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physical poets
在十七世纪初期,出现了一批以奇特的比喻,口语化诗体,富于变化的格律等为主要特征的诗人,人们称之为 “玄学派诗人(Metaphysical poets)”.这些诗人是一群博学多才的人。正如塞缪尔·约翰逊The Lives of the English Poets 所描述的那样:“… the metaphysical poets were men of learning,and to show learning was their whole endeavor.”玄学派诗人”的主要代表者是约翰·多恩 (John Donne, 1572—1631), 乔治·赫伯特 (George Herbert, 1593—1633), 理查德·克拉肖 (Richard Crashaw, 1613?—1649) 和亨利·沃恩 (Henry Vaugham 1621—1695)等等。这其中要数约翰·多恩最具代表性。他的诗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甜美诗体。他摒弃了过去人们在诗歌中所应用的传统的意象,采用了奇特的比喻,多变的格律等,具有他独特的诗歌特色
John Donne(1572 - 1631)
多恩出生在伦敦,就读于牛津大学,后来又在伦敦学习过法律。他原本是一名天主教徒Catholic,但由于长期受到宗教迫害,最后改信英国国教Church of England。1596年和1597年,多恩跟随艾塞克斯伯爵Essex of Earl征伐西班牙,后成为女王大臣托马斯·埃格尔顿爵士(Sir Thomas Egerton)的秘书(secretary)。1602年,受托马斯·莫尔爵士的影响,他丢掉了这个职务,因为前者不同意他与女儿安妮Ann More的婚姻。1615年,多恩改信英国国教,成为当时著名的布道者(preacher),从1621年担任圣保罗大教堂的教长(Dean of St. Paul’s Cathedral)。他的诗作大都是在死后发表的,第一部诗集于1633年出版。
多恩与乔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和安德鲁·马韦尔(Andrew Marvell)同属最伟大的玄学派诗人Metaphysical poets。他的创作他不仅影响了他同时代的诗人,还影
响到艾略特Eliot 、约翰·克娄·兰塞姆(John Crowe Ransom,)、爱伦·泰特(Allen Tate)等二十世纪时的诗人。与其他玄学派诗人一样,多恩的诗作也运用比附比喻(conceits)(精巧、惊人的比喻),也从日常生活和广博的学识中寻找意象。在玄学派诗人中,他能将强烈的情感和学识上的独创和练达加以完美结合。作品包括爱情诗Love poety、讽刺诗satire、格言诗、宗教诗religious poetry以及布道文sermon等。诗歌节奏有力,语言生动,想象奇特而大胆,常使用莎士比亚式的机智的隐喻metaphor,这些特点在他的诗集《歌与短歌》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多恩是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启迪了包括乔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安德鲁·马维尔(Andrew Marvell)等一大批杰出诗人在内的所谓“玄学诗派”。 多恩和他开创的玄学诗派在18世纪遭到人们冷落,到了20世纪,现代派诗人叶芝(Yeats)、T.S.艾略特T.S. Eliot等都从多恩的诗歌中广泛汲取营养,多恩因而被看成是现代派诗歌的先驱。
约翰·多恩死后出版第一部诗集,长期受人争议,直到二十世纪才被公认为大师。
多恩早期创作爱情诗
如《歌与十四行诗》(Songs and Sonnets)。很多诗作饱含机智、嘲讽,也有些诗作表现出柔和与深情。他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创作的爱情诗,特别是《挽歌》(Elegies),在格调和情感深度方面明显不同于当时传统的宫廷爱情诗。
多恩后期的作品
带有浓重的宗教和哲学色彩,表达了一个人对生死和局限性倍感困扰的思想。《死亡,
不要骄傲》和《病中赞歌》(Hymn to God, My God, in My Sickness)都是比较有名的宗教诗歌。
散文作品
多恩的散文作品也很出众。《假殉教者》(Pseudo-Martyr)批评了为信仰而死的天主教徒。在《突发事件的祷告》(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s)中,以“没有人是孤岛”开头的那一节很有名。这部作品是他对疾病和死亡进行的一系列思考。他的布道也很受欢迎,被收入《布道词》(The Sermons)一书。
George Herbert(1593—1633)
乔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1593—1633 ),威尔士诗人、演说家、牧师,出身于富有的艺术之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剑桥大学和议会都曾担任高级职务。
乔治·赫伯特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期间在语言和音乐方面表现优异,1620年被选为学校的公共演说者(一个需要拥有诗才、口才并享有崇高荣誉的职务),一直担任到1628年。
进入学院的意图本想成为一名牧师,但国王詹姆士一世注意到了他的才华,于是赫伯特为议会工作了两年,詹姆士去世以后,赫伯特在其朋友的劝说下重新拾起对宗教事物的兴趣,1630年,他放弃了世俗追求,供职于英格兰教会,一直到去世他始终在萨尔兹伯里附近的圣安德鲁·伯默顿的一个小教区担任负责人。他不遗余力地关怀教区信徒,为生病的教徒带去圣餐,向穷人施舍衣食。
他创作了大量的宗教诗歌,其特点是用词严谨、格律多变,巧妙地运用了玄学诗派所崇尚的意象与奇想。他以诗作闻名,如,圣歌《召唤》(The Call),他的160多首诗全部收录在诗集《教堂》(The Temple) 中。
Andrew Marvell (1621-1678)
Andrew Marvell was a Metaphysical poet who was also well known as a satirist and politician. \"To his Coy Mistress\" is a rather elaborate attempt by the speaker of the poem to persuade his \"coy mistress\" to sleep with him.
安德鲁·马维尔(Andrew Marvell, 1621―1678)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玄学派诗人
玄学派诗歌在18和19世纪一直为世人所忽视,直到20世纪初,才从历史的尘封中重见天日。马维尔的诗集在出版之时并未引起公众注意,在艾略特给予玄学派诗人以高度评价之后,马维尔作为这派的一员才得以闻名。他的诗作并不多,其中脍炙人口的不过三四首早期诗作, 然而他的作品以简洁、警辟、生动、文雅而为人所称道。一提起他,人们通常会想到的是他的名作《致他的娇羞的女友》(To His Coy Mistress),一首表现“及时行乐”(Carpe diem)主题的好诗。殊不知他的《花园》(The Garden)一诗亦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该诗文字绮丽,音韵优美,意象生动,将田园诗的风格和玄理诗的特点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他特有的风格。
Cavalier Poets
Robert Herrick(1591—1674)
罗伯特·赫里克(Robert Herrick,1591—1674), 英国资产阶级时期和复辟时期的所谓“骑士派”(Cavalier Poets)诗人之一。”。“骑士派”诗主要写宫廷中的调情作乐和好战骑士为君杀敌的荣誉感,宣扬及时行乐。不过赫里克也写有不少清新的田园抒情诗和爱情诗,如《樱桃熟了》 、《快摘玫瑰花苞》、《致水仙》、《疯姑娘之歌》等诗篇成为英国诗歌中的名作而永久流传。他的许多诗被谱曲传唱。赫里克传世的约1400首诗分别收在《雅歌》(1647)和《西方乐土》(1648)中。
罗伯特·赫里克 1591 年出生于伦敦切普赛德,是富甲一方的金匠goldmith尼古拉斯·赫里克的地 7 个孩子。1607 年师从叔父威廉·赫里克,当金匠学徒。
1613 年入剑桥圣约翰学院学习。 “琼森弟子派”中年龄属他最长,所谓“琼森弟子”即对琼森(Ben Jonson)顶礼膜拜的一批骑士派诗人。在德文郡Devonshire,他过着与世隔绝的乡村生活,写下了一些佳作,但他无时无刻都在渴望着伦敦的享乐生活。 1647 年,共和政体剥去其教职之后,赫里克回到伦敦定居西敏斯。 1648 年发表重要诗集《金苹果园》(Hespirdes),诗集共收诗作 1200 首。 1660 年查理二世复辟后,再次赴德文郡任职, 1647 年卒于德文郡,享年 83 岁年,德文郡也成了他的葬身之所。赫里克终身未娶。
作品
赫里克的许多诗作所关心的都是“珍惜光阴”或曰及时行乐、把握每一天的话题,这一点在电影《死亡诗社》里得到广大。一般认为诗人最好的作品是“科琳娜欲去采山楂”。他一生写了不少以淳朴的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抒情诗,以田园抒情诗和爱情抒情诗著称。他和他的诗集《西方乐土》长久以来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原因就在于诗中所体现的抒情风格。在诗人去世后到18世纪末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诗人受到了相对的冷落,直到后来约
翰.尼古斯(John Nichols)通过《绅士杂志》,使对赫里克的研究又再次兴起。他的《给少女们的忠告》,《考利纳前去参加五朔节》 ,《衣裙之歌》等都成为19世纪诗集编纂者的娇宠。
Sir John Suckling(1609-1642)
约翰·萨克林爵士(Sir John Suckling,1609–1642年),英国诗人。与罗伯特·赫里克Robert Herrick和理查德·洛夫莱斯Richard Lovelace同属查尔斯一世Charles I王廷里的骑士派诗人。萨克林的抒情诗很著名,用词简朴清晰。许多诗歌带有些许玩世不恭式的机智(witty),如《永远的爱人》和起句为“为什么这样子苍白,憔悴,痴心汉?”的诗歌。《婚礼曲》是他最优秀的长诗作品。剧本包括《阿格劳拉》(Aglaura)(1637年)、《魔鬼》(The Goblins)(1638年)和《布伦诺拉特》(Brennoralt)(1640年)。这些剧本结构安排很糟糕,主要是其中的诗歌比较著名,但在萨克林那个时代,却很受宫廷人士的喜爱。
萨克林出生在米德尔塞克斯郡的一个富裕家庭。就读于剑桥大学,之后到欧洲各处游历。1630年,他受封为爵士,是查尔斯一世的坚定支持者,在保皇党人与议会之间的权力斗争中,站在保皇党一边。1641年,萨克林企图解救被议会囚禁在伦敦塔中的斯特拉福德伯爵,失败后逃到法国。一年之后在法国自杀身亡suicide。
他创作的《阿格劳拉》(Aglaura,1637)是一部严肃的剧作,而其抒情作品则吸收多恩(Donne)和赫伯特(Herbert)的某些特点,总的说来,其语言上极为精炼. 这些作品后来均收录在《残光集》(Fragmenta Aurea,1646)中。
Richard Lovelace(1618---1657)
Richard Lovelace 出身于贵族家庭,是家庭的长子,其父为公爵。在1642年4月30日,他代表肯特的保皇派,向国会请求恢复英国国教大主教的职务;结果他立即被威斯敏斯特警卫室囚禁起来,为了消磨时间,他写了“To Althea,From Prison\",其中包括了正如每一章摘要所记录的—英国散文中的名句“石墙围不成真正的监狱,铁栅栏围不成铁笼子”。Lovelace主要表达的是身体上遭到囚禁或压迫并不能抑制住他的想象力或精神。
趣事:Lovelace在监狱里创作了一卷诗集,名字叫Lucasta,是他创作的水平最高的诗集。在Lucasta中,他的许多诗句都是写给Lucy Sacheverell的,他通常称她为Lux Casta。可惜的是,她误认为他在1646敦克尔克战役中牺牲了,因此她嫁给别人了。可惜啊。
John Milton(1608~1674)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英国诗人、政论家,民主斗士。弥尔顿是清教徒文学的代表,他的一生都在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而奋斗,代表作《失乐园》Paradise Lost是和《荷马史诗》、《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诗歌。
人物大事记
约翰·弥尔顿1608年12月9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puritain家庭。父亲爱好文学,受其影响,弥尔顿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爱文学。1625年16岁时入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并开始写诗,1632年取得硕士学位。因目睹当时国教Church of England日趋反动,他放弃了当教会牧师的念头,闭门攻读文学6年,一心想写出能传世的伟大诗篇。
1638年弥尔顿为增长见闻到当时欧洲文化中心意大利旅行,拜会了当地的文人志士,其中有被天主教会囚禁的伽利略Calileo。弥尔顿深为伽利略在逆境中坚持真理的精神所感动。翌年听说英国革命即将爆发,便中止旅行,仓促回国,投身革命运动。 1641年,弥尔顿站在革命的清教徒一边,开始参加宗教论战,反对封建王朝的支柱国教。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5本有关宗教自由的小册子,1644年又为争取言论自由而写了《论出版自由》。
1649年,革命阵营中的独立派将国王推上断头台,成立共和国。弥尔顿为提高革命人民的信心和巩固革命政权,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等文,并参加了革命政府工作,担任拉丁文秘书职务。1652年因劳累过度,双目失明。
1660年,王朝复辟,弥尔顿被捕入狱,不久又被释放。从此他专心写诗,为实现伟大的文学抱负而艰苦努力,在亲友的协助下,共写出3首长诗:《失乐园 》 Paradise Lost(1667),《复乐园》Paradise Regained(1671)和《力士参孙》Samson Agonistes (1671)。1674年11月8日卒于伦敦。
名人杰作
约翰·弥尔顿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在剑桥大学求学时和毕业后一个时期,钻研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熏陶。1638年他旅行意大利,访问过被天主教会关在狱里的伽利略,并和意大利的文人学者交往。1639年,英国革命形势紧张,他回国参加反对国王和国教的斗争,在1641-1645年间发表过许多政论小册子,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新政府任命他为拉丁文秘书。他写了不少文章捍卫共和国,因积劳过度,双目失明,但仍坚持斗争。王朝复辟后,他受到迫害,著作被焚毁,生活贫困。这一时期,他完成了三部杰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弥尔顿早年的创作主要是短诗,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快乐的人》L’Allegro和《幽思的人》Il Penseroso(1632)。这两首诗描写诗人的轻松愉快心情和沉思的乐趣,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生活享受的追求。他的十四行诗歌颂自由,斥责教会,或抒写个人的情怀,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
弥尔顿在担任政府职务前后写过不少政论文,参加宗教和政治论战。他站在清教徒立场,主张取消国教的主教制度,并在政治问题上给王党以有力打击。他的《论出版自由》(1644)主张言论自由,反对当权的长老派的跋扈。《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1649)从《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学说中找出论据,说明人民有权废除和杀死暴君,以坚定人民的革命信心。《为英国人民声辩》Defence of the English people(1651)驳斥反动派所谓英国人民犯了弑君之罪的谰言。
《失乐园》Paradise Lost长约一万行,分十二卷,故事取自《旧约》Old Testament。夏娃Eve和亚当Adam因受撒旦Satan引诱,偷吃善恶树上的禁果,违背了上帝旨令,被逐出乐园。
弥尔顿继承了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想,接受了十七世纪新科学的成就,同时对它们采取批判的态度。他肯定人生,但否定无限制的享乐。他肯定人的进取心、自豪感,但否定由此演变出来的野心和骄傲。他肯定科学,但认为科学并不是一切,有科学而没有正义和理想,人类不会得到和平与幸福。弥尔顿的这种思想也就是革命的清教思想的反映。
弥尔顿在思想上要批判骄矜的撒旦,感情上却同情他所处的地位,因为撒旦受上帝惩罚,很像资产阶级受封建贵族的压迫。在描绘地狱一场时,弥尔顿虽然口口声声说撒旦骄傲、野心勃勃,但在对话里,在形象上,撒旦又完全是一个受迫害的革命者。这个形象十分雄伟,在凶险的地狱背景衬托下,他的战斗决心表现得更鲜明。
同时通过和撒旦一起被贬入地狱的天使们的形象,诗人描绘了当年愤怒的革命战士。而诗中的上帝却显得冷酷无情,缺乏生气。
弥尔顿在这首诗里对于封建贵族的放荡生活也给予尖锐的批评。
在《失乐园》里,弥尔顿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诗人的革命热情和高远的想象使他雕塑出十分雄伟的人物形象,如撒旦、罪恶、死亡等,描绘了壮阔的背景,如地狱、混沌、人间等。他的诗歌风格是高昂的。诗中运用了璀璨瑰丽、富有抒情气氛的比喻,独特的拉丁语的句法,和雄浑洪亮的音调等。在结构上,《失乐园》承继着古希腊、罗马史诗的传统,成为英国文学中一部杰出的史诗。
《复乐园》(1671)四卷,根据《新约·路加福音》描述耶稣被诱惑的故事。耶稣在约旦河畔由圣徒约翰施洗后,准备公开布道,这时圣灵引他到荒郊,先要给他一次考验。这考验就是撒旦对他的引诱。撒旦第一天以筵席,第二天以城市的繁华和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引诱耶稣,都遭到拒绝。第三天撒旦使用暴力,把耶稣放在耶路撒冷的庙宇的顶上,他也毫不畏惧。后来天使们把他接下来,认为他胜利地经受了考验,于是他开始面道,替人类恢复乐园。
《复乐园》和《失乐园》都说明了生活的引诱问题,但《失乐园》所强调的是理性控制情欲,是人文主义对生活的肯定和清教的道德观之间的相互协调;而《复乐园》则强调信仰消除情欲,体现宗教思想的胜利,这首诗反映了革命挫败后,诗人厌弃和抗拒复辟王朝的道德堕落和反动王朝对古代文化的歪,以锻炼自己的性格,继续和封建势力作斗争。诗里的耶稣念念不忘罗马奴役下的以色列,他认为以色列的解放一时还不能实现,但是它说:“一旦那一天来临,你不要想象我会坐失良机。”这说明了诗人对英国革命的始终不渝的态度。
《力士参孙》(1671)是一出悲剧,取材于《旧约·士师记》。参孙是以色列民族英雄,被妻子大利拉出卖给非利士敌人,眼珠被挖掉,每日给敌人推磨。一个节日,非利士人庆祝对参孙的胜利;参孙痛苦万分,这时他父亲劝他和解,大利拉的忏悔更给他以刺激,敌人赫拉发对他威胁和侮辱,这些都激发了他的战斗精神。在敌人威逼他表演武艺之后,他撼倒了演武大厦的支柱,整个大厦坝塌,他和敌人同归于尽。
这出悲剧表现了坚强的革命精神。它反映了王朝辟后资产阶级革命者内心的痛苦和身受的迫害。
《力士参孙》采用了崇高严肃的题材,具有汹涌澎湃的感情,质朴有力的语言,活泼有节的音律。这一悲剧是弥尔顿艺术的新发展。它运用希腊悲剧形式,实际上是一部宏伟的剧诗。
弥尔顿也是英国又一位现实主义教育的重要人物。他生活于17世纪,是当时资产阶级革命的出色辩护人和在文学界具有重要地位的杰出诗人。其教育观点主要体现在1644年《论教育》这篇著名的论文之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