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派丨太阳鱼无异症爆发性死亡,背后“真凶”竟然是它!
当代水产独家报道:
作者 | 活宝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梁芝源 胡雄
来源 | 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杂志社
一、基本信息
2018年7月,广东佛山顺德。
池塘面积11亩,水深2.5米,主养品种为太阳鱼,规格约80尾/斤,存塘量约35万尾。
二、发病情况
该塘太阳鱼自7月8日开始发病,死鱼日渐增多,最大日损耗量达上万尾,内服过抗生素,但效果甚微,至7月17日仍有近万尾死鱼/天,于7月18日采样送至活宝源生物科技检测。
据塘主反映,其数个太阳鱼池塘均有相似病情,病鱼症状基本一致。根据往年经验,内服大剂量抗生素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根治,直至冬季水温降低后才逐渐自动痊愈,停止死鱼。
三、病鱼症状
初步观察,病鱼体表完好,仅眼睛轻微塌陷,有少量瘀血斑,无任何其它明显异状。掀开鳃盖,鳃丝结构完好,颜色淡红,未见明显异常。
HYZ.003-01:病鱼体表无明显异状
HYZ.003-02:仔细观察,病鱼眼睛轻微凹陷,有少量血丝(瘀血斑)
解剖,肝脏淡红,轻微萎缩,胆黄,胆汁外渗;脾脏暗红;后肾未见异状。胃空,内有少量淡黄色粘液,肠道前端黄色、软化。未见其他明显异常。
HYZ.003-03:病鱼内脏基本正常
四、实验室诊断
光学显微镜观察,鳃未见明显异常;体表粘液,未见明显异常;胃粘液,见大量细菌及活泼、细小寄生虫;肠道中段粘液见少量活泼、细小寄生虫;肝、脾、肾组织压片,均见大量活泼、细小寄生虫。所有部位的寄生虫形态高度一致,体长仅约10μm,但由于运动极迅速,无法观察到清晰的虫体结构。取高清载玻片,刮取肠粘液涂片,凉干,进行瑞士-吉姆萨染色,中性树胶封片。油镜下观察,虫体长约6.8~10.4μm,宽约2.4~5.5μm,呈卵形或倒梨形,两侧对称,虫体前端有“八”字形深着色区,体表有8根长鞭毛。综合判断,应为肉足鞭毛门、鞭毛亚门、动鞭毛纲、双滴虫目、双滴亚目、六前鞭毛虫科、六前鞭毛虫属的某些种类。
显微镜下的虫体结构
HYZ.003-04:病鱼肾脏组织压片,可见大量虫体(40*10)
HYZ.003-05:病鱼胃粘液压片,可见大量虫体(40*10)
HYZ.003-06:病鱼胃粘液涂片,瑞士-吉姆萨染色,虫体呈卵形或倒梨形(100*10)
无菌操作,选取3尾病鱼,将其后肾组织接种于脑心浸液培养基(BHI),划线后置于28℃恒温培养3天,仅其中一尾分离到疑似致病菌。将其转接纯化后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疑似致病菌对强力霉素、恩诺沙星、新霉素等较敏感。
HYZ.003-07:3尾病鱼,仅1尾分离到高疑致病菌(a-HS)
HYZ.003-08:药敏试验,分离到的高疑致病菌对强力霉素(43)、恩诺沙星(42)、新霉素(45)等较敏感。
五、病因分析
综合检测结果,我们认为:①寄生虫为第一致病原,该寄生虫不仅仅寄生于胃、肠等消化系统,也可扩散到肝脏、脾脏、肾脏等组织器官中;②部分病鱼已继发感染了细菌,进一步加剧了病情。
六、治疗方案
(1)水体杀虫:使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等广谱性杀虫药。必要时隔天再施药1次。
(2)内服驱虫、抗菌:阿苯达唑、吡喹酮或中药类驱虫药和强力霉素等抗生素,连续
5-7天。
由于病情十分紧急,塘主结合经验及实际情况,使用了硫酸铜、阿维菌素等多种杀虫药进行水体杀虫;同时内服咪唑类、中药类驱虫药以及恩诺沙星等多种药物进行体内驱虫、抑菌。
七、疗效反馈
7月18日,早上捞死鱼数桶,估计当天死鱼上万尾。上午送检。
7月22日,塘主反馈,用药后死鱼已大幅减少,从之前的上万尾一天锐减为一千多尾一天。
8月2日,塘主反馈仍有近千尾死鱼一天,复检,病鱼胃粘液仍检出大量寄生虫。
8月12日,塘主反馈,死鱼继续减少,一天死亡一百尾左右,仍未能断尾。
八、梁工点评
(1) 据相关资料,肉足鞭毛门、动鞭毛纲有3个目、4个科的种类寄生于鱼类,常见的有锥体虫、隐鞭虫、六前鞭毛虫等。但近年来报道的主要集中在锥体虫病和隐鞭虫病,而关于六前鞭毛虫病的报道极少。
据已有研究,寄生在鱼类体内的六前鞭毛虫多达十余种,在我国分布较广泛,可寄生于多种淡水鱼类的不同器官,如中华六前鞭毛虫寄生于多种鱼类的肠、胆囊等多种器官中,
全国各养鱼地区均有发现,尤以草鱼为常见,一年四季均可见,以春夏、夏秋之际为普遍。
六前鞭毛虫的致病作用,目前尚难定论,一般认为无害或是起帮凶作用,但国外报道能引起病鱼失去食欲、消瘦、行动迟缓和死亡。在本案例中,不仅从病鱼的胃粘液中检测到大量虫体,也在病鱼的肝脏、脾脏、肾脏等关键性器官中观察到大量的虫体,结合发病规律及治疗情况等,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种六前鞭毛虫病。
(2) 我们将病鱼置于4℃冰箱恒温放置24小时,发现病鱼胃、肝脏、脾脏、肾脏等组织的活虫体数量大幅减少,仅见零星数个活虫体;同时,病鱼的肌肉、眼睛、脑等部位也观察到零星个别活虫体。这表明,六前鞭毛虫在受胁迫(缺氧胁迫)时可移动到鱼体的各个部位,这可能是该病难彻底根治的重要原因。
(3) 六前鞭毛虫的生活史尚不完全清楚,仅知只有1个宿主;营养体可在宿主肠中繁殖分裂,形成包囊;包囊可生活于水中数天,最多一星期;宿主可能是通过吞食包囊或营养体而受感染。但是,由于国内对该虫的研究较少,无相关的治疗报告(药物)可参考,尽管客户通过以杀虫为主、抑菌为辅的治疗方案迅速有效控制病情,但无法根治。关于该寄生虫的感染途径、致病机理和最佳治疗措施,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