生上课时做到眼、脑、手、口并用,既 认真听课,又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做好笔记。 2)引导学生掌握一般历史学习方法。高一新生对 于历史学习,还处于摸索阶段,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 习技巧的点拨非常重要。比如研究问题要论从史出,史 论结合;比如原因分析法,要关注分析的角度,可从政 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也可按内因、 外因(或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去分析;又如从构成事 件的要素分析问题,像分封制,就要考虑分封的目的、 内容(对象、受封者的权利和义务、分封的方法)、作 用等。有了恰当适宜的方法,他们将加快适应高中学 习,并可能会受益终身。 3)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发挥学生主体性。为 此,高一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件事:要保护学生课堂发言 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言,并找出他们发言的闪光点及 时加以肯定;要倡导学生之问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 讨论和合作;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如角色 扮演等,创造机会让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信息并 得出结论;布置作业时要设置一些开放性试题,等等。 3小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上是笔 者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探究还是浅层次的,今 后将进一步结合新教材的教学实践,做更加具体的深入 细致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较快适应 高中新教材的学习。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三中学历史组) 20lo ̄5FJ上第l3期(总第199期)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