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东省德州市中学2022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来源:画鸵萌宠网


山东省德州市中学2022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新型净水剂高铁酸钾(K2FeO4)为暗紫色固体,可溶于水。工业上制备K2FeO4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次氯酸盐氧化法:①2FeCl3+10NaOH+3NaClO = 2Na2FeO4+9NaCl+5H2O , ② Na2FeO4 + 2KOH == K2FeO4 + 2NaOH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①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②为复分解反应

C.IA族元素最外电子层都只有1个电子,含有碱金属元素与氢元素,氢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C错误;

D、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VIIA族元素氟,无正价,故D错误; 故选A.

3. 在NaCl、MgCl2、MgSO4三种盐配制的混合液中,Na+为0.1mol,Mg2+为0.25mol,Cl﹣为0.2mol,则SO42﹣为( ) A.0.5 mol

B.0.15 mol C.0.25 mol D.0.2 mol

参考答案:

D

B.反应①中NaClO 是氧化剂

C.反应②的产物K2FeO4中Fe为+4价,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 D.若有2 mol FeCl3 发生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6 mol 参考答案: C 略

2. 下列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描述正确的是( )

A.具有相同电子层数而又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排列的横行称为周期 B.元素周期表共有14列元素:7个主族和7个副族

C.元素周期表的第一列元素称为第IA族,均为活泼的金属元素 D.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VIIA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为+7价

考点: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 专题: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解度专题.

分析:根据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总数相等,则有n(Na)+2n(Mg)=n(Cl)+2n(SO4

+

2+

2

),据此计算.

+

2+

2

解答:根据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总数相等,则有n(Na)+2n(Mg)=n(Cl)+2n(SO4

),即:

2﹣

0.10mol×1+0.25mol×2=0.20mol×1+2n(SO4), 解得:n(SO4)=0.2mol 故选D.

点评:考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难度不大,利用常规解法,比较麻烦,本题根据溶液不显电性阳离子与阴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即电荷守恒原则解答,注意电荷守恒原则在混合溶液有关离子浓度计算经常运用.

4. (不定项)在常温下,发生下列几种反应:①16H++10Z-+2XO4-=2X2++5Z2+8H2O;②2A2++B2=2A3++2B-;③2B-+Z2=B2+2Z-。根据上述反应,判断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溶液中可发生:Z2+2A2=2A3+2Z B. Z2在①、③反应中为还原剂

C. 氧化性强弱的顺序为:XO4>Z2>B2>A3 D. X2+是XO4-的还原产物

2﹣

参考答案:

A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分析】A、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电子层数=周期序数; B、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

C.IA族含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VIIA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为+7价有碱金属元素与氢元素; D、氟无正价.

【解答】解:A、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电子层数=周期序数,所以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所处的周期序数相同,所以具有相同电子层数而又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排列的横行称为周期,故A正确;

B.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故B错误;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反应①16H++10Z—+ 2XO4—=2X2++ 5Z2+ 8H2O中,氧化性XO4->Z2;反应②2A2十+B2=2A3++ 2B- 中,氧化性B2>A3+;反应③22B—+Z2=B2+2Z—中,氧化性Z2>B2,所以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O4->Z2>B2>A3+,据此分

1 / 5

析解答。A.根据反应Z2+2A2+=2A3++2Z—,可得氧化性是Z2>A3,符合上述推断,可以发生,A项正确;B.根据上述化学反应,反应①中Z2是氧化产物,反应③中,Z2是氧化剂,B项错误;C.根据上述分析,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O4—>Z2>B2>A3+ ,C项正确;D.根据反应①,X元素的化合价由+7价降低到+2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则X2+是XO4— 的还原产物,D项正确;答案选B。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A、金属钠着火应该用沙子灭火,因为钠和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能与水或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会使燃烧更剧烈,所以不选A;B、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所以错误,不选B;C、蒸馏实验中加入几粒沸石可以防止暴沸,正确,选C;D、浓硫酸和氢氧化钠会发生酸碱中和放出大量的热,且氢氧化钠也有腐蚀性,所以错误,不选D。

5. 下列各物质所含原子数,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0.3molNH3 ②22.4L氢气(标准状况下) ③ 16g氧气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①③②

参考答案: C 略

6. 结合如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8.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等物质的量的FeCl2与FeCl3,前者比后者少NA个氯离子 B.16g CH4和18g NH3所含质子数均为10NA

C.1mol过氧化钠与足量水反应时,转移电子的数目为2NA D.常温常压下,相同体积的Cl2、HCl含有的分子数和原子数均相同

参考答案:

D

解:A、没有具体指明物质的量具体是多少,故个数无法计算,故A错误; B、16gCH4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有10mol质子;18g NH3的物质的量为子,二者含有的质子数不同,故B错误;

mol,含有

mol质

A.正极被保护 B.H向Zn电极移动

C、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为歧化反应,1mol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转移1mol电子即NA个,故C错误; D、氯气和氯化氢都是双原子分子,故常温常压下,相同体积的Cl2、HCl含有的分子数和原子数均相同,故D正确。

C.加入少量KSCN溶液,变血红色 D.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Fe-2e-=Fe2+ 参考答案: A 略

7. 进行化学实验时应强化安全意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金属钠着火时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 用试管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时使试管口竖直向上 C. 蒸馏实验时向蒸馏瓶中放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 D. 浓硫酸溅到皮肤上时立即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9. 对符号中“3”所表示的含义,说法不正确的

+3 A.3O2——表示三个氧分子 B.SO3——表示一个三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三个氧元素

C. Al——表示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 D.3H——表示三个氢原子 参考答案: B 略

10. 下列各组排列顺序中正确的是( ).w.w.k.s.5.u.c.o.m

2 / 5

A.微粒半径:Na+>K+>Cl->S2- B.稳定性: HI> HBr>HCl>HF C.酸性:HClO4>H2SO4>H3PO4>H4SiO4 D.熔点: HI> HBr>HCl>HF

参考答案: C 略

B.达到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11. 下面有关硅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硅是非金属元素,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B.硅是构成矿物和岩石的主要元素,硅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 C.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游离态存在 D.硅的导电性能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14. 下列有关原电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 B

13. 下列关于反应限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反应限度是一种平衡状态,此时反应已经停止

C.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都不再改变 D.不少反应都具有可逆性,只是有的程度小,有得程度大 参考答案: A 略

参考答案:

C

A.硅是非金属元素,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A正确;B.硅是构成矿物和岩石的主要元素,硅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B正确;C.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但属于亲氧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C错误;D.硅的导电性能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D正确,答案选C。

A. 铝片和镁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NaOH溶液中,铝片作负极 B. 铁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浓硝酸中,铁作负极 C. 镀锌铁和镀锡铁的镀层破损后,前者较易被腐蚀

D. 将反应2Fe3++Fe = 3Fe2+设计为原电池,可用锌片作负极,铁片作正极,FeCl3溶液作电解质

参考答案:

A

【详解】A.由Al、Mg、NaOH组成的原电池,Al做负极失电子生成AlO2-,A项正确;

B.由Fe、Cu、浓硝酸组成的原电池,Fe遇到浓硝酸会钝化,Cu与浓硝酸反应失电子,Cu作负极,B项错误;

C.镀锌铁镀层破损后Fe作正极被保护,镀锡铁的镀层破损后Fe作负极被腐蚀,后者较易被腐蚀,C项错误;

D.将反应2Fe3++Fe═3Fe2+设计为原电池,Fe作负极,活泼性比Fe弱的作正极,所以不能用Zn作负

12. 实验室实验时也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中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向内推压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

A.长颈漏斗下端口产生气泡 B.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C.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上升 D.注射器内有液体

极,D项错误; 答案选A。

【点睛】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为该题的解题突破口,书写电极反应式要注意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如本题A选项中Al在碱性溶液中以AlO2-形式存在。

3 / 5

15. 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若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总数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⑵若试管Ⅱ中的溶液是品红试液,反应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SO2具有________性。反应充分后,取下试管Ⅱ并在酒精灯上加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实验过程中,试管Ⅱ管口塞一团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作用是_______________,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阴离子的半径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X>Y>Z>W B.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C. Y的两种单质在常温下可以相互转化 D.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W>Z 参考答案: D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右下图是实验室用铜片与浓硫酸制取SO2并验证其性质的装置图。往试管Ⅰ中加入一小块铜片,再加入3~5mL 浓硫酸,用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塞好试管,加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试管Ⅱ的溶液中。

参考答案:

⑴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溶液变红;酸;SO2+H2O=H2SO3; ⑵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溶液红逐渐褪去;漂白;溶液逐渐变红; ⑶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SO2+2NaOH=H2O +Na2SO3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把下列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1)CO

+2H

CO2↑+H2O AgCl↓

(2)Ag+Cl

2+

(3)Cu+2OH

Cu(OH)2↓

(4)SO2十2OH参考答案: (1)K2CO3+H2SO4(2)AgNO3十NaCl

⑴若试管Ⅱ中的溶液是石蕊试液,反应一段时间后,试管Ⅱ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生成的SO2气体水溶液具有_____性,S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0+H2O

K2SO4+H2O+CO2↑ AgCl↓+NaNO3 Na2SO4+Cu(OH)2↓

Na2SO3十H2O(或其他合理答案)

(3)CuSO4+2NaOH(4)SO2+2NaOH

18. 某学生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程度:

4 / 5

(1) 4Fe(OH)2+O2+2H2O= 4Fe(OH)3 。 (2)溶液颜色由浅绿色转为黄色 ;2Fe2++H2O2+2H+=2 Fe3++2H2O 。 方案A:淀粉溶液结论:淀粉没有水解。

水解液

无银镜现象

(3)Fe3++3SCN-=Fe(SCN)3 ,1nm~100nm ;丁达尔现象 。

方案B:淀粉溶液结论:淀粉没有水解。 方案C:

水解液中和液溶液变蓝

结论:淀粉完全水解。

上述三个方案设计和结论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方案A设计和结论均不正确,因为水解液中的H2SO4未用碱液中和,在酸性条件下,银氨溶液不能与葡萄糖发生银镜反应。按方案A设计进行操作,可能是淀粉没有水解或部分水解或全部水解。 方案B设计正确,结论不正确,这是因为淀粉也可能部分水解,而未水解的残留淀粉也会使碘水变蓝,故不能得出淀粉没有水解的结论。

方案C设计正确,结论也正确,因为按设计方案,有银镜现象说明有葡萄糖,遇碘水不变蓝说明已无淀粉。

19. 已知甲、乙、丙、丁、戊、己六种物质中含同一种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其中,丁是一种红褐色沉淀,戊是一种白色沉淀。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戊→丁的化学方程式: ▲ 。

(2)在乙溶液中加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3)丙溶液中阳离子可以用一种钾盐来检验,试着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由丙可以制得丁为分散质的胶体,该胶体中丁粒子直径的大小范围是 ▲ ;实验室常用 ▲ 来区分溶液和胶体这两种分散系。

参考答案: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